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诗宋词选读》在致同学的序言中这样写到:“阅读诗歌是探寻美的过程”。是的,诗歌美的探寻需要我们沉进去,沉潜玩味;需要我们读出来,高声吟哦;更需要我们拓展眼界,比较同与异,鉴别优与劣,探寻每首诗歌的独特魅力,体会每个专题的深刻内涵,领略唐诗宋词的整体风貌。如何进行文本、专题的拓展阅读呢?我想教师的课前设计引导和课堂拓展是十分必要的。
《唐诗宋词选读》第一专题的题目为“‘风神初振’的初唐诗”,在进行这一专题的学习之前有同学问道:什么是“风神初振”?“风神”指的是什么?初唐诗为何会被称为“风神初振”?专题序言这样说道:“初唐前期,诗歌创作仍然受齐梁诗风的影响,以绮靡婉媚的诗风为主。”同学们在读过这句话之后,更摸不着头脑,究竟齐梁的绮靡婉媚诗风是怎样的呢?教材没有给出诗歌来诠释。为了让同学们了解这种诗风的特点,我首先向他们介绍了梁简文帝萧纲的一首诗歌《咏内人昼眠》:
北窗聊就枕,南檐日未斜。
攀钩落绮障,插捩举琵琶。
梦笑开娇靥,眠鬟压落花。
簟文生玉腕,香汗浸红纱。
夫婿恒相伴,莫误是倡家。
这首诗歌是齐梁宫体诗歌的代表,描写的是萧刚的一位“内人”中午睡觉的情形,这首诗歌极尽描摹之能事,用工笔画的手法,细致地将宫闱女子慵懒柔媚的姿态展露出来,同学们在欣赏过这首诗歌之后对绮靡婉媚的诗风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我又向同学们介绍了齐梁宫体诗的发展概况和一些代表人物,这样“绮靡婉媚的诗风”也就容易理解了:“绮”,绮丽;“靡”,颓靡;“婉媚”,柔婉妩媚。这也就是“初唐四杰”力图要突破的依然笼罩在初唐诗歌上空的所谓“绮靡婉媚”的“宫廷诗风”。
那么究竟什么是“风神初振”呢?序言提到的初唐诗人的诗歌特点和创作主张正是对“风神”一词的注解和诠释,“风”即风骨或风貌,就是陈子昂所提倡的“风骨兴寄”的传统和刚健飞动的诗风,是对以“三曹”为代表的建安诗风的继承和创新。“神”即精神或神韵,是唐人在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浓郁情感和壮大意象,是生活在强大的唐王朝的诗人们所具有的一种特有的自信昂扬的精神风貌。专题为何会选取杜审言的诗歌呢?序言中并未提及此人,但杜审言和序言中所提到的沈佺期、宋之问等人一样为律诗的成熟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杜审言的这首诗歌也让同学们对律诗成熟之后所体现出来的属联工整,格律谨严和炼字精妙的诗歌风貌窥见一斑。
专题教学需要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拓展,具体到单篇诗歌的教学中更应该如此,同学们在研习文本的基础上,只有在多首诗歌的比较中才能更好地理解每首诗歌的独特性。
在和同学们学习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这首诗歌之前,我仔细阅读了参考书,参考书给出的教学建议是:“教师应在引导学生揣摩具体词句的同时着重体会其于沉静之中见深挚情感的艺术境界。”如何让同学们体会到这种“沉静中又饱含深挚情感的艺术境界”呢?这也是这首诗歌与其他送别诗的不同之处。教参建议将这首诗歌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进行比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我还补充了另一首诗歌,梁代徐陵的乐府诗《长相思》:
长相思,望归难。传闻奉诏戍皋兰。龙城远,雁门寒,愁来瘦转剧,衣带自然宽。念君今不见,谁为抱腰看。
三首诗都是写离情别绪。我们可从两个角度进行比较:
首先,从情感抒发的角度将陈子昂的诗歌与徐陵和王勃的诗歌进行比较。有同学说徐诗写得露骨,特别是“谁为抱腰看”这句,感觉很轻浮,像是靡靡之音。这种感觉是对的,徐诗抒情的直露和情感上的柔媚正对比出陈诗的深挚雄大。有同学说从王诗的最后一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可以看出王勃抒发离别之情也是比较直白的,但好像他抒发的情感中没有离别的惆怅和伤感。这种感觉也是对的,王诗的直白豁达也正对比出陈诗的内敛沉静。
如果从诗歌风貌的角度,将南朝诗人徐陵的离别诗与初唐诗人王勃和陈子昂的诗歌进行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徐诗以女子口吻写出,直白,多哀婉之语,哀怨柔婉,代表了齐梁的婉媚诗风,而王勃和陈子昂的这两首离别诗突破了这种柔婉的诗歌风貌,正体现出初唐诗歌“风神初振”这一专题的内涵。
这样的拓展比较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每首诗歌的独特性,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专题内涵的理解。
教师如果想让学生从不同侧面领会《唐诗宋词选读》这本选修教材的独特之处,就应该花心思去引导学生进行文本之间的比较阅读,加深对单篇诗歌文本内涵和多篇整合后的专题内涵的深度理解,就能从多角度探究发掘作品的内涵和意蕴。学生这种多维探究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是选修课能力培养的要义。
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唐诗宋词选读》序言引用白居易的诗句表达出编者的良苦用心——若要领会天地之美,与诗歌相邀,与诗歌结伴,我们的心灵因其充实,为之充盈,散发着日月天地的光辉。诗歌的美不仅需要诗歌本身的意义呈现,更需要我们用一双慧眼去开拓,去发掘,只有沉浸其中,比较延伸,拓其方圆,才能真正领略到唐宋诗词的美,真正进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浑融艺术之境!
