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地理教学中。教师必须有效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教师要教会学生掌握地图基本知识和阅读地图步骤:注重板图教学,使学生养成画图习惯;重视地理教学中的“时时用图,以图导学”;强化学生“一图多思,多图并用”能力;教会学生“以文释图图图转换”析图方法。
关键词:读图 学生 地理能力
中学地理教材中的地图犹如动物的“骨架”,它确定着地理事物的位置,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形态,显示地理事物的规律。在教学中,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才能帮助学生形成地理事物正确的空间概念,使学生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地理问题,利用地图来解决实际问题。但从连续几年我教的高中毕业班情况来看,刚接任时大多数学生的读图能力都很差,他们不能直接从图中吸取地理信息,不能进行地理空间思维,一看地图头脑就一片空白,不知道从何入手。究其原因主要是之前的地理教师上课时,经常忽略了利用地图来教学,他们上地理课时只注重文字的述说,而不是边板画边讲解,不能利用地图来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这样两年下来,学生除了死记硬背地把课本中的基本规律和定理机械记忆外,根本无法形成相应的读图能力,考试时,题目稍有变动就无法解答。为此,笔者认为必须加强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一、教会学生掌握地图基本知识和阅读地图步骤
要学会读图、用图,首先应掌握好地图的基本知识,熟悉图表语言,明确有关概念。地图符号是表达地图内容的点、线和图形,各种符号不仅表示地形、地物的位置、性质,还能代表所示地物的范围和大小等数量关系。所以,只有讲清各种符号的地理意义,才能使学生熟悉符号所代表的具体地理事物,准确而迅速地找出它们的分布概况、相互联系等。其中,图名、比例尺、方向、图例、注记等都是组成地图的要素。图例是地理事物的标记,让学生懂得地图是用什么符号表示什么地理事物,是读懂地图的基本前提。学生通过熟悉图例、联系地图上的符号,最终达到能够认识具体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和空间结构。同时,选择一种恰当的读图、用图步骤,加强对学生读图、用图能力的循序渐进的培养,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我认为常用的步骤有:①读地图名称,明确地图表示内容。②读图例、注记,获取准确信息。③精读地图,要深入到地图内部,关注具体的内容和信息,培养实际应用能力。④表述地图,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综合、重组和再造,当众表达自己的读图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素质。
二、注重板图教学,使学生养成画图习惯
板图教学是将地理知识与直观图画相结合,突出了地理教学时空分布的特点,是将传统教学中教师单纯讲,学生听转变为教师用简练的笔法将地理事物、现象描绘成黑板略图边讲边画,学生边听、边画、边记,注意力随教师的笔画和语言自然转移。这种方法做到了师生双边活动,不断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动觉记忆,使注意力集中,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了地理知识,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促进了思维力的发展。
地图是地理学的“语言”,是学好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填图、记图、读图的习惯,而且要使学生养成自己动手画图的习惯。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学生一边用眼观察,一边用手绘图,既加深了对图形的印象,又调动了大脑的思维活动,使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绘画的具体事物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地理技能。
三、重视地理教学中的“时时用图,以图导学”
教师要力争每节课都使用地图册,从政区图、地形图开始,再配一些空白轮廓图,让学生边学边练,先掌握主要的地名,如高原、平原、山地、河流、大的岛屿、半岛,主要的国家,主要的矿产地、工业中心和旅游胜地等。为了使学生能熟悉世界各地,教师应要求学生养成关注国内外重大事件、经济问题、时事地理的习惯,多听新闻,多看报纸,并将这些事件发生地落实到地图上,并通过读图、识图获得与某些热点问题有关的自然地理要素及交通、资源、经济等地理信息,用这些信息联系已学过的地理知识来分析“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同时,在具体的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有策略、有计划地“以图导学”,引导学生掌握读图的基本程序和方法。例如统计图的判读及应用,统计图是反映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过程和地理信息量化处理的一种形式。地理分析由定性描述向定量分析转化是现代地理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统计图的最大优点是信息简明扼要、发展性强,往往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直观化,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定量分析能力。