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针对当前中等职业教育面临招生难、就业形势不乐观、社会认同感低等問题,以北海中职学校为例,基于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通过“职普渗透”,探索学校教育模式、职业体验模式、家庭邀请模式,以破解中职招生困境、缓解中职生就业难的形势,提升中职教育社会认同感。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职普渗透 实践导向 职教吸引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B-0066-04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共同构成了我国现代教育体系,在教育发展过程中,职普泾渭分明,壁垒森严,这说明我们的教育体系还有改进的地方。一个成熟的教育体系应该是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沟通,建立“大职业教育观”。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陷入公信力不高的尴尬境地,这也是困扰中等职业学校的老大难问题。因此谋求职普沟通,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公信力与吸引力,激发人们选择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是眼下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在“大职业教育观”的指导下,学界对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问题进行了研究。倡导“职业教育普通化”“普通教育职业化”以及“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一体化”。“职普融通”“职普渗透”“职普衔接”“职普沟通”等词渐渐地进入我们的视野。“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渗透,不是一个消解某种类型教育的特殊属性的过程,而是教育适应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整体转型与发展的过程,是教育目标不断丰富与教育功能不断扩展的过程,也是一个追求与探索如何培养未来公民的实践过程”。
一、当前中职学校遇到的问题
当前,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有三个问题,一是招生难,生源差;二是就业形势不乐观;三是社会认同感低。
(一)生源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不断普及,职业教育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国家也出台了许多发展职业教育的优惠政策,但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还是没有得到人们足够重视,有的人甚至小视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形势下,中等职业教育陷入招生困难,生源相对少而且质量低,使得中职教育难于得到更好的发展。
究其原因,有两个。其一是社会原因。在传统思想影响下,各行各业盲目追求高学历、高层次人才。一些单位完全不考虑岗位实际,利用自己的经济优势一味地招聘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来从事一些简单的不需要那么高技术的工作岗位,挤压了中职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助长了不良的风气。在这种环境的驱动下,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普遍出现生源数量相对减少的现状。
其二是招生秩序混乱、招生环境严峻。社会上仍存在部分中职学校违规招生、虚假招生以及操控生源、倒卖生源、收取回扣等不规范行为,存在非法招生“中介”机构进行有偿招生这种无序的招生现象,这些又给职业教育带来负面影响。为招揽学生来自己学校就读,有的中职学校拼命抬高自己、诋毁同行,有时甚至连哄带骗,让家长产生反感以及排斥心理,导致中职学校整体“差评”率变高,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学校的招生。宁可辍学也不上职高的学生和家长比比皆是,招生瓶颈也因此成为中等职业育改革与发展中一道难以越过的坎。
(二)就业问题
近年来,在就业难的大背景下,虽然大学毕业生很难找到专业岗位,但适合中职毕业就业的企业一线岗位却出现用工不足的问题。中职就业可谓“一路凯歌”,就业率一值保持在高位。但却出现这样的现象,就业率高辞职转岗率也高,中职毕业生工作稳定性低。这实际上隐藏着就业危机,就业形势不乐观。仔细分析起来,发现有以下原因。
1.产教脱轨
自从 20 世纪 90 年代,职业教育逐渐从行业剥离出来,形成独特的教育体系。这种教育体系虽然是以满足产业工作岗位为目的,但是产业与职业教育之间却不相闻问。职业学校不了解产业,也不知道产业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产业企业也不知道职业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其结果是产教脱轨。
2.校企脱节
