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苍生,也为了良心

来源 :时代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memoon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2月19日晚上,我正在看“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19日在北京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的有关新闻,一个同仁打电话给我,小心翼翼地告诉说,前新华社著名记者、《胡耀邦与平反冤假错案》一书作者戴煌先生今天(2月19日)16时13分在京去世了。
  同仁告诉说,他是从微信朋友圈看到的。
  我不太相信这个消息是真的。
  一是我向来认为,微信朋友圈的东西有很多都是为了招徕阅读量而杜撰的。二来更为重要的是,就在下午四点左右,一个负责我新书《白纸黑字——一个新闻记者和众多高官的恩恩怨怨》和戴煌老师联系写序的朋友还在我办公室讨论怎么提早拿到戴煌老师给我写的序。而且,分手后,朋友还一再说,晚上到家后就同戴煌老师的女儿联系,或者抽时间去北京找戴煌老师。
  不料想,这个噩耗确是真的。
  我打电话给下午见面的朋友,他告诉说,正要告诉我这个消息。
  说起和戴煌老师的结识,在我的新书《白纸黑字》里面曾有些许记述。先是通过《建国以来最大的一起迫害记者事件》这篇由戴煌老师撰写的稿件在电话上有所交往——当年,戴煌老师的这篇报道差一点由我首个编发,并首次在我服务的媒体上刊出。但是,就在稿件送往印刷厂上机付印前,因为某种原因,稿件被撤换了。当天,我把这篇稿件转给了《北京青年报》现社长张延平先生,是张延平首先把戴煌老师的稿件在《北京青年报》上刊发了出来,拉开了新闻记者自身维权的序幕,也改变了一个记者的命运。
  此后,相隔多年后的2000年的夏天,我有幸在北京新华社的一个一室一厅的戴煌老师家见到了戴煌老师,同戴煌老师做了深入的交谈,并合影留念。再其后,我又两次见过戴煌老师,其中一次仍在新华社戴煌老师的家里,另一次则是在远在北京郊外戴煌老师女儿的家中。
  2014年年末,是我被组织上调整到某杂志社任职的第二个年末,我的有关新闻业务的专著《做有思想的媒体》出版,不知道哪来的冲动,我突发奇想,想把自己新闻从业中遇到的和一些高官之间因为新闻而引发的恩恩怨怨写一本书——《白纸黑字——一个新闻记者和众多高官的恩恩怨怨》。一发而不可收,我从最初一天写一个章节,迫不及待地到一天写五个章节而在短短一个礼拜中,完成了七八万字的写作。
  《白纸黑字》杀青后,我反复修改了六遍,为的是书中每一个字都不失真,每一个事件的记述都要经得起当事人和时间或者说的大些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此后,《白纸黑字》一书的第六遍修改稿给《时代报告》杂志的编辑征求意见,后在《时代报告》杂志上连载刊出,每期刊发一章,到今天已经刊出了十四章。
  《白纸黑字》在《时代报告》连载后,看到拙作的不少朋友打电话询问书什么时候能够出版,我都回答他们说要再沉淀一下。
  2015年夏天,一个和戴煌老师有更多交往的朋友到办公室找我,谈及出书一事,我对他说,这本书我想请戴煌老师作序。他自告奋勇说,他负责和戴煌老师联系。
  此后,没有几天,朋友打电话说,已经和戴煌老师联系好了,让把书稿寄给戴煌老师。恰巧这个时候,有一个新闻同仁要到北京去。为了表示对戴煌老师的尊重,我托同仁到北京后抽时间把书稿亲自交给戴煌老师。不凑巧的是,同仁到达北京的当天,戴煌老师因病住院,治疗了一段时间后正办理出院手续,同仁电话打给戴煌老师的女儿,戴煌老师的女儿让同仁把书稿寄给她。同仁照做了,不料想,时隔半年多后,我没有拿到戴煌老师作的序,而听到的则是他老人家辞世的消息。
  尽管戴煌老师辞世的消息已被证实,但我还是一时手足无措,只是下意识地到微博上去发戴煌老师辞世的消息,想把这个噩耗告诉更多的人。
  “新书把这段写进去吧,以纪念老人家”,微友的评论惊醒了我。是呀,我应该把今天下午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对戴煌老师也是一种纪念。
  就在今天上午,和戴煌老师更为熟识的那位朋友打电话给我,说是要到我办公室去找我,当时我正在外面办事,就顺口说下午办公室见吧。
  下午三点多、将近四点的样子,朋友来到了我办公室,我把《白纸黑字》的样书递给他,朋友把样书翻了几遍,然后就紧紧地攥在了手里,并提及戴煌老师写序的事。朋友说,春节前戴煌老师再次因病住进了医院,估计一时半会儿序是拿不回来了。并说,他会等戴煌老师病情好转时想办法让把序写好。我对朋友说,如果戴煌老师实在写不了,就请戴煌老师写几个字也行。
  朋友紧紧攥着样书,一直没有放下,临走时对我说,能不能把样书先给他。我犹豫了一下,因为书稿还没有最终定型,但看朋友那真诚的样,我不忍心伤他,就答应他,让他把仅有的两本样书中的一本拿走了。
  此前,这位朋友也曾提及让其他几位名家作序,但我坚持,还是想要戴煌老师作序为好。
  不料想,就在我俩反复讨论怎样才能让戴煌老师把序作了的时刻,我所尊敬的戴煌老师已经和我天人永隔了!
