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不点儿宝宝也会吃醋哟!他突然不乖,突然不高兴、发脾气……都有哪些表明他正在吃醋?妈妈又该怎么办?
嫉妒,不是成年人的专利,小宝宝的某些异常表现——不高兴、发脾气,甚至担心害怕,在很多情况下是嫉妒惹的祸。一项研究发现,1岁以上的baby就开始产生嫉妒的情绪了,2~3岁的宝宝经常会因为一点小事“吃醋”。
嫉妒,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种自然情绪,是自我意识觉醒的外在表现;醋宝宝的“自我”与“蛮横”里掺杂着聪慧与可爱。然而,这种消极情绪很可能成为阻碍宝宝良好性格形成的杀手。每当这个时候,就需要爸爸妈妈独具慧眼、明察秋毫,巧妙地招架和回应,将小小的嫉妒心扼杀在萌芽状态!
小宝宝吃醋了,他们的情绪明明白白地挂在脸上、表现在动作上、流露在话语中,让人一眼就能看清楚,丝毫不做任何掩饰,因为,他们实实在在觉得自己委屈!
场景1 不许爸爸碰妈妈
滨滨用积木盖起一栋“高楼”,高兴地让妈妈看,一扭头,突然瞧见爸爸一只胳膊搂着妈妈看电视,他倏地从地上站起来,上前拉开爸爸,把嘴撅得高高的,说:“走,不许坐这儿、不许碰妈妈!”随即,依偎在妈妈怀里,摇着妈妈的手说:“妈妈亲亲宝宝。”
为什么会这样
滨滨跟妈妈亲,亲到“恋母嫉妒”的程度!孩子对妈妈的依赖纯属天性,而且,小宝宝的思维还没发育到顾及别人的水平,他们只能以自我为中心考虑和自己的“切身利益”。在他们的小心思里有一种特殊的优越感:“妈妈只属于我,妈妈的爱当然也只能给我一个人,因为我是妈妈的宝贝。所以,妈妈每时每刻都陪着我、跟我玩才对。”当他们看到爸爸妈妈在一起,即便是坐在一起、拉拉手、或一个温馨的小举动,在宝宝的内心都会引发不小的地震:“不好了,爸爸这不是在和我抢妈妈吗?妈妈要真是被爸爸抢走了,就不爱我了,不行,我必须采取行动!”宝宝越敏感、占有欲越强,对于爸爸妈妈的亲密行为排斥得越激烈。
我们的做法
欢迎宝宝加入。面对宝宝气鼓鼓地“捍卫”自己的做法,趁势把他拥在父母两个人中间是爸爸最好的回应方式,大度地接纳他,三个人来个大拥抱,一起享受家人之间爱的融洽与温馨,让宝宝知道,我们是一家人,要相亲相爱,这个快乐的体验必将给孩子留下这样的印象:我参与了一个拥抱,而不是一场关于妈妈的“争夺”。
亲子活动是软化剂。一起拍球、捏橡皮泥、看故事书,这类亲子活动能加深宝宝与父母的亲密度,距离缩短了,习惯了一家三口的温馨与甜蜜,宝宝就不会对爸爸心生醋意了。慢慢地,宝宝还能从爸爸妈妈相互关爱的小举动中学会如何去表达自身的诚意和感情,获得爱与被爱的能力。
场景2 妈妈抱我
星期天,妈妈的同学带女儿甜甜来纯纯家。一进门,妈妈抱起甜甜亲了亲,2岁半的纯纯立刻不高兴了:“不要!不要!”听妈妈夸甜甜越长越好看了,纯纯提高了嗓门儿:“不能抱!”还用力拍打着甜甜的小脚丫……
为什么会这样
纯纯因为妈妈对甜甜亲热而生气,这是一种强烈的信号,表明孩子感觉到甜甜的出现威胁到自己与妈妈的关系了,自己被妈妈忽视了,她需要得到妈妈的关注;而更隐蔽的想法是:妈妈是否有足够的爱来分给他们俩——“妈妈抱了甜甜,是不是就不爱我了?妈妈为什么爱她不爱我?”