职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企业工作岗位,企业把职业学生招入之后,还得花较大的精力和时间去培训学生。也就是说,学生进入企业以后,不得不从头学起,之前在学校学的那些知识几乎没有用,造成不良的影响。
3.就业歧视
在盲目追求高学历的社会背景下,不仅公务员、教师、医生等职业对学历提出很高的要求,就连电信、银行柜台工作岗位,甚至超市收银员、导购员也要求大专以上学历。各行各业对中职毕业生有一种歧视意识,因此中职生出现就业歧视的现象,使得中职生的就业之路越来越窄。
(三)社会认同感问题
虽然国家大力提倡并着力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但我国有着浓厚的“学而优则仕”的文化传统。所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人们倾向于追求高学历,更愿意选择普通高中教育,继而再接受高等教育,从而导致社会价值观日趋“高学历化”。很多学生、家长和老师对教育的理解往往仅停留在以考试升学为目的的普通教育上,认为只有考上大学才有出路,才有好工作。加上家长对职业教育存在认识偏颇,对强调动手能力的职业教育存在着不认同甚至鄙视的态度。相对普通高中,职业教育在社会大众、家长和学生心目中往往是无奈的选择。中职学校教师培养的学生主要就业为一线技术工人,社会身份地位受到限制,社会认可度较低。中职教育成为教育发展的“非主流”,连带中职学校教师也因此被社会看作是“非主流”教师群体,他们往往缺乏职业自信心,职业幸福感弱化。
而其中生源问题始终是瓶颈,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没有达到预期的高度,追根究底在于其内部原因,内因才是决定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即中职教育并没有办出自己的特色。“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业教育,更注重的是学校在市场中的地位,追求的是学校的办学效益和社会的知名度、信誉度、美誉度”,换言之,中等职业教育对于市场这个大熔炉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这就促使我们反思中等职业教育如何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大众,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时下推行“职普渗透”,以期对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和吸引力,激发人们选择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改变我国轻视职业教育的现状能起到催化剂功效。 二、“职普渗透”拆解中职校招生就业困境
(一)“职普渗透”的内涵
“职普渗透”的学术表达在不同时代的学者研究中被赋予了不同的理解与内涵,其有别于我国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职普融通”或“职普互通”。职普融通回答了“通过何种形式的教育内容融通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问题,即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课程与教学内容上的渗透、整合,表现为职业课程与学术课程的整合,以及职业课程作为一个体系贯穿基础教育阶段”。通过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携手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培养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一种新型办学模式。而本文所指的“职普渗透”,是指向普通教育阶段的在校中小学生,有针对性地渗透职业教育理念和相关知识的一种教育方式。在普通教育中增加职业技术教育内容,以实现二者融合、沟通与协调发展。任何一种教育,“其内容既不能纯是普通教育内容,也不能纯是职业教育内容”。其具体做法是在不改变普通中小学学制和管理体系的情况下,由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动员、组织、监督和管理,以职业学校作为主要的施教主体,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有选择地向普通中小学学生渗透职业教育内容,以职业教育课程为主要抓手,培植中小学生职业意识和情感,让中小学生体验职业生涯,学习职业技能。
(二)“职普渗透”的模式
以北海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面对中小学尤其是初中学段实施“职普渗透”教育,选取了北海市辖区内的 20 所公办民办初中学校开展“职普渗透”教育活动,市外选择了 20 所初中学校作为课题成效的统计检验对照组。
1.学校教育模式
