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强基计划招生已经启动,强基适合什么学生报考?如何报名?有哪些注意事项?本文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强基计划的方方面面,以供大家参考。
强基计划是什么?
2020年1月14日,教育部正式下发《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自2020年起,原有的高校自主招生方式不再使用,取而代之的是“强基计划”。
强基计划主要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由有关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合理安排招生专业。要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
试点专业有哪些?
长期以来,我国呈现关键技术被“卡脖子”局面,这与基础学科发展较慢,顶尖基础学科人才缺乏密切相关。出于基础学科研究的前瞻性考虑,强基计划不直接瞄准人工智能、通信工程、软件工程、计算机技术等“热门”领域,而是将专业培养放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冷门”基础上,突出基础学科对科技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因为无论是人工智能、量子通信还是芯片制造,都需要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作有力支撑。因此,强基计划适合对基础学科充满兴趣,并且有坐冷板凳精神的考生报考。
2020年,强基计划专业以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为重点,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各招生高校紧密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开展专业招生,比如,北京大学将数学类、物理学类、化学类、生物学类、理论与应用力学、历史学类、考古学类、哲学类、中国语言文学类和基础医学的10个招生专业纳入强基计划;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高校明确强调,参与强基计划的学科专业都是学校入围世界一流学科专业或教育部学科评估A+、A的学科,以及位居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千分之一的优势学科。
哪些高校进行试点招生?
根据部署,强基计划起步阶段,在部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范围内遴选高校开展试点。2020年开展强基计划招生的是国内顶尖的36所一流大学,包括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兰州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其中,明确在沪投放招生计划的高校共有21所,占总高校数量的六成;上海本地有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4所。
如何选拔录取?
强基计划在保证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探索建立多维度考核评价考生的招生模式。去年,有两种录取模式。
一是高校依据考生的高考成绩,按在各省(区、市)强基计划招生名额的一定倍数确定参加高校考核的考生名单。考生参加统一高考和高校考核后,高校将考生高考成绩、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及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等按比例合成考生综合成績(其中高考成绩所占比例不得低于85%),根据考生填报志愿,按综合成绩由高到低顺序录取。这类考生的高考成绩需要同时达到当地一本控制线和强基计划入围分数线。高校以计划数的3倍或4倍发放校测“入场券”。
二是对于极少数在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高校制定破格入围高校考核的条件和破格录取的办法、标准,并提前向社会公布。
决定考生录取结果的综合成绩最终由高考成绩和校测成绩共同构成。在强基计划的综合成绩中,高考成绩占比85%,校测成绩占比15%。
除了笔试、面试,强基计划招生高校还对考生进行体能测试。这也是考生需要引起重视的。
强基计划是什么?
2020年1月14日,教育部正式下发《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自2020年起,原有的高校自主招生方式不再使用,取而代之的是“强基计划”。
强基计划主要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由有关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合理安排招生专业。要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
试点专业有哪些?
长期以来,我国呈现关键技术被“卡脖子”局面,这与基础学科发展较慢,顶尖基础学科人才缺乏密切相关。出于基础学科研究的前瞻性考虑,强基计划不直接瞄准人工智能、通信工程、软件工程、计算机技术等“热门”领域,而是将专业培养放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冷门”基础上,突出基础学科对科技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因为无论是人工智能、量子通信还是芯片制造,都需要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作有力支撑。因此,强基计划适合对基础学科充满兴趣,并且有坐冷板凳精神的考生报考。
2020年,强基计划专业以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为重点,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各招生高校紧密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开展专业招生,比如,北京大学将数学类、物理学类、化学类、生物学类、理论与应用力学、历史学类、考古学类、哲学类、中国语言文学类和基础医学的10个招生专业纳入强基计划;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高校明确强调,参与强基计划的学科专业都是学校入围世界一流学科专业或教育部学科评估A+、A的学科,以及位居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千分之一的优势学科。
哪些高校进行试点招生?
根据部署,强基计划起步阶段,在部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范围内遴选高校开展试点。2020年开展强基计划招生的是国内顶尖的36所一流大学,包括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兰州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其中,明确在沪投放招生计划的高校共有21所,占总高校数量的六成;上海本地有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4所。
如何选拔录取?
强基计划在保证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探索建立多维度考核评价考生的招生模式。去年,有两种录取模式。
一是高校依据考生的高考成绩,按在各省(区、市)强基计划招生名额的一定倍数确定参加高校考核的考生名单。考生参加统一高考和高校考核后,高校将考生高考成绩、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及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等按比例合成考生综合成績(其中高考成绩所占比例不得低于85%),根据考生填报志愿,按综合成绩由高到低顺序录取。这类考生的高考成绩需要同时达到当地一本控制线和强基计划入围分数线。高校以计划数的3倍或4倍发放校测“入场券”。
二是对于极少数在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高校制定破格入围高校考核的条件和破格录取的办法、标准,并提前向社会公布。
决定考生录取结果的综合成绩最终由高考成绩和校测成绩共同构成。在强基计划的综合成绩中,高考成绩占比85%,校测成绩占比15%。
除了笔试、面试,强基计划招生高校还对考生进行体能测试。这也是考生需要引起重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