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志强先后被评为沈阳市劳动模范、中航工业航空报国优秀贡献奖、辽宁省优秀班组长、辽宁省劳动模范。他的“李志强班”,荣获沈阳市中省直企业金牌班组、辽宁省十佳学习型班组、辽宁省工人先锋号、全国工人先锋号等荣誉。
【编辑留言】 在辽宁装备制造领域,集结着一批优秀的技术工人。他们的成长道路,父辈的影响与栽培功不可没。在中航黎明集团和沈飞集团,被称为“中航二代”的优秀技工,构成了技能大军中的独特风景,李志强便是一个景中之人。尽管他的成功是“计划外的风景”,但终脱不了父辈提供的沃土。所谓偶然中的必然,莫不如此吧。
工人的荣耀
走进中航工业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发动机装配厂,一个办公室的门楣上有块大大的牌匾格外醒目,黑底红字,“李志强班”。这个班组的班长当然就是李志强,高高的个子,宽宽的肩膀,笑起来憨厚又亲切。
说到他,装配厂的汪刚书记不禁感叹,“我要是有他的本事,我也去当工人了。”确实,李志强这个工人,要比很多管理者荣耀得多。
他13次获得公司功勋员工称号,被中航工业沈阳黎明公司聘为“首席技能专家”,享受副部级待遇,收入时常过万。在不久前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到辽宁调研时和黎明职工留下了合影。照片上离李长春最近的人不是董事长,也不是厂长、书记,而是工人李志强。
用汪书记的话说,“李志强见过的大人物多了去了。”我问他见到各级领导都说些啥,李志强笑,“见是见了,就是不会说,除了问好,也说不出啥来。”后来他告诉我,他觉得“在领导面前说什么不重要,只要把活儿干精了,就够了。”
李志强班原名叫总装班,负责装配发动机的最后一道工序,也就是说千头万绪都在这里集结,是全程的压轴大戏。在装配厂的车间里,我见到了李志强的“活儿”。在我看来,那是一个圆柱形的机械,上面满是让人眼花缭乱并且极其相似的管线,找不到从哪开始,也看不出到哪结束。但对李志强来说,这些管线和零件,不仅摆在眼前,还在自己的脑子里,清清楚楚,不缠不绕。这只是他最常规的工作之一,他主要负责难以解决的疑难故障排除,他的很多创新已经在实践中发挥效率。
用他发明的装配高低压叶片传感器反馈系统调整法,比常规调整方法提高效率75%。他总结的应力、缺陷、配合三维分析法,在重点型号发动机排故中广泛应用,成为漏油排故障的基本分析模式。他的喷调更换法,彻底解决了外场经常“脱发”更换“喷调”的难题,使该类故障的排放时间由16小时缩短为6小时。他对锁片钳、车架保护装置、接油盘连接器等工具和装置加以改进,让生产效率得到大幅提高……
现在,工段上很多技术难题都归他管,他被称为“总装线上的领军人”,但这本不是他的计划,倒退30年,他可没想到会有今天的局面。
两 人
李志强半生的重大抉择和两个人有关,一个决定了他的道路,一个影响了他的选择。前者是他的父亲,后者是现任中航工业董事长林左鸣。
李志强的父亲也曾是军人,转业后成为黎明建厂的元老级干部之一。“我父亲是典型的老一辈革命军人,一辈子讲奉献。厂里曾经要分给我家一套房子,他说家里够住,怎么都不要。”而那时李志强家两间狭窄的小屋里,挤了父母、4姐弟、大姐一家三口和外祖父老少四辈人。
1983年,李志强从部队转业回沈阳,被分到了公安局。“我原来在师级警卫连,擒拿、搏击都是老本行,公安局正对口。”19岁的李志强很想当个警察,可是军人出身的父亲爱发动机,对军工厂有着难解的情结,坚持让儿子进黎明。“我父亲在家里向来说一不二,我根本不能违抗。”没有办法,李志强只能放弃公安局,委委屈屈地进了黎明的总装班,父亲甚至没有想过帮他谋一个相对清闲的职位。李志强从此就变成了一名工人。
就这样,他和当今最火职业公务员擦肩而过。我问李志强有没有怨过父亲,“怨过,在最艰难的时候,确实很怨他。”他说的是黎明公司最低谷的时候。