该模式是将“职普渗透”教育放在中小学校,以类似于中小学常规的劳动技术课的形式开展教学。此种做法有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至 1922 年的“壬戌学制”,“根据地方情形,在中小学课程中设职业科,通过与普通教育的课程渗透,或与普通教育混合为综合制,尝试沟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中有关职业教育、社会职业分工、企业生产运行等方面的内容少之又少,普通中小学开设的劳动技能课并不是指向职业,大部分跟手工技能相关。所以,实验学校主要采用了分科教学模式,主要开设“职业生涯”和“职业技能”专项教育,安排专任教师授课。其中,七、八年级每周 1 课时,按课表安排授课;九年级 6 到 8 课时,适当结合高中和中职招生宣传、填报升学志愿等活动集中安排讲座或咨询。通常这类课程主要是一些不甚复杂的、简单实用的、趣味性的职业课程。如摄影、数码艺术照片制作、网店商品拍摄和广告、导游讲解、朗诵主持、职业礼仪、棋艺、茶艺、面点制作等。这些课程不需要大型的机械,不需要准备太多的器材,更多的是一种职业素养的宣讲以及一些简单实用的职业技术的传授。根据职业教育教学设计的总体要求来进行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设计,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体现以职业岗位要求为前提,以学习者为主体和职业技能培养目标为中心,旨在“职普渗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
2.职业体验模式
此种模式主要是通过与初中学校携手合作,在初三年级开设“职普渗透”课程,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当前社会上对中职学校还存在一些偏见,职业教育得不到学生与家长的认可,根源在于其对中职教育的不了解。为了鼓励更多的初三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必须让学生认识职业教育、了解职业教育。因此采取邀请初三年级学生到北海中职校参与“职普渗透”教育实践活动。该课程主要包括一些不需要大型的不方便搬运的器械或专业器材等作为活动工具,如港口物流特种车辆驾驶、汽车钣喷项目、汽车美容项目、汽车养护项目、家电维修、影视制作、动画制作、平面设计等。学生到校后先是走进各个专业的实训室参观学习,再亲自动手操作进行职业体验,借此了解职业学校、了解各个专业。通常这些活动都是学生在中学阶段所未经历的,往往会引发学生极大的好奇心与参与热情。之所以邀请初三的学生到学校参加“职普渗透”课程学习,除了对学生渗透职业教育,培植职业意识、情感和技能之外,也是展示学校优美的校园环境、先进的教学设施、优秀的教师职业教学水平的极好的手段。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有助于破除学生对中职校就是中考落榜生去的学校的偏见,让一些自认为考不上普通高中就弃学的初三学生感觉到进入中职学校学习未尝不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好去处。
3.家庭邀请模式
为了更好地实施“职普渗透”,北海中职学校筹建了职业教育体验园,开发出亲子互动式的课程。这类课程通常是一些专业的职业课程,需要大人从旁协助以确保安全。如北海小吃、中餐热菜、果蔬雕刻、中式面点、西式面点、贝雕艺术、根雕艺术、陶艺制作等。孩子们看着大师们的作品,尤其是贝雕等具有北海地方民族特色的作品时,无不啧啧称奇。对于这样的课程,孩子们乐在其中,同时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个性化设计与制作能力。这类课程通常是利用周末时间,开放学校的职业教育体验园,邀请父母亲带着孩子来到学校进行职业体验。要想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吸引力,激发学生主动报考职业院校的积极性,破除学生家长对职业教育的偏见是很关键的一步。随着孩子们开展活动,家长们在旁边用手机记录着孩子的每一个动作,最后展示学生的活动成果。家长在这种亲子实践课程中,会渐渐了解职业教育并且解除之前对职校的误解。通常最后家长们还会将这些活动放到朋友圈,无形中宣传职校,这也使得社会上更多人认识职业教育、了解职业教育,对职业学校的发展极有利。
三、“职普渗透”取得的初步成效
(一)破解招生困境
北海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一县三区深入开展初中“职普渗透”活动,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切入點,具体以“学校教育模式”“职业体验模式”“家庭邀请模式”等多元化的职业教育渗透形式,结合初中学生的兴趣爱好与需要,开发符合普通初中学生需要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建设职业教育体验园区,吸引了众多的初中生来参加培训,招生效果很好,招生人数迅速增多,2014—2016年,招生人数分别为 2134 人、2552 人及 2970 人,连创历史新高,每年均超额完成北海市教育局下达的招生任务。通过“职普渗透”教育,让考试并不很理想的初三学生,到职业学校体验学习,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通过“做中学、学中做”,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职普渗透”实施一年后的 2016 年与 2014 年中考招生相比,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比由原来 1∶3.23 提升到了 1∶1.39,辍学率由 11.3% 下降至 8.55%。经统计学 t 检验表明,“职普渗透”实施前后控辍保学的多组评估数据差异显著(p<0.05),说明在“职普渗透”实施过程中取得了预期控辍保学的效果。 (二)缓解就业形势
