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讨论式的阅读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交流、冲突与融合的过程,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知识学得更巩固,而且更能够使结论更正确更全面。许多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带有不确定性,观念不同,角度不同,讨论的结果也就会不一样。在阅读教学中适时、适度地设置问题进行讨论,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训练他们思维的敏捷性,认识事物的全面性,深刻性。
【关键词】语文教学 策略 讨论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175-02
实施新课程以来,语文教师使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改变学习方法为了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在课堂教学中,讨论合作学习的重要方式更受到语文教师的青睐而广泛使用。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能力发挥了非常大的影响。讨论是指由几名学生组成的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各成员围绕共同问题,通过讨论,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形式。
一、什么样的内容适合讨论
课堂讨论,作为一般的教学方法,满足课程改革的需要,而且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互相交流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相互启发,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试图表达的习惯,以促进教师把握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认知水平,从而调整教学策略,灵活地进行教学。
但讨论只应是课堂教学方式的一种,而非全部,也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讨论,在实施中课堂讨论还有许多尚待完善的地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讨论,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 课堂讨论的着重点不是讨论的结果如何,而在于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讨论的习惯,充分暴露学生的想法(思维)。所以,在课堂教学,让学生讨论,教师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目的,或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或加强知识之间的沟通等。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讨论这个问题的选择应该遵循具体的困难,应当遵循有趣的,适当的,有启发性,符合学生的原始意识水平的原则。
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这是符合辩证法的。我的说法是,有一些内容是适合讨论的。讨论的一些内容适用于回答的就回答问题,适用于讲述的一些内容就细致讲述,有些内容适用于阅读就让学生认真阅读,适合背诵背诵的内容就认真实识记,有些内容适用于户外,就需要学生到大自然中去。
因为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所以与之相匹配的教学形式也应该是活泼多样的。 小组讨论只是许许多多教学形式中的一种而已,现在新课程强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因为在传统课堂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并不是说他们是任何时候都是最有效的學习方式。课堂讨论也有自己的独特价值,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它符合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可以让学生们在课堂讨论问题的过程中,思考,感觉,辩论,显示丰富的个性,充满创造的活力。
二、何时让学生讨论
时机是具有时间性的机会,是事物发展的连接点和转化的关节点。所以,要搞好课堂讨论,还需善于捕捉讨论的最佳时机。 好的论题应具备哪些特征呢?文字要简洁、通俗易懂。契合学生 “想求明白而不得、想说出来而不能”的愤悱状态。能在课堂教学中“牵一发而动全身”,能“一石激起千层浪”。
论题的答案不仅符合需要的教材和课程的内容,而不是受制于教材的需要。涉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问题,学生可以讨论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提出了论点让学生在讨论中,容易获得一些有价值的子问题,推动进一步讨论。此外,应该让学生讨论问题,尽可能的全面、开放、或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避免一些没有意义,没有价值,如简单的概念、名词,或一本书有答案,学生不需要考虑更多的让学生讨论问题。每一个课堂讨论也不需要太多,讨论的形式应根据教学实际变化,可以是指导式讨论,就是教师结合教学目的、内容提出一些问题,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围坐在一起,就教师提出的问题自己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要参与其中,做一些解释和释疑。
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应该指定学生作为组长,负责记录,总结学生的意见,分组讨论后,还应让各组进行交流,教师发表自已的看法。
三、课堂讨论如何分工
在课堂讨论的实现之前,小组应该有一定的分工,即每个学生一个特定的角色分工,如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等,来增强学生的互动,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各种角色也应该轮流。此外,应该让学生知道如何讨论需求,实现了“我”与他人,尤其是教师,学习者都是平等的,意识到“我”的讨论,在此基础上的思维不仅积极参与演讲,听众在听,也做一个愿意引导学生仔细分析思考他人的长处和弱点。只有在讨论中让学生有明确的分工,并具备了倾听、尊重、平等和合作等这些意识,课堂中实施的讨论才能得以顺利展开。 好的论题出现的时间也必须得当,当需要突出重点时,课堂教学必须集中精力解决主要问题,突出,组织课堂讨论,这是一个集中的方法。这样不但解决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思维,获得两次结果与一半的工作效果。一些教科书的内容可能会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扩大和深化,启蒙运动和发展学生的思维。从学生的学习活动本身,用它来引发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认知结构等因素的限制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如注意力、兴趣、学生老师的问题出现“卡壳”的现象并不少见。遇到这种情况,教师不能冷颜相讥,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凭借学生集体智慧,达到的目的让学生解困。
常言道:“真理愈辩愈明。”讨论式的阅读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交流、冲突与融合的过程,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知识学得更巩固,而且更能够使结论更正确更全面。许多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带有不确定性,观念不同,角度不同,讨论的结果也就会不一样。在阅读教学中适时、适度地设置问题进行讨论,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训练他们思维的敏捷性,认识事物的全面性,深刻性。因此,不难看出,一潭死水的教学是没有出路的,适度的讨论才会使语文阅读教学更加“自然而和谐”。
参考文献:
[1]李方.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3]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钟以俊,龙文祥.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
