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0年初,梅兰芳率领剧团到美国六大城市进行访问演出,首次把中国京剧推向国际戏剧舞台。5月的一天,梅兰芳一行抵达洛杉矶,出席了盛大的欢迎酒会。宾主刚刚入座,一位神采奕奕的中年人迎面走来,他穿着工作服,連领带也没有系,与那些身着正统礼服的参加者相比显得格外特别。梅兰芳觉得似曾相识,正思量着在哪儿见过此人时,剧场经理站起来向他介绍说:“这位是卓别林先生。”经理又向卓别林介绍说:“这位是梅兰芳先生。”东西方两位艺术大师情不自禁地热烈握手并紧紧拥抱。
他们一边品着美酒,一边畅谈戏剧。梅兰芳说,他从卓别林的无声电影里学习到了如何依靠手势动作和面部表情,来细腻地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和剧情内容。卓别林盛赞中国古典戏剧不仅给美国人带来了极大的艺术享受,而且给美国电影界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艺术参考价值。尽管这是梅兰芳与卓别林的第一次见面,但是由于对戏剧有着共同的挚爱和追求,他们毫无陌生感,反而无拘无束,相谈甚欢。临别时,梅兰芳与卓别林约定,如来中国,一定到梅家做客。
1936年,卓别林携新婚妻子到亚洲蜜月旅行。3月初,梅兰芳接到卓别林发来的电报:“来华旅游,过沪时极愿一晤。”老朋友重逢,分外高兴。卓别林不无感慨地说:“记得六年前我们在洛杉矶见面时,大家的头发都是黑色的。你看,现在我的头发大半都已经斑白了,而你呢,却还找不出一根白发,这真是太不公平了!”说完,卓别林哈哈大笑。梅兰芳却从卓别林幽默、调侃、夸张的话语中感受到了他颇不顺利的境遇,便安慰道:“你比我辛苦,每一部电影都是自编、自导、自演、自己亲手制作,太费脑筋了。我希望你保重身体。”
晚上,在梅兰芳的陪同下,卓别林观看了上海当时十分流行的京剧《火烧红莲寺》。卓别林在上海只停留了短短一天的时间,梅兰芳几乎全程相陪。也仅仅是这一天时间,中国永远留在了卓别林的记忆中。1946年,卓别林还记忆犹新地向中国电影演员黎莉莉回忆起十年前到上海看京剧的情形。此后,梅兰芳与卓别林虽然没有机会再见面,但两人一直彼此牵挂,相互关心,相互支持。
1941年春,卓别林的电影《大独裁者》将在香港上映,“皇后”“娱乐”“利舞台”三家影院竞相争夺首映权。由于三年前梅兰芳曾在“利舞台”演出过,该影院经理就径直去找梅兰芳想办法。梅兰芳答应致电卓别林代为征询。卓别林迅速复电表示同意,《大独裁者》的首映权破例被中国人办的“利舞台”影院获得,一时在香港引起极大的轰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卓别林在美国从事进步文化活动,受到迫害,不得不离开美国。梅兰芳对卓别林所遭受的不公平境遇愤愤不平,他深切怀念远在异国的朋友,时时打听他的消息……1954年7月,周恩来总理在出席日内瓦会议期间宴请卓别林,卓别林深情地说:“我在1936年到过中国,到过上海,看过梅兰芳先生的京剧,令我钦佩!”梅兰芳闻讯后非常高兴,他焦急地盼望着与卓别林第三次见面。直到上世纪50年代末,梅兰芳还对一位海外归来的朋友说:“我尤其盼望卓别林先生再到中国来,看看我们的建设,顺便也看一看我新编的《穆桂英挂帅》。”
(本版稿件综合《人民政协报》《党史天地》《火花》)
他们一边品着美酒,一边畅谈戏剧。梅兰芳说,他从卓别林的无声电影里学习到了如何依靠手势动作和面部表情,来细腻地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和剧情内容。卓别林盛赞中国古典戏剧不仅给美国人带来了极大的艺术享受,而且给美国电影界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艺术参考价值。尽管这是梅兰芳与卓别林的第一次见面,但是由于对戏剧有着共同的挚爱和追求,他们毫无陌生感,反而无拘无束,相谈甚欢。临别时,梅兰芳与卓别林约定,如来中国,一定到梅家做客。
1936年,卓别林携新婚妻子到亚洲蜜月旅行。3月初,梅兰芳接到卓别林发来的电报:“来华旅游,过沪时极愿一晤。”老朋友重逢,分外高兴。卓别林不无感慨地说:“记得六年前我们在洛杉矶见面时,大家的头发都是黑色的。你看,现在我的头发大半都已经斑白了,而你呢,却还找不出一根白发,这真是太不公平了!”说完,卓别林哈哈大笑。梅兰芳却从卓别林幽默、调侃、夸张的话语中感受到了他颇不顺利的境遇,便安慰道:“你比我辛苦,每一部电影都是自编、自导、自演、自己亲手制作,太费脑筋了。我希望你保重身体。”
晚上,在梅兰芳的陪同下,卓别林观看了上海当时十分流行的京剧《火烧红莲寺》。卓别林在上海只停留了短短一天的时间,梅兰芳几乎全程相陪。也仅仅是这一天时间,中国永远留在了卓别林的记忆中。1946年,卓别林还记忆犹新地向中国电影演员黎莉莉回忆起十年前到上海看京剧的情形。此后,梅兰芳与卓别林虽然没有机会再见面,但两人一直彼此牵挂,相互关心,相互支持。
1941年春,卓别林的电影《大独裁者》将在香港上映,“皇后”“娱乐”“利舞台”三家影院竞相争夺首映权。由于三年前梅兰芳曾在“利舞台”演出过,该影院经理就径直去找梅兰芳想办法。梅兰芳答应致电卓别林代为征询。卓别林迅速复电表示同意,《大独裁者》的首映权破例被中国人办的“利舞台”影院获得,一时在香港引起极大的轰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卓别林在美国从事进步文化活动,受到迫害,不得不离开美国。梅兰芳对卓别林所遭受的不公平境遇愤愤不平,他深切怀念远在异国的朋友,时时打听他的消息……1954年7月,周恩来总理在出席日内瓦会议期间宴请卓别林,卓别林深情地说:“我在1936年到过中国,到过上海,看过梅兰芳先生的京剧,令我钦佩!”梅兰芳闻讯后非常高兴,他焦急地盼望着与卓别林第三次见面。直到上世纪50年代末,梅兰芳还对一位海外归来的朋友说:“我尤其盼望卓别林先生再到中国来,看看我们的建设,顺便也看一看我新编的《穆桂英挂帅》。”
(本版稿件综合《人民政协报》《党史天地》《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