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曹操败走“华容小道”一场戏中,剖析了剧中人物的角色意识,并籍此介绍了文学创作中角色意识的重要性,它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角色到位与真善美的联系,第二方面是角色差距、角色错位,角色混乱与假丑恶的联系,同时强调了作品的质量与作者的自身修养有直接关系。
[关键词] 华容小道 角色意识 角色差距 角色错位 真善美
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随着它的主题歌红遍大江南北。我们在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领略了诸多历史英雄的风采,当然更是被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所感动,笔者就华容小道一段演义,感慨颇多,一吐为快。
一代枭雄曹操在赤壁一战大伤元气,无奈之中,败走华容。诸葛壳料到此棋,为留曹操一条生路,派义薄云天的关羽把守华容小道。当时刘备觉得不妥,对孔明说:“吾弟义气深重,若曹操果然投华容道去时,只恐端的放了。”孔明对曰:“亮夜观乾象,操贼未合身亡。留这人情,教云长做了,亦是美事。”果然,当落魄的曹阿瞒狭路遇到关羽时,关羽未怒喝曹操为“操贼”而称“丞相”,在曹操的感言之下,关羽念及当初过五关斩六将,而曹操不计较的恩情,终于在华容小道放走了曹操。当观众均为关羽因私废公的行为感到遗憾之时。笔者却为之叫好,因为这才符合角色意识。首先是孔明,他的特定角色是科事如神,正因为如此,他才“留这人情,教云长做了”,并对刘备点明其含义,因为曹操的大限未到。当然,笔者认为诸葛孔明还有第三层含义,就是赤壁之后,虽然曹操受损,但是东吴却势力大增,若不寻到外力牵制东吴,恐怕西蜀又成了东吴的盘中大餐,这个外力就当时看来,是非北魏莫属。既然是神算孔明,当然明白牵制的力量,三点成一个平面,是诸葛亮谋求的最佳境界。为什么诸葛没有对刘备直白,是因为角色已然。孔明忠君,鞠躬尽瘁,为了刘氏天下,宁愿肝脑涂地。但是他也深知刘备兄弟之情重于江山社稷,如今放了顺水人情,客观上也会令关羽日后“服从命令,听从指挥”而已。此韬略与胆识非孔朋莫属。而另一个重要人物关羽,则是知恩必报的角色。我们可以大胆想象,如果华容小道关羽斩了曹操,那么关云长便成了一个急功近利的汉子,坏了一世的英名。正因为角色意识是植根于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所以我们看到的英雄们的身上都闪有正义的光辉,即便是曹操也是如此。无论是曹操对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宽容,还是欲留阶下之囚吕布的初衷,都为“周公吐脯”的真实写照,是一代政治家宽阔胸怀的展现。
随着社会实践的深入发展,角色意识已经越来越广泛地被广大民众所接受,而且越发突显出它的生命力及重要性。社会中存在的每一个思维正常的行为人,都在尽心尽力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于是,形象反映生活的特殊领域,出现了重视角色意识的现象。
何谓角色意识?说通俗一点。就是每位公民都在社会庞杂的生活中担任一定的角色,这个角色担任的成功与否,都直接作用于社会生产实践。从哲学角度来讲,正如费尔巴哈所说,“我的学说或观点可能用两个词来概括,这就是自然界的人。”费尔巴哈的“人本学”是把哲学研究的重点对象放在人的身上,“将人连同作为人的基础的自然当做哲学唯一的、普遍的、最高的对象。”由此看来,“人”在诸多研究领域中总是一个新鲜课题。所以,我们文学艺术界把对“人”的研究与描写,也列为重点之中的重点。于是作者们都很重视这个问题,悉心地将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对生活在社会各个阶层中的人的认识以及他们的活动情况流露在笔端,在作品中极力突出个性化,极力表现“这一个”,《三国演义》中“华容小道”一场剧里的出场人物,都是现实生活中的“这一个”,这种表现就是文学创作中的角色意识。
