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希闵(公元1886年-1967年),字绍基,孙中山大元帅府驻粤13省联军总司令、陆军上将、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云南省宾川县平川街人。云南讲武堂丙班毕业,曾参加过云南辛亥“重九”起义、护国起义。杨希闵将军自18岁应募投入新军,从士兵到排长、上尉参谋、连长、营长、副团长、团长、西路讨贼军滇军总司令兼第三旅旅长、师长、滇桂讨贼联军总司令、中央直辖滇军总司令、广州卫戍司令兼中央直辖第一军军长,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37岁就被授予陆军上将军衔,并被孙中山任命为联军总司令,统帅着支持孙中山的13个省的驻粤军队,成为当时广东最显赫的人物。
杨氏祖籍江西省吉安府,直到明代杨允升出任大理广威军佥事和巡检司后,才移居赤石城(今平川街)。杨希闵的曾祖父杨箐只有1女,遂招一姓张的大理马久邑人入赘,改名杨必荫。祖父辈时,杨家已经破落,以农耕为生,在平川朵背箐置田地十余亩,平川街建有一幢三坊一照壁的瓦楼房。杨必荫长子杨清(杨希闵的父亲)中年病逝,母子二人孤苦零仃,家境清寒,度日维艰。
杨希闵8岁时,在二叔杨澄的关怀下,送到禾头村张仲清家的私塾念书。几年后学业进步较快,便考入宾川县公立小学堂就读。
杨希闵自幼知艰识苦,勤劳俭朴,好学向上,品学兼优。高小毕业后,辍学在家,一面辛勤农耕,一面坚持自学。这时候,杨希闵已经成长为身强体壮,有理想、有追求、有一定文化知识的青年了。
1905年,云南新军到平川街募兵。年满18岁的杨希闵,应募入伍,被分配到大理新军第76标当士兵。因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且刻苦学习操练,学业进步很快,在军中表现较好,成绩优良。入伍两年后,就被提升为哨官(相当于排长)。1909年,大理新军保送他到云南讲武堂丙班学习军事。入学不到半年,其母亲病故。杨希闵悲痛欲绝,因学习紧张不能脱身,只好含泪拜托来昆报丧的二叔杨澄,回家典卖几亩田产作为费用,为其代办母亲丧葬事宜。
云南讲武堂自建立之日起就成为同盟会革命党人掌握的据点,在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下,讲武堂已秘密成立了同盟会组织,发展了会员。杨希闵在讲武堂丙班学习期间,相继结识了朱德、朱培德、金汉鼎、范石生、杨如轩、杨池生、王均、唐淮源、杨蓁等人,大家相处很好,并义结金兰,秘密加入了同盟会。1911年杨希阂于云南讲武堂丙班毕业,被分发到云南滇军部队任连长。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在民主思想的影响下,杨希闵参加了云南“重九起义”。起义军支持新成立的民国政府,拥护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随后,杨所在的第1梯团赴蜀参加援川战役。部队驻四川期间,杨希闵经人介绍,又于1912年入江西武备学堂深造。1913年毕业后,调任江西新军第3旅上尉参谋。从此,年轻有为的杨希闵,在战乱纷飞的戎马生涯中,逐露锋芒。
护国起义讨袁出川