2岁左右的宝宝自我意识萌发,他们在和别人的比较中实现自我。一旦在比较中感觉到了小小的不平等,宝贝就会感觉是天大的事,种种不安、烦恼、愤怒、痛苦等嫉妒心理油然而生,并以各种方式抗议,甚至采取“武力”。
我们的做法
你是妈妈的最爱。妈妈亲近其他孩子之前,先拍拍自己宝宝的头,告诉她:“妈妈爱你,永远!”如此的爱抚和语言能排除宝宝的疑虑;另外,每天花些时间和宝宝一起游戏,讲故事,孩子会觉得心里踏实,能驱逐嫉妒心理。
引导宝宝学会“移情”。带小宝宝去串门儿,宝宝被抱、被亲亲、被关注的频率很高,借此培养宝宝的移情能力,消除嫉妒——从认识自己的情绪入手,引导她设身处地为小朋友着想:阿姨抱宝宝,是哄宝宝开心,表示对宝宝和妈妈的欢迎,你心里一定美滋滋、甜蜜蜜的吧。妈妈那样对甜甜,也是对她的欢迎呀。让孩子理解对方的感受,学会自我排解嫉妒心理。
场景3 让你变成丑八怪
姑妈带着10个月大的小表妹从美国回来,表妹是个混血儿,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夸她长得像个洋娃娃。2岁半的朵朵一声不吭,趁着小表妹睡觉的工夫,她用彩笔在表妹脸上胡乱地涂了一通、自言自语:你来了我就变丑了,我要你变成丑八怪,看谁还说你漂亮!
为什么会这样
一句微不足道的话,就可能成为引发孩子嫉妒情绪的导火线,“漂亮”点燃了朵朵心中的妒火。在朵朵心目中,亲人夸小表妹,就等于说自己不漂亮、不可爱,可她以前一直被认为是最美的呀。这让朵朵有危机感,而危机感是滋生嫉妒的温床——她从家人对表妹的赞美中,感受到父母的目光游离了自己,她要设法让爸妈重新注意到她的存在,哪怕她的方法是破坏性的、攻击性的。
这或许与朵朵从小习惯了太多的赞美有关——婴幼儿特别需要父母家人的表扬和鼓励来建立信心,但是,如果成人总是单一地、夸张地赞扬宝宝,而不对其行为做出客观的评价,则不利于孩子学习摆正自己的位置,久而久之也就不愿意学习和承认别人的优点、害怕失败,不接纳和嫉妒他人的事情就很可能随时发生。
我们的做法
不一样的美。告诉宝宝,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美丽,表妹眼睛大、鼻梁高,但朵朵有让人羡慕的黑头发呀!梳上两条麻花辫,系上了别致的蝴蝶结,真好看!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但各自的长处又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每个宝宝都有值得骄傲的地方。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对别人的长处气急败坏、恶语中伤,重要的是了解自己的优势、把它们发挥出来。在潜移默化中,教宝宝学会接纳自己的优点与不足,认同他人的长处,能有效地帮宝宝把嫉妒那份“酸”,化作心中的“甜”。
