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彭店位于息县西北部,距离淮河约15公里,是淮河与汝河之间的一个重要集镇。刘邓首长赶到这里后,立即在彭店西南辛围孜召开高级干部会议,研究如何突破淮河天险,并对进入大别山后的行政区划和党政军组织建设等重大问题进行安排部署。这是刘邓大军在即将渡过淮河天险进入大别山区前夕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在彭店会议上,他高度赞扬汝河之战“打得好”。他说:“同志们,我晓得部队是疲劳的。可是,胜利只能在战胜疲劳后才能得到!敌人希望疲劳能捆住我们的手脚,因此我们一秒钟也不能耽误,一定要夺下淮河渡口,夺下我们战略跃进途中的最后一个关口!”
息县城关镇埠口村会计王武军今年56岁了,他记得父亲曾说过,1947年渡淮前夕,晋冀鲁豫野战军一个侦察班来到淮河北岸,请他的父亲王文炳等人摆渡到南岸侦查敌情。王武军的父亲当年才17岁,与他的两位叔叔王金铎、王金顺用两条船将侦察兵摆渡到河南岸之后被国民党军扣押,后来村里乡邻请愿,叔侄三人被扣押一天一夜后才得以返乡。
1947年8月26日,在大埠口渡口,刘伯承问十八旅政委李震:“情况怎么样?”李震为难地说:“司令员,我们到河边后,想了很多办法,只找到了十几条小船,现在我旅正在渡河。”刘伯承问:“多长时间可以渡完?”李震回答道:“像这样的速度,我旅到天亮还渡不完。”听了李震的话,刘伯承心急如焚。他想,渡河速度如此之慢,如何对付后面的追兵?刘伯承沉思了一会儿,又问:“你们想过架桥了没有?有没有徒涉的可能?”李震摇摇头说:“河面太宽,水太大,不能架桥。至于徒涉嘛,那是连想都不敢想的事。听河边老百姓讲,从来没人敢在这样的季节涉水。”这时,从北方不时传来隆隆的枪炮声,那是国民党的部队追了上来,前锋已经离这里不远了。刘伯承想了想,单纯靠收集来的10多条小船和竹排,要想在短时间内把六七万大军渡过淮河,除非有奇迹出现。
王武军回忆,为了渡淮,刘伯承曾亲自试水,在当地留下“将军试水”的美名。
8月27日凌晨,刘伯承拄着一根长长的竹竿,带着两个手提马灯的警卫员来到了大埠口淮河渡口。这是他平生以来最焦躁不安的一次,这位中国少有的军事奇才一直在思索着渡河的捷径。难道淮河真的不能架桥吗?有无徒涉的可能?刘伯承胆大心细,非常注重调查研究。竹排在河面上缓缓行驶,刘伯承不停地用竹竿在河底戳着,站起又蹲下,蹲下又站起。水不深!他又试,还是不深,完全可以架设浮桥。竹排经过河水浅的地方,刘伯承还让警卫员插上标记。竹排到了南岸,刘伯承又让往回划,他要再测一次河水,测试结果,一如前述。看来,这个渡口完全可以架设浮桥。刘伯承急忙高声对北岸喊道:“能架桥呀!我试了许多地方,河水都不太深!”
李达接到命令正要组织战士们架设浮桥,刘伯承又派人送来了纸条:“我亲眼看见上游有人牵马过河,证明完全可以徒涉,立即转告李参谋长,不要架桥了,叫部队迅速徒涉!”原来,离刘伯承乘坐的竹排并不太远的上游,刚好有一名战士牵着马徒涉渡过了淮河。这名戰士叫什么名字,在哪个连队,已无从考证。只知道,这名战士是位饲养员,当他来到淮河岸边时,他所在的部队已被小船运过了河。为了追赶部队,这名战士不管河水有多深,牵着战马,头也不回地徒涉而过!这种情景正好被探看水情的刘伯承司令员远远地看到了。
于是,刘邓大军分成几路,在几小时之内徒涉渡过了天险淮河,胜利到达大别山区,完成了千里跃进的战略任务。
在彭店会议上,他高度赞扬汝河之战“打得好”。他说:“同志们,我晓得部队是疲劳的。可是,胜利只能在战胜疲劳后才能得到!敌人希望疲劳能捆住我们的手脚,因此我们一秒钟也不能耽误,一定要夺下淮河渡口,夺下我们战略跃进途中的最后一个关口!”
