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标准把人的发展放在首位,强调从以获取知识为数学教育的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情感体验、思维能力、解决问题四个方面。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把数学教学的重心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使数学教育成为充满乐趣和幸福的活动,使学生尽情享受数学。
【关键词】数学;学生;发展;享受
一、情感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感的发展主要指通过对数学的学习,应使学生在兴趣与机动、自信与意志、态度与习惯等几个方面获得发展。随着我们教育重心向学生发展的转移,积极的情感与态度更显出它的重要意义。
[案例1]:辨认方向
在教学“方向与位置”一节时,为了使学生能够在地图上辨认方向,我让学生从家里带来了中国地图,用刚学的八个方向描述某省市所在的位置。学生积极性非常高,开展小组活动时气氛热烈。在全班交流汇报时,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
如:生1:我知道了天津在北京的东南方。
生2:我去过海南,我知道了海南省在天津的西南方。
反思:同学们在享受着活动带给他们的快乐。在这节课上,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体现了数学的育智功能,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适时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学生体验
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认识的发展
认识的发展主要包括学生对自己认识和对数学认识的发展,使学生具有正确的自我概念和数学观。初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的美和数学学习的趣味性等。
[案例2]:发图书
师:你们喜欢看书吗?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图书室的李老师准备给一年级同学每班发一些课外书,李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每人发一本书,每班发40本够吗?同学们,你能帮助李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你打算怎么帮助他解决呢?
请同学们调查汇报各班男女生人数,并板书出来。
1、算出一班、二班人数,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2、重点研究:19+15=?
先独立思考,小组内交流,看看哪组的方法多?
全班交流,出现几种不同的算法:
生1:19+10=29 29+5=34 生2:15+15=30 30+4=34
生3:120+15=35 35–1=34 生4:5+9=14 20+14=34
师请这位同学上黑板演示并给大家说说你的想法。
3、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每班40本够吗?那该怎么办呢?
生:从三班各拿出3本给一班和二班。(体现移多补少的思想)
4、我们今天不仅帮助李老师解决了问题,还学会了计算。
反思:教师首先应关注的是学生能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这一点比获得数学知识的多少更重要。数学的价值在于思考,探索不同的算法给了学生创造的机会,尊重差异就是尊重每个人不同的想法,差异是一种资源,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等于开发了学生的资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是真实的、丰富的,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有用,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在师生不断的交流互动中,促进学生新观点、新方法、新创意的生成,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三、思维的发展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促进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等方面的发展。
[案例3]:找规律填数
有这样一道按规律填数的练习题:1,2,4,(),()。 经过思考,按照自己发现的规律填数,并且能讲清填数的依据。
如:1,2,4,(5),(7)。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依次多1,多2;
1,2,4,(8),(16)。后一个数是前一个数的2倍;
1,2,4,(7),(11)。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依次多1,多2,多3,多4;
1,2,4,(2),(7)。4比1多3,7比4多3;
反思:由于学生观察、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以出现了不同的答案。学生通过交流,知道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渗透了一定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关注学生不同的思维过程,鼓励他们的各种想法,并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交流的机会,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一般包括学习能力和策略的发展,也包括数学综合应用能力的发展。通过数学学习,应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和反思等方面全面发展。
[案例4]:乘车问题
题目:有25人乘车去旅游,大车每辆限乘8人,小车每辆限乘3人。可以怎样派车,你认为怎样派车比较合理?学生经过思考后各抒己见,发表了不同的见解。
生1:可以派3辆小车,2辆大车。3╳3+2╳8=25(人),认输正好,没有空座位。
大部分学生点头表示同意。
生2:我不同意他的看法,这样车上就没有放行李的地方了,可以派1辆小车,3辆大车,共27个座位,空出两个座位可以放行李。
生3马上表示反对:我坐过旅行车,车身里有专门放行李的地方,而且一般的旅行车都是大车,所以我还是同意生1的方法。
生4:我的想法和他们的不一样。我认为需要4辆大车,有32个座位。如果这是个老人旅行团,可以多空一些座位让老人休息。
他的想法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反思: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做出决策的能力。同时在交流中也培养了学生尊敬老人、关心老人的好品德。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更学会了做人,直接影响着学生以后的发展和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热爱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这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呀!这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努力的方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力图凸显学生生命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内在的发展潜能,放手让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真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个体生命的充分自由的发展,让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健康的人格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让学生在数学的神奇世界里尽情遨游!
