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闱姓的由来
闱姓,是利用科举考试来进行赌博的一种方式,这种赌博方式,清代道光末年创始于广东,至光绪末年曾蔓延于广西。它用闱场考试中士子中试的姓,以猜中多寡为输赢,故称“闱姓”(亦称“卜榜花”)。其始以文武乡试榜中小姓为赌,赌注不过百钱左右,后逐渐开局收票。变为较大的赌博。
该赌的方法,是由票局订出猜买条例,规定若干姓为“小姓”,猜买的人必须在其中选择,方为有效;若干姓为“大姓”,应试人数较多。这种姓不许投买,故亦称“限姓”。发榜之后,进行查对,以猜中多少定胜负。事实上中彩的命中率只有百分之三,彩金又仅拨出百分之六十。其明被剥削之数已为百分之四十。每值应试之年,闱姓票赌。为数不下数百万元,但是获益者不过是赌商与坐收赌税的统治阶级而已。
闱姓的兴盛
闱姓赌博的特点在于:(一)、它是利用科举考试来进行的。科举在封建时代的人们的心目中是一件非常神圣的事,这样就给这种赌博披上了一层“高雅”的外衣,因而吸引不少中上层人士参加。(二)、这种赌博不是用一般的赌具来进行的。开彩的依据又是官方的金榜,因此容易使人认为彩金的分配是公平合理的,赌徒觉得它不像其它赌博容易使人上当。(三)、选择姓氏以及认定票值有相当的自由,熟悉试子情况的人,还可以加以试探性的估计,表面上不完全是盲目的方式。(四)、这种彩票式的赌博。不受名额、金额的限制,可以吸收广大的群众参加。
由于这种赌博对人们的心理有蒙蔽作用,而方式又比较灵活,易吸引人,因而得到迅速的发展。但这种赌博方式能在清末保持兴盛的局面而不衰,与清政府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咸丰年间,因军需告急,广东巡抚郭嵩焘初则令其缴纳款项,以充军用,继则准其立案,招商承饷。闱姓赌博因此得到官方的承认。虽然广东地方政府不惜饮鸠止渴,希图通过闱姓赌博聚敛民财,但清朝中央政府因闱姓赌博扰乱社会,妨害科举的弊端,一度是持禁止态度的。如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清廷下旨令两广总督晏端书查禁各类赌博。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五月,两广总督英翰以海防筹饷为名,易闱姓为“守助会”,下令弛禁。八月,清廷降旨责怪英翰,而闱姓再度被禁。
但闱姓赌博并没因此而绝灭。此时赌商虽不敢在省会及各乡县公开设局收票,却诡计百出,转移到澳门继续开设,缴纳赌税于葡萄牙。澳门向为赌窟,葡萄牙殖民当局自然非常欢迎,乐得坐收渔利。投买及揽载的赌徒遂群趋澳门,络绎不绝,清吏无法过问。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七月,虽然有申禁闱姓赌博之令,实则等于一纸空文。至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以后,法越交战,广东沿海戒备,需饷甚急。若干官吏及赌商,又提出开禁,于是资其赌饷以办海防的谬论,又复嚣然四起。光绪十一年十一月,钦差大臣彭玉麟、总督张之洞、巡抚倪文蔚会议复奏,准予闱姓招商承饷,并美其名曰“截缉”。张之洞于闱姓捐款内提款20万元,交署水师提督方耀,在黄埔船墺造成轮船四艘,安装炮位数门,为巡缉省河至虎门一带之用。
闱姓对科举的影响
