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选择的是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型改革路径,课程政策成为课程改革的主要驱动力。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中国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国际压力,中国迫切需要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创新需要从教育抓起,实践首先从知识切入。中国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教育的问题,就首先要解决基础教育的问题。河南作为中国的人口大省,每年向高校输出人才达几十万人之多。作为传统教育大省,河南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仅从只是储备来说,河南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普遍呈现出实践能力差、发散思维弱的现象,这是我们要从课程改革的角度思考的问题。
我省首批实验校,在2003年秋季正式实施了实验工作。几年的教学工作使我感到了在实施课改中我们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惑。现就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一些分析,阐述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河南省新课改实行中出现问题的原因
(一)观念转变不够到位
目前,在河南省相关学校中,很多都无法形成新的教师观、教材观、学生观、教学观。在课堂教学中,无法认识到学生是主体,教育的几点是为了学生、依赖学生;教师没能有效的组织学生,随之教师的角色不能进行转变;虽然看起来是组织了大家在一起交流互动,但是由于教师这方面的观念认识不到位,导致这种互动仅仅流于形式;多数教师不会使用创造性的教材,还延用“教材中心”的旧式观点,不能灵活接受新教材新观点;教师不注重利用课堂共生知识,仍按旧班的进行课堂教学。
(二)欠缺“课标”意识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河南省大部分教育工作者无法清除的意识到新课程对质量的要求,不能领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的“六个改变”和“六点要求”。对于课标中提出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大目标无法整合利用,经常顾此失彼;在实践教育中,以为新课程就能淡化双基,爱实际课堂中没有确立目标,虽然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但这样不能清楚的明确目标跟缺乏组织能力,导致课堂教学沉闷无趣,最终无法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同时基础知识跟能力不能进行有效的培养。
(三)“讲台意识”严重
新课程强调“课程是经验”,要从“文本课程”转变到“体验课程”,要变“教材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材”。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和设计课堂教学,把教学当作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但是在课堂实践教学中,教师始终存在着对学生的支配欲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控制权,“讲台意识”十分严重。师生之间的共同体验处于休眠状态,教师所关注的只是学生中的一部分,教学实践的基础依然是遵循教材内容,而不能灵活的按照学生目前已认知和已体验的基础上而因材施教。
(四)缺乏探究与发展的深入思考
在各项调查中,我们总听到对老师们评价手段的不满,对课改所要求“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教师的提高、有利于课程的进步)不能清楚的理解,由于问题和成果意识不够清晰,教师无法主动地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对教学的探究与发展作更多的深入思考。
二、面对河南省新课改中出现的问题的策略
(一)激活课堂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鼓励教师必须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进行创造性、主动性的课堂教学。新的课程改革中,以结论性知识方式呈现的学习材料跟“探究性材料”和“问题性材料”作比较成下降趋势。教师必须熟练运用和阅读材料、课题学习,实践中巧妙灵活的设置问题,并联系老师与学生的共同感受,让课堂变的丰富多彩,感受学生的心态与感情,让学生有时间去考虑问题,从而让学生发表自己对问题的见解,一个教师是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学生身上,应该在与学生的交流、对话中实现目标。这样做才能让课堂丰富多彩,气氛活跃,创造出生机勃勃的具有生命力的教学课堂。
(二)公平评价学生
在课堂教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只有对每一个学生的评价是公平的,才能让学生所学的学科充满诱惑力,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学更加高效。而教师对评价尺度进行准备效果的把握,对有些学生的问题不能及时有效的进行明确的答复。新的课程改革要求“评价要利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非常重要的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公平的评价会让嘘声的思维更加活跃,才能创造一个有气氛积极向上的课堂。教师应当让所有学生都发表出自己对问题的见解,让所有学生的才能都有展示的机会。对学生问题以及见解不能视而不见,也不可横加否定,而应正确的加以解释和给予鼓励。让成就感伴随每个学生周围,进而让学生的态度更加积极向上。对一些经常发言的学生,就必须加以更多的表扬。在教学实践活动,如能够让学生正确客观公正的评价自己,可以培养学生自己的判断和思维能力,而且可以让学生更充分的认识自我。同时让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和独立性,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新课改倡导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并要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但是在实践教学中,大多老师不能正确的理解受学与研究学习的关系,主要是原因是对这个关系的理解天表面化。实际是,新课程改革就是改变以前沉闷无趣、生搬硬套的课程,然全盘否定的态度是不可取的。要想真正走进了课改,必须做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整合。