夸奖也有学问。夸宝宝,最好不用“漂亮”、“聪明”、“听话”一类含有比较意味、却不具有指导性的词,它们容易让孩子感到自愧不如,也感到自己被忽视,却不知该怎样努力才能赢得同样的关注。但如果成人能针对过程来评价孩子,比如“努力”、“专心”、“有耐心”这些能影响孩子行动品质的词,无论是被夸的还是没被夸的,都能从中受益,开心、自信。
场景4 我才是最好的
丹丹聪明伶俐,学东西一点就透,还是老师的小帮手,经常受到老师的夸奖。可是有一天她回家后闷闷不乐,还自言自语:“下次,给他们撒了气的球,看他们能拍几个!”妈妈仔细询问才知道,那天户外活动,老师表扬了几个拍球好的孩子,其中没有丹丹。所以她就想出了这么个主意。
为什么会这样
知识和技能上的匮乏常常令孩子产生挫败感,并容易引发自卑情绪,进而转化为嫉妒心理。丹丹对小朋友的嫉妒就源于此:明明知道自己比不上,也不知道如何能赶上,却又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于是寄希望于采取不正当的手段报复、伤害小朋友,以此来“抬高”自己,“稳固”自己在老师心中“最棒”的地位。
丹丹的嫉妒是显而易见的,如果父母对其嫉妒情绪不给予正确的疏导,如对孩子给皮球撒气一类的“幻想”表示默许、欣赏,或帮其逃避现实,都有可能加重宝宝的这种情绪。
我们的做法
宝宝学习输得起。爱嫉妒的宝宝往往输不起。而下棋、走迷宫或其他竞赛型游戏,能给孩子提供更多体验成功与失败的机会,让他们尝到自己不如他人的滋味,锻炼孩子承受输局、承受挫折的能力和心理调试能力,自觉地减少嫉妒情绪的产生。
听孩子说感受。与成人相比,孩子的嫉妒心理很单纯。因此,父母要安静、耐心倾听宝贝的苦恼,表示充分的理解,接受其内心的愿望和不悦,使其嫉妒情绪得以充分地释放,此时再给予恰当的疏导,平复孩子的内心。
积极的暗示。自信的孩子能比较平和地对待他人的成功,远离嫉妒。积极的暗示,如“你搭的积木很不错,你很会讲故事……”是孩子进步和获得自信的催化剂。父母不妨给一些具体的指导,帮宝宝提高技能、体验成就感,孩子就很可能不对别人的长处斤斤计较了。
你的微笑和轻松的态度能有效帮助宝宝控制情绪,帮宝宝有效地控制住嫉妒心。
嫉妒心重的宝宝对自己的短处非常敏感,千万别触动他们的痛处,尤其不把他们和其他孩子做横向比较。否则,会挫伤其自尊心、进一步加深宝宝对比较对象的敌意。
嫉妒,不是成年人的专利,小宝宝的某些异常表现——不高兴、发脾气,甚至担心害怕,在很多情况下是嫉妒惹的祸。一项研究发现,1岁以上的baby就开始产生嫉妒的情绪了,2~3岁的宝宝经常会因为一点小事“吃醋”。
嫉妒,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种自然情绪,是自我意识觉醒的外在表现;醋宝宝的“自我”与“蛮横”里掺杂着聪慧与可爱。然而,这种消极情绪很可能成为阻碍宝宝良好性格形成的杀手。每当这个时候,就需要爸爸妈妈独具慧眼、明察秋毫,巧妙地招架和回应,将小小的嫉妒心扼杀在萌芽状态!
小宝宝吃醋了,他们的情绪明明白白地挂在脸上、表现在动作上、流露在话语中,让人一眼就能看清楚,丝毫不做任何掩饰,因为,他们实实在在觉得自己委屈!
