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西方的历史上,没有任何人的死亡能像苏格拉底和耶稣的死那样发人深省,他们对真理的坚定追求和对死亡的义无反顾,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也创造着新的内容。他们对西方世界及其文明的产生带来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研究他们死亡的真相对当今这个纷乱复杂的世界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关键词】:苏格拉底;耶稣;真理
一、苏格拉底之死
对苏格拉底思想论证最艰难的一点就是他述而不作,并没有留下什么思想著作,我们只有通过他的弟子的描绘来构建一个不完整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写了4篇对话录,回顾苏格拉底的受审、囚禁和死亡。据柏拉图的描述,苏格拉底之所以获罪,是因为蛊惑青年,不相信国家所信奉的神祗,而是相信其他新的神灵的存在。色诺芬在回忆录里说得更为简略,只说苏格拉底的被控是因为他教导年轻的朋友 蔑视现行制度,使得他们强暴起来。
在《斐多篇》中描述了苏格拉底最后的死亡和对学生们的教导,据柏拉图描述,苏格拉底并非不知道如何逃避死亡,多数审判者只是希望他认罪,并且希望他逃走,但是苏格拉底决意求死。苏格拉底面对自己的死刑判决的时候,说到:“真正的追求哲学,无非是学习死,学习处于死的状态。”他把死亡看成了哲学的终点和起点。苏格拉底把死亡比作天鹅之死“你显然觉得我的预见性比天鹅还差,天鹅平时也唱,到临死的时候知道自己就要见到主管自己的天神了,快乐的引吭高歌,唱出了生平最响亮最动听的歌。可人只以为自己怕死,就误解了天鹅,以为天鹅为死而悲伤,唱自己的哀歌。持这种说法的人被他们自己对死亡的恐惧所误导,没想到鸟儿在饥饿、寒冷和其他窘境中是不会唱歌的,就连传说是出于悲伤而啼叫的夜莺、燕子或戴胜也是这样。”更加验证了苏格拉底的灵魂不朽观,他对真理的坚定追求使他确信灵魂不朽不灭,他确信这世上有绝对的美,绝对的善和绝对是真的存在,正是对这种绝对的、永恒的世界的追求,人们的人生才有意义,有价值。他认为灵魂和肉体是分来的,他认为人生真正的意义在于获得灵魂的纯洁与升华,为了灵魂的不朽,人们可以舍弃肉体的存在而勇敢坚定的面对死亡。“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这句话充分体现出了死亡对于苏格拉底来说并没有什么可怕的,死亡是一种解脱,可以使灵魂摆脱肉体的束缚,是对他心中的那个美好的、永恒的世界的向往。
“逃监是毁坏国家和法律的行为,如果法庭的判决不生效力、被人随意废弃,那么国家还能存在吗?逃监是蔑视法律的行为,是践 踏自己立下的契约,是最下贱的奴才干的勾当。如果我含冤而死,这不是法律的原因,而是由于恶人的蓄意。如果我无耻逃亡,以错还错、以恶报恶,毁伤的不仅是法律,而且是我自己、我的朋友和我的国家。”苏格拉底作为个人和有自由意志的雅典公民参与过雅典法律的制定,雅典法律体现了他的自由意志和权利,所以,他明明可以逃避死亡,却更愿意用的自己的死亡来维护自己作为一个公民的权利,证明自己所追求的真理。
二、耶稣之死
“对基督教神学来说,耶稣在十字架上的受难完成了神的使命,可谓死而无憾。”面对犹大带来抓捕自己的大祭司和法利赛人,耶稣非常清楚自己将要面临的一切,但他仍然淡然的面对,并平静地说道“我父所给我的那杯,我岂可不喝呢 ?”耶稣的死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甚至整个西方世界的精神走向都因为他的死而被改变且决定。