教师有以人为本的课堂理念,实现由传授知识转化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转变,这样才可以让教学效果更加有效。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探索,让学生的交流互动能力更强。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按照预先设计的内容组织活动,经常出现让教师进退两难的情况:第一为达到教学目的,老师让学生自主学习、思考的时间太短,根本达不到设定的效果;第二是在组织大家互动中,每组为单位的探究中消耗时间,还有一些学生的思想受到小组成员的影响,而不能体现出这正的思想。由此,我们很明显可以看出这一问题主要是出在课前的教学设计上。老师的责任是展现每个学生的思想,这主要包括对学生独立的、分组的活动和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的安排设计,要先考虑到突发情况和解决办法,做到有备无患。与此同时,在组织小组活动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配,落实组员的角色并定期替换,并且尽可能使学生在不同的角色上发挥相应的作用。教师要全面优化课堂教学,使个体学习和集体学习的效益得以充分的体现。 教学目标是实施、引导和评价教学的依据,围绕着教学活动,进一步的对课程目标具体化。教学形式则是在教学过程中用来达成教学目标的手段方法组合所构成的教学结构。很多老师在教学探索中不能准确的确定教学目标和制定有效的教学形式。其实新课改所强调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就要求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做到: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有效的整合,实现目标的多元化;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环境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制定更适合学生个体需要的学习内容,实现目标的开放性;制定有效合理的教学目标,要符合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将之转化为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让学生只要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以此实现目标的层次性。
教学目标与教学形式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教学形式服务于教学目标。科学的教学形式才能快速、有效的提高并达到理想的目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然后根据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要求、课程内容特点的需要结合教师本身的教学风格进行优化组合,以异彩纷呈的教学形式才能取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
(四)合理利用新教材
1.正确认识新教材传统教材的课程目标概括为“知识本位”,教材内容完全围绕着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展开,较少考虑到学生参与的过程和情感价值观的培养。这一目标已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新教材则较好地体现了三维目标,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研究方法和知识形成的过程。
新教材改变传统教材的单一模式,强调开放性、多层次,体现“以人为本”,给学生更多的选择发展空间。传统教材教学要求、内容、形式等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感到难学。新教材以生动亲切的语言、真实的情景打动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与发展潜力,为选择后续的不同发展方向打好基础。例如:“多学一点”作为教材的延伸和扩展,可作为对学习有一定兴趣的学生学习的补充材料。新教材还设置了多层次、多形式的活动内容,不仅不同内容可供学生选择,而且同一内容也尽可能为每个学生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新教材的内容和形式更加开放,提供了多种可供参考的探究方法,鼓励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研究,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主学习,允许不同学生有不同的体验和认识,为 师生互动提供平台。新教材改变传统教材单一的说教式的叙述形式,强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有亲近感和乐于参与。传统教材说教式的叙述形式,教材的可读性差,学生缺乏亲近感,不乐于参与。而新教材在每章的章首,通过精美的插图,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围绕本章的知识背景提出一系列问题,自然地把学生带进新知识的领域,站在与学生平等的立场上,用讨论的口吻展示各项活动,融入较多的学生自主活动,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参与,且这种参与延伸到课外。
2.合理利用新教材从旧教材过渡到新教材,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有些不适应。这是因为教师和学生思想不够开放,视野不够开阔引起的,主要表现在:对教材的章节、容量不适应旧教材以知识为线索:一节内容一课时,课后一练习,而新教材以学生认识过程为脉络,一节内容需要两到三课时,一是给教师带来备课上的难度,二是课程的不连贯造成学生认知过程中断,不利学生掌握知识。对教材的练习处理不适应。旧教材一课一小练,一章一综合练。而新教材练习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如“多学一点”“讨论与思考”等。
3.正确认识新教材的一些建议人教版新课标数学教材较好地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整套教材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努力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为教师教学营造创新的氛围,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加强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改进了教材的呈现方式,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知识本位课程观向应用课程观转变 以数学课为例,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对学生的发展作出了具体的要求,与旧的课程观相比,突出了应用性。人教版数学新课标教材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的精神,从内容安排、例习题编制、重难点设置等方面与原教材相比作了较大的变化。从传授式教学观向构建主义的教学观转变在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先讲所要学习的概念和原理,然后让学生联系,尝试解答有关的习题,这种传授式教学观的基本教学模式把教师教学划分为先“讲”授知识点,再组织学生“做”两个阶段,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活动教师不再是单纯地“讲”知识,而是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通过组织学生在“做”中找出新知识与以往学习知识之间的联系,讲清新概念;在学习新概念的同时,组织“做”,引导学生深入归纳理解相应的知识,突破难点,逐步构建起完整的教学过程。从接受型学习观向探索型学习观的转变传统的学习观过于强调接受学习,这样容易导致学生学习上的被动接受及机械记忆,新课标对传统的接受型学习观进行了反思与批判,建立起了探究型数学学习观。
