从《文心雕龙·知音》看文学鉴赏与读者接受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ientlam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文学理论专著《文心雕龙》在理论家刘勰手中横空出世,为后代文学接受和文学批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直到今天仍有广泛影响.然而书中过于强调客观即原则的限制,忽略了作为主体的人在文学鉴赏时主观带来的多重体验.后代的我们应该突破历史局限来看待刘勰的观点,去发现其独到的可取之处.刘勰在《知音》的专篇中指明了在阅读文学作品之时读者地位的重要性:“只有经过读者阅读、润色所创造的文本,才能真正成为审美对象,作品的价值才能够得以实现.”在此之前,学界往往都是从批评论、鉴赏论、批评鉴赏论的角度来研究《知音》的内涵,但对于其更深一层的底蕴,却无法做到准确的把握.这说明批评或鉴赏中遇到的问题并不是《知音》篇目的全部内容,其中更渗透着一种读者意识.同样,西方的“接受美学”也是对读者接受过程中的不同现象进行研究,探寻规律.德国学者汉斯·罗伯特·姚斯的接受美学理论,他将读者看作是作者,虽然不直接参与创作,但读者的接受使文学创作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完成,读者的鉴赏不再被当作一种被动的接受行为,这一观点直接冲击了传统研究中的文本中心论和作者中心论.比如说当作品内容与读者心里图示相近或一致,这时候,读者能很快完成阅读,在理解文本过程中也不会出现什么问题,一旦读者的既定心理图示与创作者文本意图不一致甚至相悖时,就需要阅读者冲破自己既有的经验,重新解读文本.
其他文献
年一步一步地向我们走来,年味越来越浓,人们也应景地忙碌起来:串门聊天、打扫卫生、拆洗被褥、杀猪宰羊……还有赶年集.rn过年时,正赶上十冬腊月,虽然冷,却正值农闲.所以,每逢年集,人们就不畏严寒,呼朋唤友,欢欢喜喜地去购买自家所需用品.即使什么也不买,一群人在集上闲逛,沾沾年集上的喜气,也是不错的选择.
期刊
《边城》是中国现当代文学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所著的中篇小说,主要用人性的善与美铸造了一个纯朴、瑰丽的边城世界.小说以船夫的孙女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傩送、天保之间发生的故事为主线展开.“茶峒”是一个小山城,位于湖南湘西的边境.在一条小溪边,一座白塔下居住的一户人家也就是翠翠和她的爷爷.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老二叫傩送.翠翠与傩送在端午节举办的龙舟赛上相遇.傩送青年才俊的模样给翠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巧合”的是,傩送的哥哥天保也对翠翠十分中意,并已经托了媒人去向翠翠提亲.兄弟俩知道了
期刊
提问策略作为常用阅读策略之一,在各门学科中均有着广泛的应用.优化语文学科的提问策略,要改变教师一问到底、提问偏离靶心、设疑难度过大、质疑索然无味、问题缺乏挑战性等不良倾向,倡导落实主体性、针对性、渐进性、趣味性等基本原则,通过不断增强学生个体的问题意识,调动学生的阅读期待和语文学科的吸引力,实现打造高效课堂、建设活力语文的目标.
老刘大名刘延军,地道的陕北人,年龄大概40岁,刚过不惑之年当然并不算老,何况老也有沉稳、妥当、踏实之意,老刘正是这样的人.老刘外表粗犷豪放,为人就像陕北随处可见的黄土一样质朴.真是黄土有多厚重,人就有多朴实.
期刊
故乡的石板路咧,哪里去了?rn那坑坑洼洼的小路,串着童年的回忆.奶奶曾牵着我的小手在这里漫步,点着一块块青石,教我数:“一、二、三、四……”rn那石板路哦,就是我的黑板,就是我的教室.rn如今,平坦的水泥路通往天际,朗朗的读书声在红瓦灰墙间缭绕.rn我找不到故乡的石板路了,心里却没有一丝悲伤.
期刊
威廉·福克纳是美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著作中不乏很多经典作品.原型理论对作品解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小说《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蕴含了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以该小说为例,本文用原型理论角度分析其中的人物以及事物的具体意象,并分析其中主人公的精神危机和深刻内涵.通过原型理论来解读作品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欣赏小说《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
期刊
构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新生态课堂,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精选生活化内容,引入生活化活动,设计生活化训练,为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提升学科课堂生态指数.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有特殊的参与热情,教师要做好整合处理,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提升教学有效性.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一项关键任务.教师在引领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应找准概括时机,教会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并在遵循学生年段特征的基础上设计教学.这样才能使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得到提升,才能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奠基.
我的童年时光里,斜桥的鸭头湾承载着许多美好的回忆.rn鸭头湾,那里有一片两平方公里的水塘,密密麻麻长满了芦苇,那里是鱼虾、螃蟹、小鸟和我的乐园.rn当和煦的春风吹拂我们的头发时,当鸭头湾柳树丛里传来唧唧的鸟鸣时,一些竹笋般的芦苇芽便破土而出了,紫红的芽尖与旁边嫩绿的小草呈现着浓浓的春意.傍晚时分,小叔在河边支起了提网.春田的水淙淙地顺着水沟注入那里.小叔的提网提出大半时,渔网乱晃,水花飞溅,肥硕的鲫鱼、鲤鱼左冲右突像跳动的银子……
期刊
岁月就像一把刀,时刻在切割着我的记忆.离开故乡四十年了,那些散落的记忆,被我从心灵的底片上慢慢放大、收集起来,依旧那么清晰、明亮,让我的思绪穿越时空,仿佛又回到了故乡,回到了东北那些温暖的日子里……rn我曾这样想过,假如我的故乡是一幅山水画,那我一定是画中枝丫上的鸟雀.因为在我的意识里,离家仅有二百米的茂密的山林,早已成了我游玩的乐园、天然的氧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