产教脱轨、校企脱节、就业歧视是中职校普遍存在的就业形势问题。通过“职普渗透”让更多初三毕业生来中职学校学习,响应国家要求的“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让学生了解自己,了解职业,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然后选择专业进行学习。从做中学,学生在学校或企业里进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或参与学校创业园的创业培训实践。同时,通过每学期开展的全校学生职业技能竞赛,让所有在职校学习的学生掌握必需的社会生活经验和企业需求的生产经验。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创造能力,培植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职普渗透”实施的过程中,对学生灌输职业技能等级和就业、职位、工资等关系的意识,同时以专业课程为抓手,突出体现就业能力与岗位需求的互相匹配,产教合一、校企合一,大多数毕业生在毕业时能找到合自己心意的体面工作,在解决“用工荒”方面也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三)提升社会认知度
职业教育的社会公信力不高,职业学校得不到社会主流意识的认可,一度陷入很尴尬的境地。北海中职校实施“职普渗透”后,经统计学检验表明,实验组的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多项态度指标,如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对子女将来接受职业教育态度和支持率等,与“职普渗透”实施前均有了较大的提高,且差别显著(X2=21.98,p<0.05)。同样的调查问卷也在对照组的 20 所学校同时展开,检验表明,对照组 3 市的数据差异不显著(X2=3.58,p>0.05)。检验数据有力地证明,通过“职普渗透”的实施,能有效改变人们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认识,也有助于消除人们对职业学校偏见,提升职业学校的社会认知度。
四、“职普渗透”教育实践的体会与反思
(一)体会
首先,有关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是基础,这为工作的顺利开展打通了渠道。其次,师资培养是关键,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无论是在教法上还是在课堂组织形式上差异都很大,学生很难适应职业学校教师的教法,邀请中小学教育专家来给实施“职普渗透”的教师进行培训,从初中生心理行为、接受知识等的特点出发,摸索出合适的教法。最后,学生成就感是动力,“职普渗透”培养的主要是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职业意识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职业能力却是能够立即体现的东西。实践中那些能让学生“露一手”的技能特别受欢迎,例如烹调、面点等。而诸如茶艺等学生接触机会少、展示机会少的项目则不太受欢迎。如将这些课程进行交叉学习,则会收到更好的效果。与此同时,关注教材选题的细节问题,必须要考虑渗透的内容是否存在中小学生不喜欢或抵触的内容。还应实时关注国家、地方各级政府关于中等职业学校的政策法规,力争通过政府行为,充分利用政策倾向给中等职业学校带来的良好契机,提高办学质量,突出办学特色,促进学校更快发展。
(二)反思
德国是世界上职业教育走在最前列的国家,德国的职业教育之所以发达有其合理性,其“双元制”自然是绕不过的,但其在“职普渗透”方面也异常成功。德国在普通学校中渗透职业预备教育,其职业教育贯穿在从学前教育到学校教育,从职前教育到职后教育等若干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形式的教育之中。我们应该借鉴德国的成功经验,建立灵活的职普渗透的机制,构建融合职业教育与普通(下转第72页)(上接第68页)教育的开放式的课程体系,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不是教育内容的简单叠加,而是教育理念和实践变革的有效历程,构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利于公民素质养成的学校教育体系才是我们的目标所在。
【参考文献】
[1]张桂春,卢丽华.职普融通的教育理念与实践:基于公民素质培养的视角[J].教育科学,2014(5)
[2]朱宏亮,刘晓东.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4)
[3]肖凤翔,贾 旻.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视域下的职普融通研究[J].职教论坛,2015(1)
[4]张晓明.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J].職业教育研究,1990(2)
[5]徐 涵.德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渗透模式及启示[J].教育与职业,2005(32)
[6]莫丽娟,袁桂林.普职分殊:研究普职规模结 构的逻辑起点[J].上海教育科研,2011(5)
【作者简介】穆家庆,特级教师,现任北海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兼任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广西中职教师培训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广西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广西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副秘书长,“第七届全国百名优秀高中校长”。