当时罗马帝国占领了犹大王国,战乱不断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的生命安全无法保障,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犹太人一直盼望着有一个人能够拯救他们带领他们走向新的世界。耶稣所行神迹,不分对象的高低贵贱,皆能平等对待,并且都是直接作用在普通人身体上的,给犹太人以极大的希望,展示了他强大的人格魅力。使其在很短的时间内招致大批的根随者,到耶稣进耶路撒冷,众人高呼耶稣为以色列的王,引起全城震动之时,已不容罗马当局不采取行动了。于是就有了耶稣被犹大出卖,最终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结局。犹太人的祭司长、文士和长老嘲笑耶稣:“他救了别人,不能救自己。”耶稣作为神的儿子降世,只为拯救罪人,拯救神的百姓。这拯救的方法,就是替罪人死。而耶稣在十字架上受死,是他自己甘心愿意的,是执行父神的命令。耶稣说:“没有人夺我的命去,是我自己舍的”。耶稣单单为救别人而来到世界,不是为自己。耶稣在断气之前宣告说“成了!”便低下了头,将灵魂交付神了。正是在这种理性所无法理解的信仰之中,耶稣而完成了自我、完成了救赎人类的使命:以上帝独生子生命的献祭彻底消灭了死亡。他的死使得人类始祖亚当违背上帝意志而来的“原罪”得到了“拯救 ”,是上帝大爱的具体表现。耶稣的死亡与永恒联系在一起,它使十字架由残酷屈辱的刑具变成荣耀美善的象征。耶稣的死到他的复活促使了基督教的诞生,如果耶稣没有在耶路撒冷钉死在十字架、没有耶稣死亡与复活,就不会有基督徒对于上帝的信任和希望。
三、死得其所
“死虽然是有限生命的自然法则,却似乎与自然对立。只有人能够有意识地面对死亡,这是人的伟大性和高贵之处。这令人能够从一个确定的起始到一个确定的终结完整地看待生命;这令人能够探问生命的意义——一个使他超越自身生命、感受到自身永恒性的问题。人认识到自己必然死亡,也就认识到自已是超越死亡的。”苏格拉底和耶稣都有着卓越的智慧和独立的品格,并且都相信自己是上帝的使者,有着与生俱来的宣扬真理的使命。他们的死也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都受到政治和宗教的审判,有学者说苏格拉底的死是为了“殉道”,耶稣的死是为了“救赎” 区别就在于苏格拉底的死是政治性质的,而耶稣的死是宗教性质的。死都是他们自愿的选择,苏格拉底以死捍卫了自由和城邦的正义,而耶稣是为了上帝的爱和新的国度而死,死得其所。他们荣耀的死,一个作为智慧的选择,一个作为爱的选择;一个以反讽的方式,一个以受难的方式,正好开启了两种异质精神——理性的哲学精神,悲悯的基督教精神。他们的高尚品格和为了真理甘愿牺牲的精神也感染着后世的人们,为处于逆境的人们做出了榜样,也成就了西方大批视真理如生命的哲学家和宗教徒们。几乎所有伟大的哲学和宗教都与死亡发生关联,借助死亡的烘托,人类产生了许许多多伟大的梦想和追求。从这一点上说,哲学、宗教无非就是对死亡发出的回应。苏格拉底和耶稣之死早已化作一种思想符号,带有独特的故事性,我们要尝试着理解这个思想符号的内涵和精神,在人类历史不断面临危机,在各种自明性反复遭到破坏时,有一个确定性的东西被保留下来,那就是根植于心底的坚不可摧的对真理、自由的依赖与确信。他们的思想与精神也有助于我们将严谨认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继承和发扬壮大,我们对他们的回忆和冥想也永远不会失去意义,因为我们确实间接的甚至直接的接受着来自他们遥远而又实在的恩惠。
不破不立,苏格拉底与耶稣如凤凰涅槃一般,选择了以生命为代价强调了他们对真理坚不可摧的追求,从燃烧自己的灰烬中展现出了新的生命,给哲学带来了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王晓朝译.柏拉图全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德]施特劳斯.耶稣传(第l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3】李朝东、王立宗《苏格拉底之死与殉“道”》科技.经济.社会 第20卷 2006年第3期
