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提到自己心爱的报刊收藏,刘满就掩饰不住喜悦之情。在刘满看来,集报不但让他体会到莫大的收藏乐趣,更为他带来了无限的精神财富。
最近,坐落在辽宁锦州凌河区安乐里一户普通民居内的刘满家庭博物馆迎来了一件大喜事。原来,这座拥有13年历史的家庭博物馆终于在7月初拿到了来自民政部门与文化部门颁发的牌照,成为一家拥有正规“身份证”的家庭博物馆。为此,博物馆的主人刘满喜上眉梢。在刘满看来,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博物馆终于拿到了“身份证”,“这既是一种认可,更是一种鞭策”。
说起刘满,他可是当地颇有名气的人物,在国内集报圈内更是“积极分子”。早在20世纪70年代,从事宣传工作的刘满每天都和报纸打交道,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报纸成了刘满搜集新鲜资讯、汲取知识养分的重要渠道。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剪报成了刘满每天的必修课。
“一来二去,我开始注意到不同的报纸除了在报道内容上各有侧重外,连报头、报花都有自己的特色。”刘满说,自己从小就有收集糖纸的习惯,而内容丰富、版式多样的报纸则给刘满带来了更大的收集乐趣。为此,刘满开始有意识地将手中的报纸分门别类地进行整理。“按照现在的说法,我的第一个成规模、成体系的报纸藏品就是《人民日报》。”刘满后来回忆,当时只是出于对收集报纸的喜爱以及对《人民日报》的偏好,“无心插柳”般地集藏起了《人民日报》系列,那时的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悄然踏上了专业的集报之旅。
如今,刘满不但一期不落地珍藏着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人民日报》,还将珍贵的《人民日报》前身——《人民报》的“北平解放”(号外)收入囊中,并成为他最引以为傲的藏品之一。也正是凭借着这份对报纸最单纯、质朴的情感,刘满的集报之路越走越宽阔,越走越平坦。
1998年,已经坐拥几万份报纸的刘满筹划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集报馆。“经过十几年的成长,我的集报馆升级为家庭博物馆,馆藏规模也从最初的几万份扩充至今天的几十万份。”据刘满介绍,他的馆藏有古今中外报品2万余种,8万余份;报纸合订本716册;杂志500种4万余册;摄影、集邮合订本600余册;报纸剪辑资料6万余篇9万余条,粘贴40余册;藏有珍贵历史画册近千种;期刊创刊号500余种,期刊创刊百期123本;内部刊物2000余种;锦州地区包括日报、辽西商报等有正式刊号以及各企事业单位内部各种报刊达200多种;同时还兼有烟标、火花、粮票、布票、站台票、门券、地图、企业金卡及集邮、摄影等藏品。
在这些馆藏品中,不乏《申报》、《热血日报》、《东北日报》、《人民报》“北平解放”(号外)、1954年9月1日《锦州报》(《锦州日报》前身)的创刊号等难得一见的珍贵报纸、期刊。此外,刘满的博物馆里还藏着不少报刊、杂志的“大全套”。刘满骄傲地表示,诸如《中国摄影报》、《中国集邮报》、《锦州晚报》、《收藏拍卖导报》、《中国收藏》、《收藏》、《收藏界》、《中国摄影家》等报刊、杂志,从创刊至今,他“一期都不能少”。
自1998年成立至今,刘满把所有的空闲时间都献给了自己的家庭博物馆,翻翻看看、整理整理,刘满就会感到心满意足。
“广交朋友,就是集报带给我的最大财富。”说起每天的生活,刘满觉得除了每天翻阅自己的馆藏,还有一大乐趣就是看信。“每天早上先看来信,都是藏友寄来的,全国各地的都有。”刘满随手拿过一撂厚厚的信,足有三十几封,“这不算多,奥运会的时候我一天就收到过200多封。”面对天南海北的热情藏友,刘满丝毫不敢怠慢,每封信看过之后分门别类地登记,然后逐一写信回复,有时还会回赠藏友一些礼物。
在众多藏友中,有一位藏友让刘满印象最为深刻。2008年8月,刘满酝酿将自己的集报馆更名为家庭博物馆,“因为收藏的第一份报纸就是《人民日报》,而且此前还曾参加过‘我与《人民日报》’的征文,因此我当时很希望能由人民日报社的老社长邵华泽先生,为我的博物馆亲笔题写馆名。”刘满抱着试一试的心情,毛遂自荐地给邵老写了一封信,令他没想到的是,自己很快便收到了邵老的回信,还随信寄来了亲笔题写的馆名。这让刘满感动不己,同时也增加了他利用手中的藏品服务大众的信心。
近日,在刘满等集报爱好者的倡导下,一场由锦州出发,途经沈阳、天津、北京、贵州遵义、湖南、湖北、海南等省市的大型巡回集报展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在刘满看来,这场活动对于自230多年的集报之旅而言,有着非凡的意义,它同自己家庭博物馆刚刚拿到的那张“身份证”一样,一方面总结了多年来的收藏成就,另一方面也鼓励着刘满,将这条集报之路继续走下去……