(责编 卢建龙)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职普渗透 实践导向 职教吸引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B-0066-04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共同构成了我国现代教育体系,在教育发展过程中,职普泾渭分明,壁垒森严,这说明我们的教育体系还有改进的地方。一个成熟的教育体系应该是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沟通,建立“大职业教育观”。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陷入公信力不高的尴尬境地,这也是困扰中等职业学校的老大难问题。因此谋求职普沟通,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公信力与吸引力,激发人们选择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是眼下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在“大职业教育观”的指导下,学界对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问题进行了研究。倡导“职业教育普通化”“普通教育职业化”以及“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一体化”。“职普融通”“职普渗透”“职普衔接”“职普沟通”等词渐渐地进入我们的视野。“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渗透,不是一个消解某种类型教育的特殊属性的过程,而是教育适应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整体转型与发展的过程,是教育目标不断丰富与教育功能不断扩展的过程,也是一个追求与探索如何培养未来公民的实践过程”。
一、当前中职学校遇到的问题
当前,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有三个问题,一是招生难,生源差;二是就业形势不乐观;三是社会认同感低。
(一)生源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不断普及,职业教育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国家也出台了许多发展职业教育的优惠政策,但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还是没有得到人们足够重视,有的人甚至小视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形势下,中等职业教育陷入招生困难,生源相对少而且质量低,使得中职教育难于得到更好的发展。
究其原因,有两个。其一是社会原因。在传统思想影响下,各行各业盲目追求高学历、高层次人才。一些单位完全不考虑岗位实际,利用自己的经济优势一味地招聘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来从事一些简单的不需要那么高技术的工作岗位,挤压了中职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助长了不良的风气。在这种环境的驱动下,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普遍出现生源数量相对减少的现状。
其二是招生秩序混乱、招生环境严峻。社会上仍存在部分中职学校违规招生、虚假招生以及操控生源、倒卖生源、收取回扣等不规范行为,存在非法招生“中介”机构进行有偿招生这种无序的招生现象,这些又给职业教育带来负面影响。为招揽学生来自己学校就读,有的中职学校拼命抬高自己、诋毁同行,有时甚至连哄带骗,让家长产生反感以及排斥心理,导致中职学校整体“差评”率变高,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学校的招生。宁可辍学也不上职高的学生和家长比比皆是,招生瓶颈也因此成为中等职业育改革与发展中一道难以越过的坎。
(二)就业问题
近年来,在就业难的大背景下,虽然大学毕业生很难找到专业岗位,但适合中职毕业就业的企业一线岗位却出现用工不足的问题。中职就业可谓“一路凯歌”,就业率一值保持在高位。但却出现这样的现象,就业率高辞职转岗率也高,中职毕业生工作稳定性低。这实际上隐藏着就业危机,就业形势不乐观。仔细分析起来,发现有以下原因。
1.产教脱轨
自从 20 世纪 90 年代,职业教育逐渐从行业剥离出来,形成独特的教育体系。这种教育体系虽然是以满足产业工作岗位为目的,但是产业与职业教育之间却不相闻问。职业学校不了解产业,也不知道产业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产业企业也不知道职业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其结果是产教脱轨。
2.校企脱节
职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企业工作岗位,企业把职业学生招入之后,还得花较大的精力和时间去培训学生。也就是说,学生进入企业以后,不得不从头学起,之前在学校学的那些知识几乎没有用,造成不良的影响。
3.就业歧视