作者简介:张兵,男,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的发展性教学模式
【关键词】数学;学生;发展;享受
一、情感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感的发展主要指通过对数学的学习,应使学生在兴趣与机动、自信与意志、态度与习惯等几个方面获得发展。随着我们教育重心向学生发展的转移,积极的情感与态度更显出它的重要意义。
[案例1]:辨认方向
在教学“方向与位置”一节时,为了使学生能够在地图上辨认方向,我让学生从家里带来了中国地图,用刚学的八个方向描述某省市所在的位置。学生积极性非常高,开展小组活动时气氛热烈。在全班交流汇报时,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
如:生1:我知道了天津在北京的东南方。
生2:我去过海南,我知道了海南省在天津的西南方。
反思:同学们在享受着活动带给他们的快乐。在这节课上,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体现了数学的育智功能,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适时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学生体验
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认识的发展
认识的发展主要包括学生对自己认识和对数学认识的发展,使学生具有正确的自我概念和数学观。初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的美和数学学习的趣味性等。
[案例2]:发图书
师:你们喜欢看书吗?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图书室的李老师准备给一年级同学每班发一些课外书,李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每人发一本书,每班发40本够吗?同学们,你能帮助李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你打算怎么帮助他解决呢?
请同学们调查汇报各班男女生人数,并板书出来。
1、算出一班、二班人数,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2、重点研究:19+15=?
先独立思考,小组内交流,看看哪组的方法多?
全班交流,出现几种不同的算法:
生1:19+10=29 29+5=34 生2:15+15=30 30+4=34
生3:120+15=35 35–1=34 生4:5+9=14 20+14=34
师请这位同学上黑板演示并给大家说说你的想法。
3、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每班40本够吗?那该怎么办呢?
生:从三班各拿出3本给一班和二班。(体现移多补少的思想)
4、我们今天不仅帮助李老师解决了问题,还学会了计算。
反思:教师首先应关注的是学生能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这一点比获得数学知识的多少更重要。数学的价值在于思考,探索不同的算法给了学生创造的机会,尊重差异就是尊重每个人不同的想法,差异是一种资源,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等于开发了学生的资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是真实的、丰富的,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有用,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在师生不断的交流互动中,促进学生新观点、新方法、新创意的生成,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三、思维的发展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促进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等方面的发展。
[案例3]:找规律填数
有这样一道按规律填数的练习题:1,2,4,(),()。 经过思考,按照自己发现的规律填数,并且能讲清填数的依据。
如:1,2,4,(5),(7)。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依次多1,多2;
1,2,4,(8),(16)。后一个数是前一个数的2倍;
1,2,4,(7),(11)。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依次多1,多2,多3,多4;
1,2,4,(2),(7)。4比1多3,7比4多3;
反思:由于学生观察、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以出现了不同的答案。学生通过交流,知道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渗透了一定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关注学生不同的思维过程,鼓励他们的各种想法,并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交流的机会,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一般包括学习能力和策略的发展,也包括数学综合应用能力的发展。通过数学学习,应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和反思等方面全面发展。
[案例4]:乘车问题
题目:有25人乘车去旅游,大车每辆限乘8人,小车每辆限乘3人。可以怎样派车,你认为怎样派车比较合理?学生经过思考后各抒己见,发表了不同的见解。
生1:可以派3辆小车,2辆大车。3╳3+2╳8=25(人),认输正好,没有空座位。
大部分学生点头表示同意。
生2:我不同意他的看法,这样车上就没有放行李的地方了,可以派1辆小车,3辆大车,共27个座位,空出两个座位可以放行李。
生3马上表示反对:我坐过旅行车,车身里有专门放行李的地方,而且一般的旅行车都是大车,所以我还是同意生1的方法。
生4:我的想法和他们的不一样。我认为需要4辆大车,有32个座位。如果这是个老人旅行团,可以多空一些座位让老人休息。
他的想法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反思: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做出决策的能力。同时在交流中也培养了学生尊敬老人、关心老人的好品德。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更学会了做人,直接影响着学生以后的发展和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热爱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这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呀!这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努力的方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力图凸显学生生命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内在的发展潜能,放手让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真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个体生命的充分自由的发展,让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健康的人格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让学生在数学的神奇世界里尽情遨游!
作者简介:张兵,男,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的发展性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