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加徳纳曾提出“多元智能理论”的观点。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每个儿童都是一个有巨大潜能的学童,他们是不断发展的。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课改强调变革学习方式、提倡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些方面都很好,然而如果“探究学习”活动组织不好,就会造成能力强的学生愿意去探究,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没有真正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他们往往会成为课堂学习的旁观者,若教师对此类现象关注不够,长此以往,这部分学生就会成为“学困生”,并有可能在班级中产生两极分化的现象。
我们学校位于城乡结合区域,面临的问题就更加严重一些。从学校方面看:位于城乡结合区域的小学,一方面由于编制紧导致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研究时间较少,另一方面因为教师往往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等原因的影响,对新课程、新理念存在理解上的肤浅化、操作上的形式化,课堂教学看似气氛热烈、学生看似积极主动,但实质上并未引起学生的有效学习,很容易造成两极分化的现象产生。从家庭角度看:位于城乡结合区域的小学的学生家长素质差别较大,有的父母对子女十分重视,经常跟老师主动联系沟通,探讨如何正确教育子女的方法,而有些学生父母双双外出打工,有的父母沉迷于搓麻将,有的家长本身文化程度不高,无法辅导子女学习,还有的父母在家庭教育管理上或娇宠过分放任自流,或严厉有余,这些学生家长不仅经常不和学校老师联系,甚至老师几次三番都请不到学校来,正是这样的家长使这类学生的文化求知的价值和人生价值观取向发生偏离。家庭教育的失策,给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也给学校教育增添了障碍。
我曾对我校中年级的学生分层次召开座谈会(优秀学生,后进学生),以探寻造成该年级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的原因。在座谈中,优秀学生与后进学生所看到的教师存在着较大差异。优秀学生看到教师上课时常会走到他们身旁,了解情况,上课时常得到教师的提问,课后,教师常把他们请到办公室,辅导做思考题、星号题或改正作业。而后进学生看到的却截然相反,在上课时,教师很少注意到他们,只要不出声影响课堂教学,他们可以玩东西,当回答不出教师的提问时,常常受到教师的批评,课外教师只喜欢与优秀学生交谈。这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偏爱。因学生的容貌、智力、性格品质、家庭背景、学习成绩等方面的差异,一些教师会对学生产生偏爱,特别是对服从听话、成绩较好的学生。对那些不顺从、有些固执己见或成绩较差的学生则不感兴趣。教师对学生的偏爱严重影响着学生对教师的情绪态度,影响着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学习行为,造成学生学习成绩的两极分化。优秀学生在教师的特殊照顾之下,处于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学习感兴趣,学习热情高,对他们来说学习是愉快的体验,学习成绩就好,因成绩好又得到教师、学校、家长的表扬,他们为了保持这种“特殊照顾”会更加努力学习,从而成绩越学越好。后进学生则由于教师对他们缺少尊重、理解、关怀、温暖,使得后进学生本来就有困难,再失去学习兴趣和热情,引起师生关系的紧张,对教师产生逆反心理的抵触行为。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学校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进行的。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实践证明,大多数优秀学生处于良好、积极的师生关系中,大部分后进学生则处于不良、消极、负面的师生关系中。优秀学生因处于良好、积极的师生关系,他们会感到对外部环境的胜任,感到自己处在较为安全的环境下学习,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在良好的心境下踏实地专注于学习,具有足够的自尊、自信,从而以高涨的热情来学习,学习效率自然就高。他们常常会对教师和学校采取积极、正面的行为,迎合教师和学校的期望。后进学生常因处于不良、消极、负面的师生关系中,他们极易出现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产生自卑、消极的心理,认为自己没有办法把数学学好,努力也没有用,这种心理状态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知识的加工能力。其次,他们往往对教师和学校采取消极、负面的行为,无视教师的管理,产生对抗、逆反情绪。
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培养创新精神。因此我们的教师要用师爱去赢得学生的亲近和信任,要以关心、亲切、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让学生感到教师的可亲可敬,使师生感情双向交流,形成轻松愉悦的氛围。师生和谐的关系能有效地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障碍,克服紧张心理。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要及时了解原因,让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帮助他们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同时,要欣赏每一个学生的积极表现,肯定其细微的进步,让学生感受到成功和欢乐,增强其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让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这样就会学得好,防止两极分化,真正做到消除两极分化。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大村中心小学 江苏】