上个世纪90年代,黎明公司遇到了最大的危机,厂里财务处的小黑板上总是写着:“工资正在途中。”当时的黎明,以“洗手没肥皂,干活没手套,工资没有号”闻名沈阳。那时李志强已经是总装班班长,可是,每个月的工资也只有160元左右。爱人下岗,孩子还小,这百余元是三口之家的全部收入。
“最难的一个月,孩子病了,除去所有必要的支出,家里只剩下2元,我买了把香菜,我们两口子喝了一个月的香菜汤。”看着家里过得实在不像样,李志强动了调岗的念头,“打算调去黎明内部的一个单位去当司机,多少能有点活动钱,可以改善一下生活。”
就在李志强调岗前一个月,林左鸣开始担任黎明公司总经理。“那个月的工资一下子从一百多涨到一千多,我就感觉到不用走了,黎明有希望了!”如今说起这件事,李志强似乎仍在热血沸腾。“林总晚来一个月,就没有现在的我喽!”就这一个月,还是原来的活儿,还是原来的厂,人心却变了。
9年以后,李志强带的总装班获得辽宁省“五一奖状”,恰逢时任中国一航总经理的林左鸣来黎明指导工作,亲笔题赠,“祝李志强班艺高胆大,再创佳绩。”总装班从此正式被命名为“李志强班”。
两 年
黎明兴旺了,生活一下子有了奔头,李志强又找回了工作的激情。“那时正赶上发动机转型,从原来的涡喷发动机转成涡扇发动机,大家都不会。可我是班长,十几个人都瞅着我呢,我说一句不会,全体的士气都受打击,班长必须得会。”从此,李志强开始了两年的苦修。
“白天正常干活,晚上下班就去试车厂,看发动机出什么故障,看机器怎么运行。”
当时厂里装配的是俄罗斯的大修机,本来有俄籍专家指导,可是翻译人员无法在专业层面进行准确的翻译,俄籍专家就默默地进行了一次操作演示,然后就踏上了回国的旅程。一年后,专家再次来到中国。李志强和同事们拿装配的发动机请他检验、指导,专家在车间看了看就转身离开了。领队追上去问:“你怎么不去指导他们呢?”专家答:“他们已经干得比我们好了,不需要我指导了。”
后来专家问李志强,他们是怎么自己学会装发动机的。李志强嘿嘿一笑,“我们一人分一块琢磨出来的。”
原来李志强想了个土办法,把图纸分成小块,每人分一块研究,搞清楚了再彼此交换。图纸容易划分,可要区分几千个零件那就难了,很多螺钉都非常相似。李志强只好把所有的小零件都编入目录,做好配套;所有的螺钉都精确地量出整体长度、螺纹长度,标记区分。这样一来,复杂的装配任务变成了每个人按零件配套目录完成小块图纸的拼装,然后大家再互相帮助,交换研究,用集体智慧掌握了发动机的整体装配。“那时我们光图纸就看坏了十几套。”李志强说。
在两年的时间里,李志强每天7:00到单位正常上班,晚上自己加班学习,请教专家,常常到凌晨2:00才回家。他从那时起开始脱发,眼睛也因为得不到休息,至今仍常充血、发炎,但“付出肯定会有回报的,收获只有自己知道。”经过那两年苦学,国产的、俄罗斯的大小机型,都被李志强弄了个通透。
我问他,如果将来发动机再升级换代怎么办?他说:“再换,就再学。下过一次苦功,再学新的,就容易多了。”那两年给他的技术奠定了坚实的根基,从此一切豁然开朗。
之后的十几年,他仍然每天早出晚归,一年休息不了几天。可是,他已经不是那个普通的工人,而是在发动机总体装配、管路故障分析与排除方面,具有丰富实际操作经验的首席权威。他总结技术要领撰写成的论文《航空发动机管路装配工艺研究》,是新工人的培训资料。厂里的年轻人又敬又爱地叫他“老大”。李志强说,这样的环境让他觉得很幸福。
现在回想当初,李志强“感谢父亲让我走了这条路。”虽然父亲恐怕也不曾想到,儿子会成为中航工业的“特级技能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其实,很多时候,命运和际遇常常把人推到一条未曾料想的道路上,也许令人失望,但未必是坏事,这条路上可能有更精彩的风景。前提是,你是否为此付出努力。
记者:你对你的收入满意吗?
李志强:非常满意。
记者:荣誉对你的生活有改变吗?
