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玉米又称苞谷、苞米,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在全国范围内广泛种植。因其高产、营养丰富等特性,在我国粮食作物、优质饲料、工业原料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近年来,玉米病虫害已经成为制约玉米田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重视玉米的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常见的玉米病虫害的特征,并针对病虫害可能发生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旨在为玉米病虫害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玉米 病虫害 防治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6-0093-01
玉米是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播种面积、总产量和单产量均已跃居粮食作物的第二位。据报道,每年因为玉米病虫害而造成的产量损失高达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并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为了缓解病虫害对玉米产业造成的危害,需要加强对其的研究力度,不断提高对病虫的认识水平,以便针对不同的症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1 我国玉米病虫害现状概述
据统计,对玉米田造成经济损失的病害近40种,虫害有52种。常见玉米病虫害分为叶斑病类、黑粉病、茎腐病、病毒病、玉米螟、玉米蚜虫等。玉米病虫害种类众多,受灾面积大,造成的损失往往极其严重。近年来,玉米种植面积不断增长,但随着病虫害抗药性的增加,以及复杂多变的气候条件,中国的玉米病虫害程度仍在不断加深,病虫害防治研究工作仍面临巨大的挑战。
2 常见玉米病虫害的特征及发病原因
2.1 玉米大、小斑病
玉米大斑病主要发生在苗期到成熟期之间,对叶片造成危害,也会涉及到叶鞘和苞叶。叶片染上此病后会产生青灰色斑点,向两端扩散直至形成大斑点。玉米小斑病则主要发生在抽雄和灌浆期。当玉米患上此病,叶片上出现小病斑,病斑周围为褐色。一旦病斑发生融合,叶片将迅速枯死。玉米大、小斑病的病原菌为真菌类,可依附在组织中过冬,在次年通过产生分生孢子对玉米进行侵染。
2.2 玉米丝黑穗病
玉米丝黑穗病主要危害玉米雄穗、雌穗。病株多呈体型矮小症状,病穗短小,不再抽花丝,抑或形成黑粉色堆积。病菌可在土壤、粪肥、种子上越冬,在次年成为初侵染源。
2.3 玉米青枯病
玉米青枯病,又名玉米茎基腐病,对玉米根茎部造成危害,属于土传真菌病害。染病时,根茎腐烂并逐渐向上蔓延,叶片呈萎蔫干枯状,全株迅速枯死。高温、高湿是玉米青枯病爆发的重要因素,雨后骤晴、气温剧升往往会导致该病爆发成灾。
2.4 玉米病毒病
玉米病毒病分为粗缩病和矮花叶病,依靠昆虫传播。玉米粗缩病在整个生育期都可感染,其中以苗期最为严重。发病后,病株逐渐矮化,节间缩小,不再具有抽穗能力。病毒主要在小麦、杂草上越冬,靠灰飞虱传播。玉米矮花叶病症体现在心叶基部出现圆形褪绿斑驳,沿叶脉排列,并逐渐扩展至全部叶片,绿色叶脉之间叶肉失绿变黄。病毒在杂草上越冬,靠蚜虫传播。
2.5 玉米螟
玉米螟,又名钻心虫,适合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育,其幼虫进入玉米茎部,取食玉米嫩叶导致茎秆中空,使玉米茎部易在大风下折断。病株籽粒产量降低,青枯早衰,减产减收。
2.6 玉米蚜虫
玉米蚜虫吸食幼叶、茎秆、雄穗的汁液,造成玉米叶片萎缩甚至枯死,主要发生在玉米生长后期。在成熟期被蚜虫侵染,会导致病株的叶子提前脱落,缩短结果时期,使病株生育不良,降低产量。
3 常见玉米病虫害的防治策略
3.1 选育抗病虫害的玉米品种
通过杂交手段、转基因技术等方法,选育优质的玉米品种,以提高玉米对病虫害的抵抗力。杂交时,选择生长健壮、具有一定的抗病虫害能力的植株作为父本、母本,采用自交系和单交系的方法,培育出高产、抗病虫害,并可稳定遗传的品种。近年来,科研人员已经利用转基因技术研发出了一批具有高产、抗病、抗虫、抗除草剂等性状的玉米新品种,如抗亚洲玉米螟品种鲁单981、农华101等。经试验证明,转基因玉米不仅可以杀灭虫害,而且不会对其生长所需的有益昆虫产生不良影响,可有效提高玉米产量,大大减少在玉米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农药和除草剂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3.2 加强田间护理