  我为什么要坚持让戴煌老师为我的新书《白纸黑字》作序?
  我踏入新闻工作行当之初,就把法拉奇、范长江、邹韬奋、穆青等作为了榜样,并矢志要像他们一样做一个好记者。但要做一个好记者并不容易——一个好记者不仅要忠诚于党的新闻事业,还要忠实地成为人民的代言人。而要成为一个忠实地人民代言人,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甚至要为此失去个人很多的东西。我说这些,没有过失去个人东西经历的新闻工作者是根本体会不到的。
  我为什么要坚持让戴煌老师为我的新书《白纸黑字》作序?
  除了我矢志要做一个好记者,戴煌老师也可以成为我的一个榜样外,还在于戴煌老师对个人得失的坦然相对。
  尽管先前电话中已经和戴煌老师相识,但直到真正见到戴煌老师后,我才对新闻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心存国脉与民瘼,身外荣辱皆不惊。尽管我一直把这作为我从事新闻工作的座右铭,但真正把个人荣辱置身之外,还是和戴煌老师见面后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和戴煌老师见面之前,因为我对某些权势者的舆论监督,我一度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虽然我并不在意,但我有时也不免会为自己受到的不公平而发些牢骚。
  在新华社分给戴煌老师的一室一厅的家里,我和戴煌老师有了面对面的交流。面对一个耄耋之年的前辈,只见他行走已经不便,但他谈起胡耀邦平反冤假错案,谈及建国以来最大迫害记者案,谈及维护底层百姓合法权益……铮铮之言若洪钟般响于耳间。
  那时,我在想,面前这个铮铮之言的老者,有几人知道他起伏跌宕的人生经历?
  新四军、战地记者、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朝鲜战争、右派、劳改、判刑、入狱21年……这些关键词构成了戴煌一生。
  在戴煌从战地一线发回的诸多报道中,最广为人知的是志愿军战士罗盛教冰窟窿里舍身救朝鲜少年的事迹。这篇通讯随即被选入中国小学语文课本。曾经激励了一代甚至更多代的人,成为学习的榜样。
  1957年,戴煌被打成右派。在戴煌被判刑流放期间,戴煌当时的妻子选择了离婚。
  ……
  有着如此人生经历的人,在自己恢复工作后,作为名记者,有着高级职称,在新华社却只住在一个一室一厅的房子里——比起那些现在动辄就几百平米房子住着的某些人,可谓十分地不公。但他并没有计较个人的得失,而是初心不改,在耄耋之年每年仍要接待很多找到家里的访民,替他们转交材料,为他们的不幸奔走,甚至亲自陪着他们去上访,或为他们联系记者、律师,以求申冤,以求公道。
  和面前这位老人相比,我所受的那些小小的委屈,又算得了什么呢?
  于是,戴煌老师留存在了我的心中,以致于新书《白纸黑字》完成后,他就成了我希望作序的首选人。
  然而,这一愿望恐怕永远就成了愿望而不能实现。
  漫画家丁聪先生在他去世前曾经说过,“悄悄地来,悄悄地走,来时没有预期,走时无有牵挂。人生的价值只问生前做了什么,死后的哀荣都是过眼的云烟。简单的真理,几人领会得来。生前要做事,就要执着:打击,不怕;戴帽,不怕。敢说,敢骂,敢哭,敢笑,为了苍生,也为了良心”。
  在我想为戴煌老师写些什么的时候,想起了丁聪先生说的这些话,而这些话,送给戴煌老师不是正合适不过吗?