在盲目追求高学历的社会背景下,不仅公务员、教师、医生等职业对学历提出很高的要求,就连电信、银行柜台工作岗位,甚至超市收银员、导购员也要求大专以上学历。各行各业对中职毕业生有一种歧视意识,因此中职生出现就业歧视的现象,使得中职生的就业之路越来越窄。
(三)社会认同感问题
虽然国家大力提倡并着力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但我国有着浓厚的“学而优则仕”的文化传统。所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人们倾向于追求高学历,更愿意选择普通高中教育,继而再接受高等教育,从而导致社会价值观日趋“高学历化”。很多学生、家长和老师对教育的理解往往仅停留在以考试升学为目的的普通教育上,认为只有考上大学才有出路,才有好工作。加上家长对职业教育存在认识偏颇,对强调动手能力的职业教育存在着不认同甚至鄙视的态度。相对普通高中,职业教育在社会大众、家长和学生心目中往往是无奈的选择。中职学校教师培养的学生主要就业为一线技术工人,社会身份地位受到限制,社会认可度较低。中职教育成为教育发展的“非主流”,连带中职学校教师也因此被社会看作是“非主流”教师群体,他们往往缺乏职业自信心,职业幸福感弱化。
而其中生源问题始终是瓶颈,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没有达到预期的高度,追根究底在于其内部原因,内因才是决定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即中职教育并没有办出自己的特色。“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业教育,更注重的是学校在市场中的地位,追求的是学校的办学效益和社会的知名度、信誉度、美誉度”,换言之,中等职业教育对于市场这个大熔炉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这就促使我们反思中等职业教育如何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大众,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时下推行“职普渗透”,以期对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和吸引力,激发人们选择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改变我国轻视职业教育的现状能起到催化剂功效。 二、“职普渗透”拆解中职校招生就业困境
(一)“职普渗透”的内涵
“职普渗透”的学术表达在不同时代的学者研究中被赋予了不同的理解与内涵,其有别于我国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职普融通”或“职普互通”。职普融通回答了“通过何种形式的教育内容融通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问题,即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课程与教学内容上的渗透、整合,表现为职业课程与学术课程的整合,以及职业课程作为一个体系贯穿基础教育阶段”。通过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携手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培养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一种新型办学模式。而本文所指的“职普渗透”,是指向普通教育阶段的在校中小学生,有针对性地渗透职业教育理念和相关知识的一种教育方式。在普通教育中增加职业技术教育内容,以实现二者融合、沟通与协调发展。任何一种教育,“其内容既不能纯是普通教育内容,也不能纯是职业教育内容”。其具体做法是在不改变普通中小学学制和管理体系的情况下,由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动员、组织、监督和管理,以职业学校作为主要的施教主体,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有选择地向普通中小学学生渗透职业教育内容,以职业教育课程为主要抓手,培植中小学生职业意识和情感,让中小学生体验职业生涯,学习职业技能。
(二)“职普渗透”的模式
以北海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面对中小学尤其是初中学段实施“职普渗透”教育,选取了北海市辖区内的 20 所公办民办初中学校开展“职普渗透”教育活动,市外选择了 20 所初中学校作为课题成效的统计检验对照组。
1.学校教育模式
该模式是将“职普渗透”教育放在中小学校,以类似于中小学常规的劳动技术课的形式开展教学。此种做法有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至 1922 年的“壬戌学制”,“根据地方情形,在中小学课程中设职业科,通过与普通教育的课程渗透,或与普通教育混合为综合制,尝试沟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中有关职业教育、社会职业分工、企业生产运行等方面的内容少之又少,普通中小学开设的劳动技能课并不是指向职业,大部分跟手工技能相关。所以,实验学校主要采用了分科教学模式,主要开设“职业生涯”和“职业技能”专项教育,安排专任教师授课。其中,七、八年级每周 1 课时,按课表安排授课;九年级 6 到 8 课时,适当结合高中和中职招生宣传、填报升学志愿等活动集中安排讲座或咨询。通常这类课程主要是一些不甚复杂的、简单实用的、趣味性的职业课程。如摄影、数码艺术照片制作、网店商品拍摄和广告、导游讲解、朗诵主持、职业礼仪、棋艺、茶艺、面点制作等。这些课程不需要大型的机械,不需要准备太多的器材,更多的是一种职业素养的宣讲以及一些简单实用的职业技术的传授。根据职业教育教学设计的总体要求来进行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设计,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体现以职业岗位要求为前提,以学习者为主体和职业技能培养目标为中心,旨在“职普渗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