“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然而,袁世凯在窃取了革命的胜利果实后,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竟然复辟帝制。但袁世凯还没来得及登基,云南便揭竿而起,率先通电全国,首举反袁称帝的义旗,打响了维护民主共和的第一枪,云南举义。得到了全国各地响应,迅速掀起了反袁热潮。华夏各路爱国将领、广大民众和海外同胞热烈响应。杨希闵在江西也参加了讨袁战斗。不料九江战役失利,他只身回昆明,以开小食店维持生计。滇军知道后,便令其归队任步兵第1团连长。1914年因公到峨山县城,住郭姓客店时,与店主之养女李玉莲结识相爱,随之便入赘完婚。杨与李玉莲婚后,在昆明生长子杨子尚,在四川生次子杨子夔,于广州生女儿杨粤麟。10多年后。李玉莲病故广州。
1915年12月25日,在蔡锷、唐继尧、李烈钧等人领导下,云南军民发动了“护国起义”。宣布云南独立,并组成护国军3个军,分3路出川、黔、桂3省讨伐袁世凯。蔡锷任护国军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杨希闵在第1军蔡锷部第1梯团1支队李文汉营任连长,驻防川滇交界处的盐津县。1916年1月15日。第1梯团接到出川作战命令。营长派杨希闵第1连为先头部队向前疾进,在老鸦滩与川军交火。激战一天,便攻占了老鸦滩阵地。杨部乘胜追歼,敌逃至燕子岩,妄想凭借天险负隅顽抗。护国军第1、2两支队与敌恶战两昼夜之后,杨希闵第1连率先攻破敌人阵地,消灭两个重要火力点。掩护支队攻占了燕子岩,出川部队首战告捷。在乘胜渡江进攻安边敌军的战斗中,护国军采用迂回战术,2支队暗渡金沙江,往敌后发起攻击,1支队从正面渡江强攻。杨希闵率1连乘船夜渡金沙江,向敌人发起猛烈攻击,占领敌江防阵地,掩护后续部队顺利渡江。安边袁军向叙府(今宜寅)败退。经过一昼夜的激烈战斗,第1梯团占领安边重镇。叙府守军见势不妙,弃城逃跑。护国军便于1月22日进驻叙府。杨希闵在上述战役中,带领连队处处打头阵,勇敢善战,屡立战功,受到支队和梯团的嘉奖。
1916年2月。纳溪战役开始后,川军将领刘存厚在此起义。护国军乘胜向沪州进发,不料袁军抢先偷渡长江,夺取了月亮岩、兰田等重要据点。战局急转直下,护国军只好变攻势为守势。此间,杨希闵率队行至九川山时,与数倍于己的袁军遭遇。经过激烈战斗,占领了阵地,营长李文汉负伤撤下火线,杨希闵即升为该营营长,并奉命撤退到马鞍山防守。关键时刻。蔡锷当机立断,实施了诱敌深入的战术。一面以少数兵力且战且退阻击袁军,一面将主力部队后撤到龙头铺高地一线修筑工事,伺机歼灭敌人。敌军以为护国军已溃散,便尾随追赶,进入了护国军设下的包围圈。护国军四面出击,发起了强大的攻势,杀得袁军一败涂地。至此,纳溪战役反攻告捷,护国军军威大震,一举渡过长江,攻克泸州要地。在纳溪战役中,杨希闵身先士卒,带领全营将士奋勇追歼敌军,俘敌300余人,缴获各种枪械800余件。因军功卓著,杨希闵被提升为副团长。
袁世凯得知纳溪战役惨败,泸州失守。惊恐万状。湘、黔、川、陕等省督军在护国军纳溪大捷的影响下相继宣布独立,其它各省也纷纷通电响应。袁世凯见大势已去,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同年6月6日袁世凯在北京病逝。护国起义胜利后,滇军驻川达5年之久。在整编中,杨希闵升任第24团团长。1920年,又升任第1军第1梯团团长。护国战争结束了,但已进入四川、贵州、广西、广东的滇军并未撤军,特别是进军广东的云南护国第二军改编为驻粤滇军。 随顾倒唐顾军败北