  戴煌老师,您走好。
其他文献
在网上频繁出现的未来智能化生活视频中常有这样的想象:下班路上,你拿出手机,选择相应的App点开。这时,家里的电饭煲在远程控制下已经开始自动煮饭,电热水器开始工作烧好热水,空调自动打开为你提前准备一个舒适的环境。你低头看看手机,孩子手腕上的智能手表通过你的手机应用告诉你,她已在回家路上,5分钟后你可以在街角碰到她。你点开另一个应用,通过手机下订单,半小时后,晚饭就会送上门来,在智能化手机的安排之下一
期刊
“我来自许昌,我住在刘庄,就在花园路一直往北走的地方,每天早上6点我就得起床,不管是雷电交加,还是尘土飞扬。门口有家胡辣汤,我来不及品尝,要是赶不上公交……”毛子哥的《摩的摩的》恐怕很多人耳熟能详,唱出了不少“郑漂族”在城中村生活的状态。郑州北区,万人出行赶公交的场景,让人记住了刘庄。不过,这一情景很快将难以再现。聚集着十五万“郑漂”的刘庄,按照计划,将于3月12日至21日,房屋完全搬空,这意味着
期刊
他是一位痴迷编剧的人。“下乡知青”,给他的心灵深处印上如雕似刻般的记忆。他有过剧本没人支持、没剧团排演的败笔落寞,也有过初创剧本终于被搬上舞台的喜极而泣的时刻。  《村官李天成》《焦裕禄》《全家福》《魏敬夫人》等一系列精品力作的接连走红,使他一步步走入了全国戏剧界的聚光灯下;他高瞻远瞩,披坚执锐,用一部部优秀剧作,化做向艺术高峰冲刺的阶梯,扶摇直上,摘取了一顶顶编剧奖的桂冠。他,就是姚金成。  锋
期刊
“他的仰慕者尊崇他为奇才,而批评者把他看成是个骗子。无论如何,他在最恰当的时刻走上了历史舞台。他那令人惊异的运作,将标志着20世纪20年代的第一声咆哮,并且他的名字也将永远为人们所记住。”《庞兹的骗局:一个金融奇才的真实故事》一书的作者米切尔·朱科夫在书的序言中这样写道。这本书讲述了传奇骗子查尔斯·庞兹的非凡人生,他制造了美国金融史上最著名的骗局。  查尔斯·庞兹的“生财之道”  1882年,庞兹
期刊
前几年无人问津的智能家居,如今自带的光环总算开始发光发热,令人心痒和眼馋。可是,无论如何爱在心、看在眼,想立马有所作为,争得一方智能家居市场,快速搭上物联网高速列车,实非守株待兔可行,更非天上掉馅饼能得。  智能家居是未来发展方向,做智能家居也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所以凡是与“家”或“网”的公司无不为之倾心,互联网公司、家电商、手机厂商、房地产商等纷纷拜倒。谷歌不惜“数掷千金”,先后以32亿美金拿
期刊
“恨一个人就让他去装修吧”,装修一直是让人爱恨交织的事情。不过,谁又能逃避呢?一个人至少会经历一次装修。而随着装修周期的缩短,八到十年就是一个装修周期,一个家庭将经历的装修次数也越来越多。  通过网络检索可以发现,家装消费者最头痛的无外乎两件事:找哪个家装公司来装修以及如何保障家装公司的装修质量?装修一向是最令人头疼的事,因为装修行业门槛低,装修公司良莠不齐,质量安全、价格欺诈等纠纷常有发生,但如
期刊
“我不是搞政治的!”“我不是政客!”“我没有在华盛顿的泥淖中滚过!”  类似的话在以往的选举中也总会听到,但候选人也不过就是说说而已。拿政界的行话来说,厌恶首都政治的选民在竞选的初期有时会找些“干净的政治处女”来“眉来眼去地谈恋爱”,到最后却总是会选出一个政治情场的老手来“结婚”。这是选举政治中的正常状况。  事情在今年似乎起了变化。如今,美国看来是进入了一个非正常的年代,一个政治上分裂而躁动的年
期刊
编者:从1952年初在《人民文学》发表小说《科尔沁草原的人们》到现在,玛拉沁夫的名字是与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始终联系在一起的。他半个世纪的艰难与曲折,梦想与辉煌,都有着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投影和折光。  1930年,玛拉沁夫出生于内蒙古卓索图盟土默特旗(现属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一个贫穷的小村庄——土力根太卜村。玛拉沁夫还有两个哥哥,家境贫穷,但父母却对读书格外看重,他们觉得无论如何都要让这三
期刊
2001年,第八届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名单出炉时,李仲党所创作的歌曲《山妞走四方》和他参与创作的大型现代豫剧《香魂女》都在其中。  对于李仲党来说,这不仅是他首次获得国家级“五个一工程奖”,更是对他音乐创作的一种认可。而这样的获奖方式,更像是一种隐喻——许多人不知道的是,作为河南省豫剧三团一炮打响的豫剧现代戏《香魂女》,时任豫剧三团副团长兼艺术创作室主任的李仲党为其全剧创作了序曲、幕
期刊
每年一到正月十三这天,四面八方的说书艺人,三两结伴,四五成群,一大早就来到马街,以天为棚,以地为台,在河坡处、山岗上、麦地里、小路旁摆下阵势、扎起摊子,脸对脸,背靠背,打起竹板,拉起琴弦,南腔北调说唱起来。  这便是河南宝丰县著名的“马街书会”,被称为“世界最大规模的民间曲艺大会”。  马街书会,最早起源于元朝时期,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据说是因为在马街有一位名叫马德平的老艺人,曲艺精湛,人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