【4】祁传博《多维度关注下的耶稣之死》文学与文化论坛
【关键词】:苏格拉底;耶稣;真理
一、苏格拉底之死
对苏格拉底思想论证最艰难的一点就是他述而不作,并没有留下什么思想著作,我们只有通过他的弟子的描绘来构建一个不完整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写了4篇对话录,回顾苏格拉底的受审、囚禁和死亡。据柏拉图的描述,苏格拉底之所以获罪,是因为蛊惑青年,不相信国家所信奉的神祗,而是相信其他新的神灵的存在。色诺芬在回忆录里说得更为简略,只说苏格拉底的被控是因为他教导年轻的朋友 蔑视现行制度,使得他们强暴起来。
在《斐多篇》中描述了苏格拉底最后的死亡和对学生们的教导,据柏拉图描述,苏格拉底并非不知道如何逃避死亡,多数审判者只是希望他认罪,并且希望他逃走,但是苏格拉底决意求死。苏格拉底面对自己的死刑判决的时候,说到:“真正的追求哲学,无非是学习死,学习处于死的状态。”他把死亡看成了哲学的终点和起点。苏格拉底把死亡比作天鹅之死“你显然觉得我的预见性比天鹅还差,天鹅平时也唱,到临死的时候知道自己就要见到主管自己的天神了,快乐的引吭高歌,唱出了生平最响亮最动听的歌。可人只以为自己怕死,就误解了天鹅,以为天鹅为死而悲伤,唱自己的哀歌。持这种说法的人被他们自己对死亡的恐惧所误导,没想到鸟儿在饥饿、寒冷和其他窘境中是不会唱歌的,就连传说是出于悲伤而啼叫的夜莺、燕子或戴胜也是这样。”更加验证了苏格拉底的灵魂不朽观,他对真理的坚定追求使他确信灵魂不朽不灭,他确信这世上有绝对的美,绝对的善和绝对是真的存在,正是对这种绝对的、永恒的世界的追求,人们的人生才有意义,有价值。他认为灵魂和肉体是分来的,他认为人生真正的意义在于获得灵魂的纯洁与升华,为了灵魂的不朽,人们可以舍弃肉体的存在而勇敢坚定的面对死亡。“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这句话充分体现出了死亡对于苏格拉底来说并没有什么可怕的,死亡是一种解脱,可以使灵魂摆脱肉体的束缚,是对他心中的那个美好的、永恒的世界的向往。
“逃监是毁坏国家和法律的行为,如果法庭的判决不生效力、被人随意废弃,那么国家还能存在吗?逃监是蔑视法律的行为,是践 踏自己立下的契约,是最下贱的奴才干的勾当。如果我含冤而死,这不是法律的原因,而是由于恶人的蓄意。如果我无耻逃亡,以错还错、以恶报恶,毁伤的不仅是法律,而且是我自己、我的朋友和我的国家。”苏格拉底作为个人和有自由意志的雅典公民参与过雅典法律的制定,雅典法律体现了他的自由意志和权利,所以,他明明可以逃避死亡,却更愿意用的自己的死亡来维护自己作为一个公民的权利,证明自己所追求的真理。
二、耶稣之死
“对基督教神学来说,耶稣在十字架上的受难完成了神的使命,可谓死而无憾。”面对犹大带来抓捕自己的大祭司和法利赛人,耶稣非常清楚自己将要面临的一切,但他仍然淡然的面对,并平静地说道“我父所给我的那杯,我岂可不喝呢 ?”耶稣的死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甚至整个西方世界的精神走向都因为他的死而被改变且决定。