加强田间管理工作是防治玉米病虫害的重要途径。首先,应该在玉米播种前将田中残留的植物残体清除以减少病虫害初侵染源,保持田地平整以增加除草剂的使用效果。在玉米生长期间,对田间状况进行及时监控,定期进行除草翻耕,及时摘除被病虫害侵染的病叶或直接铲除病株,消灭再侵染源,降低发生病虫害的可能性。在玉米收获期或收获期结束之后,也要重视田间管理,特别是在玉米生长过程中曾发生病虫害侵染的田地,需加强田间清除工作,彻底消灭病菌、病体。其中,曾发生虫害的田块要进行秸秆粉碎还田,减少虫源藏身之处,降低越冬虫源的基数;发生过病害的田块则不能直接进行秸秆还田,要及时清除田间残留病株后,进行秸秆腐熟还田。
3.3 合理施肥,药剂防治
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应合理施肥,采用高效、低残留的农药,并结合一定的药剂防治手段对杂草、病虫害进行及时清除。清除田间的杂草可消灭害虫的容身之处,减少虫害发生率,可采用人工除草与化学除草剂结合的方式。在播种后,使用50%乙草胺乳油与72% 2,4-D 丁酯乳油的混合物,可除去禾本科及阔叶杂草。药剂也可在消灭病虫害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将辛硫磷、丁硫克百威等杀虫剂以颗粒状置于嫩叶里,可快速杀灭害虫;针对亚洲玉米螟,可于穗期使用氰戊菊酯进行药液灌穗,当玉米螟高达10%时,可在剪去穗上的花丝后施用氰戊菊酯、溴氰菊酯等进行防治;针对玉米蚜虫,可使用吡虫啉、啶虫脒喷雾进行防治;针对玉米纹枯病,可在玉米茎基部喷撒井冈霉素;针对玉米褐斑病,可施用三唑酮、烯唑醇或多菌灵。
3.4 与其他农作物进行轮作
在田间可采用与大豆、小麦等其他农作物轮作、间作的方式,以隔断病虫作为初侵染源对农作物造成危害,降低病虫害发生率。轮作倒茬,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土壤的养分,提高玉米产量,也可恶化病虫的生存条件,达到控制病虫害的目的。
4 结语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做好玉米病虫害的防治工作直接决定了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决定了广大农民的经济收入,更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综上所述,选育抗病虫害的玉米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进行药剂防治等措施,均是防治玉米病虫害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 玉米 病虫害 防治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6-0093-01
玉米是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播种面积、总产量和单产量均已跃居粮食作物的第二位。据报道,每年因为玉米病虫害而造成的产量损失高达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并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为了缓解病虫害对玉米产业造成的危害,需要加强对其的研究力度,不断提高对病虫的认识水平,以便针对不同的症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1 我国玉米病虫害现状概述
据统计,对玉米田造成经济损失的病害近40种,虫害有52种。常见玉米病虫害分为叶斑病类、黑粉病、茎腐病、病毒病、玉米螟、玉米蚜虫等。玉米病虫害种类众多,受灾面积大,造成的损失往往极其严重。近年来,玉米种植面积不断增长,但随着病虫害抗药性的增加,以及复杂多变的气候条件,中国的玉米病虫害程度仍在不断加深,病虫害防治研究工作仍面临巨大的挑战。
2 常见玉米病虫害的特征及发病原因
2.1 玉米大、小斑病
玉米大斑病主要发生在苗期到成熟期之间,对叶片造成危害,也会涉及到叶鞘和苞叶。叶片染上此病后会产生青灰色斑点,向两端扩散直至形成大斑点。玉米小斑病则主要发生在抽雄和灌浆期。当玉米患上此病,叶片上出现小病斑,病斑周围为褐色。一旦病斑发生融合,叶片将迅速枯死。玉米大、小斑病的病原菌为真菌类,可依附在组织中过冬,在次年通过产生分生孢子对玉米进行侵染。
2.2 玉米丝黑穗病
玉米丝黑穗病主要危害玉米雄穗、雌穗。病株多呈体型矮小症状,病穗短小,不再抽花丝,抑或形成黑粉色堆积。病菌可在土壤、粪肥、种子上越冬,在次年成为初侵染源。
