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一直是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们努力追求的目标。“死的”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活的”教师和学生,让他们围着它团团转,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整个教学过程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问题的答案永远只有一个,学生只允许被动地接受、消化、吸收。因此,课堂氛围如同“死水”一般没有波澜,没有活力,没有创新。这种状况亟待改变。
新课程改革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三维教育目标,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曾经的“单一、被动和陈旧”转变为“自由、合作和探究”。因此,我相信只要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和全体学生践行新课程理念,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就会在有效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自然生成。
一、教师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论语》中曾经描绘孔子和学生“上课”的情景,孔子创设了这样的氛围:他让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等弟子们陪坐在自己的身边,“上课”前竭力打消“教师君临课堂,弟子势必噤若寒蝉”的思想顾虑,还启发学生“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于是,在孔子的耐心开导下,弟子们终于如沐春风,畅所欲言了。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尚能创造出如此和谐、民主、轻松、诚信的课堂氛围,作为一名21世纪的人民教师,我们拥有古人无法想象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设备,更应该做到这点。
无论是几千年前茹毛饮血的原始人的生活状态,还是现代社会的高端科技;无论是北方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还是南方小桥流水的温馨画面;无论是搏击长空的雄鹰,还是翔游浅底的鱼儿;无论是徐志摩笔下令人流连忘返的迷人康桥,还是戴望舒记忆中悠长寂寥的雨巷,我们都可以借助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教学资源——网络资源直观形象的把它们展示出来。这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另外,我们还拥有许多静态教学资源——教材、图书馆、科技馆和乡土资源等。教师可以依据适当的教学需要,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课外活动,从而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开阔学生的视野。例如,在学习郁达夫《故都的秋》这一散文名篇时,可以组织学生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查找古今中外的咏秋名篇,然后对比阅读,谈论自己喜欢的文章;也可以让学生搜集本地秋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植物或图片,进行描绘。
这样,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发展规律,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与时俱进地充实、调整和选择教学内容,启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学生一起得出结论,从而提高学生认知问题、思考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这样,课堂氛围会在我们的努力下,更加民主、和谐。
二、教师应鼓励学生自由发展个性,改变以往的学习方式
云卷云舒,天空中从来不会呈现两朵绝对相似的云彩;花开花落,人世间不会有几片完全雷同的花瓣。那么,人海茫茫,教海无边,我们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每个学生,由于文化修养、生活经验,以及思想境界等方面的不同,形成了多彩多姿的个性差异。
例如,对戴望舒《雨巷》中“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的理解。有的学生认为“丁香姑娘”是作者塑造的一个形象,既是生活中能遇到的,也是作者驰骋艺术想象所产生的艺术形象;有的学生认为作者描写她的颜色芬芳,希望丁香姑娘的外表和内心都很美丽,作者对未来的憧憬,就要像丁香姑娘一样的美好;有的学生则认为丁香姑娘就像美好的理想一样难以实现,飘渺、迷茫。学生在这种语文学习理解上的差异,正是他们自由发展个性的表现,教师要小心呵护,并给予积极评价,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观点是有价值的。久而久之,学生的个性就会在课堂中得到充分地发挥。反之,如果教师还保持权威形象,对学生限制过多,不让学生有个性发展的空间,使学生找不到自我,那么学生永远只能在教师的指挥下学习,一刀切,齐步走。统一规格、统一要求的教育,既不符合学生实际,也有碍于人才的培养。
现在这样一个信息化的社会,每一个变化都是瞬间的事情,对人才的要求也在提高。有人说过,新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因此,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合作的能力和生存的能力。要想让学生具备这些能力,需要在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上下功夫,改变过去直线交流的教学结构,创造多种教学情境,引导启发学生,建立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的多向互动的网络式教学结构。
例如,在学习《沁园春·长沙》这一课时,我就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首先布置课下预习作业,让学生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查找词的有关知识和写作本首词的时代背景。
课堂上,创设出慷慨激昂的氛围,循循导入新课。找学生讲解与词相关的知识,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并对学生介绍不足之处加以补充。接着,我利用多媒体播放配乐诗朗诵,让学生初步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感悟本首词。
学生自己诵读,我指出应重点注意的地方,然后集体朗读。接着,我展示诗歌中的典型画面,并让学生解说画面内容,体悟毛泽东笔下绚丽的秋景所蕴含的深意,以及慷慨激昂的革命斗志。最后由学生鉴赏本首词的艺术技巧,我汇总学生的意见。
在这一节课中,学生得到锻炼的能力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也体现出对学生的一种尊重。从学生的成长过程来说,是潜能的开发、独特性的彰显与主体性的弘扬;从师生共同活动的角度来说,是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
总之,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变革的社会,一名传统的优秀教师能否在这次课改大潮中完成华丽的转身,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做到“以生为本,营造出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就离新课改的“春天”不远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们想要创设出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必须用真诚去打动每一位学生的心。