当时罗马帝国占领了犹大王国,战乱不断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的生命安全无法保障,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犹太人一直盼望着有一个人能够拯救他们带领他们走向新的世界。耶稣所行神迹,不分对象的高低贵贱,皆能平等对待,并且都是直接作用在普通人身体上的,给犹太人以极大的希望,展示了他强大的人格魅力。使其在很短的时间内招致大批的根随者,到耶稣进耶路撒冷,众人高呼耶稣为以色列的王,引起全城震动之时,已不容罗马当局不采取行动了。于是就有了耶稣被犹大出卖,最终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结局。犹太人的祭司长、文士和长老嘲笑耶稣:“他救了别人,不能救自己。”耶稣作为神的儿子降世,只为拯救罪人,拯救神的百姓。这拯救的方法,就是替罪人死。而耶稣在十字架上受死,是他自己甘心愿意的,是执行父神的命令。耶稣说:“没有人夺我的命去,是我自己舍的”。耶稣单单为救别人而来到世界,不是为自己。耶稣在断气之前宣告说“成了!”便低下了头,将灵魂交付神了。正是在这种理性所无法理解的信仰之中,耶稣而完成了自我、完成了救赎人类的使命:以上帝独生子生命的献祭彻底消灭了死亡。他的死使得人类始祖亚当违背上帝意志而来的“原罪”得到了“拯救 ”,是上帝大爱的具体表现。耶稣的死亡与永恒联系在一起,它使十字架由残酷屈辱的刑具变成荣耀美善的象征。耶稣的死到他的复活促使了基督教的诞生,如果耶稣没有在耶路撒冷钉死在十字架、没有耶稣死亡与复活,就不会有基督徒对于上帝的信任和希望。
三、死得其所
“死虽然是有限生命的自然法则,却似乎与自然对立。只有人能够有意识地面对死亡,这是人的伟大性和高贵之处。这令人能够从一个确定的起始到一个确定的终结完整地看待生命;这令人能够探问生命的意义——一个使他超越自身生命、感受到自身永恒性的问题。人认识到自己必然死亡,也就认识到自已是超越死亡的。”苏格拉底和耶稣都有着卓越的智慧和独立的品格,并且都相信自己是上帝的使者,有着与生俱来的宣扬真理的使命。他们的死也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都受到政治和宗教的审判,有学者说苏格拉底的死是为了“殉道”,耶稣的死是为了“救赎” 区别就在于苏格拉底的死是政治性质的,而耶稣的死是宗教性质的。死都是他们自愿的选择,苏格拉底以死捍卫了自由和城邦的正义,而耶稣是为了上帝的爱和新的国度而死,死得其所。他们荣耀的死,一个作为智慧的选择,一个作为爱的选择;一个以反讽的方式,一个以受难的方式,正好开启了两种异质精神——理性的哲学精神,悲悯的基督教精神。他们的高尚品格和为了真理甘愿牺牲的精神也感染着后世的人们,为处于逆境的人们做出了榜样,也成就了西方大批视真理如生命的哲学家和宗教徒们。几乎所有伟大的哲学和宗教都与死亡发生关联,借助死亡的烘托,人类产生了许许多多伟大的梦想和追求。从这一点上说,哲学、宗教无非就是对死亡发出的回应。苏格拉底和耶稣之死早已化作一种思想符号,带有独特的故事性,我们要尝试着理解这个思想符号的内涵和精神,在人类历史不断面临危机,在各种自明性反复遭到破坏时,有一个确定性的东西被保留下来,那就是根植于心底的坚不可摧的对真理、自由的依赖与确信。他们的思想与精神也有助于我们将严谨认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继承和发扬壮大,我们对他们的回忆和冥想也永远不会失去意义,因为我们确实间接的甚至直接的接受着来自他们遥远而又实在的恩惠。
不破不立,苏格拉底与耶稣如凤凰涅槃一般,选择了以生命为代价强调了他们对真理坚不可摧的追求,从燃烧自己的灰烬中展现出了新的生命,给哲学带来了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王晓朝译.柏拉图全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德]施特劳斯.耶稣传(第l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3】李朝东、王立宗《苏格拉底之死与殉“道”》科技.经济.社会 第20卷 2006年第3期
【4】祁传博《多维度关注下的耶稣之死》文学与文化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