护国讨袁告捷后,唐继尧任滇黔督军,大权在握,割据称雄。滇军第1军军长顾品珍与唐素来政见不一,矛盾日深,多数将领也对唐不满,全力支持顾率师回滇倒唐。顾品珍是忠厚的长者,此次率部回滇倒唐,并非有个人野心,主要是顺应广大护国滇军将领、官兵的要求。于是顾便率驻川滇军第1、2两军分两路出川回滇。第1梯团团长杨希闵率所辖3个营,从叙府经镇雄迅速到达宣威。唐继尧抢先派员到毕节委顾为滇东北边防督办,想以此控制顾品珍。顾将计就计,声称接受委任且缩编军队,并以赴省城述职为名,于1921年1月14日率大军向昆明挺进。唐军8个团的主要兵力远在滇南新平一线,昆明城防空虚,且驻马龙杨蓁旅倒戈投顾,愿入省城为顾军作内应。于是,顾品珍便率队一路无阻地进抵昆明城郊。唐继尧见势不妙,逃往香港。当天中午杨蓁旅入城。2月7日,顾品珍即率杨希闵等部进驻昆明。广州军政府闻之,任命顾为滇军总司令,接管云南军政大权。顾即整编滇军为7个混成旅,杨希闵就任第3旅旅长,杨如轩(宾川县平川盘谷村人1就任第4旅旅长。
1921年10月8日,在广州召开的非常国会通过了孙中山提出的“北伐议案”。孙即在南宁电令顾为滇军北伐军司令,出黔入湘北上。顾将滇军整编为北伐军4路军及先遣军。35岁的杨希闵就任第1路军司令。正当滇军准备出师北上之际。唐继尧从香港潜往广西,秘密纠集其旧部,率兵回滇夺权。顾召集杨希闵等众将领开紧急会议,决定停止出黔北伐,留滇拒唐。杨希闵第3混成旅派驻泸西、邱北一线。1922年2月以后,唐军从广西柳州出发向云南边境进犯。顾部3旅两个团在泸西叛变,赶走旅长杨希闵等人。随后,叛军被1旅战败,将其部归还3旅。杨希闵回旅部后,清除叛逆,整编部队,遂从泸西向广西阻击唐军。但是,此时唐军已经全部入滇,顾军各旅先后撤往曲靖,杨希闵旅也迅速从泸西赶往曲靖。
1922年4月,唐继尧复辟(1921年2月9日,顾品珍举兵驱逐唐继尧,4月20日,任云南省代省长、滇军总司令,后孙中山任命为云南北伐军总司令)。唐继尧收编的土匪武装吴学显部窜到宜良,偷袭了顾品珍司令部。云南北伐军总司令顾品珍战死,唐继尧得知战况后,欣喜若狂,便火速沿滇越铁路进军宜良,于1922年3月20日回到昆明,重掌云南军政大权。
审势北伐转战黔桂
金汉鼎、朱德等滇军将领受唐继尧通缉撤离昆明,从滇北退入四川。在滇南的部队,由副司令张开儒率领其所部退往曲靖、宣威一带,然后,在贵州盘县集中。后转入广西为杨希闵、范石生、蒋光亮、杨如轩、杨池生等5个旅,人数近两万,这5个旅均为原在四川征战多年,训练有素,具有很强战斗力的部队。1922年3月,副司令张开儒召开了各旅团长会议,决定仍按顾品珍生前的主张,执行孙中山的电令,出滇入黔赴湘参加北伐。4月3日,杨希闵第3旅和杨如轩第4旅先行,其他旅随后开拔。第3旅在行军途中。多次遇到小股土匪武装袭击,均被打退。
在此危难之际,张开儒、杨希闵、杨如轩等将领一面致电孙中山,表示滇军决意北伐,望速派员赴黔接济,一面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兵分两路行进。杨希闵为右翼指挥,率1、3、4旅经普安到达坡贡时,黔省发生政变,袁祖铭赶走黔军总司令卢焘而自任其职。杨便派人与袁联系,借道贵阳人湘西北上。袁拒绝其要求,并告之广州北伐师已改道赣南,孙中山去了桂林。得此消息后,滇军进抵独山时,便改变行军路线出黔入桂,议定各部在柳州会师。当杨希闵率右路军3个旅到达柳州时,张开儒以孙中山名义委任杨希闵等诸将师长之职。这时,又获悉林俊廷自任广西自治军司令,拒绝外省军队进入广西。为减少滇军在桂境行进的困难,杨希闵等人商议决定,推举在黔桂均有声望影响的原黔军总司令卢焘为滇黔联军总司令。但是,张开儒不愿受卢的节制而弃职。卢任职后,暴露其借助滇军势力而窃取广西政权之阴谋,遭到滇军诸将的抛弃,7月,原顾品珍所部的5个旅(旅长分别是杨希闵、范石生、蒋光亮、杨如轩、杨池生)在张开儒带领下响应孙中山号召向广东进军讨伐陈炯明。7月20日,张开儒率滇军进入广西桂平,滇军内部进行改组。公推年岁居长、性格沉稳、处事冷静的第3旅旅长杨希闵为滇军总司令。
8月初,败退南宁的桂军林俊廷率部回师到来宾,企图夺回柳州。杨希闵即率队抢先占领了该城郊制高点,发起猛烈攻击,激战3天,林部伤亡3000多人后即弃城溃退,滇军又占领了来宾城。9月初,滇军仍分两路分别从柳州、来宾出发。左右两路滇军在范石生、杨希闵的率领下,顺柳江两岸疾进。沿路受到广西自治军的牵制和袭击,经过大小战斗数十次,桂军终被击退。随之,两军在桂平会师,进驻漾江,暂时休整。
