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最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外语作为中外交流的重要媒介,应该受到学生的重视。传统文化是我国上下五千年优秀文化的总结,是我国的瑰宝。因此,外语教学应该融入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外语学习的兴趣。基于此,本文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外语职业教育课程的有机融合研究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语职业教育课程;有机融合
引言
近年来,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打破传统教学中过度注重知识传授,轻视学生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的现状,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向学生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外语作为语言类课程,具有浓厚的人文性特色,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元素,是传播文化知识、提升学生文化品位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需要有意识地深入钻研外语教材,精心设计外语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打造学生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学生获得外语知识的同时,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要素
从广义上讲,这是古代中国人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在社会实践中,基本上是指古代中国人民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文学、艺术、法律、道德、思想和隐秘因素内容,体现民族行为以及民族整体精神,世代相传。这个概念实际上是存在空白地带的,中国传统文化是由时间和空间决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创作转化主要是指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伪真实性为了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把中国先进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通过新的意识形态理论、新的文化价值观、新的文化表现形式等对旧文化进行改造。新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基本上就是在时代基础上发展中国传统文化。需要一个展览,结合最好的成分和现代社会发展,通过广泛的和错误的信息,不断增加新内容,促进旧文化的发展,形成新文化。
二、外语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
我国外语教学的初衷,是为了拉近我国和世界的距离,通过学习外语了解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差距,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扬,以及吸收国外的先进理念。如今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虽然渗透了一些传统文化内容,但是在传授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外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会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外语也是一种极其被动的状态。受到这种被动状态的影响,对于学习外语缺乏积极主动性,因此,学生很难对学习外语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时常会出现难以理解的生僻词汇或者长难句的知识难点,老师通常会借助辅助教材的词语和单词进行翻译,对于文章内容和作者写作时的社会背景介绍比较少,学生很难理解文章想要表达的意思。这种教学模式虽然完成了教学计划,但并没有使同学们感受外语的魅力,影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入。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外语职业教育课程的有机融合的策略
(一)外语学习实践中加入中国元素
语言是用来交流的,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实践教学最为重要,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对外语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加入中国元素,加深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因此,教师应该更好地建构外语课堂,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教师可以采用小组教学的方法,在一个班级中,肯定有外语基础能力强的学生,自然也存在一些外语能力弱一点的学生,这些学困生甚至连外语的基础知识都掌握不牢固,对外语学习难度很大,教师不妨将他们进行分组,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探讨,在这一个组中,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作为组长带领学困生一起学习,共同进步,优等生以培养外语口语为主,在文化氛围中体验中西文化的差异,而学困生在已经掌握基础外语知识的前提下,体验中国文化的魅力,在分完组之后,对学习成果也要有简单的考核,让学生积极发言,最终由教师进行评分,评分高的小组可以得到适当的奖励,以鼓励他们继续学习。
(二)引领学生体验优秀传统文化
深刻而真实的文化体验,可以将抽象的文化思想转化具体的认知体验,是学生获取文化知识、形成思想观念、提升文化品位的最佳途径。在特定的环境中,学生依托外界信息的刺激,可以真正体验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最直接、最鲜活的情感体验。因此,在组织外语课堂教学时,教师可联系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创设真实的情境,搭建合适交流的平台,开展一些别开生面的文化活动,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在与他人交流中体验文化思想,提升自身的文化品位。
(三)巧用“互联网+”教学渗透
在“互联网+创新素养”教育的背景下,外语教学资源、教学模式和教学环境都发生了变化。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和智能教学设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营造外语学习的良好氛围。让学生根据学习的需求和认知,自主选择和利用网络资源,多渠道、多方式完成语言实践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本国文化和国外文化的对比分析,通过寻找异同,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中国素称“礼仪之邦”,授课前,教师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利用网络查阅中国的礼仪文化,并在课堂上进行表演。学生们从中国这些看似繁杂的礼节中学会了讲文明、懂礼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文化自信。在听力材料中涉及餐桌礼仪和风俗习惯,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将中國“酒”文化、“茶”文化、待客之道等餐桌礼仪和待人接物、婚礼习俗等风俗习惯讲出来、展示出来,甚至可以表演出来。在活动中,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深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了文化自信。
(四)开发本土文化外语教材
教材是外语教学指导方案和主要内容,也是学生英文知识和文化获取的主要来源,对于外语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以及学生外语知识、外语应用能力等各方面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地域文化在外语教学中有效渗透的关键就是开发本地文化英文教材。建立在坦豪斯“过程”模式课程理论、瓦布“实践”模式课程理论和多元智能课程理论之上的本土化校本教材开发,一方面需要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进一步丰富外语教材的内容,将外语单词的词义、句式的用法、口语比表达的内容等充分与地域文化融合,可以有效弥补原来教材在地域文化方面的缺陷,结合地域文化加深学生对于外语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教材加深学生对于地域文化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学生对于地域文化的自豪感。
结束语
总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外语职业教育中,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的差异与联系,进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能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好一门语言,提高了外语文化素养,让学生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能为自己的国家感到自豪,作为一名教师,不论是在外语实践中,还是在阅读与微课视频中,都应该秉持着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
参考文献
[1]宋博.文化自觉理念融入高校外语教育的意义与方法探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0,21(07):61-63.
[2]吴铁军.文化安全视域下外语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审思[J].长江丛刊,2020(19):113-114.
[3]李红.外语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以及中西合璧式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以日语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26):19-20.