由于闱姓是利用科举制度进行的,参加考试的人和考试的结果直接影响投买者的利益。赌徒们为了控制考试的结果,一般是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贿赂考官取录一些僻姓而又不当取的人(买这种姓的人当然很少)。一种是从考生方面着手,使应取者落第,不应取者反而考中,造成自己得彩的机会。赌徒们往往以人数稀少的姓名为“过底”。因闱姓的输赢,只在一、二姓的得失,如能设法控制,就可以稳操胜券。他们选择几个稀姓无文名的考生而为一般人所不买的,从中作弊,以此“过底”而连买数十、上百票,进行投机取巧,手段中于是有“扛鸡”、“禁蟹”等名目。
“扛鸡”是提拔差的考生,“禁蟹”是打击好的(鸡本无力,扛之使得长鸣;蟹因多足,禁之使不能伸)。“扛鸡”出自枪手,冒名替考。在考试之前,如打听到二、三小姓中的某人又无文名的,则联合赌徒投买此姓,考试的时候,枪手即混入考场中为此姓考生替考,不索什么报酬。倘此生得中,则投买的可得彩,两得其利。这叫做“扛鸡”。至于素有文名的才子,大家估计他必中而争买此姓,赌徒则多方设法向此考生行贿,叫他临时不进考场,好让一般人落空。若遇到金钱买不动的士子,无法阻止他人场,则又设计买通胥吏,故意把他的试卷弄污,使不得入选。如果这两个诡计都行不通,还可以买通阅卷的幕友,将该生试卷压下,使不得中,这个叫“禁蟹”。
光绪十一年,广东轰动一时的科场舞弊案,便反映了闱姓势力的影响。当年惠州科考,廖、钟、王三大姓全数落第,文、田、彭三僻姓全数获中。榜发,士子拆毁署门,差点酿成大案。直到驻省兵丁前往弹压,才稍事平息。当时有人奏参此案是因广东惠州府科试幕友串通舞弊,学政叶大焯贪得无厌所致。因为舆情哗然,清廷不得不饬令调查。根据清廷的调查,因厨人暗进巴豆汤,致学政腹泻,不能阅卷。便将试卷委托贡生戴罗俊、萨庭荫校阅。两个串通闱姓,从中舞弊。以图谢礼。结果学政革职,二幕友杖一百,流放三千里。此案就这样轻易了结,可见清末纲纪的废弛。
(责任编辑/韩春萌)
闱姓,是利用科举考试来进行赌博的一种方式,这种赌博方式,清代道光末年创始于广东,至光绪末年曾蔓延于广西。它用闱场考试中士子中试的姓,以猜中多寡为输赢,故称“闱姓”(亦称“卜榜花”)。其始以文武乡试榜中小姓为赌,赌注不过百钱左右,后逐渐开局收票。变为较大的赌博。
该赌的方法,是由票局订出猜买条例,规定若干姓为“小姓”,猜买的人必须在其中选择,方为有效;若干姓为“大姓”,应试人数较多。这种姓不许投买,故亦称“限姓”。发榜之后,进行查对,以猜中多少定胜负。事实上中彩的命中率只有百分之三,彩金又仅拨出百分之六十。其明被剥削之数已为百分之四十。每值应试之年,闱姓票赌。为数不下数百万元,但是获益者不过是赌商与坐收赌税的统治阶级而已。
闱姓的兴盛
闱姓赌博的特点在于:(一)、它是利用科举考试来进行的。科举在封建时代的人们的心目中是一件非常神圣的事,这样就给这种赌博披上了一层“高雅”的外衣,因而吸引不少中上层人士参加。(二)、这种赌博不是用一般的赌具来进行的。开彩的依据又是官方的金榜,因此容易使人认为彩金的分配是公平合理的,赌徒觉得它不像其它赌博容易使人上当。(三)、选择姓氏以及认定票值有相当的自由,熟悉试子情况的人,还可以加以试探性的估计,表面上不完全是盲目的方式。(四)、这种彩票式的赌博。不受名额、金额的限制,可以吸收广大的群众参加。