我省首批实验校,在2003年秋季正式实施了实验工作。几年的教学工作使我感到了在实施课改中我们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惑。现就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一些分析,阐述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河南省新课改实行中出现问题的原因
(一)观念转变不够到位
目前,在河南省相关学校中,很多都无法形成新的教师观、教材观、学生观、教学观。在课堂教学中,无法认识到学生是主体,教育的几点是为了学生、依赖学生;教师没能有效的组织学生,随之教师的角色不能进行转变;虽然看起来是组织了大家在一起交流互动,但是由于教师这方面的观念认识不到位,导致这种互动仅仅流于形式;多数教师不会使用创造性的教材,还延用“教材中心”的旧式观点,不能灵活接受新教材新观点;教师不注重利用课堂共生知识,仍按旧班的进行课堂教学。
(二)欠缺“课标”意识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河南省大部分教育工作者无法清除的意识到新课程对质量的要求,不能领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的“六个改变”和“六点要求”。对于课标中提出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大目标无法整合利用,经常顾此失彼;在实践教育中,以为新课程就能淡化双基,爱实际课堂中没有确立目标,虽然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但这样不能清楚的明确目标跟缺乏组织能力,导致课堂教学沉闷无趣,最终无法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同时基础知识跟能力不能进行有效的培养。
(三)“讲台意识”严重
新课程强调“课程是经验”,要从“文本课程”转变到“体验课程”,要变“教材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材”。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和设计课堂教学,把教学当作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但是在课堂实践教学中,教师始终存在着对学生的支配欲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控制权,“讲台意识”十分严重。师生之间的共同体验处于休眠状态,教师所关注的只是学生中的一部分,教学实践的基础依然是遵循教材内容,而不能灵活的按照学生目前已认知和已体验的基础上而因材施教。
(四)缺乏探究与发展的深入思考
在各项调查中,我们总听到对老师们评价手段的不满,对课改所要求“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教师的提高、有利于课程的进步)不能清楚的理解,由于问题和成果意识不够清晰,教师无法主动地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对教学的探究与发展作更多的深入思考。
二、面对河南省新课改中出现的问题的策略
(一)激活课堂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鼓励教师必须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进行创造性、主动性的课堂教学。新的课程改革中,以结论性知识方式呈现的学习材料跟“探究性材料”和“问题性材料”作比较成下降趋势。教师必须熟练运用和阅读材料、课题学习,实践中巧妙灵活的设置问题,并联系老师与学生的共同感受,让课堂变的丰富多彩,感受学生的心态与感情,让学生有时间去考虑问题,从而让学生发表自己对问题的见解,一个教师是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学生身上,应该在与学生的交流、对话中实现目标。这样做才能让课堂丰富多彩,气氛活跃,创造出生机勃勃的具有生命力的教学课堂。
(二)公平评价学生
在课堂教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只有对每一个学生的评价是公平的,才能让学生所学的学科充满诱惑力,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学更加高效。而教师对评价尺度进行准备效果的把握,对有些学生的问题不能及时有效的进行明确的答复。新的课程改革要求“评价要利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非常重要的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公平的评价会让嘘声的思维更加活跃,才能创造一个有气氛积极向上的课堂。教师应当让所有学生都发表出自己对问题的见解,让所有学生的才能都有展示的机会。对学生问题以及见解不能视而不见,也不可横加否定,而应正确的加以解释和给予鼓励。让成就感伴随每个学生周围,进而让学生的态度更加积极向上。对一些经常发言的学生,就必须加以更多的表扬。在教学实践活动,如能够让学生正确客观公正的评价自己,可以培养学生自己的判断和思维能力,而且可以让学生更充分的认识自我。同时让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和独立性,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新课改倡导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并要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但是在实践教学中,大多老师不能正确的理解受学与研究学习的关系,主要是原因是对这个关系的理解天表面化。实际是,新课程改革就是改变以前沉闷无趣、生搬硬套的课程,然全盘否定的态度是不可取的。要想真正走进了课改,必须做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整合。
