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是当前乃至今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创造性的开展校本教研的实践需要对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为前提。本文试就校本教研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可能性及价值做一探讨。
关键词:课改;校本教研
中图分类号:G723.2文献标识码:A
一、何谓“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是一种融学习、工作和教研于一体的学校性活动和教师行为。这种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作为一种研究的类型或取向,它既有别于学术研究者进行的质性或量化的专业性研究,也不同于完全的行为研究。校本教研出现在教育行政部门正式文件始见于2002年12月30日教育部颁发的《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中。2003年1月22日至23日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在泉州召开,会议提出了当年教研工作的十个要点,其中之一即是要“开创以校为本的自下而上的教研制度”。2003年4月10日,教育部颁发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03年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文件再次明确提出应“积极推进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的建设”。
(一)课改对学校提出了新要求
课改中的许多深层次问题,必须通过有计划的、系统的应用性课题研究来解决。课题化的教学研究活动方式,能体现实践与研究的科学性、计划性、实效性,促进实验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在实验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理性地回答教学中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问题,从而将实践经验提升为有价值的理论认识。
(二)教科研机构在课改前提下重心的转移
有专家指出,现行的教学研究制度建设的重心在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机制类型。一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采取上级行政推动的策略,开展教学研究工作,促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可以称作自上而下的教研机制;二是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采取基层学校创新的策略,开展教学研究工作,促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可以称作自下而上的教研机制。这两种教研机制各有优劣。自上而下的教研机制在解决带有普遍性的“面上”的教学问题方面具有优势,而对于解决学校自身遇到的、具体的“点上”的教学问题存在明显不足。自下而上的教研机制与上述类型教研机制相对,二者之间相辅相成。
(三)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
教师是课改实践的主体,课改中产生的诸多问题需要教师以研究者的姿态去研究和解决,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自主决策和反思、研究的能力。但这种能力并非与生俱来,它是伴随具体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活动而形成的。仅靠教学实践和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式实践很难满足新课改的要求,实现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因此,建立一种立足学校的新的教学研究制度,通过多方力量的积极参与和相互合作,帮助教师具备进行教学和研究的能力是新课改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新课程需要教研机构和高校研究机构的支持。一方面,课改中教学实践问题的解决和教师专业成长需要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研员积极参与;另一方面,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研员的研究和发展也需要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的支撑,需要根植于实践的“土壤”之中。如何协调这些力量,有效地支持教学实践,真正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为学校发展服务,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实验,需要建立一种新型的教研机制。
(四)课改培训工作中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
尽管在课改的实施中,各实验区因地制宜地积累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课改培训经验,并收到了一定的实效。但是困难和问题依然存在,比较突出的表现为:部分实验区课改培训流于形式;相当部分实验区教师很少有机会能外出接受省市、国家级课改培训,受培层次较低;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要完成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难免流于肤浅等等。随着实验区的逐步扩大,教师的后续培训工作将会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和困难。因此,以校为本建立一种科学有效的融学习、培训和研究于一体的教研机制成为摆在广大中小学校面前的一重大课题。
(五)课改给中小学教学研究提出了新要求
经过层层的培训和学习,实验区的一线教师和学校领导知晓了新课改的一些基本的理念,但在实践的教学过程中却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诸如:在大班额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如何有效地评价学生学习中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课程改革是一项全新的教育实验,课改面前人人平等,教师和教育研究人员处于同一起跑线上。从这个意义上讲,依靠我们教研人员和教育研究者提供一个现成的满意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或答案是不现实的。随着课改的逐步深入,这些问题将会愈来愈多。面对问题,需要有应对的策略和富有活力的教学研究制度。
二、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的可能性
对上述问题的罗列和分析只是回答了校本教研的必要性,在现实实践中,这种必要性能否实施还取决于其是否具备相应的实施条件。就目前而言,我们认为,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具有可能性。理由在于:
第一,自国家提出了“科教兴国”以后,“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理念也为广大的中小学校所认同、接受并付诸实施,并成为很多中小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支撑。校本教研的良好社会氛围基本形成。其次,教育部多次以下发《通知》和《意见》的形式从行政的角度给校本教研的建立提供了行政保障。
第二,随着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过渡,大学扩招(本科生扩招、研究生擴招)等,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具备了较高的学历,从学历层次上为建立校本教研提供了基础。
第三,中小学教育科研活动是当前基础教育界一道非常亮丽的风景线,群众性的教育科研活动正有组织地向纵深发展,一大批的教改实践成果在全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中小学校相继涌现。中小学教育科研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教育理论,解决了在教改实践活动以前中小学研究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一些问题,有了相当的经验积累,具备了一定的实践基础。
三、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的价值和重要意义
(一)校本教研是重建学校文化的有效手段
学校文化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灵魂所在。学校文化的终极关怀是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学校的文化不仅见诸校园环境,而且见诸教师的教育行为,见诸教师的敬业精神、精业精神。学校制度本身就是一种学校文化,有什么样的制度,就会有什么样的组织文化,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管理方式。校本教研旨在形成民主、开放、科学的教研机制,其本身所蕴涵的人本理念,所倡导的平等、合作和尊重,以及“教师即研究者”等理念赋予了教师自主研究、进修等以制度上的保障,是对传统的学校科层体制的一种改进,有助于建立新时期学校新型的学校文化。
(二)校本教研是创办特色学校的重要支撑
创办学校特色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的呼唤,已成为当代中小学的办学方向与追求。创办学校特色需要一系列的条件,具备一定的基础。其中,“科研兴校”是一重要因素。尽管“科研兴校”为很多学校所倡导和拥护,但如何立足学校实际创办特色学校却是众多学校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校本教研以校为本,在校外研究人员的指导和合作参与下,立足于学校自身实际,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通过对话、交流,可以逐步确定学校的发展方向,提升学校的办学理念,有助于逐步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三)校本教研有助于教科研机构改变工作方式和作风,提高工作实效
不可否认,我国的教科研机构在推进中小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和培训教师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赢得了学校和教师的尊敬,而且目前还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基础教育改革尤其是新课改的启动,新的教育教学问题不断涌现,传统的室本位和学科本位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模式也很难完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校本教研的逐步建立要求教科研机构以学校为主体,在学校开展的校本教研中及时转换角色,改进教研模式和教研思路,发挥其研究、指导、服务的功能。
责任编辑 姜 雪
关键词:课改;校本教研
中图分类号:G723.2文献标识码:A
一、何谓“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是一种融学习、工作和教研于一体的学校性活动和教师行为。这种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作为一种研究的类型或取向,它既有别于学术研究者进行的质性或量化的专业性研究,也不同于完全的行为研究。校本教研出现在教育行政部门正式文件始见于2002年12月30日教育部颁发的《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中。2003年1月22日至23日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在泉州召开,会议提出了当年教研工作的十个要点,其中之一即是要“开创以校为本的自下而上的教研制度”。2003年4月10日,教育部颁发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03年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文件再次明确提出应“积极推进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的建设”。
(一)课改对学校提出了新要求
课改中的许多深层次问题,必须通过有计划的、系统的应用性课题研究来解决。课题化的教学研究活动方式,能体现实践与研究的科学性、计划性、实效性,促进实验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在实验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理性地回答教学中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问题,从而将实践经验提升为有价值的理论认识。
(二)教科研机构在课改前提下重心的转移
有专家指出,现行的教学研究制度建设的重心在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机制类型。一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采取上级行政推动的策略,开展教学研究工作,促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可以称作自上而下的教研机制;二是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采取基层学校创新的策略,开展教学研究工作,促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可以称作自下而上的教研机制。这两种教研机制各有优劣。自上而下的教研机制在解决带有普遍性的“面上”的教学问题方面具有优势,而对于解决学校自身遇到的、具体的“点上”的教学问题存在明显不足。自下而上的教研机制与上述类型教研机制相对,二者之间相辅相成。
(三)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