[4]康国卿,王瑜洁.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外语课程改革国际化中的路径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10):206-207.
[5]薛玉红.外语专业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研究[J].高教学刊,2020(08):62-64.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语职业教育课程;有机融合
引言
近年来,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打破传统教学中过度注重知识传授,轻视学生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的现状,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向学生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外语作为语言类课程,具有浓厚的人文性特色,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元素,是传播文化知识、提升学生文化品位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需要有意识地深入钻研外语教材,精心设计外语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打造学生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学生获得外语知识的同时,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要素
从广义上讲,这是古代中国人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在社会实践中,基本上是指古代中国人民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文学、艺术、法律、道德、思想和隐秘因素内容,体现民族行为以及民族整体精神,世代相传。这个概念实际上是存在空白地带的,中国传统文化是由时间和空间决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创作转化主要是指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伪真实性为了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把中国先进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通过新的意识形态理论、新的文化价值观、新的文化表现形式等对旧文化进行改造。新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基本上就是在时代基础上发展中国传统文化。需要一个展览,结合最好的成分和现代社会发展,通过广泛的和错误的信息,不断增加新内容,促进旧文化的发展,形成新文化。
二、外语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
我国外语教学的初衷,是为了拉近我国和世界的距离,通过学习外语了解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差距,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扬,以及吸收国外的先进理念。如今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虽然渗透了一些传统文化内容,但是在传授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外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会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外语也是一种极其被动的状态。受到这种被动状态的影响,对于学习外语缺乏积极主动性,因此,学生很难对学习外语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时常会出现难以理解的生僻词汇或者长难句的知识难点,老师通常会借助辅助教材的词语和单词进行翻译,对于文章内容和作者写作时的社会背景介绍比较少,学生很难理解文章想要表达的意思。这种教学模式虽然完成了教学计划,但并没有使同学们感受外语的魅力,影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入。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外语职业教育课程的有机融合的策略
(一)外语学习实践中加入中国元素
语言是用来交流的,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实践教学最为重要,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对外语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加入中国元素,加深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因此,教师应该更好地建构外语课堂,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教师可以采用小组教学的方法,在一个班级中,肯定有外语基础能力强的学生,自然也存在一些外语能力弱一点的学生,这些学困生甚至连外语的基础知识都掌握不牢固,对外语学习难度很大,教师不妨将他们进行分组,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探讨,在这一个组中,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作为组长带领学困生一起学习,共同进步,优等生以培养外语口语为主,在文化氛围中体验中西文化的差异,而学困生在已经掌握基础外语知识的前提下,体验中国文化的魅力,在分完组之后,对学习成果也要有简单的考核,让学生积极发言,最终由教师进行评分,评分高的小组可以得到适当的奖励,以鼓励他们继续学习。
(二)引领学生体验优秀传统文化
深刻而真实的文化体验,可以将抽象的文化思想转化具体的认知体验,是学生获取文化知识、形成思想观念、提升文化品位的最佳途径。在特定的环境中,学生依托外界信息的刺激,可以真正体验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最直接、最鲜活的情感体验。因此,在组织外语课堂教学时,教师可联系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创设真实的情境,搭建合适交流的平台,开展一些别开生面的文化活动,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在与他人交流中体验文化思想,提升自身的文化品位。
(三)巧用“互联网+”教学渗透
在“互联网+创新素养”教育的背景下,外语教学资源、教学模式和教学环境都发生了变化。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和智能教学设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营造外语学习的良好氛围。让学生根据学习的需求和认知,自主选择和利用网络资源,多渠道、多方式完成语言实践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本国文化和国外文化的对比分析,通过寻找异同,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中国素称“礼仪之邦”,授课前,教师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利用网络查阅中国的礼仪文化,并在课堂上进行表演。学生们从中国这些看似繁杂的礼节中学会了讲文明、懂礼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文化自信。在听力材料中涉及餐桌礼仪和风俗习惯,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将中國“酒”文化、“茶”文化、待客之道等餐桌礼仪和待人接物、婚礼习俗等风俗习惯讲出来、展示出来,甚至可以表演出来。在活动中,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深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了文化自信。
(四)开发本土文化外语教材
教材是外语教学指导方案和主要内容,也是学生英文知识和文化获取的主要来源,对于外语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以及学生外语知识、外语应用能力等各方面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地域文化在外语教学中有效渗透的关键就是开发本地文化英文教材。建立在坦豪斯“过程”模式课程理论、瓦布“实践”模式课程理论和多元智能课程理论之上的本土化校本教材开发,一方面需要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进一步丰富外语教材的内容,将外语单词的词义、句式的用法、口语比表达的内容等充分与地域文化融合,可以有效弥补原来教材在地域文化方面的缺陷,结合地域文化加深学生对于外语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教材加深学生对于地域文化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学生对于地域文化的自豪感。
结束语
总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外语职业教育中,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的差异与联系,进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能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好一门语言,提高了外语文化素养,让学生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能为自己的国家感到自豪,作为一名教师,不论是在外语实践中,还是在阅读与微课视频中,都应该秉持着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
参考文献
[1]宋博.文化自觉理念融入高校外语教育的意义与方法探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0,21(07):61-63.
[2]吴铁军.文化安全视域下外语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审思[J].长江丛刊,2020(19):113-114.
[3]李红.外语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以及中西合璧式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以日语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26):19-20.
[4]康国卿,王瑜洁.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外语课程改革国际化中的路径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10):206-207.
[5]薛玉红.外语专业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研究[J].高教学刊,2020(08):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