新课程改革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三维教育目标,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曾经的“单一、被动和陈旧”转变为“自由、合作和探究”。因此,我相信只要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和全体学生践行新课程理念,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就会在有效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自然生成。
一、教师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论语》中曾经描绘孔子和学生“上课”的情景,孔子创设了这样的氛围:他让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等弟子们陪坐在自己的身边,“上课”前竭力打消“教师君临课堂,弟子势必噤若寒蝉”的思想顾虑,还启发学生“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于是,在孔子的耐心开导下,弟子们终于如沐春风,畅所欲言了。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尚能创造出如此和谐、民主、轻松、诚信的课堂氛围,作为一名21世纪的人民教师,我们拥有古人无法想象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设备,更应该做到这点。
无论是几千年前茹毛饮血的原始人的生活状态,还是现代社会的高端科技;无论是北方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还是南方小桥流水的温馨画面;无论是搏击长空的雄鹰,还是翔游浅底的鱼儿;无论是徐志摩笔下令人流连忘返的迷人康桥,还是戴望舒记忆中悠长寂寥的雨巷,我们都可以借助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教学资源——网络资源直观形象的把它们展示出来。这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另外,我们还拥有许多静态教学资源——教材、图书馆、科技馆和乡土资源等。教师可以依据适当的教学需要,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课外活动,从而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开阔学生的视野。例如,在学习郁达夫《故都的秋》这一散文名篇时,可以组织学生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查找古今中外的咏秋名篇,然后对比阅读,谈论自己喜欢的文章;也可以让学生搜集本地秋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植物或图片,进行描绘。
这样,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发展规律,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与时俱进地充实、调整和选择教学内容,启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学生一起得出结论,从而提高学生认知问题、思考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这样,课堂氛围会在我们的努力下,更加民主、和谐。
二、教师应鼓励学生自由发展个性,改变以往的学习方式
云卷云舒,天空中从来不会呈现两朵绝对相似的云彩;花开花落,人世间不会有几片完全雷同的花瓣。那么,人海茫茫,教海无边,我们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每个学生,由于文化修养、生活经验,以及思想境界等方面的不同,形成了多彩多姿的个性差异。
例如,对戴望舒《雨巷》中“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的理解。有的学生认为“丁香姑娘”是作者塑造的一个形象,既是生活中能遇到的,也是作者驰骋艺术想象所产生的艺术形象;有的学生认为作者描写她的颜色芬芳,希望丁香姑娘的外表和内心都很美丽,作者对未来的憧憬,就要像丁香姑娘一样的美好;有的学生则认为丁香姑娘就像美好的理想一样难以实现,飘渺、迷茫。学生在这种语文学习理解上的差异,正是他们自由发展个性的表现,教师要小心呵护,并给予积极评价,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观点是有价值的。久而久之,学生的个性就会在课堂中得到充分地发挥。反之,如果教师还保持权威形象,对学生限制过多,不让学生有个性发展的空间,使学生找不到自我,那么学生永远只能在教师的指挥下学习,一刀切,齐步走。统一规格、统一要求的教育,既不符合学生实际,也有碍于人才的培养。
现在这样一个信息化的社会,每一个变化都是瞬间的事情,对人才的要求也在提高。有人说过,新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因此,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合作的能力和生存的能力。要想让学生具备这些能力,需要在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上下功夫,改变过去直线交流的教学结构,创造多种教学情境,引导启发学生,建立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的多向互动的网络式教学结构。
例如,在学习《沁园春·长沙》这一课时,我就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首先布置课下预习作业,让学生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查找词的有关知识和写作本首词的时代背景。
课堂上,创设出慷慨激昂的氛围,循循导入新课。找学生讲解与词相关的知识,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并对学生介绍不足之处加以补充。接着,我利用多媒体播放配乐诗朗诵,让学生初步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感悟本首词。
学生自己诵读,我指出应重点注意的地方,然后集体朗读。接着,我展示诗歌中的典型画面,并让学生解说画面内容,体悟毛泽东笔下绚丽的秋景所蕴含的深意,以及慷慨激昂的革命斗志。最后由学生鉴赏本首词的艺术技巧,我汇总学生的意见。
在这一节课中,学生得到锻炼的能力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也体现出对学生的一种尊重。从学生的成长过程来说,是潜能的开发、独特性的彰显与主体性的弘扬;从师生共同活动的角度来说,是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
总之,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变革的社会,一名传统的优秀教师能否在这次课改大潮中完成华丽的转身,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做到“以生为本,营造出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就离新课改的“春天”不远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们想要创设出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必须用真诚去打动每一位学生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