由于这种赌博对人们的心理有蒙蔽作用,而方式又比较灵活,易吸引人,因而得到迅速的发展。但这种赌博方式能在清末保持兴盛的局面而不衰,与清政府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咸丰年间,因军需告急,广东巡抚郭嵩焘初则令其缴纳款项,以充军用,继则准其立案,招商承饷。闱姓赌博因此得到官方的承认。虽然广东地方政府不惜饮鸠止渴,希图通过闱姓赌博聚敛民财,但清朝中央政府因闱姓赌博扰乱社会,妨害科举的弊端,一度是持禁止态度的。如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清廷下旨令两广总督晏端书查禁各类赌博。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五月,两广总督英翰以海防筹饷为名,易闱姓为“守助会”,下令弛禁。八月,清廷降旨责怪英翰,而闱姓再度被禁。
但闱姓赌博并没因此而绝灭。此时赌商虽不敢在省会及各乡县公开设局收票,却诡计百出,转移到澳门继续开设,缴纳赌税于葡萄牙。澳门向为赌窟,葡萄牙殖民当局自然非常欢迎,乐得坐收渔利。投买及揽载的赌徒遂群趋澳门,络绎不绝,清吏无法过问。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七月,虽然有申禁闱姓赌博之令,实则等于一纸空文。至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以后,法越交战,广东沿海戒备,需饷甚急。若干官吏及赌商,又提出开禁,于是资其赌饷以办海防的谬论,又复嚣然四起。光绪十一年十一月,钦差大臣彭玉麟、总督张之洞、巡抚倪文蔚会议复奏,准予闱姓招商承饷,并美其名曰“截缉”。张之洞于闱姓捐款内提款20万元,交署水师提督方耀,在黄埔船墺造成轮船四艘,安装炮位数门,为巡缉省河至虎门一带之用。
闱姓对科举的影响
由于闱姓是利用科举制度进行的,参加考试的人和考试的结果直接影响投买者的利益。赌徒们为了控制考试的结果,一般是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贿赂考官取录一些僻姓而又不当取的人(买这种姓的人当然很少)。一种是从考生方面着手,使应取者落第,不应取者反而考中,造成自己得彩的机会。赌徒们往往以人数稀少的姓名为“过底”。因闱姓的输赢,只在一、二姓的得失,如能设法控制,就可以稳操胜券。他们选择几个稀姓无文名的考生而为一般人所不买的,从中作弊,以此“过底”而连买数十、上百票,进行投机取巧,手段中于是有“扛鸡”、“禁蟹”等名目。
“扛鸡”是提拔差的考生,“禁蟹”是打击好的(鸡本无力,扛之使得长鸣;蟹因多足,禁之使不能伸)。“扛鸡”出自枪手,冒名替考。在考试之前,如打听到二、三小姓中的某人又无文名的,则联合赌徒投买此姓,考试的时候,枪手即混入考场中为此姓考生替考,不索什么报酬。倘此生得中,则投买的可得彩,两得其利。这叫做“扛鸡”。至于素有文名的才子,大家估计他必中而争买此姓,赌徒则多方设法向此考生行贿,叫他临时不进考场,好让一般人落空。若遇到金钱买不动的士子,无法阻止他人场,则又设计买通胥吏,故意把他的试卷弄污,使不得入选。如果这两个诡计都行不通,还可以买通阅卷的幕友,将该生试卷压下,使不得中,这个叫“禁蟹”。
光绪十一年,广东轰动一时的科场舞弊案,便反映了闱姓势力的影响。当年惠州科考,廖、钟、王三大姓全数落第,文、田、彭三僻姓全数获中。榜发,士子拆毁署门,差点酿成大案。直到驻省兵丁前往弹压,才稍事平息。当时有人奏参此案是因广东惠州府科试幕友串通舞弊,学政叶大焯贪得无厌所致。因为舆情哗然,清廷不得不饬令调查。根据清廷的调查,因厨人暗进巴豆汤,致学政腹泻,不能阅卷。便将试卷委托贡生戴罗俊、萨庭荫校阅。两个串通闱姓,从中舞弊。以图谢礼。结果学政革职,二幕友杖一百,流放三千里。此案就这样轻易了结,可见清末纲纪的废弛。
(责任编辑/韩春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