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新型农民与建设新农村略论

来源 :经济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32020040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处于核心主体地位。因此,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新型农民应具有与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新观念,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管理素质,是掌握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生活相关的新技术,并养成科学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劳动者。培育高素质的新型农民,要帮助农民树立新的观念意识和科学的生活理念,加强农村教育,建立长期有效的技能培训机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关键词:新农村 新型农民 素质 核心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5-052-03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首要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高瞻远瞩,把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参与和支持。农民、政府和社会力量都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但必须明确,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处于核心主体地位。因此,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是新农民的培育和造就。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百年大计。
  一、培育新型农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
  自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全国各地涌现了许多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模式。这些模式对于推动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的新农村建设关注较多的是物质层面,如基础设施、村庄改造等,如何在物质发展的同时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培育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要求的新型农民,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核心任务。这个任务解决不好,新农村建设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可持续发展的依托。
  1.培育新型农民是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主体地位的迫切需要。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处于核心主体地位。首先表现为我国农民文化教育程度不高。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有8亿多,占全国人口的70%,农业人口7亿多,占产业总人口的50.1%。广大农民不仅创造了农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而且也创造着农村的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农业生产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社会稳定的保证。邓小平同志早在1962年关于《怎样恢复农业生产》的讲话中就谈到这一点:“农业本身的问题,现在看来,主要还得从生产关系上解决。这就是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胡锦涛同志讲过,广大农民群众是推动生产力发展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败的关键。
  劳动者是生产力要素中首要的能动的因素,从发达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经验来看,没有高素质的农民就不可能有发达的农业。“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素质问题,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农民素质高,其作用就能得到充分发挥,建设农村就有了源源不竭的动力;反之,农民素质低,建设新农村就失去了最根本支撑。
  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普遍较低,难以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中国人力资本的分布差异研究》表明,农林牧渔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7年,是16个行业中最低的。根据最新的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状况显示,4.9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3.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而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2.2%,小学以下的占34.1%(其中文盲、半文盲占6.9%),且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5%。2006年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显示,在外出务工劳动力中,文盲占1.7%,小学文化程度占14.8%,初中文化程度占67.3%,高中文化程度占10.7%。可见,无论是在家务农或者外出打工的劳动力均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整体素质偏低,仍属于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农民,不具备现代化生产对劳动者的初级技术要求,远低于国际农业劳动人口接近或达到高中的总体水平。此外,目前部分农民思想比较保守,观念陈旧落后,严重地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一是小农意识浓厚,市场观念淡薄,安于现状,缺乏进取精神和新意识;二是法制意识淡漠,道德水平不高,家族、地域观念根深蒂固,封建迷信拥有一定市场。因此,培育新型农民为建设新农村的当务之急。
  2.培育新型农民是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装备条件落后,劳动力素质较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农产品的市场竞争会越来越激烈,除了价格方面的竞争外,质量、花色品种、品牌及售后服务等方面的竞争也会加剧,特别是农产品进口关税的大幅度削减以及许多非关税保护措施的取消,我国农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化竞争,这些都对我国农民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培育新型农民,是把农业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的必由之路。经过系统培训后的农民,才有可能成为特色产业发展的科技骨干,成为外出打工的产业工人。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劳动技能和创业能力,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内在需求,是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农村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是拓展农民就业增收门路,从而有效增加农民收人的有效途径。