2.职业体验模式
此种模式主要是通过与初中学校携手合作,在初三年级开设“职普渗透”课程,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当前社会上对中职学校还存在一些偏见,职业教育得不到学生与家长的认可,根源在于其对中职教育的不了解。为了鼓励更多的初三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必须让学生认识职业教育、了解职业教育。因此采取邀请初三年级学生到北海中职校参与“职普渗透”教育实践活动。该课程主要包括一些不需要大型的不方便搬运的器械或专业器材等作为活动工具,如港口物流特种车辆驾驶、汽车钣喷项目、汽车美容项目、汽车养护项目、家电维修、影视制作、动画制作、平面设计等。学生到校后先是走进各个专业的实训室参观学习,再亲自动手操作进行职业体验,借此了解职业学校、了解各个专业。通常这些活动都是学生在中学阶段所未经历的,往往会引发学生极大的好奇心与参与热情。之所以邀请初三的学生到学校参加“职普渗透”课程学习,除了对学生渗透职业教育,培植职业意识、情感和技能之外,也是展示学校优美的校园环境、先进的教学设施、优秀的教师职业教学水平的极好的手段。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有助于破除学生对中职校就是中考落榜生去的学校的偏见,让一些自认为考不上普通高中就弃学的初三学生感觉到进入中职学校学习未尝不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好去处。
3.家庭邀请模式
为了更好地实施“职普渗透”,北海中职学校筹建了职业教育体验园,开发出亲子互动式的课程。这类课程通常是一些专业的职业课程,需要大人从旁协助以确保安全。如北海小吃、中餐热菜、果蔬雕刻、中式面点、西式面点、贝雕艺术、根雕艺术、陶艺制作等。孩子们看着大师们的作品,尤其是贝雕等具有北海地方民族特色的作品时,无不啧啧称奇。对于这样的课程,孩子们乐在其中,同时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个性化设计与制作能力。这类课程通常是利用周末时间,开放学校的职业教育体验园,邀请父母亲带着孩子来到学校进行职业体验。要想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吸引力,激发学生主动报考职业院校的积极性,破除学生家长对职业教育的偏见是很关键的一步。随着孩子们开展活动,家长们在旁边用手机记录着孩子的每一个动作,最后展示学生的活动成果。家长在这种亲子实践课程中,会渐渐了解职业教育并且解除之前对职校的误解。通常最后家长们还会将这些活动放到朋友圈,无形中宣传职校,这也使得社会上更多人认识职业教育、了解职业教育,对职业学校的发展极有利。
三、“职普渗透”取得的初步成效
(一)破解招生困境
北海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一县三区深入开展初中“职普渗透”活动,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切入點,具体以“学校教育模式”“职业体验模式”“家庭邀请模式”等多元化的职业教育渗透形式,结合初中学生的兴趣爱好与需要,开发符合普通初中学生需要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建设职业教育体验园区,吸引了众多的初中生来参加培训,招生效果很好,招生人数迅速增多,2014—2016年,招生人数分别为 2134 人、2552 人及 2970 人,连创历史新高,每年均超额完成北海市教育局下达的招生任务。通过“职普渗透”教育,让考试并不很理想的初三学生,到职业学校体验学习,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通过“做中学、学中做”,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职普渗透”实施一年后的 2016 年与 2014 年中考招生相比,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比由原来 1∶3.23 提升到了 1∶1.39,辍学率由 11.3% 下降至 8.55%。经统计学 t 检验表明,“职普渗透”实施前后控辍保学的多组评估数据差异显著(p<0.05),说明在“职普渗透”实施过程中取得了预期控辍保学的效果。 (二)缓解就业形势