我们学校位于城乡结合区域,面临的问题就更加严重一些。从学校方面看:位于城乡结合区域的小学,一方面由于编制紧导致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研究时间较少,另一方面因为教师往往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等原因的影响,对新课程、新理念存在理解上的肤浅化、操作上的形式化,课堂教学看似气氛热烈、学生看似积极主动,但实质上并未引起学生的有效学习,很容易造成两极分化的现象产生。从家庭角度看:位于城乡结合区域的小学的学生家长素质差别较大,有的父母对子女十分重视,经常跟老师主动联系沟通,探讨如何正确教育子女的方法,而有些学生父母双双外出打工,有的父母沉迷于搓麻将,有的家长本身文化程度不高,无法辅导子女学习,还有的父母在家庭教育管理上或娇宠过分放任自流,或严厉有余,这些学生家长不仅经常不和学校老师联系,甚至老师几次三番都请不到学校来,正是这样的家长使这类学生的文化求知的价值和人生价值观取向发生偏离。家庭教育的失策,给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也给学校教育增添了障碍。
我曾对我校中年级的学生分层次召开座谈会(优秀学生,后进学生),以探寻造成该年级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的原因。在座谈中,优秀学生与后进学生所看到的教师存在着较大差异。优秀学生看到教师上课时常会走到他们身旁,了解情况,上课时常得到教师的提问,课后,教师常把他们请到办公室,辅导做思考题、星号题或改正作业。而后进学生看到的却截然相反,在上课时,教师很少注意到他们,只要不出声影响课堂教学,他们可以玩东西,当回答不出教师的提问时,常常受到教师的批评,课外教师只喜欢与优秀学生交谈。这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偏爱。因学生的容貌、智力、性格品质、家庭背景、学习成绩等方面的差异,一些教师会对学生产生偏爱,特别是对服从听话、成绩较好的学生。对那些不顺从、有些固执己见或成绩较差的学生则不感兴趣。教师对学生的偏爱严重影响着学生对教师的情绪态度,影响着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学习行为,造成学生学习成绩的两极分化。优秀学生在教师的特殊照顾之下,处于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学习感兴趣,学习热情高,对他们来说学习是愉快的体验,学习成绩就好,因成绩好又得到教师、学校、家长的表扬,他们为了保持这种“特殊照顾”会更加努力学习,从而成绩越学越好。后进学生则由于教师对他们缺少尊重、理解、关怀、温暖,使得后进学生本来就有困难,再失去学习兴趣和热情,引起师生关系的紧张,对教师产生逆反心理的抵触行为。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学校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进行的。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实践证明,大多数优秀学生处于良好、积极的师生关系中,大部分后进学生则处于不良、消极、负面的师生关系中。优秀学生因处于良好、积极的师生关系,他们会感到对外部环境的胜任,感到自己处在较为安全的环境下学习,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在良好的心境下踏实地专注于学习,具有足够的自尊、自信,从而以高涨的热情来学习,学习效率自然就高。他们常常会对教师和学校采取积极、正面的行为,迎合教师和学校的期望。后进学生常因处于不良、消极、负面的师生关系中,他们极易出现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产生自卑、消极的心理,认为自己没有办法把数学学好,努力也没有用,这种心理状态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知识的加工能力。其次,他们往往对教师和学校采取消极、负面的行为,无视教师的管理,产生对抗、逆反情绪。
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培养创新精神。因此我们的教师要用师爱去赢得学生的亲近和信任,要以关心、亲切、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让学生感到教师的可亲可敬,使师生感情双向交流,形成轻松愉悦的氛围。师生和谐的关系能有效地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障碍,克服紧张心理。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要及时了解原因,让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帮助他们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同时,要欣赏每一个学生的积极表现,肯定其细微的进步,让学生感受到成功和欢乐,增强其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让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这样就会学得好,防止两极分化,真正做到消除两极分化。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大村中心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