  3.培育新农民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前提条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成败和国家前途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和时代的要求。如果说用现代化工业装备农业是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技术基础,那么,培育新农民则是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与核心。农民既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也是农业科技转化的重要载体,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农业现代化的实现程度,最终决定着我国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是一个建设和创造的过程。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新农村建设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涉及到政治、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建设问题。如此一个全面、持久的建设和发展过程,政府和社会力量的支持固然重要,但从根本上来讲,要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增强农民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新农村建设中,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初期,由于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公共积累不多,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现实,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其重点用于为农民修路、通水、通电、修建水利设施和文化设施等项目,为新农村建设铺垫基础性的工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些硬件的支持。但是,从长远来看,政府不可能包办新农村建设的一切,即便是建设了好的基础设施,也存在一个维护更新的问题,而新农村软环境和软实力的东西不是靠政府能够解决的,比如新农村所要求的“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就需要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
  二、新型农民的内涵和特征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新农民应当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理论上如何界定新型农民?对此问题学者存在不同认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观点:其一,新型农民是新型的农村知识分子,即具有乡村自治志向和技能的新型人才;其二,新型农民即具有新观念、新素质、新能力、新品质的现代劳动者:其三,新型农民就是所谓的农村“能人”,即是有文化、懂技术、讲文明、会经营的新一代农民,是技术经营管理骨干示范力量,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是我国农业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科技教育带头人。
  笔者认为,与传统农民相比,新型农民不仅仅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而是综合各种要素的新生产者,是农村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代表,是集经营管理、生产示范、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农村规模化、专业化和产业化经营的新一代农场主或农业企业家,是市场经济中最有生机与活力的市场主体。新型农民不仅是有思想、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守法制的新一代社会主义农村建设者,还应该是具有新观念、新素质、新能力的现代劳动者。新型农民应具有以下特征:
  1.新型农民应是具有与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新观念。新型农民应是集自我意识、市场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为一体以农业为主业的劳动者。新型农民与传统农民相区别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在观念上、思维方式上有所不同,新型农民应在独立自我主体意识的前提下抛弃旧的思想和意识,树立新的思想和观念。新型农民应积极主动参与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为新农村建设方案的具体实施出谋划策、参与决策;新型农民应具有市场意识、经营意识和风险意识;新型农民能够有序参与民主实践,理性地表达利益诉求;新型农民应以开发生态产业、发展生态经济为重点,促进农村经济与生态的和谐良性循环发展。
  2.新型农民应是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管理素质的农民。研究表明:“劳动生产率与劳动者文化程度呈高度正比例关系,与文盲相比,小学毕业生可提高生产率43%,初中毕业生可提高生产率108%,大学毕业生可提高生产率300%。”大量事实表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与收人水平呈正相关关系。据北京市1997年第一次农业普查的数据显示,19%的郊区农民劳动力小学文化水平的年收入3220元,初中文化的劳动力年收入3375元,高中、中专文化的劳动力年收入3607元,大专以上文化的劳动力年收入达到4233元。发达国家农业劳动人口具有较高文化教育素质。在法国,7%以上的农民具有大学文凭,60%的青年农民具有中专水平;在德国,7%的农民具有大学文凭,53%的农民受过2~3.5年的职业培训;日本农民中,大学毕业的占5.9%,高中毕业的占74.8%。农业大国加拿大,除了土地肥沃、面积广阔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外,农民受教育程度高,基本上都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这也是加拿大农业科技含量高、农产品竞争力强的原因之一。
  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加强对农民的文化教育,使之成为具有一定科技文化水平、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知识型农民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依靠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才能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在农业科技创新的前提下,农民只有提高自身的科技素质,才能接受和应用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使其真正转化为生产力。因此,具有对农业科技引进、吸收、创新能力的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需之才。农业的发展不应仅局限于农业内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的发展应与工业、第三产业紧密结合。这就要求农民不仅仅是单纯的农业生产者,还应该是经营者、管理者,懂得市场经济运作规律,及时捕捉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预测农业市场走势并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动来及时安排生产。
  3.新型农民应该掌握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生活相关的新技术,养成科学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懂技术”是知识经济时代对新型农民的必然要求,它要求农民具有较高的技术素质。实现生产的专业化、集约化与社会化是现代农业的根本要求。先进的机械设备、科学的种植方法和现代经济管理手段是现代农业的主要特征,这些特征要求新型农民必须掌握。
  新型农民不仅要能够熟悉党和国家有关农业的方针政策,能够用相应的方针、政策、法规维护自身利益,使自身利益与国家利益有机结合,而且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与正确的道德观念,能够树立先进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提倡科学的生活方式。
  三、培育新型农民的对策性思考
  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新农村建设呼唤新农民,新农村建设以新农民为标识和归宿。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是把农村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也是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
  1.帮助农民树立新的观念意识和科学的生活理念。思想观念的变革是行为变革的先导,新型农民肩负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文明健康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新型农民必须具备一定的思想道德文化修养以及科学的发展理念、健康生活观念。现在电视广播等传媒都已在农村普及,要充分利用传媒的大众宣传优势,向农民灌输健康的发展观和科学的生活理念,同时要注意减少传媒的负面作用,抵制农村现存的封建迷信、大办丧事、打架酗酒、重男轻女等不良风气。培养农民科学种田意识,倡导农民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和有机食品,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健康因素,提高农民经济效益,让农民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增收致富之路。