白马会盟 拥孙讨陈
1922年夏,粤军陈炯明于6月16日在广州叛变,攻打总统府。孙中山被迫离开广州去上海。孙中山驻港特派员邹鲁派专人来,传达孙中山要求滇军迅速东下广州,与友军联合,共同讨伐陈炯明的旨意。滇军众将领在柳州军事会议上分析认为:陈之叛变虽成功,但遭到广州民众的反对和西南各省的声讨,革命只是暂时受挫。杨希闵指出:孙中山要我们东下广州讨陈,是对滇军的最大信任,也是我军出黔入桂之本意。但凶情况不明,待派人到港与邹商谈后再作行动。另外,陈炯明也派人来拉拢我们为其效劳,我们何不借此机会来个“将计就计”,一面进军向广州靠近,一面派人了解社情军情。并择时与陈炯明会面,这样可起到麻痹陈的作用。于是,大家同意杨希闵的意见,拟定了行动方案。1922年11月上旬,杨希闵派总指挥部副官叶夏声即日赴香港会晤邹鲁,派范石生、蒋光亮前往广州探查敌情,并在该处会见了陈炯明。二人向陈表明:滇军多数官兵长期征战疲劳。病者较多,思乡心切,意在从桂回滇。但因时值严冬,战士衣薄,给养欠缺,望其资助军饷副食服装,以便解决返滇途中之难。陈炯明得此表态,正合分化革命力量之意,便欣然应允,慨然赠送广东毫洋银币10万元,军服一万两千套,海产干菜十数船,还给滇军军官赠送了进口的白兰地酒,派船由陈军刘震寰、陈章甫师长将上述物资送到漾江,号称“慰问滇军”。11月21日滇军将领范石生、蒋光亮、杨池生、杨如轩和桂军第1师师长刘震寰等人先后聚集漾江,杨希闵主持召开“漾江会议”,共商讨陈计划。29日,叶夏声也回到漾江,传达赴港与邹鲁会谈的结果:要求滇军与粤桂两军协同讨陈,南孙科从澳门拨给接济款15万元,药品、服装等仍可照数拨给。叶夏声即向邹鲁表示:“如此回告,必可举义”。 杨希闵继续响应孙中山号召,向广东进发,大败桂军林俊廷后占领柳州。此时,朱培德也率所部滇军、赣军出师广西,9日占领广西全州。11月1日朱培德部开到浔州,与张开儒、杨希闵所部滇军汇合。12月6日在广西大湟江白马庙,杨希闵和范石生、张开儒、朱培德、刘震寰、沈鸿英等召开军事会议,并推杨希闵为滇桂联军总司令,会商讨陈计划。这次会商被称为“白马会盟”。决定滇桂两军均于12月10日开始发动讨陈之战。在此之后,杨希闵令叶夏声速将其情况函告邹鲁。为避免途中有失,叶夏声即写了两份说法不同内容一致的函件。派两人分途送往香港。邹鲁接函甚为高兴,经请示后给来人带回了孙中山委杨希闵任滇军总司令的指令。
1922年12月10日,滇军在潆江举行讨陈誓师大会,杨希闵在会上发表了就职演说。他号召滇军全体官兵,发扬“护国起义”精神奋勇出师讨陈,复粤救国,迎接孙大总统回穗主持军政并率师北伐。次日滇军5个旅和桂军陈天太、刘玉山两部分左右两路军分头向梧州挺进。杨希闵率第3旅和其他3个旅沿柳江右岸疾进,另一路军从其左岸向藤县逼近。当两路军都靠近藤县时,桂军刘震寰部按漾江会议计划撤出梧州并再次退人赤水,从而迫使陈炯明所辖粤军陈章甫部仓惶退却。这一举动引起了其他粤军的惊恐而纷纷撤退。12月中旬,杨希闵指挥进攻梧州时,滇桂两军只有1700余人,而粤军兵力达数万之众,当时尽管敌我力量悬殊,但死心踏地跟随陈炯明叛变的却是少数。绝大多数粤军同情和支持孙中山。因此,当联军发起进攻时。粤将梁鸿楷首先在梧州城郊起义。城内守军熊略部第3第4两师和第1师部分官兵不战而撤,剩下的第2师和林部激战两天后。也放弃梧州撤退封川。滇军即占领梧州。孙中山欣闻其战况后,即电令滇桂两军和粤军起义部队组成两路大军乘胜讨陈。任命杨希闵为滇桂联军总司令,刘震寰为粤桂联军总司令。