2.3 玉米青枯病
玉米青枯病,又名玉米茎基腐病,对玉米根茎部造成危害,属于土传真菌病害。染病时,根茎腐烂并逐渐向上蔓延,叶片呈萎蔫干枯状,全株迅速枯死。高温、高湿是玉米青枯病爆发的重要因素,雨后骤晴、气温剧升往往会导致该病爆发成灾。
2.4 玉米病毒病
玉米病毒病分为粗缩病和矮花叶病,依靠昆虫传播。玉米粗缩病在整个生育期都可感染,其中以苗期最为严重。发病后,病株逐渐矮化,节间缩小,不再具有抽穗能力。病毒主要在小麦、杂草上越冬,靠灰飞虱传播。玉米矮花叶病症体现在心叶基部出现圆形褪绿斑驳,沿叶脉排列,并逐渐扩展至全部叶片,绿色叶脉之间叶肉失绿变黄。病毒在杂草上越冬,靠蚜虫传播。
2.5 玉米螟
玉米螟,又名钻心虫,适合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育,其幼虫进入玉米茎部,取食玉米嫩叶导致茎秆中空,使玉米茎部易在大风下折断。病株籽粒产量降低,青枯早衰,减产减收。
2.6 玉米蚜虫
玉米蚜虫吸食幼叶、茎秆、雄穗的汁液,造成玉米叶片萎缩甚至枯死,主要发生在玉米生长后期。在成熟期被蚜虫侵染,会导致病株的叶子提前脱落,缩短结果时期,使病株生育不良,降低产量。
3 常见玉米病虫害的防治策略
3.1 选育抗病虫害的玉米品种
通过杂交手段、转基因技术等方法,选育优质的玉米品种,以提高玉米对病虫害的抵抗力。杂交时,选择生长健壮、具有一定的抗病虫害能力的植株作为父本、母本,采用自交系和单交系的方法,培育出高产、抗病虫害,并可稳定遗传的品种。近年来,科研人员已经利用转基因技术研发出了一批具有高产、抗病、抗虫、抗除草剂等性状的玉米新品种,如抗亚洲玉米螟品种鲁单981、农华101等。经试验证明,转基因玉米不仅可以杀灭虫害,而且不会对其生长所需的有益昆虫产生不良影响,可有效提高玉米产量,大大减少在玉米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农药和除草剂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3.2 加强田间护理
加强田间管理工作是防治玉米病虫害的重要途径。首先,应该在玉米播种前将田中残留的植物残体清除以减少病虫害初侵染源,保持田地平整以增加除草剂的使用效果。在玉米生长期间,对田间状况进行及时监控,定期进行除草翻耕,及时摘除被病虫害侵染的病叶或直接铲除病株,消灭再侵染源,降低发生病虫害的可能性。在玉米收获期或收获期结束之后,也要重视田间管理,特别是在玉米生长过程中曾发生病虫害侵染的田地,需加强田间清除工作,彻底消灭病菌、病体。其中,曾发生虫害的田块要进行秸秆粉碎还田,减少虫源藏身之处,降低越冬虫源的基数;发生过病害的田块则不能直接进行秸秆还田,要及时清除田间残留病株后,进行秸秆腐熟还田。
3.3 合理施肥,药剂防治
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应合理施肥,采用高效、低残留的农药,并结合一定的药剂防治手段对杂草、病虫害进行及时清除。清除田间的杂草可消灭害虫的容身之处,减少虫害发生率,可采用人工除草与化学除草剂结合的方式。在播种后,使用50%乙草胺乳油与72% 2,4-D 丁酯乳油的混合物,可除去禾本科及阔叶杂草。药剂也可在消灭病虫害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将辛硫磷、丁硫克百威等杀虫剂以颗粒状置于嫩叶里,可快速杀灭害虫;针对亚洲玉米螟,可于穗期使用氰戊菊酯进行药液灌穗,当玉米螟高达10%时,可在剪去穗上的花丝后施用氰戊菊酯、溴氰菊酯等进行防治;针对玉米蚜虫,可使用吡虫啉、啶虫脒喷雾进行防治;针对玉米纹枯病,可在玉米茎基部喷撒井冈霉素;针对玉米褐斑病,可施用三唑酮、烯唑醇或多菌灵。
3.4 与其他农作物进行轮作
在田间可采用与大豆、小麦等其他农作物轮作、间作的方式,以隔断病虫作为初侵染源对农作物造成危害,降低病虫害发生率。轮作倒茬,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土壤的养分,提高玉米产量,也可恶化病虫的生存条件,达到控制病虫害的目的。
4 结语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做好玉米病虫害的防治工作直接决定了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决定了广大农民的经济收入,更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综上所述,选育抗病虫害的玉米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进行药剂防治等措施,均是防治玉米病虫害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