李志强:改变了,不管做什么事,都想到自己是劳模,得做出个样来。
记者:以后的目标是什么?
李志强:准备写点东西,把自己那些隐性的知识显化出来,传承技术。
【编辑留言】 在辽宁装备制造领域,集结着一批优秀的技术工人。他们的成长道路,父辈的影响与栽培功不可没。在中航黎明集团和沈飞集团,被称为“中航二代”的优秀技工,构成了技能大军中的独特风景,李志强便是一个景中之人。尽管他的成功是“计划外的风景”,但终脱不了父辈提供的沃土。所谓偶然中的必然,莫不如此吧。
工人的荣耀
走进中航工业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发动机装配厂,一个办公室的门楣上有块大大的牌匾格外醒目,黑底红字,“李志强班”。这个班组的班长当然就是李志强,高高的个子,宽宽的肩膀,笑起来憨厚又亲切。
说到他,装配厂的汪刚书记不禁感叹,“我要是有他的本事,我也去当工人了。”确实,李志强这个工人,要比很多管理者荣耀得多。
他13次获得公司功勋员工称号,被中航工业沈阳黎明公司聘为“首席技能专家”,享受副部级待遇,收入时常过万。在不久前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到辽宁调研时和黎明职工留下了合影。照片上离李长春最近的人不是董事长,也不是厂长、书记,而是工人李志强。
用汪书记的话说,“李志强见过的大人物多了去了。”我问他见到各级领导都说些啥,李志强笑,“见是见了,就是不会说,除了问好,也说不出啥来。”后来他告诉我,他觉得“在领导面前说什么不重要,只要把活儿干精了,就够了。”
李志强班原名叫总装班,负责装配发动机的最后一道工序,也就是说千头万绪都在这里集结,是全程的压轴大戏。在装配厂的车间里,我见到了李志强的“活儿”。在我看来,那是一个圆柱形的机械,上面满是让人眼花缭乱并且极其相似的管线,找不到从哪开始,也看不出到哪结束。但对李志强来说,这些管线和零件,不仅摆在眼前,还在自己的脑子里,清清楚楚,不缠不绕。这只是他最常规的工作之一,他主要负责难以解决的疑难故障排除,他的很多创新已经在实践中发挥效率。
用他发明的装配高低压叶片传感器反馈系统调整法,比常规调整方法提高效率75%。他总结的应力、缺陷、配合三维分析法,在重点型号发动机排故中广泛应用,成为漏油排故障的基本分析模式。他的喷调更换法,彻底解决了外场经常“脱发”更换“喷调”的难题,使该类故障的排放时间由16小时缩短为6小时。他对锁片钳、车架保护装置、接油盘连接器等工具和装置加以改进,让生产效率得到大幅提高……
现在,工段上很多技术难题都归他管,他被称为“总装线上的领军人”,但这本不是他的计划,倒退30年,他可没想到会有今天的局面。
两 人
李志强半生的重大抉择和两个人有关,一个决定了他的道路,一个影响了他的选择。前者是他的父亲,后者是现任中航工业董事长林左鸣。
李志强的父亲也曾是军人,转业后成为黎明建厂的元老级干部之一。“我父亲是典型的老一辈革命军人,一辈子讲奉献。厂里曾经要分给我家一套房子,他说家里够住,怎么都不要。”而那时李志强家两间狭窄的小屋里,挤了父母、4姐弟、大姐一家三口和外祖父老少四辈人。
1983年,李志强从部队转业回沈阳,被分到了公安局。“我原来在师级警卫连,擒拿、搏击都是老本行,公安局正对口。”19岁的李志强很想当个警察,可是军人出身的父亲爱发动机,对军工厂有着难解的情结,坚持让儿子进黎明。“我父亲在家里向来说一不二,我根本不能违抗。”没有办法,李志强只能放弃公安局,委委屈屈地进了黎明的总装班,父亲甚至没有想过帮他谋一个相对清闲的职位。李志强从此就变成了一名工人。
就这样,他和当今最火职业公务员擦肩而过。我问李志强有没有怨过父亲,“怨过,在最艰难的时候,确实很怨他。”他说的是黎明公司最低谷的时候。
上个世纪90年代,黎明公司遇到了最大的危机,厂里财务处的小黑板上总是写着:“工资正在途中。”当时的黎明,以“洗手没肥皂,干活没手套,工资没有号”闻名沈阳。那时李志强已经是总装班班长,可是,每个月的工资也只有160元左右。爱人下岗,孩子还小,这百余元是三口之家的全部收入。