息县城关镇埠口村会计王武军今年56岁了,他记得父亲曾说过,1947年渡淮前夕,晋冀鲁豫野战军一个侦察班来到淮河北岸,请他的父亲王文炳等人摆渡到南岸侦查敌情。王武军的父亲当年才17岁,与他的两位叔叔王金铎、王金顺用两条船将侦察兵摆渡到河南岸之后被国民党军扣押,后来村里乡邻请愿,叔侄三人被扣押一天一夜后才得以返乡。
1947年8月26日,在大埠口渡口,刘伯承问十八旅政委李震:“情况怎么样?”李震为难地说:“司令员,我们到河边后,想了很多办法,只找到了十几条小船,现在我旅正在渡河。”刘伯承问:“多长时间可以渡完?”李震回答道:“像这样的速度,我旅到天亮还渡不完。”听了李震的话,刘伯承心急如焚。他想,渡河速度如此之慢,如何对付后面的追兵?刘伯承沉思了一会儿,又问:“你们想过架桥了没有?有没有徒涉的可能?”李震摇摇头说:“河面太宽,水太大,不能架桥。至于徒涉嘛,那是连想都不敢想的事。听河边老百姓讲,从来没人敢在这样的季节涉水。”这时,从北方不时传来隆隆的枪炮声,那是国民党的部队追了上来,前锋已经离这里不远了。刘伯承想了想,单纯靠收集来的10多条小船和竹排,要想在短时间内把六七万大军渡过淮河,除非有奇迹出现。
王武军回忆,为了渡淮,刘伯承曾亲自试水,在当地留下“将军试水”的美名。
8月27日凌晨,刘伯承拄着一根长长的竹竿,带着两个手提马灯的警卫员来到了大埠口淮河渡口。这是他平生以来最焦躁不安的一次,这位中国少有的军事奇才一直在思索着渡河的捷径。难道淮河真的不能架桥吗?有无徒涉的可能?刘伯承胆大心细,非常注重调查研究。竹排在河面上缓缓行驶,刘伯承不停地用竹竿在河底戳着,站起又蹲下,蹲下又站起。水不深!他又试,还是不深,完全可以架设浮桥。竹排经过河水浅的地方,刘伯承还让警卫员插上标记。竹排到了南岸,刘伯承又让往回划,他要再测一次河水,测试结果,一如前述。看来,这个渡口完全可以架设浮桥。刘伯承急忙高声对北岸喊道:“能架桥呀!我试了许多地方,河水都不太深!”
李达接到命令正要组织战士们架设浮桥,刘伯承又派人送来了纸条:“我亲眼看见上游有人牵马过河,证明完全可以徒涉,立即转告李参谋长,不要架桥了,叫部队迅速徒涉!”原来,离刘伯承乘坐的竹排并不太远的上游,刚好有一名战士牵着马徒涉渡过了淮河。这名戰士叫什么名字,在哪个连队,已无从考证。只知道,这名战士是位饲养员,当他来到淮河岸边时,他所在的部队已被小船运过了河。为了追赶部队,这名战士不管河水有多深,牵着战马,头也不回地徒涉而过!这种情景正好被探看水情的刘伯承司令员远远地看到了。
于是,刘邓大军分成几路,在几小时之内徒涉渡过了天险淮河,胜利到达大别山区,完成了千里跃进的战略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