  2.加强农村教育,提高农业人口素质,培养农业技术人才。造就一代新型农民,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农村教育摆到整个教育发展的优先地位,把农村教育作为整个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优先领域。一是加强农村的基础教育。着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认真解决农村青壮年文盲和青少年失学现象;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大城镇教师支持农村教育的力度,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二是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广泛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科技培训和科技推广,切实提高广大农民掌握和应用农业科技的能力,形成农民增收致富的长效机制。要进一步按照“培养新农民、建设新农村”的要求,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网络等远程教育培训手段的优势,以培养新型农民为重点,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务农技能和科技文化水平,以培养适应城镇化、工业化需要的产业工人为重点,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三是应当继续加大对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的力度,为农民素质提高创造有利条件。目前,在农村地区大多数农民还是依靠农户间的交流和示范来获取信息,再者就是靠农业技术人员的当面传授。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获取技术和信息的手段大大改善。家有电话机、有线广播、电视机、收音机、电脑,能上网的农户的比例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尽管农村信息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仍处于初级阶段,还需要做大量工作。
  3.建立长期有效的技能培训机制,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当前农民的技能培训既要从谋划农村长远发展、农民群众长期受益的角度出发,又要制定解决当前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短期技能培训计划,使培训工作做到长短结合,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地开展。发展农村职业技能培训,应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需要,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适应新农村要求的新型农民。创新培育形式和内容,按照成人学习的特点,把课堂教学、现场培训等多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采取农民业余学校、夜校、培训班、文化补习班、周末班、讲座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讲授先进实用的种植、养殖、营销、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充分利用农闲时间为农民“充电”。这样既增强了各种培训的有效性和吸引力,也不断完善培育网络,逐步形成以市级培育基地为龙头,镇级农技站为中心,村级夜校为基础,学校企业为补充的培育网络。在培训工作中引入市场机制和淘汰机制,建立目标责任制,按照市场机制以招标方式确定培训机构,农民可以跨区域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对培训合格率低的培训机构,取消其参与农民培训的资格,建立严格的检查验收制度,引入社会中介机构负责项目监督考核。
  4.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现代化的助推器,让生产同类产品的农户联合起来,自主经营、自我服务,帮助解决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遇到的困难,从事专业化生产和经营,真正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建成农民自己的生产经营组织,克服传统农民分散性缺陷。通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利于解决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深层次矛盾,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标准化,解决家庭小规模分散经营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提高农民经营性素质,保证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
  5.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目前,农民基层文化生活比较单调,也比较匮乏,网络在农村还是奢侈品,各种文艺活动基本上停止了,有些除了看电视,主要是打麻将甚至赌牌,这使得社会风气复杂化。所以,必须加强农村公共文化的建设,以填补农民的公共生活空间。首先,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以乡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充分发挥农村中小学在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方面的作用,把中小学校建成宣传、文化、信息中心。把腾出的闲置校舍,改造为村文化活动室,做到一室多用,明确由一名村干部具体负责。其次,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坚持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原则,充分利用农闲、节日组织文艺演出、劳动技能比赛等活动。用丰富多彩的各种群众文化活动倡导农民学文化、学技能,普及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卫生保健常识,引导农民群众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抵制腐朽文化,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04~305
  2.李晨滨.培育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3.沈渭滨.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姓农[J].探索与争鸣,2006(6)
  4.詹静.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的培育[J].江苏农村经济,2006(5)
  5.杨立新.新农村建设中培育新农民的理性透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6.李剑富.郭金丰,新阶段新农民培育问题探讨[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杨凌 712100)(责编:吕尚)
其他文献
本文对PC-E500机未公开的系统磁盘S1和S2的特性作了初步的探讨;详细地介绍了S1和S2盘中的系统管理文件的功能;说明了使用S1盘和S2盘的具体方法和优点;探讨了PC-E500机未公开的BTEXT$和BDATA$命令的实际应用;在此基础上,结合S1盘和S2盘的特性,提出了一种能有效保护内存中程序的简易方法。
<正> 喷水树生长在澳大利亚西部特贝城境内,可以称得上是消防树中的佼佼者。此树之所以能喷水,全赖粗壮繁密的树根。它们犹如一台台安装在地下的抽水泵,而粗壮的树干就成了贮
<正> 云和县浙西南果树良种繁育基地项目建设,到目前为止,初建品种园和苗圃150亩,已引进名特优新品种160个,2个雪梨品种获全国优质早熟梨奖,其中一梨和仙宫湖黑李又获浙江省
阐述在非分组型终端上加装分组装拆装备PAD进入分组交换网的意义,介绍PAD功能及相关协议,分析PAD排队模型和讨论排队系统的计算机模拟。
美国:Appleton涂料公司、NewPage公司、北美Sappi纸业和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宣布,他们已经向有关部门提出对从中国和印尼进口的涂层纸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的请求。
美国:美国Anderson公司的所有阔叶材地板产品现已获GreenGuard Children&Schools认证,表明这些产品可确实保证使用者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室内空气质量对所有的人都有影响,但
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UNECE)木材委员会预计今年欧洲和北美胶合板消费和产量将会出现整体下降,而在独联体(CIS)国家,胶合板的产量和消费将会明显上升。具体说来,预计明年俄罗斯胶合
发达国家在扩展高校资金来源方面有着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并形成了多元化的筹资渠道,为其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速度的加快,办学经费短
对矿区地理信息系统(MAPGIS)的建立模式、数据源与数据质量、系统的应用模型、建立系统的关键技术,现代计算机技术在建立系统的应用方面的进行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