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育改革形势下高校教师的“转变”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j_lc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教育教学改革及培养不同类型人才的要求,提出了教师在教学中转变的方向、方法,即从自身的知识结构、学习观念、教学角色、合作伙伴等方面开始转变。以期达到更好地培养不同层次人才的目的,为建设“一流本科”目标献言献策。
  关键词:教育改革;终身学习;教师;转变
  作者简介:黎昕(1969-),女,山东郓城人,聊城大学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山东?聊城?252059)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3-0099-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我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共同心声。”而教师是教育改革成败的核心和关键,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质量。为适应教育改革,教师的知识结构、角色、地位、观念等也要发生相应转变。
  有人说:“今天的教育,明天的科技,后天的经济。”因此,很多国家都把发展教育作为头等大事,并做出相应的举措。比如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增加教育投入,鼓励优秀人才从事教育事业等等,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曾经饱尝了“落后挨打”的苦头,对发展教育尤为重视,以期通过培养大量优秀人才来振兴民族经济,增强国力。而优秀的人才是靠优秀的教师利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富有启发的教学方法来培养的。由此可见,教育改革形势下教师的“转变”势在必行。
  “生源大战”加速了教师的转变。教育部下属的中国教育在线发布《2011年高招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高考生源到达历史最高人数1050万后,开始全面下降,最近两年累计下降了200万,并呈现速度加快趋势,这一态势将可能延续至2017到2020年前后。生源下降的同时,高校招生计划仍在缓慢增长。最近3年,全国高考平均录取比例快速增长,已从2008年的57%迅速增至2010年的69.5%。其中山东省2010年高考录取率达到79.72%;湖南省2010年因生源下降,直接攀升至81%左右;黑龙江2010年录取比例甚至突破了90%。
  日益减少的生源与录取比例增多的矛盾导致了“生源大战”,“生源大战”的一个最直接的危害就是加剧高校之间的无序竞争,名牌高校由于质量好而吸引大量的优秀生源,优秀生源又保证了更好的办学质量的良性循环,普通高校可能陷入生源枯竭的困境。名牌高校的质量好归根结底还在于教师的“功力”高,即有“大师”。普通高校若要提升知名度,跻身“一流本科”之列,就要加快教师转变为“大师”的速度,因此,教师的转变已成当务之急。
  一、拓展知识结构,由专才向通才转变
  古代是通才取胜,近代是专才取胜,现代需要的则是专才基础上的通才。美国曾对1131位科学家进行调查,发现有成就的科学家很少是仅仅精通一门专业的“专才”,而是博学多才,是精通两门以上学科的“通才”。有些知识是互相联系的,若想学得深入,首先要学得广,有些看起来与自己专业无关的知识,学得多见识广了,就能启迪思想,还可能实现知识的“嫁接”。
  当今社会处在科技与文化、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高度渗透的时代,无论是高校教师的人才引进,还是对各种学历学生的选用,综合优势和“博才取胜”已成为各类用人单位的共同取向。同时也是世界各国的共识。如法国提出要培养“不受任何学科界限束缚的人”,使学生的知识结构由“深井型”改变为厚基础、宽口径的“金字塔型”;[1]比利时则努力培养“能看到不同学科领域间相互联系的人”。因此,作为在职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既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也要提高文化素质,努力把自己打造成“通才”,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教育事业,而实现由专才向“通才“转化的途径是终身学习。
  二、转变学习观念,由“在校学习”向“终身学习”转化
  古代教育家对“求知、求美、行善”的永恒追求和“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已经蕴含了“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的朴素道理。
  国外的统计调查表明:大学生在校学习只能获得所需知识的10%左右,其余的90%要在工作中通过不断学习来获得。
  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北京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会议的主题之一是要“发展一种21世纪的新学习观”,即“终身学习”观。[2]
  1.“终身学习”是时代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工作对学习的需要也不会停步。“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已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时代的需要,当今教育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提高,做创新型教师、研究型教师、引导型教师。无论那种类型的教师都应归因于学习。只有教师自身具备不断学习提高的能力,才能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由此可见“终身学习”是时代的需要。
  2.“终身学习”是充实内涵提升自信心的需要
  过去在校学的知识,去除一些陈旧的、淘汰的所剩无几,有的知识甚至在做学生时还没有出现,就会使教师面对求知欲旺盛的学生或面对现实感到本领恐慌、心理恐慌。学习是维护心理健康的一剂良药,它能使人摆脱忧虑,产生适度的自信心与自豪感。培根说:“读书在于造成完全的人格。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当然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各方面都涉猎到,但通过“终身学习”尽可能多地熟悉、了解或者精通某几个方面,不仅可以充实教师的内涵,加强自身修养,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而且可以使教师能信心十足的站在学生面前,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三、转变教学模式,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按照国际标准,一个国家大学的毛入学率在15%以下的属于精英教育,达到15%~50%的是大众化教育,到了50%以上则是普及化教育。[3]   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在大众化教育的阶段。招生规模的增加意味着学生的学习程度良莠不齐,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需要转变。