最近,坐落在辽宁锦州凌河区安乐里一户普通民居内的刘满家庭博物馆迎来了一件大喜事。原来,这座拥有13年历史的家庭博物馆终于在7月初拿到了来自民政部门与文化部门颁发的牌照,成为一家拥有正规“身份证”的家庭博物馆。为此,博物馆的主人刘满喜上眉梢。在刘满看来,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博物馆终于拿到了“身份证”,“这既是一种认可,更是一种鞭策”。
说起刘满,他可是当地颇有名气的人物,在国内集报圈内更是“积极分子”。早在20世纪70年代,从事宣传工作的刘满每天都和报纸打交道,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报纸成了刘满搜集新鲜资讯、汲取知识养分的重要渠道。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剪报成了刘满每天的必修课。
“一来二去,我开始注意到不同的报纸除了在报道内容上各有侧重外,连报头、报花都有自己的特色。”刘满说,自己从小就有收集糖纸的习惯,而内容丰富、版式多样的报纸则给刘满带来了更大的收集乐趣。为此,刘满开始有意识地将手中的报纸分门别类地进行整理。“按照现在的说法,我的第一个成规模、成体系的报纸藏品就是《人民日报》。”刘满后来回忆,当时只是出于对收集报纸的喜爱以及对《人民日报》的偏好,“无心插柳”般地集藏起了《人民日报》系列,那时的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悄然踏上了专业的集报之旅。
如今,刘满不但一期不落地珍藏着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人民日报》,还将珍贵的《人民日报》前身——《人民报》的“北平解放”(号外)收入囊中,并成为他最引以为傲的藏品之一。也正是凭借着这份对报纸最单纯、质朴的情感,刘满的集报之路越走越宽阔,越走越平坦。
1998年,已经坐拥几万份报纸的刘满筹划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集报馆。“经过十几年的成长,我的集报馆升级为家庭博物馆,馆藏规模也从最初的几万份扩充至今天的几十万份。”据刘满介绍,他的馆藏有古今中外报品2万余种,8万余份;报纸合订本716册;杂志500种4万余册;摄影、集邮合订本600余册;报纸剪辑资料6万余篇9万余条,粘贴40余册;藏有珍贵历史画册近千种;期刊创刊号500余种,期刊创刊百期123本;内部刊物2000余种;锦州地区包括日报、辽西商报等有正式刊号以及各企事业单位内部各种报刊达200多种;同时还兼有烟标、火花、粮票、布票、站台票、门券、地图、企业金卡及集邮、摄影等藏品。
在这些馆藏品中,不乏《申报》、《热血日报》、《东北日报》、《人民报》“北平解放”(号外)、1954年9月1日《锦州报》(《锦州日报》前身)的创刊号等难得一见的珍贵报纸、期刊。此外,刘满的博物馆里还藏着不少报刊、杂志的“大全套”。刘满骄傲地表示,诸如《中国摄影报》、《中国集邮报》、《锦州晚报》、《收藏拍卖导报》、《中国收藏》、《收藏》、《收藏界》、《中国摄影家》等报刊、杂志,从创刊至今,他“一期都不能少”。
自1998年成立至今,刘满把所有的空闲时间都献给了自己的家庭博物馆,翻翻看看、整理整理,刘满就会感到心满意足。
“广交朋友,就是集报带给我的最大财富。”说起每天的生活,刘满觉得除了每天翻阅自己的馆藏,还有一大乐趣就是看信。“每天早上先看来信,都是藏友寄来的,全国各地的都有。”刘满随手拿过一撂厚厚的信,足有三十几封,“这不算多,奥运会的时候我一天就收到过200多封。”面对天南海北的热情藏友,刘满丝毫不敢怠慢,每封信看过之后分门别类地登记,然后逐一写信回复,有时还会回赠藏友一些礼物。
在众多藏友中,有一位藏友让刘满印象最为深刻。2008年8月,刘满酝酿将自己的集报馆更名为家庭博物馆,“因为收藏的第一份报纸就是《人民日报》,而且此前还曾参加过‘我与《人民日报》’的征文,因此我当时很希望能由人民日报社的老社长邵华泽先生,为我的博物馆亲笔题写馆名。”刘满抱着试一试的心情,毛遂自荐地给邵老写了一封信,令他没想到的是,自己很快便收到了邵老的回信,还随信寄来了亲笔题写的馆名。这让刘满感动不己,同时也增加了他利用手中的藏品服务大众的信心。
近日,在刘满等集报爱好者的倡导下,一场由锦州出发,途经沈阳、天津、北京、贵州遵义、湖南、湖北、海南等省市的大型巡回集报展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在刘满看来,这场活动对于自230多年的集报之旅而言,有着非凡的意义,它同自己家庭博物馆刚刚拿到的那张“身份证”一样,一方面总结了多年来的收藏成就,另一方面也鼓励着刘满,将这条集报之路继续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