[5]王铁军.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与应用.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语文教学 策略 讨论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175-02
实施新课程以来,语文教师使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改变学习方法为了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在课堂教学中,讨论合作学习的重要方式更受到语文教师的青睐而广泛使用。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能力发挥了非常大的影响。讨论是指由几名学生组成的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各成员围绕共同问题,通过讨论,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形式。
一、什么样的内容适合讨论
课堂讨论,作为一般的教学方法,满足课程改革的需要,而且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互相交流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相互启发,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试图表达的习惯,以促进教师把握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认知水平,从而调整教学策略,灵活地进行教学。
但讨论只应是课堂教学方式的一种,而非全部,也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讨论,在实施中课堂讨论还有许多尚待完善的地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讨论,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 课堂讨论的着重点不是讨论的结果如何,而在于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讨论的习惯,充分暴露学生的想法(思维)。所以,在课堂教学,让学生讨论,教师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目的,或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或加强知识之间的沟通等。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讨论这个问题的选择应该遵循具体的困难,应当遵循有趣的,适当的,有启发性,符合学生的原始意识水平的原则。
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这是符合辩证法的。我的说法是,有一些内容是适合讨论的。讨论的一些内容适用于回答的就回答问题,适用于讲述的一些内容就细致讲述,有些内容适用于阅读就让学生认真阅读,适合背诵背诵的内容就认真实识记,有些内容适用于户外,就需要学生到大自然中去。
因为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所以与之相匹配的教学形式也应该是活泼多样的。 小组讨论只是许许多多教学形式中的一种而已,现在新课程强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因为在传统课堂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并不是说他们是任何时候都是最有效的學习方式。课堂讨论也有自己的独特价值,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它符合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可以让学生们在课堂讨论问题的过程中,思考,感觉,辩论,显示丰富的个性,充满创造的活力。
二、何时让学生讨论
时机是具有时间性的机会,是事物发展的连接点和转化的关节点。所以,要搞好课堂讨论,还需善于捕捉讨论的最佳时机。 好的论题应具备哪些特征呢?文字要简洁、通俗易懂。契合学生 “想求明白而不得、想说出来而不能”的愤悱状态。能在课堂教学中“牵一发而动全身”,能“一石激起千层浪”。
论题的答案不仅符合需要的教材和课程的内容,而不是受制于教材的需要。涉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问题,学生可以讨论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提出了论点让学生在讨论中,容易获得一些有价值的子问题,推动进一步讨论。此外,应该让学生讨论问题,尽可能的全面、开放、或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避免一些没有意义,没有价值,如简单的概念、名词,或一本书有答案,学生不需要考虑更多的让学生讨论问题。每一个课堂讨论也不需要太多,讨论的形式应根据教学实际变化,可以是指导式讨论,就是教师结合教学目的、内容提出一些问题,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围坐在一起,就教师提出的问题自己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要参与其中,做一些解释和释疑。
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应该指定学生作为组长,负责记录,总结学生的意见,分组讨论后,还应让各组进行交流,教师发表自已的看法。
三、课堂讨论如何分工
在课堂讨论的实现之前,小组应该有一定的分工,即每个学生一个特定的角色分工,如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等,来增强学生的互动,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各种角色也应该轮流。此外,应该让学生知道如何讨论需求,实现了“我”与他人,尤其是教师,学习者都是平等的,意识到“我”的讨论,在此基础上的思维不仅积极参与演讲,听众在听,也做一个愿意引导学生仔细分析思考他人的长处和弱点。只有在讨论中让学生有明确的分工,并具备了倾听、尊重、平等和合作等这些意识,课堂中实施的讨论才能得以顺利展开。 好的论题出现的时间也必须得当,当需要突出重点时,课堂教学必须集中精力解决主要问题,突出,组织课堂讨论,这是一个集中的方法。这样不但解决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思维,获得两次结果与一半的工作效果。一些教科书的内容可能会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扩大和深化,启蒙运动和发展学生的思维。从学生的学习活动本身,用它来引发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认知结构等因素的限制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如注意力、兴趣、学生老师的问题出现“卡壳”的现象并不少见。遇到这种情况,教师不能冷颜相讥,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凭借学生集体智慧,达到的目的让学生解困。
常言道:“真理愈辩愈明。”讨论式的阅读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交流、冲突与融合的过程,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知识学得更巩固,而且更能够使结论更正确更全面。许多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带有不确定性,观念不同,角度不同,讨论的结果也就会不一样。在阅读教学中适时、适度地设置问题进行讨论,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训练他们思维的敏捷性,认识事物的全面性,深刻性。因此,不难看出,一潭死水的教学是没有出路的,适度的讨论才会使语文阅读教学更加“自然而和谐”。
参考文献:
[1]李方.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3]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钟以俊,龙文祥.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
[5]王铁军.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与应用.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