1922年12月31日,滇桂联军沿西江左岸进攻封川时,粤军熊略部第2师被击溃,第1师又在阵前宣布起义,陈章甫第3师不战而走。至此,联军攻势更加猛烈,陈氏叛军士气低落,不堪一击,节节败退。次年1月2日,杨希闵部进占封川,7日拿下都骑,8日攻克肇庆,13日守三水城叛军陆芝清部起义,城内守军残部向广州撤退。这时杨部又攻占了小河,左右两路联军即在此会师,1月15日进驻三水城。
驻广州叛军,惊闻前线节节失利,起义投降者众,濒于土崩瓦解,滇桂联军势不可挡。广州城防守将谭启秀和驻观音山要地炮队于1月12日宣布起义。陈炯明见大势已去,次日便惊惶逃往惠州。滇桂联军杨希闵等部于17日占领广州,受到广大民众和各路起义军的热烈欢迎。滇军从1922年12月10日由潆江会师东下,到1923年1月16日胜利攻占广州,历时38天,可谓兵贵神速。势如破竹。这主要是孙中山先生之崇高威望和杨希闵的用兵得法,善于团结友军,分化瓦解敌人。此举顺应民心,得到拥护。第一次平定陈炯明叛变告捷之后,杨希闵与滇军将领共同会商后,由杨希闵派专人迎孙中山回粤主持大计,同时将滇军扩编为3个军:第一军军长杨希闵自兼,第二军军长范生石,第三军军长蒋光亮。滇军不断发展壮大,兵力较原来增加了一倍多。
北战东援三败沈鸿英
第一次平定陈炯明叛变的战斗中,桂军沈鸿英部始终未积极出战。广州大捷后,他却抢先入城占领要地,攻击赶走粤军起义部队,强占观音山炮兵阵地。滇桂联军进驻广州后,他散布谎言,制造混乱,大搞分裂,挑拨联军与起义粤军之间的关系,企图把滇桂军赶出广州。同时,制造刺杀新任省长胡汉民和特派员邹鲁的“江防事件”,从而暴露了他是政学会暗中指派的鹰犬之面目。事件发生后,杨希闵识破其反动本质,一面派员慰问省长和特派员,一面加强了广州城防保卫,严密监视沈军动态,部署应对突发事件的战备工作。
1923年2月初,杨希闵派副官长叶夏声到上海向孙中山面陈一切,欢迎孙中山回粤主持大计。2月15日,孙中山由上海转香港于21日到达广州。杨亲率滇军3、4、8旅官兵沿途森严警戒,徒步前往迎接孙先生及随员进驻滇军总部。3月1日孙中山在滇军协助下第三次在滇军总部建立广州政权——大元帅府。连发6道嘉奖令,表彰滇、桂、粤军及海军讨陈功勋。特别赞扬滇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劳苦功高。称赞杨希闵忠诚最著、督军有方、允为元功等等。4月10日在悼念讨陈烈士大会上,孙中山亲书“讨贼失孤忠,魂兮不朽;为谁易幸福,生者勿忘”的挽联以诗忠烈。
孙中山回广州主持军政以后,为保证统一指挥,首先是整编部队,重新布防。以防沈陈军异动,确保广州城防安全。他把滇军从原来的4个旅扩编为4个师。在孙中山组织平息陈炯明部叛乱的过程中,出身于云南讲武堂的滇军将领李烈钧、张开儒、杨希闵、朱培德、范石生、邓泰中等立下汗马功劳。成为孙中山政权最核心的人物。随即孙中山以大元帅名义任命杨希闵为滇桂讨贼联军总司令、中央直辖滇军总司令;任命杨希闵、范石生、蒋光亮、朱培德为中央直辖1、2、3、4军军长(上将)。任命张开儒为大元帅府大本营参军长(上将);任命李烈钧为大本营总参谋长(上将);任命朱培德为大本营代理军政部长兼拱卫军司令;任命叶荃为军政次长(上将);任命范石生以上将军长的身份兼任大元帅府警备司令;任命方声涛为广州警备司令;任命邓泰中为大元帅府陆军部次长(上将),其他有功将领均委以重任。同时,命令沈鸿英部退出广州,移驻肇庆及西江北岸。广州城防,由滇军1、2、3师接管守卫。至此,广州治安迅速恢复,迁港商家陆续返回,市场繁荣,民心安定。