“最难的一个月,孩子病了,除去所有必要的支出,家里只剩下2元,我买了把香菜,我们两口子喝了一个月的香菜汤。”看着家里过得实在不像样,李志强动了调岗的念头,“打算调去黎明内部的一个单位去当司机,多少能有点活动钱,可以改善一下生活。”
就在李志强调岗前一个月,林左鸣开始担任黎明公司总经理。“那个月的工资一下子从一百多涨到一千多,我就感觉到不用走了,黎明有希望了!”如今说起这件事,李志强似乎仍在热血沸腾。“林总晚来一个月,就没有现在的我喽!”就这一个月,还是原来的活儿,还是原来的厂,人心却变了。
9年以后,李志强带的总装班获得辽宁省“五一奖状”,恰逢时任中国一航总经理的林左鸣来黎明指导工作,亲笔题赠,“祝李志强班艺高胆大,再创佳绩。”总装班从此正式被命名为“李志强班”。
两 年
黎明兴旺了,生活一下子有了奔头,李志强又找回了工作的激情。“那时正赶上发动机转型,从原来的涡喷发动机转成涡扇发动机,大家都不会。可我是班长,十几个人都瞅着我呢,我说一句不会,全体的士气都受打击,班长必须得会。”从此,李志强开始了两年的苦修。
“白天正常干活,晚上下班就去试车厂,看发动机出什么故障,看机器怎么运行。”
当时厂里装配的是俄罗斯的大修机,本来有俄籍专家指导,可是翻译人员无法在专业层面进行准确的翻译,俄籍专家就默默地进行了一次操作演示,然后就踏上了回国的旅程。一年后,专家再次来到中国。李志强和同事们拿装配的发动机请他检验、指导,专家在车间看了看就转身离开了。领队追上去问:“你怎么不去指导他们呢?”专家答:“他们已经干得比我们好了,不需要我指导了。”
后来专家问李志强,他们是怎么自己学会装发动机的。李志强嘿嘿一笑,“我们一人分一块琢磨出来的。”
原来李志强想了个土办法,把图纸分成小块,每人分一块研究,搞清楚了再彼此交换。图纸容易划分,可要区分几千个零件那就难了,很多螺钉都非常相似。李志强只好把所有的小零件都编入目录,做好配套;所有的螺钉都精确地量出整体长度、螺纹长度,标记区分。这样一来,复杂的装配任务变成了每个人按零件配套目录完成小块图纸的拼装,然后大家再互相帮助,交换研究,用集体智慧掌握了发动机的整体装配。“那时我们光图纸就看坏了十几套。”李志强说。
在两年的时间里,李志强每天7:00到单位正常上班,晚上自己加班学习,请教专家,常常到凌晨2:00才回家。他从那时起开始脱发,眼睛也因为得不到休息,至今仍常充血、发炎,但“付出肯定会有回报的,收获只有自己知道。”经过那两年苦学,国产的、俄罗斯的大小机型,都被李志强弄了个通透。
我问他,如果将来发动机再升级换代怎么办?他说:“再换,就再学。下过一次苦功,再学新的,就容易多了。”那两年给他的技术奠定了坚实的根基,从此一切豁然开朗。
之后的十几年,他仍然每天早出晚归,一年休息不了几天。可是,他已经不是那个普通的工人,而是在发动机总体装配、管路故障分析与排除方面,具有丰富实际操作经验的首席权威。他总结技术要领撰写成的论文《航空发动机管路装配工艺研究》,是新工人的培训资料。厂里的年轻人又敬又爱地叫他“老大”。李志强说,这样的环境让他觉得很幸福。
现在回想当初,李志强“感谢父亲让我走了这条路。”虽然父亲恐怕也不曾想到,儿子会成为中航工业的“特级技能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其实,很多时候,命运和际遇常常把人推到一条未曾料想的道路上,也许令人失望,但未必是坏事,这条路上可能有更精彩的风景。前提是,你是否为此付出努力。
记者:你对你的收入满意吗?
李志强:非常满意。
记者:荣誉对你的生活有改变吗?
李志强:改变了,不管做什么事,都想到自己是劳模,得做出个样来。
记者:以后的目标是什么?
李志强:准备写点东西,把自己那些隐性的知识显化出来,传承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