  1.教学内容的转变
  根据学生的入校成绩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一个优秀学生结一个优秀的“对子”,再带一个差点的学生。教学内容在保证教学主题的同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人人都要掌握,对于拔高的知识或学科研究的新进展教给程度好的学生,指导他们课下查找资料学习研究,弄不懂的问题课余时间找教师共同探讨或在网上在线指导。这样可以有效地解决课堂上学生“吃不饱”和“吃不了”的问题。学校最近确立的“三二三”人才培养模式正是分层次教学的实证。
  2.教学方法的转变
  为顺应时代的变化,教学方法也要进行调整,要从教师一灌到底的单一式的讲解模式中转变出来,建立学生参与、校友参与、社会人士参与的新模式。
  有些学科的知识或某些章节的内容可以交给程度好的学生,教师提前布置任务,学生课下收集资料,课上讲解,针对讲解不到位的地方教师给予补充点评。充分发挥和挖掘优秀学生的个性潜能,较好地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对于程度差点的学生,让他们与优秀生结成学习上的“对子”,课上没有学会的知识课下由优秀学生帮助解决。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互相帮助中提高学习质量、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也锻炼了合作、交流、探究的意识。
  大众化教育阶段社会的参与程度在加强。校友关心学校的发展,社会承担对学校管理的监督和评价。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可请教育专家、校友、社会人士参与,他们有的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有的拥有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不妨把他们请入课堂,让教师、学生、专家、师兄面对面共同探究适合大众化教育的教学方法,汲取他们的宝贵经验,学习他们先进的教学理念。
  传统的教学方法还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导致工科毕业生不同程度地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教师还需把课堂传授转移到课外,带着学生到工厂、到车间、到实验室进行观察或亲身实践,如聊城大学理工科的学生下乡义务为老百姓维修家电,法学院的学生为公民宣传法律知识,到法院见习或在校内进行模拟法庭实习,农学院的学生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送去科技信息……这些有益的探索都能更好地把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发挥理论的指导功能。
  四、教师角色的转变
  1.知识“传递者”向“引导者”的转变
  学习资源的丰富多彩决定了教材不再是唯一的知识资源,因此,教师不能再把传递书本知识作为主要教学任务,而是要把精力放在如何教学生“学会学习”,指导学生掌握从哪里获取所需要的信息的方法。帮助学生发展、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不是塑造他们。这要求教师积极开拓获取知识的来源,重视利用课外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网络资源,广开多样化的教育渠道,灵活安排适宜学生成长的开放性教育场所。
  2.教书向教学、研究的转变
  自古以来教师不但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担,还肩负着教学、研究的使命。由于课时的增多、个人的懒散或者学业的不足导致大部分人只重视了教学,忽视了研究。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尤其是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这些人才是通过教育改革来培养的。教育改革首先要从教师改起。教师是把课堂、学生、知识融合在一起的实践者,在有限的时间内,怎样利用学到的知识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创新、找到不同学科的“交点”等都是教学中要研究的问题。
  在研究的过程中应以改进教学的科学研究为主,以获取新的专业思想、获得相关职业发展动态的信息。[4]教师进行科研的目的是为了更广泛地掌握专业知识,更好的理解知识,更清晰地知道专业知识发展的方向以便与学生进行有效、有意义的交流。教师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记录下来发表出去变成公共理论,以便于更多的教师和学校参考和借鉴。[5]
  五、由单干型向合作者的转变
  传统的分科教学模式使得课堂封闭、独立,教师只要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就可以了,无需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或合作;另外,教师文化的保守性和封闭性使教师个人不愿在群体中共享自己的劳动成果,因此造成了教师单干型居多。
  而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积极配合,才能完成人才培养的任务,因此在新形势下教师还必须学会合作。
  1.教师间的合作
  年老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熟练掌握学科知识的重难点、有较强的责任心;中青年教师思维活跃、能迅速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肯学习,若同一学科的课程通过集体备课、总结交流、及时反馈学生学的信息,确定下一步的教学进度、教学内容,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把在教学中实施的好方法、学生易于接受的思路、制作课件的技巧、个人的科学研究成果等拿来研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研讨活动,把集体智慧引入到自己的教学科研活动中,既做到了优势互补,又实现了资源共享,同时也强化了合作意识,缩短了青年教师的成长历程。不同学科的教师之间也可以相互切磋、通力合作,彼此支持,共同分享成功的经验。学校要积极搭建教师间进行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和专题研讨的操作平台,倡导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营造求真、务实、严谨的教研氛围。俗话说“一朵鲜花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2.教师与学生的合作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沟通的双边过程,教育家罗杰斯指出,教师的态度可以决定教学的成败。教师在教学、研究过程中放下架子,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安全、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自由表达、自由参与、充分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他们就会以积极合作的态度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其主体的作用。有了这种和谐的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的创造潜能才会有效的施展、才能实现教和学的同步。另外,一名成功的教师总是带着欣赏的眼光聚焦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而言,被人欣赏特别是被教师欣赏无疑是一种自豪,是一种被点燃的信任。能让学生在被欣赏的愉悦体验中奋发、崛起。而教师欣赏学生也是一种境界和美德,是“伯乐”发现“千里马”的惊喜。