但是,沈鸿英却抗拒执行孙中山命令,孙对其耐心团结争取而没有收效,约其见面不来,亲往会晤推病不见。引起了孙之气愤和警觉,便亲对杨希闵授意:沈乃土匪出身,至今本性未改,终会叛变,你务要严加防范。沈鸿英与北洋政府早有秘密勾结,吴佩孚答应给其长短枪1000支,子弹50万发,要他在广州待机行动。于是以移防作掩护,精心策划,于4月12日在新街宣布,接受北洋政府委托的督理广东军务之职,公开叛变。4月16日即兵分两路进犯广州,直逼滇军所属防地。战斗打响后。滇军分两路迎击。杨希闵率总部几十名卫队亲自上阵指挥。第1、2师由小北门以东阻击来犯叛军,第3师9、10两团出北大门迎战。在两路滇军的英勇反击下,企图攻占滇军总部的叛军被击退,夺回永胜寺阵地,攻下东西两座炮台。4月18日,滇军两路夹击,经过两天恶战,收复白云山阵地。同日,在杨希闵直接指挥下,义收复瘦狗岭、龙眼洞阵地。之后,又连续攻克太和圩、三元里、西村一带据点。20日,沈鸿英两路叛军狼狈向新街溃退、在三水方面,滇军也取得节节胜利。第1混成旅3、4两团将叛军围歼于黄圹,俘敌1300多人,缴获步枪1300多支。叛将邓跃坤溺水而亡。4月19日攻克芦包,25日再克清远。滇军经过10天奋战,击退三路叛军,保卫了革命中心广州。 广州城郊大捷后,孙中山命杨希闵率滇、桂、粤3省联军,乘胜追歼退驻新街的沈军残部。4月23日联军攻占新田后,因天黑又下大雨。被迫露营警戒。24日叛军以火车头作掩护,架机枪持手枪沿铁路两侧射击行进。联军措手不及向军田后撤。杨希闵闻讯亲往视察。见粤军涌来,即下令阻止收容士兵,速到江村设防阻击。但不见滇军和桂军踪影。4月28日退守江村新街时,才收到两军绕道后撤的报告。29日杨即令两军重新收复军田并进攻银盏坳敌军。可是,当天便接到孙中山发来关于“北江只宜防守”的电谕。杨希闵看后便复电称:“目前北江不利防守,处于我不破敌,敌必破我之势,一旦北江有失,广州难保。务必主动歼敌,始能保卫广州。”孙大元帅即复电,同意其请示。
4月30日联军向军田发起总攻,在杨希闵的指挥下,军田战斗十分激烈。在虎岭一线,连续打退叛军十几次反扑,大量杀伤敌人而迫使其后撤。正当联军在军田北面筑工事时,忽见敌方一辆十余节火车,以一个营兵力掩护,满载军械物资,从同乐开韶关往军田北侧而过。师长蒋光亮命大炮击中火车。沈鸿英急忙调队增援均遭联军两而央击使其退路受挫。在此紧要时刻,混成旅团长甘芳率队奋勇冲杀,向敌人展开肉搏,将沈军卫队杀退军田。入夜,甘即率1营兵力袭击沈军司令部告捷,使军田要地又得复克,缴获子弹300多万发沈连夜逃往银盏坳。
这时孙中山来电称:“陈炯明兵分3路进犯广州,调刘震寰速回万龙防守。北江之战,由杨总司令率滇军追缴歼灭。”于是,乘沈鸿英、邓如琢两残部逃窜立足未稳之际,杨即命胡思舜部和4师第8旅轻装急行追剿。5月5日邓如琢被击溃。5月6日两部合击英德车站时,忽闻火车汽笛长鸣3声,一些战士误认为机车头又来冲阵。甘芳团长即带1个连的兵力攻入车站,只见沈军官兵丢枪扒车逃命。随之,又攻克英德车站,缴获山炮8门,步枪800多支。在打扫战场时,才得知其汽笛3鸣乃乘车退却之信号。当天,沈鸿英、方本仁、邓如琢率其残部退往韶关、南雄、始兴一带。5月17日杨希闵率队入沙头车站后,沈、方、邓叛军撤离韶关,向江西贺县八步逃窜。至此,滇桂联军从4月16日至5月8日止,历时25天,打败叛军沈鸿英。
然而,沈鸿英部并不甘心失败,在贺县休整20余天,得到北洋军赣南镇守使方本仁之援助,于6月4日兵分3路向韶关、南雄、始兴等地再次进犯。滇军亦分3路进行阻击。杨希闵命1师打正面,2师打右翼,混成旅与4师、8旅打左翼。在韶关交火中,该城防滇军守将张武叛变,使滇军背后受击,战局突变,韶关等地失守。滇军退至连江口设立司令部。杨希闵将战况电告孙中山,孙即电令第3师速回北江增援。6月24日沈氏也得到豫军两个旅的增援,准备进攻连江口滇军总部。6月25日滇军第3师赶到此地,次日抢先发起全面反攻。27日混成旅击溃叛将谢文炳部收复英德。并乘胜追击河头往湘境逃窜的谢文炳残部。1、2、3师即分三路进攻,经8、9天战斗,两师赶到东江平湖。刚到平湖半月左右,沈鸿英与陈炯明配合,第三次又从江西进犯韶关,先后攻占南雄、始兴,向韶关逼近。北江战事吃紧,孙又命杨部回师北江拒敌。杨希闵率所辖各部日夜兼程赶到韶关,与2、3两军分3路反击来犯之敌,激战半月,于8月17日,将沈氏叛军全部击溃,即三败叛军沈鸿英。收复南雄、始兴等地,固守韶关重镇。