角色理论认为: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换言之,在社会人口构成中,每个人扮演的角色不同,在稳定的环境里所起的作用就有轻重之分,与其作用相应的社会地位就有高低之差。恰如一台戏里,有生、旦、净、末、丑等不同的角色,并且还要根据剧情的变化,划分出主角与配角。显然,不同的角色在同一台戏里的地位就有主次之别。其实,社会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大舞台,每个角色都占据一定的位置,都负有特殊的使命。一个旧时的故事对其中的内涵作了形象的解释:一裁缝给秀才做衣服时,他考虑的不是“量体裁衣”,而考虑的是这位秀才能否仕途得意。因为得意的秀才总是昂首挺胸,那么衣服就是前襟长些,后襟短些,这才合体。反之,失意落魄的秀才总是垂头丧气俯首含胸,那么衣服就应后襟长些,前襟短些。这个读来诙谐的故事寄寓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社会地位的轻重主次,角色的扮演上就能一目了然。角色理论还认:角色规定了人的权利、义务、行为、规范。因此,人们常说,为师有师道,为人子有孝道。意即为,角色的不同,在社会生活中享有的权力,履行的义务,遵守的行为规范也就随之而异。每个社会中的角色都有自己的“地盘”,都知道什么是可做的,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可做的,不应该做的,做什么样的事情才合乎自己的角色……
生活中的角色意识如此,那么反映到作品中的角色意识也应如此。只是更具体,更集中,更概括,更典型。任何一部作品都可以说明这一点。
巴尔扎克笔下的鲍赛昂子爵夫人,她是法国“暴发户的逼攻之下逐渐灭亡”的典型角色。在她的身上,作者真实地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作品开端《高老头》,鲍赛昂夫人是何等的辉煌,“以门第与财产而论,她也是贵族社会的一个领袖。”谁要是能够“在那些金碧辉煌的客厅里露面,就等于一纸阀阅世家的证书。一朝踏进了这个比任何社会都门禁森严的场所,他就可以到处通行无阻。”鲍赛昂夫人高贵华丽,门庭若市,良车宝马、绅士淑女络绎不绝。难怪纽沁根太太梦想进入她的大门,情愿把一条街上的灰尘舔的干干净净。然而,社会在发展。这位贵夫人日子越来越不好过,在情场上,她的秀丽、骄傲、气质、风度被二十万法郎打得落花流水,而上升的资产阶级,又何止这争夺鲍赛昂情夫阿瞿达的二十万呢?高老头在富有的时候,为两个女儿进入到上流社会,他用了五、六、十万法郎作赔嫁,所以一个女儿嫁给了贵族雷斯多,一个女儿嫁给了银行家纽沁根。在这种咄咄逼人的势态下,鲍赛昂夫人只好诀别巴黎,隐居乡下。很显然,高老头这一类的资产阶级暴发户羡慕上流社会,一生的奋斗目标是跻身子上流社会,彻底改变自己寒陋的社会形象。但是,鲍赛昂夫人一类显赫贵族,是不屑与这些低俗投机商们为伍,所以,资产阶级在极力争取权力的时刻,他们拿出了杀手锏——金钱,于是,在黄金白银的强大攻势下,封建贵族土崩瓦解,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在这个历史变迁的环境中,鲍赛昂夫人是失败者,她的阶级地位注定了她将是一个社会进展中的被淘汰的悲剧角色。而鲍赛昂夫人的对立阶级代 表人物之一高老头也是一个悲剧角色,两个女儿借助予高老头的父爱,自己全副武装,冲入上流社会,但是她们谁也不去看望这只榨干了的柠檬,在她们的利己主义哲学里。是榨干了的柠檬,把空壳扔到街上就完事。这就是已尔扎克笔下真实反映的赤裸裸的金钱社会。作品中的每个人物都完全进入了各自的角色。
在大量的文学作品中,不仅仅强调了角色意识,一些作品也揭示了现实社会中存在的角色混乱问题,即作品中的人物不能正确进入自己的角色,不能胜任自己的角色,从而产生了“角色差距”、“角色冲突”、“角色错位”。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故事:人民公仆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权钱交易等等情况,这就属于“角色错位”。人民公仆,顾名思义。