教师是课改实践的主体,课改中产生的诸多问题需要教师以研究者的姿态去研究和解决,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自主决策和反思、研究的能力。但这种能力并非与生俱来,它是伴随具体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活动而形成的。仅靠教学实践和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式实践很难满足新课改的要求,实现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因此,建立一种立足学校的新的教学研究制度,通过多方力量的积极参与和相互合作,帮助教师具备进行教学和研究的能力是新课改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新课程需要教研机构和高校研究机构的支持。一方面,课改中教学实践问题的解决和教师专业成长需要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研员积极参与;另一方面,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研员的研究和发展也需要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的支撑,需要根植于实践的“土壤”之中。如何协调这些力量,有效地支持教学实践,真正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为学校发展服务,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实验,需要建立一种新型的教研机制。
(四)课改培训工作中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
尽管在课改的实施中,各实验区因地制宜地积累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课改培训经验,并收到了一定的实效。但是困难和问题依然存在,比较突出的表现为:部分实验区课改培训流于形式;相当部分实验区教师很少有机会能外出接受省市、国家级课改培训,受培层次较低;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要完成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难免流于肤浅等等。随着实验区的逐步扩大,教师的后续培训工作将会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和困难。因此,以校为本建立一种科学有效的融学习、培训和研究于一体的教研机制成为摆在广大中小学校面前的一重大课题。
(五)课改给中小学教学研究提出了新要求
经过层层的培训和学习,实验区的一线教师和学校领导知晓了新课改的一些基本的理念,但在实践的教学过程中却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诸如:在大班额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如何有效地评价学生学习中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课程改革是一项全新的教育实验,课改面前人人平等,教师和教育研究人员处于同一起跑线上。从这个意义上讲,依靠我们教研人员和教育研究者提供一个现成的满意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或答案是不现实的。随着课改的逐步深入,这些问题将会愈来愈多。面对问题,需要有应对的策略和富有活力的教学研究制度。
二、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的可能性
对上述问题的罗列和分析只是回答了校本教研的必要性,在现实实践中,这种必要性能否实施还取决于其是否具备相应的实施条件。就目前而言,我们认为,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具有可能性。理由在于:
第一,自国家提出了“科教兴国”以后,“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理念也为广大的中小学校所认同、接受并付诸实施,并成为很多中小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支撑。校本教研的良好社会氛围基本形成。其次,教育部多次以下发《通知》和《意见》的形式从行政的角度给校本教研的建立提供了行政保障。
第二,随着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过渡,大学扩招(本科生扩招、研究生擴招)等,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具备了较高的学历,从学历层次上为建立校本教研提供了基础。
第三,中小学教育科研活动是当前基础教育界一道非常亮丽的风景线,群众性的教育科研活动正有组织地向纵深发展,一大批的教改实践成果在全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中小学校相继涌现。中小学教育科研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教育理论,解决了在教改实践活动以前中小学研究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一些问题,有了相当的经验积累,具备了一定的实践基础。
三、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的价值和重要意义
(一)校本教研是重建学校文化的有效手段
学校文化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灵魂所在。学校文化的终极关怀是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学校的文化不仅见诸校园环境,而且见诸教师的教育行为,见诸教师的敬业精神、精业精神。学校制度本身就是一种学校文化,有什么样的制度,就会有什么样的组织文化,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管理方式。校本教研旨在形成民主、开放、科学的教研机制,其本身所蕴涵的人本理念,所倡导的平等、合作和尊重,以及“教师即研究者”等理念赋予了教师自主研究、进修等以制度上的保障,是对传统的学校科层体制的一种改进,有助于建立新时期学校新型的学校文化。
(二)校本教研是创办特色学校的重要支撑
创办学校特色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的呼唤,已成为当代中小学的办学方向与追求。创办学校特色需要一系列的条件,具备一定的基础。其中,“科研兴校”是一重要因素。尽管“科研兴校”为很多学校所倡导和拥护,但如何立足学校实际创办特色学校却是众多学校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校本教研以校为本,在校外研究人员的指导和合作参与下,立足于学校自身实际,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通过对话、交流,可以逐步确定学校的发展方向,提升学校的办学理念,有助于逐步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三)校本教研有助于教科研机构改变工作方式和作风,提高工作实效
不可否认,我国的教科研机构在推进中小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和培训教师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赢得了学校和教师的尊敬,而且目前还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基础教育改革尤其是新课改的启动,新的教育教学问题不断涌现,传统的室本位和学科本位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模式也很难完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校本教研的逐步建立要求教科研机构以学校为主体,在学校开展的校本教研中及时转换角色,改进教研模式和教研思路,发挥其研究、指导、服务的功能。
责任编辑 姜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