产教脱轨、校企脱节、就业歧视是中职校普遍存在的就业形势问题。通过“职普渗透”让更多初三毕业生来中职学校学习,响应国家要求的“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让学生了解自己,了解职业,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然后选择专业进行学习。从做中学,学生在学校或企业里进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或参与学校创业园的创业培训实践。同时,通过每学期开展的全校学生职业技能竞赛,让所有在职校学习的学生掌握必需的社会生活经验和企业需求的生产经验。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创造能力,培植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职普渗透”实施的过程中,对学生灌输职业技能等级和就业、职位、工资等关系的意识,同时以专业课程为抓手,突出体现就业能力与岗位需求的互相匹配,产教合一、校企合一,大多数毕业生在毕业时能找到合自己心意的体面工作,在解决“用工荒”方面也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三)提升社会认知度
职业教育的社会公信力不高,职业学校得不到社会主流意识的认可,一度陷入很尴尬的境地。北海中职校实施“职普渗透”后,经统计学检验表明,实验组的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多项态度指标,如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对子女将来接受职业教育态度和支持率等,与“职普渗透”实施前均有了较大的提高,且差别显著(X2=21.98,p<0.05)。同样的调查问卷也在对照组的 20 所学校同时展开,检验表明,对照组 3 市的数据差异不显著(X2=3.58,p>0.05)。检验数据有力地证明,通过“职普渗透”的实施,能有效改变人们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认识,也有助于消除人们对职业学校偏见,提升职业学校的社会认知度。
四、“职普渗透”教育实践的体会与反思
(一)体会
首先,有关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是基础,这为工作的顺利开展打通了渠道。其次,师资培养是关键,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无论是在教法上还是在课堂组织形式上差异都很大,学生很难适应职业学校教师的教法,邀请中小学教育专家来给实施“职普渗透”的教师进行培训,从初中生心理行为、接受知识等的特点出发,摸索出合适的教法。最后,学生成就感是动力,“职普渗透”培养的主要是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职业意识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职业能力却是能够立即体现的东西。实践中那些能让学生“露一手”的技能特别受欢迎,例如烹调、面点等。而诸如茶艺等学生接触机会少、展示机会少的项目则不太受欢迎。如将这些课程进行交叉学习,则会收到更好的效果。与此同时,关注教材选题的细节问题,必须要考虑渗透的内容是否存在中小学生不喜欢或抵触的内容。还应实时关注国家、地方各级政府关于中等职业学校的政策法规,力争通过政府行为,充分利用政策倾向给中等职业学校带来的良好契机,提高办学质量,突出办学特色,促进学校更快发展。
(二)反思
德国是世界上职业教育走在最前列的国家,德国的职业教育之所以发达有其合理性,其“双元制”自然是绕不过的,但其在“职普渗透”方面也异常成功。德国在普通学校中渗透职业预备教育,其职业教育贯穿在从学前教育到学校教育,从职前教育到职后教育等若干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形式的教育之中。我们应该借鉴德国的成功经验,建立灵活的职普渗透的机制,构建融合职业教育与普通(下转第72页)(上接第68页)教育的开放式的课程体系,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不是教育内容的简单叠加,而是教育理念和实践变革的有效历程,构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利于公民素质养成的学校教育体系才是我们的目标所在。
【参考文献】
[1]张桂春,卢丽华.职普融通的教育理念与实践:基于公民素质培养的视角[J].教育科学,2014(5)
[2]朱宏亮,刘晓东.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4)
[3]肖凤翔,贾 旻.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视域下的职普融通研究[J].职教论坛,2015(1)
[4]张晓明.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J].職业教育研究,1990(2)
[5]徐 涵.德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渗透模式及启示[J].教育与职业,2005(32)
[6]莫丽娟,袁桂林.普职分殊:研究普职规模结 构的逻辑起点[J].上海教育科研,2011(5)
【作者简介】穆家庆,特级教师,现任北海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兼任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广西中职教师培训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广西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广西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副秘书长,“第七届全国百名优秀高中校长”。
(责编 卢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