应为人民大众的仆人,说文雅一点,应为广大百姓的勤务员,他的职责,便是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他的权限与义务,都是以为人民服务为其具体核心,这样才体现了人民群众扬眉吐气,当家作主人的气派,可是偏偏有一些公仆,视人民大众的利益为儿戏,每天肉山酒海、大肆挥霍,更有甚者,公开践踏人民的权力。这些情况,作家反映在作品中便是角色变异的同题。这种变异,与人性异化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所谓人性异化,是人的自然本性,受外界的长时间侵扰而又重新形成的一种新的固定状态。而这种角色的变异,就属于人性异化其中的一种分类。我们在作品中所看到的工不为工,农不为农,商不为商等各种复杂情节交织在一起的谜团中,可以找出矛盾的症结所在。也知道高潮迭起的原因是什么,这便属于作品的魂。这个魂是靠作品中的角色混乱、角色冲突、角色差距、角色错位等现象来完成的。可以这么说:一部作品中上述的角色异变越厉害,这部作品的魂就越深刻。
我们在文学作品中历来提倡的是真善美的原则,其实这种真善美也是角色意识的到位。作品中的每个特定的角色都在故事情节中圓满地划了一个圆,那么无论是悲剧、喜剧还是正剧都给读者及观众以启迪,这种感化是积极的,向上的,通俗一些来讲叫做弘扬正气,其实这就是真善美的展现,当然这种展现要靠角色到位来完成。
与真善美所对立的便是假丑恶,这种表象也应为作品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可以起到反村作用。作品中假的愈假,则真的就愈可贵,丑的愈丑,则美的愈可爱。恶的愈恶善的就愈伟大,所以说真善美与假丑恶为两组对立的矛盾,它们共处于同一体当中,它们不能截然分开,它们互相依存,又互相排斥,互相制约,又相互消长,作品中的矛盾冲突就是两种主要对立矛盾不可调和的展现,而作为作品的主流,有作者的主观意图在里面起决定作用,所以真善美总是战胜假丑恶(悲剧除外)。当然这也是作者的角色意识在起作用。至于负方代表,它们也需要在作品中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这样的作品才有情有节,生动
形象,叫人耐读,而这假丑恶的展现则有赖于角色差距,角色错位等来完成。
总之,文学创作中的角色意识体现的是作者对生活的主观感受,主观分析,主观判断,所以,一部作品的优势,与其作品的角色是否到位有直接关系,当然,更主要的是与作者对生活的认识程度有直接关系。
[关键词] 华容小道 角色意识 角色差距 角色错位 真善美
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随着它的主题歌红遍大江南北。我们在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领略了诸多历史英雄的风采,当然更是被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所感动,笔者就华容小道一段演义,感慨颇多,一吐为快。
一代枭雄曹操在赤壁一战大伤元气,无奈之中,败走华容。诸葛壳料到此棋,为留曹操一条生路,派义薄云天的关羽把守华容小道。当时刘备觉得不妥,对孔明说:“吾弟义气深重,若曹操果然投华容道去时,只恐端的放了。”孔明对曰:“亮夜观乾象,操贼未合身亡。留这人情,教云长做了,亦是美事。”果然,当落魄的曹阿瞒狭路遇到关羽时,关羽未怒喝曹操为“操贼”而称“丞相”,在曹操的感言之下,关羽念及当初过五关斩六将,而曹操不计较的恩情,终于在华容小道放走了曹操。当观众均为关羽因私废公的行为感到遗憾之时。笔者却为之叫好,因为这才符合角色意识。首先是孔明,他的特定角色是科事如神,正因为如此,他才“留这人情,教云长做了”,并对刘备点明其含义,因为曹操的大限未到。当然,笔者认为诸葛孔明还有第三层含义,就是赤壁之后,虽然曹操受损,但是东吴却势力大增,若不寻到外力牵制东吴,恐怕西蜀又成了东吴的盘中大餐,这个外力就当时看来,是非北魏莫属。既然是神算孔明,当然明白牵制的力量,三点成一个平面,是诸葛亮谋求的最佳境界。为什么诸葛没有对刘备直白,是因为角色已然。孔明忠君,鞠躬尽瘁,为了刘氏天下,宁愿肝脑涂地。但是他也深知刘备兄弟之情重于江山社稷,如今放了顺水人情,客观上也会令关羽日后“服从命令,听从指挥”而已。此韬略与胆识非孔朋莫属。而另一个重要人物关羽,则是知恩必报的角色。我们可以大胆想象,如果华容小道关羽斩了曹操,那么关云长便成了一个急功近利的汉子,坏了一世的英名。正因为角色意识是植根于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所以我们看到的英雄们的身上都闪有正义的光辉,即便是曹操也是如此。无论是曹操对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宽容,还是欲留阶下之囚吕布的初衷,都为“周公吐脯”的真实写照,是一代政治家宽阔胸怀的展现。