《唐诗宋词选读》第一专题的题目为“‘风神初振’的初唐诗”,在进行这一专题的学习之前有同学问道:什么是“风神初振”?“风神”指的是什么?初唐诗为何会被称为“风神初振”?专题序言这样说道:“初唐前期,诗歌创作仍然受齐梁诗风的影响,以绮靡婉媚的诗风为主。”同学们在读过这句话之后,更摸不着头脑,究竟齐梁的绮靡婉媚诗风是怎样的呢?教材没有给出诗歌来诠释。为了让同学们了解这种诗风的特点,我首先向他们介绍了梁简文帝萧纲的一首诗歌《咏内人昼眠》:
北窗聊就枕,南檐日未斜。
攀钩落绮障,插捩举琵琶。
梦笑开娇靥,眠鬟压落花。
簟文生玉腕,香汗浸红纱。
夫婿恒相伴,莫误是倡家。
这首诗歌是齐梁宫体诗歌的代表,描写的是萧刚的一位“内人”中午睡觉的情形,这首诗歌极尽描摹之能事,用工笔画的手法,细致地将宫闱女子慵懒柔媚的姿态展露出来,同学们在欣赏过这首诗歌之后对绮靡婉媚的诗风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我又向同学们介绍了齐梁宫体诗的发展概况和一些代表人物,这样“绮靡婉媚的诗风”也就容易理解了:“绮”,绮丽;“靡”,颓靡;“婉媚”,柔婉妩媚。这也就是“初唐四杰”力图要突破的依然笼罩在初唐诗歌上空的所谓“绮靡婉媚”的“宫廷诗风”。
那么究竟什么是“风神初振”呢?序言提到的初唐诗人的诗歌特点和创作主张正是对“风神”一词的注解和诠释,“风”即风骨或风貌,就是陈子昂所提倡的“风骨兴寄”的传统和刚健飞动的诗风,是对以“三曹”为代表的建安诗风的继承和创新。“神”即精神或神韵,是唐人在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浓郁情感和壮大意象,是生活在强大的唐王朝的诗人们所具有的一种特有的自信昂扬的精神风貌。专题为何会选取杜审言的诗歌呢?序言中并未提及此人,但杜审言和序言中所提到的沈佺期、宋之问等人一样为律诗的成熟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杜审言的这首诗歌也让同学们对律诗成熟之后所体现出来的属联工整,格律谨严和炼字精妙的诗歌风貌窥见一斑。
专题教学需要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拓展,具体到单篇诗歌的教学中更应该如此,同学们在研习文本的基础上,只有在多首诗歌的比较中才能更好地理解每首诗歌的独特性。
在和同学们学习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这首诗歌之前,我仔细阅读了参考书,参考书给出的教学建议是:“教师应在引导学生揣摩具体词句的同时着重体会其于沉静之中见深挚情感的艺术境界。”如何让同学们体会到这种“沉静中又饱含深挚情感的艺术境界”呢?这也是这首诗歌与其他送别诗的不同之处。教参建议将这首诗歌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进行比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我还补充了另一首诗歌,梁代徐陵的乐府诗《长相思》:
长相思,望归难。传闻奉诏戍皋兰。龙城远,雁门寒,愁来瘦转剧,衣带自然宽。念君今不见,谁为抱腰看。
三首诗都是写离情别绪。我们可从两个角度进行比较:
首先,从情感抒发的角度将陈子昂的诗歌与徐陵和王勃的诗歌进行比较。有同学说徐诗写得露骨,特别是“谁为抱腰看”这句,感觉很轻浮,像是靡靡之音。这种感觉是对的,徐诗抒情的直露和情感上的柔媚正对比出陈诗的深挚雄大。有同学说从王诗的最后一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可以看出王勃抒发离别之情也是比较直白的,但好像他抒发的情感中没有离别的惆怅和伤感。这种感觉也是对的,王诗的直白豁达也正对比出陈诗的内敛沉静。
如果从诗歌风貌的角度,将南朝诗人徐陵的离别诗与初唐诗人王勃和陈子昂的诗歌进行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徐诗以女子口吻写出,直白,多哀婉之语,哀怨柔婉,代表了齐梁的婉媚诗风,而王勃和陈子昂的这两首离别诗突破了这种柔婉的诗歌风貌,正体现出初唐诗歌“风神初振”这一专题的内涵。
这样的拓展比较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每首诗歌的独特性,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专题内涵的理解。
教师如果想让学生从不同侧面领会《唐诗宋词选读》这本选修教材的独特之处,就应该花心思去引导学生进行文本之间的比较阅读,加深对单篇诗歌文本内涵和多篇整合后的专题内涵的深度理解,就能从多角度探究发掘作品的内涵和意蕴。学生这种多维探究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是选修课能力培养的要义。
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唐诗宋词选读》序言引用白居易的诗句表达出编者的良苦用心——若要领会天地之美,与诗歌相邀,与诗歌结伴,我们的心灵因其充实,为之充盈,散发着日月天地的光辉。诗歌的美不仅需要诗歌本身的意义呈现,更需要我们用一双慧眼去开拓,去发掘,只有沉浸其中,比较延伸,拓其方圆,才能真正领略到唐宋诗词的美,真正进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浑融艺术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