教师有以人为本的课堂理念,实现由传授知识转化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转变,这样才可以让教学效果更加有效。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探索,让学生的交流互动能力更强。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按照预先设计的内容组织活动,经常出现让教师进退两难的情况:第一为达到教学目的,老师让学生自主学习、思考的时间太短,根本达不到设定的效果;第二是在组织大家互动中,每组为单位的探究中消耗时间,还有一些学生的思想受到小组成员的影响,而不能体现出这正的思想。由此,我们很明显可以看出这一问题主要是出在课前的教学设计上。老师的责任是展现每个学生的思想,这主要包括对学生独立的、分组的活动和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的安排设计,要先考虑到突发情况和解决办法,做到有备无患。与此同时,在组织小组活动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配,落实组员的角色并定期替换,并且尽可能使学生在不同的角色上发挥相应的作用。教师要全面优化课堂教学,使个体学习和集体学习的效益得以充分的体现。 教学目标是实施、引导和评价教学的依据,围绕着教学活动,进一步的对课程目标具体化。教学形式则是在教学过程中用来达成教学目标的手段方法组合所构成的教学结构。很多老师在教学探索中不能准确的确定教学目标和制定有效的教学形式。其实新课改所强调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就要求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做到: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有效的整合,实现目标的多元化;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环境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制定更适合学生个体需要的学习内容,实现目标的开放性;制定有效合理的教学目标,要符合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将之转化为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让学生只要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以此实现目标的层次性。
教学目标与教学形式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教学形式服务于教学目标。科学的教学形式才能快速、有效的提高并达到理想的目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然后根据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要求、课程内容特点的需要结合教师本身的教学风格进行优化组合,以异彩纷呈的教学形式才能取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
(四)合理利用新教材
1.正确认识新教材传统教材的课程目标概括为“知识本位”,教材内容完全围绕着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展开,较少考虑到学生参与的过程和情感价值观的培养。这一目标已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新教材则较好地体现了三维目标,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研究方法和知识形成的过程。
新教材改变传统教材的单一模式,强调开放性、多层次,体现“以人为本”,给学生更多的选择发展空间。传统教材教学要求、内容、形式等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感到难学。新教材以生动亲切的语言、真实的情景打动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与发展潜力,为选择后续的不同发展方向打好基础。例如:“多学一点”作为教材的延伸和扩展,可作为对学习有一定兴趣的学生学习的补充材料。新教材还设置了多层次、多形式的活动内容,不仅不同内容可供学生选择,而且同一内容也尽可能为每个学生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新教材的内容和形式更加开放,提供了多种可供参考的探究方法,鼓励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研究,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主学习,允许不同学生有不同的体验和认识,为 师生互动提供平台。新教材改变传统教材单一的说教式的叙述形式,强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有亲近感和乐于参与。传统教材说教式的叙述形式,教材的可读性差,学生缺乏亲近感,不乐于参与。而新教材在每章的章首,通过精美的插图,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围绕本章的知识背景提出一系列问题,自然地把学生带进新知识的领域,站在与学生平等的立场上,用讨论的口吻展示各项活动,融入较多的学生自主活动,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参与,且这种参与延伸到课外。
2.合理利用新教材从旧教材过渡到新教材,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有些不适应。这是因为教师和学生思想不够开放,视野不够开阔引起的,主要表现在:对教材的章节、容量不适应旧教材以知识为线索:一节内容一课时,课后一练习,而新教材以学生认识过程为脉络,一节内容需要两到三课时,一是给教师带来备课上的难度,二是课程的不连贯造成学生认知过程中断,不利学生掌握知识。对教材的练习处理不适应。旧教材一课一小练,一章一综合练。而新教材练习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如“多学一点”“讨论与思考”等。
3.正确认识新教材的一些建议人教版新课标数学教材较好地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整套教材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努力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为教师教学营造创新的氛围,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加强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改进了教材的呈现方式,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知识本位课程观向应用课程观转变 以数学课为例,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对学生的发展作出了具体的要求,与旧的课程观相比,突出了应用性。人教版数学新课标教材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的精神,从内容安排、例习题编制、重难点设置等方面与原教材相比作了较大的变化。从传授式教学观向构建主义的教学观转变在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先讲所要学习的概念和原理,然后让学生联系,尝试解答有关的习题,这种传授式教学观的基本教学模式把教师教学划分为先“讲”授知识点,再组织学生“做”两个阶段,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活动教师不再是单纯地“讲”知识,而是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通过组织学生在“做”中找出新知识与以往学习知识之间的联系,讲清新概念;在学习新概念的同时,组织“做”,引导学生深入归纳理解相应的知识,突破难点,逐步构建起完整的教学过程。从接受型学习观向探索型学习观的转变传统的学习观过于强调接受学习,这样容易导致学生学习上的被动接受及机械记忆,新课标对传统的接受型学习观进行了反思与批判,建立起了探究型数学学习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