随着社会实践的深入发展,角色意识已经越来越广泛地被广大民众所接受,而且越发突显出它的生命力及重要性。社会中存在的每一个思维正常的行为人,都在尽心尽力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于是,形象反映生活的特殊领域,出现了重视角色意识的现象。
何谓角色意识?说通俗一点。就是每位公民都在社会庞杂的生活中担任一定的角色,这个角色担任的成功与否,都直接作用于社会生产实践。从哲学角度来讲,正如费尔巴哈所说,“我的学说或观点可能用两个词来概括,这就是自然界的人。”费尔巴哈的“人本学”是把哲学研究的重点对象放在人的身上,“将人连同作为人的基础的自然当做哲学唯一的、普遍的、最高的对象。”由此看来,“人”在诸多研究领域中总是一个新鲜课题。所以,我们文学艺术界把对“人”的研究与描写,也列为重点之中的重点。于是作者们都很重视这个问题,悉心地将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对生活在社会各个阶层中的人的认识以及他们的活动情况流露在笔端,在作品中极力突出个性化,极力表现“这一个”,《三国演义》中“华容小道”一场剧里的出场人物,都是现实生活中的“这一个”,这种表现就是文学创作中的角色意识。
角色理论认为: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换言之,在社会人口构成中,每个人扮演的角色不同,在稳定的环境里所起的作用就有轻重之分,与其作用相应的社会地位就有高低之差。恰如一台戏里,有生、旦、净、末、丑等不同的角色,并且还要根据剧情的变化,划分出主角与配角。显然,不同的角色在同一台戏里的地位就有主次之别。其实,社会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大舞台,每个角色都占据一定的位置,都负有特殊的使命。一个旧时的故事对其中的内涵作了形象的解释:一裁缝给秀才做衣服时,他考虑的不是“量体裁衣”,而考虑的是这位秀才能否仕途得意。因为得意的秀才总是昂首挺胸,那么衣服就是前襟长些,后襟短些,这才合体。反之,失意落魄的秀才总是垂头丧气俯首含胸,那么衣服就应后襟长些,前襟短些。这个读来诙谐的故事寄寓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社会地位的轻重主次,角色的扮演上就能一目了然。角色理论还认:角色规定了人的权利、义务、行为、规范。因此,人们常说,为师有师道,为人子有孝道。意即为,角色的不同,在社会生活中享有的权力,履行的义务,遵守的行为规范也就随之而异。每个社会中的角色都有自己的“地盘”,都知道什么是可做的,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可做的,不应该做的,做什么样的事情才合乎自己的角色……
生活中的角色意识如此,那么反映到作品中的角色意识也应如此。只是更具体,更集中,更概括,更典型。任何一部作品都可以说明这一点。
巴尔扎克笔下的鲍赛昂子爵夫人,她是法国“暴发户的逼攻之下逐渐灭亡”的典型角色。在她的身上,作者真实地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作品开端《高老头》,鲍赛昂夫人是何等的辉煌,“以门第与财产而论,她也是贵族社会的一个领袖。”谁要是能够“在那些金碧辉煌的客厅里露面,就等于一纸阀阅世家的证书。一朝踏进了这个比任何社会都门禁森严的场所,他就可以到处通行无阻。”鲍赛昂夫人高贵华丽,门庭若市,良车宝马、绅士淑女络绎不绝。难怪纽沁根太太梦想进入她的大门,情愿把一条街上的灰尘舔的干干净净。然而,社会在发展。这位贵夫人日子越来越不好过,在情场上,她的秀丽、骄傲、气质、风度被二十万法郎打得落花流水,而上升的资产阶级,又何止这争夺鲍赛昂情夫阿瞿达的二十万呢?