  3.教师与家长的合作
  一个学生的成长,仅靠学校教育或仅靠家庭教育都是不够的,家长的职业不同、层次不同,教育孩子的观念也不同。学生步入大学后,家长很难看到孩子在校的表现,教师要与家长及时沟通,形成教育合力,才能使对学生的教育具有针对性和连贯性。
  对于自己孩子的优缺点家长比教师更了解,因此,教师要放下“教育权威”的架子,把学生在学校的生活、学习情况通知家长,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教师要向家长“取经”;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在表扬其长处的同时要把成绩及时反馈给家长,客观地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公正地评价学生的表现,并与家长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广泛征求家长的意见,虚心听取他们的批评和建议,以改进自己的工作,使学校与家庭形成一股共同的教育合力,努力把复杂的教育工作做到尽善尽美。
  六、结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教学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的转变也需要一个过程。在教学实践中,需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校的情况、遵循教育规律循序转变,切不可操之过急,犯培育人才的“大跃进”的错误。
  参考文献:
  [1]现代社会更需要通才/专才[EB/OL].中华演讲网,2006-09-09.
  [2]葛鑫博.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与终身学习[J].新课程,2011,(9):4-5.
  [3]谢湘,甘丽华.大众化教育阶段 公众参与很重要[N].中国青年报,
  2007-07-31.
  [4]王玲.论现代知识观对大学教师角色的影响[J].现代大学教育,2006,
  (2):15-21.
  [5]李方安.论教师培育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责任编辑:孙晴)
其他文献
摘要: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对“高频电子线路”实验课程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首先增加了实验的考核内容,提高学生的实验水平,然后根据考核内容要求,从讲授方法和考核方式两方面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进。通过教学反馈得知,改进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实验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水平。  关键词:高频电子线路;实验课程;实验现象分析  作者简介:刘艳(1980-),女,锡伯族,辽宁沈阳人,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讲师
阿浩是个非常阳光的孩子,个子高挑,偏瘦,走路身子往前倾,步子大,一阵风似的,说话声音也挺大,自带音响的那种。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说话时的神情,瞪着锐利的双眼,鼓鼓的,目光炯炯有神,总是不苟言笑、一本正经的模样。  正因为如此,初一的时候我让他担任班级“纪律委员”的要职。你还别说,我看人的眼光还真准。阿浩上任以后工作可谓是尽心尽力,作风雷厉风行,他总是能捕捉到别的班干部不易察觉的细节,处罚起班级同学的
期刊
摘要:创业教育的提出和探索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走向深化的必然趋势和重要标志。针对山东科技大学机械类专业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现状,分析了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了创业教育对大学生人才素质方面的要求,对构建机械类大学生创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创业教育模式下教师队伍的建设措施。  关键词:创业教育;创业;创业素质  作者简介:隋秀华(1974-),女,山东蓬莱人,山东科技大学机电学院,副
摘要: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会计仿真实验教学则是培养学生会计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分析了会计仿真模拟实验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适合高校教育特点的会计仿真模拟实验平台的设想,并对构建该平台的目标、具体内容和考核思路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  关键词:会计;仿真模拟实验;构建;教学  作者简介:李乐明(1962-),男,安徽萧县人,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叶彩琴(1988-),女,
教育科研部门承担着丰富教育理论、推进教育改革的任务,也承担着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与水平的历史使命,对基层教育科研部门而言,后者更为重要。区、县级教育科研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教育科研活动的组织与管理,通过组织更多的教师参与教科研活动,在教科研活动中培养教师、发展教师,促进教师从被动参与教科研到主动设计课题研究,成为教科研的“行家里手”,让教科研成为中小学教师工作的应有之义,从而完成从实践到理论的专业飞跃。
期刊
摘要:实验教学是促进学生各项智能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南华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实验教学中心以实现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要求为特色,立足核科学技术前沿,不断改革创新核技术应用实验教学方法,提升了学生各项智能的发展,激发了学生创新意识,提高了教学效果。  关键词:核技术应用实验教学;改革和创新;多元化教学;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郑贤利(1975-),女,湖南衡阳人,南华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讲师;王振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