地理统计图可以分为线状图、柱状图、扇形图、饼状图等几种。线状图分析的一般思路是:①看横坐标与纵坐标所表示的内容;②思考横坐标与纵坐标所反映内容之间的关系;③对曲线的变化过程进行分析:递减段表示纵坐标项目与横坐标要素之间呈负相关,递增段表示呈正相关;曲线斜率大的一段表示变化幅度大,曲线斜率小的一段则表示变化幅度小;④对曲线的不同变化段带来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价。简单地说:关注起点、终点、转折点。起点是事物的起始状态,终点是事物的终止状态,转折点常是某一要素的变化导致的,分析原因得出各要素的关联性。读扇形图、饼状图,要关注事物组成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它们常能反映事物的特征。
四、强化学生“一图多思。多图并用”的能力
地理事物及多种地理要素的组合、相互间的联系,可通过地图准确地反映出来。教师要对地理知识进行归纳、综合,引导学生对每一幅图都要想一想“是什么”“在哪里”直至解决“为什么”。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学生的认识逐层深化,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例如,在学习美洲的气候时,激励学生:你能从美洲气候图中发现那些有关美洲气候的信息或问题?然后给学生一定时间读图,交流自己的发现。结果学生从图像中发现的信息和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①为什么南美洲没有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和苔原气候?②为什么南北美洲西海岸的气候类型分布面积都比较小,而且比较狭长?③为什么北美洲的亚寒带针叶林气候面积分布那么大?④为什么在南美洲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面积都特别大?这比传统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要有意义得多。因为这些的问题是学生自已探索与思考的结果,不,仅能够使学生体验到尝试发现问题的成功乐趣,且能够使学生进一步积极解决自己及同学发现的问题。再如,在问题研究《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时,我是提出了这样几道思考题:①尼罗河为沿岸地区人民从事耕种提供了有那些有利条件?②阿斯旺大坝从哪些方面提高了尼罗河的利用效应?③阿斯旺大坝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为什么会造成这些不利影响?④比较阿斯旺大坝的利与弊,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些问题的多数内容在教材和图像中可以找到信息,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有目的、有重点地读书、读图、思考,找到较合理的理由和答案。
五、让学生学会“以文释图、图图转换”的析图方法
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多图并用,并要求学生运用地图进行知识迁移,做到图图互换、图文互换、图表转换、以文释图、以图释图等。如“以文释图”,即指将图像及图表中内容用文字表述出来,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读图分析。在地理学习过程中,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部分。学生在现有知识储备和智力水平条件下,对一张新的图像进行观察、阅读、分析、掌握和完善的过程,就是一种创新思维的过程。以文释图一般分三个层次:一是能够根据图像和图表叙述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二是能够根据图像和图表进行分析,得出有规律性的知识;三是能够把图像中有联系的事物,经过分析加以归纳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例如常见等值线图包括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等压面)、等盐度线、等年太阳辐射量线、等降水量线、等震线等及人口密度分布图等,用以表示地理现象的数量及其分布状况。根据等值线的数值大小、疏密程度、排列方向、形状变化等,反映出地理事物变化的缓急、递变的方向及分布特点等。判读等值线图时,首先弄清等值线的特征及规律,如同线等值,等值距全图一致,等值线都是闭合曲线,等值线一般不相交、不重合,等值线都有“高低低高”规律。其次,弄清每种等值线的应用。再次掌握一些读图技巧,如等值线的弯曲方向。以等高线为例:①要学生记住”凸高为低,凸低为高”的规律,即等值线向数值更高的方向凸出,则表示该处是低值区;若等值线向数值更低的方向凸出,则表示该处是高值区。②同样地通过这些规律,我们也可以对其它等值线进行有效的判定。如:
此外,地理读图能力的培养还需要教师坚持不懈的努力。在读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启发学生,尽可能为学生创造问题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构建起他们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也要善于乐教于学,使教学活泼生动、妙趣横生,激发学生的思维转化,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参考文献:
[1]靳玉乐,《探究教学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袁孝亭、王向东,《中学地理素养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夏志芳,《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读图 学生 地理能力
中学地理教材中的地图犹如动物的“骨架”,它确定着地理事物的位置,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形态,显示地理事物的规律。在教学中,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才能帮助学生形成地理事物正确的空间概念,使学生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地理问题,利用地图来解决实际问题。但从连续几年我教的高中毕业班情况来看,刚接任时大多数学生的读图能力都很差,他们不能直接从图中吸取地理信息,不能进行地理空间思维,一看地图头脑就一片空白,不知道从何入手。究其原因主要是之前的地理教师上课时,经常忽略了利用地图来教学,他们上地理课时只注重文字的述说,而不是边板画边讲解,不能利用地图来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这样两年下来,学生除了死记硬背地把课本中的基本规律和定理机械记忆外,根本无法形成相应的读图能力,考试时,题目稍有变动就无法解答。为此,笔者认为必须加强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一、教会学生掌握地图基本知识和阅读地图步骤
要学会读图、用图,首先应掌握好地图的基本知识,熟悉图表语言,明确有关概念。地图符号是表达地图内容的点、线和图形,各种符号不仅表示地形、地物的位置、性质,还能代表所示地物的范围和大小等数量关系。所以,只有讲清各种符号的地理意义,才能使学生熟悉符号所代表的具体地理事物,准确而迅速地找出它们的分布概况、相互联系等。其中,图名、比例尺、方向、图例、注记等都是组成地图的要素。图例是地理事物的标记,让学生懂得地图是用什么符号表示什么地理事物,是读懂地图的基本前提。学生通过熟悉图例、联系地图上的符号,最终达到能够认识具体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和空间结构。同时,选择一种恰当的读图、用图步骤,加强对学生读图、用图能力的循序渐进的培养,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我认为常用的步骤有:①读地图名称,明确地图表示内容。②读图例、注记,获取准确信息。③精读地图,要深入到地图内部,关注具体的内容和信息,培养实际应用能力。④表述地图,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综合、重组和再造,当众表达自己的读图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素质。
二、注重板图教学,使学生养成画图习惯
板图教学是将地理知识与直观图画相结合,突出了地理教学时空分布的特点,是将传统教学中教师单纯讲,学生听转变为教师用简练的笔法将地理事物、现象描绘成黑板略图边讲边画,学生边听、边画、边记,注意力随教师的笔画和语言自然转移。这种方法做到了师生双边活动,不断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动觉记忆,使注意力集中,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了地理知识,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促进了思维力的发展。
地图是地理学的“语言”,是学好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填图、记图、读图的习惯,而且要使学生养成自己动手画图的习惯。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学生一边用眼观察,一边用手绘图,既加深了对图形的印象,又调动了大脑的思维活动,使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绘画的具体事物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地理技能。
三、重视地理教学中的“时时用图,以图导学”
教师要力争每节课都使用地图册,从政区图、地形图开始,再配一些空白轮廓图,让学生边学边练,先掌握主要的地名,如高原、平原、山地、河流、大的岛屿、半岛,主要的国家,主要的矿产地、工业中心和旅游胜地等。为了使学生能熟悉世界各地,教师应要求学生养成关注国内外重大事件、经济问题、时事地理的习惯,多听新闻,多看报纸,并将这些事件发生地落实到地图上,并通过读图、识图获得与某些热点问题有关的自然地理要素及交通、资源、经济等地理信息,用这些信息联系已学过的地理知识来分析“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同时,在具体的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有策略、有计划地“以图导学”,引导学生掌握读图的基本程序和方法。例如统计图的判读及应用,统计图是反映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过程和地理信息量化处理的一种形式。地理分析由定性描述向定量分析转化是现代地理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统计图的最大优点是信息简明扼要、发展性强,往往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直观化,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定量分析能力。地理统计图可以分为线状图、柱状图、扇形图、饼状图等几种。线状图分析的一般思路是:①看横坐标与纵坐标所表示的内容;②思考横坐标与纵坐标所反映内容之间的关系;③对曲线的变化过程进行分析:递减段表示纵坐标项目与横坐标要素之间呈负相关,递增段表示呈正相关;曲线斜率大的一段表示变化幅度大,曲线斜率小的一段则表示变化幅度小;④对曲线的不同变化段带来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价。简单地说:关注起点、终点、转折点。起点是事物的起始状态,终点是事物的终止状态,转折点常是某一要素的变化导致的,分析原因得出各要素的关联性。读扇形图、饼状图,要关注事物组成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它们常能反映事物的特征。