高老头在富有的时候,为两个女儿进入到上流社会,他用了五、六、十万法郎作赔嫁,所以一个女儿嫁给了贵族雷斯多,一个女儿嫁给了银行家纽沁根。在这种咄咄逼人的势态下,鲍赛昂夫人只好诀别巴黎,隐居乡下。很显然,高老头这一类的资产阶级暴发户羡慕上流社会,一生的奋斗目标是跻身子上流社会,彻底改变自己寒陋的社会形象。但是,鲍赛昂夫人一类显赫贵族,是不屑与这些低俗投机商们为伍,所以,资产阶级在极力争取权力的时刻,他们拿出了杀手锏——金钱,于是,在黄金白银的强大攻势下,封建贵族土崩瓦解,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在这个历史变迁的环境中,鲍赛昂夫人是失败者,她的阶级地位注定了她将是一个社会进展中的被淘汰的悲剧角色。而鲍赛昂夫人的对立阶级代 表人物之一高老头也是一个悲剧角色,两个女儿借助予高老头的父爱,自己全副武装,冲入上流社会,但是她们谁也不去看望这只榨干了的柠檬,在她们的利己主义哲学里。是榨干了的柠檬,把空壳扔到街上就完事。这就是已尔扎克笔下真实反映的赤裸裸的金钱社会。作品中的每个人物都完全进入了各自的角色。
在大量的文学作品中,不仅仅强调了角色意识,一些作品也揭示了现实社会中存在的角色混乱问题,即作品中的人物不能正确进入自己的角色,不能胜任自己的角色,从而产生了“角色差距”、“角色冲突”、“角色错位”。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故事:人民公仆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权钱交易等等情况,这就属于“角色错位”。人民公仆,顾名思义。应为人民大众的仆人,说文雅一点,应为广大百姓的勤务员,他的职责,便是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他的权限与义务,都是以为人民服务为其具体核心,这样才体现了人民群众扬眉吐气,当家作主人的气派,可是偏偏有一些公仆,视人民大众的利益为儿戏,每天肉山酒海、大肆挥霍,更有甚者,公开践踏人民的权力。这些情况,作家反映在作品中便是角色变异的同题。这种变异,与人性异化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所谓人性异化,是人的自然本性,受外界的长时间侵扰而又重新形成的一种新的固定状态。而这种角色的变异,就属于人性异化其中的一种分类。我们在作品中所看到的工不为工,农不为农,商不为商等各种复杂情节交织在一起的谜团中,可以找出矛盾的症结所在。也知道高潮迭起的原因是什么,这便属于作品的魂。这个魂是靠作品中的角色混乱、角色冲突、角色差距、角色错位等现象来完成的。可以这么说:一部作品中上述的角色异变越厉害,这部作品的魂就越深刻。
我们在文学作品中历来提倡的是真善美的原则,其实这种真善美也是角色意识的到位。作品中的每个特定的角色都在故事情节中圓满地划了一个圆,那么无论是悲剧、喜剧还是正剧都给读者及观众以启迪,这种感化是积极的,向上的,通俗一些来讲叫做弘扬正气,其实这就是真善美的展现,当然这种展现要靠角色到位来完成。
与真善美所对立的便是假丑恶,这种表象也应为作品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可以起到反村作用。作品中假的愈假,则真的就愈可贵,丑的愈丑,则美的愈可爱。恶的愈恶善的就愈伟大,所以说真善美与假丑恶为两组对立的矛盾,它们共处于同一体当中,它们不能截然分开,它们互相依存,又互相排斥,互相制约,又相互消长,作品中的矛盾冲突就是两种主要对立矛盾不可调和的展现,而作为作品的主流,有作者的主观意图在里面起决定作用,所以真善美总是战胜假丑恶(悲剧除外)。当然这也是作者的角色意识在起作用。至于负方代表,它们也需要在作品中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这样的作品才有情有节,生动
形象,叫人耐读,而这假丑恶的展现则有赖于角色差距,角色错位等来完成。
总之,文学创作中的角色意识体现的是作者对生活的主观感受,主观分析,主观判断,所以,一部作品的优势,与其作品的角色是否到位有直接关系,当然,更主要的是与作者对生活的认识程度有直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