场景1 不许爸爸碰妈妈
滨滨用积木盖起一栋“高楼”,高兴地让妈妈看,一扭头,突然瞧见爸爸一只胳膊搂着妈妈看电视,他倏地从地上站起来,上前拉开爸爸,把嘴撅得高高的,说:“走,不许坐这儿、不许碰妈妈!”随即,依偎在妈妈怀里,摇着妈妈的手说:“妈妈亲亲宝宝。”
为什么会这样
滨滨跟妈妈亲,亲到“恋母嫉妒”的程度!孩子对妈妈的依赖纯属天性,而且,小宝宝的思维还没发育到顾及别人的水平,他们只能以自我为中心考虑和自己的“切身利益”。在他们的小心思里有一种特殊的优越感:“妈妈只属于我,妈妈的爱当然也只能给我一个人,因为我是妈妈的宝贝。所以,妈妈每时每刻都陪着我、跟我玩才对。”当他们看到爸爸妈妈在一起,即便是坐在一起、拉拉手、或一个温馨的小举动,在宝宝的内心都会引发不小的地震:“不好了,爸爸这不是在和我抢妈妈吗?妈妈要真是被爸爸抢走了,就不爱我了,不行,我必须采取行动!”宝宝越敏感、占有欲越强,对于爸爸妈妈的亲密行为排斥得越激烈。
我们的做法
欢迎宝宝加入。面对宝宝气鼓鼓地“捍卫”自己的做法,趁势把他拥在父母两个人中间是爸爸最好的回应方式,大度地接纳他,三个人来个大拥抱,一起享受家人之间爱的融洽与温馨,让宝宝知道,我们是一家人,要相亲相爱,这个快乐的体验必将给孩子留下这样的印象:我参与了一个拥抱,而不是一场关于妈妈的“争夺”。
亲子活动是软化剂。一起拍球、捏橡皮泥、看故事书,这类亲子活动能加深宝宝与父母的亲密度,距离缩短了,习惯了一家三口的温馨与甜蜜,宝宝就不会对爸爸心生醋意了。慢慢地,宝宝还能从爸爸妈妈相互关爱的小举动中学会如何去表达自身的诚意和感情,获得爱与被爱的能力。
场景2 妈妈抱我
星期天,妈妈的同学带女儿甜甜来纯纯家。一进门,妈妈抱起甜甜亲了亲,2岁半的纯纯立刻不高兴了:“不要!不要!”听妈妈夸甜甜越长越好看了,纯纯提高了嗓门儿:“不能抱!”还用力拍打着甜甜的小脚丫……
为什么会这样
纯纯因为妈妈对甜甜亲热而生气,这是一种强烈的信号,表明孩子感觉到甜甜的出现威胁到自己与妈妈的关系了,自己被妈妈忽视了,她需要得到妈妈的关注;而更隐蔽的想法是:妈妈是否有足够的爱来分给他们俩——“妈妈抱了甜甜,是不是就不爱我了?妈妈为什么爱她不爱我?”
2岁左右的宝宝自我意识萌发,他们在和别人的比较中实现自我。一旦在比较中感觉到了小小的不平等,宝贝就会感觉是天大的事,种种不安、烦恼、愤怒、痛苦等嫉妒心理油然而生,并以各种方式抗议,甚至采取“武力”。
我们的做法
你是妈妈的最爱。妈妈亲近其他孩子之前,先拍拍自己宝宝的头,告诉她:“妈妈爱你,永远!”如此的爱抚和语言能排除宝宝的疑虑;另外,每天花些时间和宝宝一起游戏,讲故事,孩子会觉得心里踏实,能驱逐嫉妒心理。
引导宝宝学会“移情”。带小宝宝去串门儿,宝宝被抱、被亲亲、被关注的频率很高,借此培养宝宝的移情能力,消除嫉妒——从认识自己的情绪入手,引导她设身处地为小朋友着想:阿姨抱宝宝,是哄宝宝开心,表示对宝宝和妈妈的欢迎,你心里一定美滋滋、甜蜜蜜的吧。妈妈那样对甜甜,也是对她的欢迎呀。让孩子理解对方的感受,学会自我排解嫉妒心理。
场景3 让你变成丑八怪
姑妈带着10个月大的小表妹从美国回来,表妹是个混血儿,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夸她长得像个洋娃娃。2岁半的朵朵一声不吭,趁着小表妹睡觉的工夫,她用彩笔在表妹脸上胡乱地涂了一通、自言自语:你来了我就变丑了,我要你变成丑八怪,看谁还说你漂亮!