四、强化学生“一图多思。多图并用”的能力
地理事物及多种地理要素的组合、相互间的联系,可通过地图准确地反映出来。教师要对地理知识进行归纳、综合,引导学生对每一幅图都要想一想“是什么”“在哪里”直至解决“为什么”。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学生的认识逐层深化,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例如,在学习美洲的气候时,激励学生:你能从美洲气候图中发现那些有关美洲气候的信息或问题?然后给学生一定时间读图,交流自己的发现。结果学生从图像中发现的信息和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①为什么南美洲没有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和苔原气候?②为什么南北美洲西海岸的气候类型分布面积都比较小,而且比较狭长?③为什么北美洲的亚寒带针叶林气候面积分布那么大?④为什么在南美洲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面积都特别大?这比传统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要有意义得多。因为这些的问题是学生自已探索与思考的结果,不,仅能够使学生体验到尝试发现问题的成功乐趣,且能够使学生进一步积极解决自己及同学发现的问题。再如,在问题研究《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时,我是提出了这样几道思考题:①尼罗河为沿岸地区人民从事耕种提供了有那些有利条件?②阿斯旺大坝从哪些方面提高了尼罗河的利用效应?③阿斯旺大坝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为什么会造成这些不利影响?④比较阿斯旺大坝的利与弊,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些问题的多数内容在教材和图像中可以找到信息,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有目的、有重点地读书、读图、思考,找到较合理的理由和答案。
五、让学生学会“以文释图、图图转换”的析图方法
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多图并用,并要求学生运用地图进行知识迁移,做到图图互换、图文互换、图表转换、以文释图、以图释图等。如“以文释图”,即指将图像及图表中内容用文字表述出来,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读图分析。在地理学习过程中,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部分。学生在现有知识储备和智力水平条件下,对一张新的图像进行观察、阅读、分析、掌握和完善的过程,就是一种创新思维的过程。以文释图一般分三个层次:一是能够根据图像和图表叙述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二是能够根据图像和图表进行分析,得出有规律性的知识;三是能够把图像中有联系的事物,经过分析加以归纳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例如常见等值线图包括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等压面)、等盐度线、等年太阳辐射量线、等降水量线、等震线等及人口密度分布图等,用以表示地理现象的数量及其分布状况。根据等值线的数值大小、疏密程度、排列方向、形状变化等,反映出地理事物变化的缓急、递变的方向及分布特点等。判读等值线图时,首先弄清等值线的特征及规律,如同线等值,等值距全图一致,等值线都是闭合曲线,等值线一般不相交、不重合,等值线都有“高低低高”规律。其次,弄清每种等值线的应用。再次掌握一些读图技巧,如等值线的弯曲方向。以等高线为例:①要学生记住”凸高为低,凸低为高”的规律,即等值线向数值更高的方向凸出,则表示该处是低值区;若等值线向数值更低的方向凸出,则表示该处是高值区。②同样地通过这些规律,我们也可以对其它等值线进行有效的判定。如:
此外,地理读图能力的培养还需要教师坚持不懈的努力。在读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启发学生,尽可能为学生创造问题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构建起他们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也要善于乐教于学,使教学活泼生动、妙趣横生,激发学生的思维转化,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参考文献:
[1]靳玉乐,《探究教学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袁孝亭、王向东,《中学地理素养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夏志芳,《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