为什么会这样
一句微不足道的话,就可能成为引发孩子嫉妒情绪的导火线,“漂亮”点燃了朵朵心中的妒火。在朵朵心目中,亲人夸小表妹,就等于说自己不漂亮、不可爱,可她以前一直被认为是最美的呀。这让朵朵有危机感,而危机感是滋生嫉妒的温床——她从家人对表妹的赞美中,感受到父母的目光游离了自己,她要设法让爸妈重新注意到她的存在,哪怕她的方法是破坏性的、攻击性的。
这或许与朵朵从小习惯了太多的赞美有关——婴幼儿特别需要父母家人的表扬和鼓励来建立信心,但是,如果成人总是单一地、夸张地赞扬宝宝,而不对其行为做出客观的评价,则不利于孩子学习摆正自己的位置,久而久之也就不愿意学习和承认别人的优点、害怕失败,不接纳和嫉妒他人的事情就很可能随时发生。
我们的做法
不一样的美。告诉宝宝,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美丽,表妹眼睛大、鼻梁高,但朵朵有让人羡慕的黑头发呀!梳上两条麻花辫,系上了别致的蝴蝶结,真好看!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但各自的长处又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每个宝宝都有值得骄傲的地方。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对别人的长处气急败坏、恶语中伤,重要的是了解自己的优势、把它们发挥出来。在潜移默化中,教宝宝学会接纳自己的优点与不足,认同他人的长处,能有效地帮宝宝把嫉妒那份“酸”,化作心中的“甜”。
夸奖也有学问。夸宝宝,最好不用“漂亮”、“聪明”、“听话”一类含有比较意味、却不具有指导性的词,它们容易让孩子感到自愧不如,也感到自己被忽视,却不知该怎样努力才能赢得同样的关注。但如果成人能针对过程来评价孩子,比如“努力”、“专心”、“有耐心”这些能影响孩子行动品质的词,无论是被夸的还是没被夸的,都能从中受益,开心、自信。
场景4 我才是最好的
丹丹聪明伶俐,学东西一点就透,还是老师的小帮手,经常受到老师的夸奖。可是有一天她回家后闷闷不乐,还自言自语:“下次,给他们撒了气的球,看他们能拍几个!”妈妈仔细询问才知道,那天户外活动,老师表扬了几个拍球好的孩子,其中没有丹丹。所以她就想出了这么个主意。
为什么会这样
知识和技能上的匮乏常常令孩子产生挫败感,并容易引发自卑情绪,进而转化为嫉妒心理。丹丹对小朋友的嫉妒就源于此:明明知道自己比不上,也不知道如何能赶上,却又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于是寄希望于采取不正当的手段报复、伤害小朋友,以此来“抬高”自己,“稳固”自己在老师心中“最棒”的地位。
丹丹的嫉妒是显而易见的,如果父母对其嫉妒情绪不给予正确的疏导,如对孩子给皮球撒气一类的“幻想”表示默许、欣赏,或帮其逃避现实,都有可能加重宝宝的这种情绪。
我们的做法
宝宝学习输得起。爱嫉妒的宝宝往往输不起。而下棋、走迷宫或其他竞赛型游戏,能给孩子提供更多体验成功与失败的机会,让他们尝到自己不如他人的滋味,锻炼孩子承受输局、承受挫折的能力和心理调试能力,自觉地减少嫉妒情绪的产生。
听孩子说感受。与成人相比,孩子的嫉妒心理很单纯。因此,父母要安静、耐心倾听宝贝的苦恼,表示充分的理解,接受其内心的愿望和不悦,使其嫉妒情绪得以充分地释放,此时再给予恰当的疏导,平复孩子的内心。
积极的暗示。自信的孩子能比较平和地对待他人的成功,远离嫉妒。积极的暗示,如“你搭的积木很不错,你很会讲故事……”是孩子进步和获得自信的催化剂。父母不妨给一些具体的指导,帮宝宝提高技能、体验成就感,孩子就很可能不对别人的长处斤斤计较了。
你的微笑和轻松的态度能有效帮助宝宝控制情绪,帮宝宝有效地控制住嫉妒心。
嫉妒心重的宝宝对自己的短处非常敏感,千万别触动他们的痛处,尤其不把他们和其他孩子做横向比较。否则,会挫伤其自尊心、进一步加深宝宝对比较对象的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