与此同时,东江战事失利,粤军总司令许崇智被陈炯明围困于博罗城内,弹尽粮绝。孙中山得此告急,便电令滇军火速赶赴东江解围。杨希闵接令即率队于8月25日抵达博罗城外,命1、2两师分头攻击右翼叛军。8月29日收复淡水后迅速向博罗推进。在滇军猛烈的攻击下,包围博罗城的叛军溃退响水。从而解除了许崇智总司令被困之危,并且收复平山要地。陈炯明率其残部败退海丰。
杨希闵率队多次北战东援,三败叛军沈鸿英。再次击败陈炯明攻占广州。初期,在他的指挥下,滇军英勇善战,军纪严明,深得广东人民的爱戴与支持,杨希闵率领的滇军被称为“常胜之师”。
统领联军 广州城“三杨开泰”
滇军长期留在广东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政权,成为孙中山广州政权的主要支柱。从1916年到1925年,滇军驻广东达10年之久,驻广东滇军为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安定与发展,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孙中山先生对滇军官兵倚畀甚殷,期望很大,对杨希闵更优礼有加。如在大本营开重要会议时,杨希闵的席位最接近中山先生和苏联顾问鲍罗廷以及廖仲恺先生等。1924年1月,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人和第三国际的参与和帮助下,改组国民党,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杨希闵以特定代表资格出席大会,滇军将领李烈钧、杨希闵等被选举为仅由24人组成的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成为国民党中央领导。共产党人李大钊入选中执委员。毛泽东人选候补中执委员。在这次会议上,蒋介石还连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都不是。大会一致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人帮助孙中山提出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进一步明确了奋斗目标和斗争方向。
1925年2月,广州政府集中力量,发动彻底消灭陈炯明叛军的第一次东征,杨希闵再度担任东征联军总司令,统辖广州政府下的许崇智粤军、谭延闽湘军、刘震寰桂军、樊钟秀豫军、杨部滇军以及中央直属建国军朱培德部等,兵力超过10万人。当时杨希闵成为广东最显赫的人物,统辖各省驻粤军有13个总司令之多。在驻粤联军总司令部的上空,总司令杨希闵的“杨”字帅旗猎猎作响。杨希闵和他的左膀右臂,第一军第一师师长杨池生、第二师师长杨如轩系云南讲武堂同学,在川作战同过患难。杨希闵和杨如轩又是宾川小同乡,三杨私交深厚。这“三只羊”在广东显赫多年。因此,被广东人民戏称为“三羊(杨)开泰”。
杨池生(公元1891年-1962年),国民党陆军中将。云南昆明人。云南讲武堂毕业。参加辛亥革命、护国起义、北伐战争。历任滇军团长。旅长、国民革命军师长等。1928年率部攻打江西苏区,任前敌总指挥。后被调往南京任军事委员会参事。1962年在昆明去世。 杨如轩(公元1888年-1979年),国民党陆军中将。云南宾川人。云南讲武堂毕业。参加辛亥革命、护国起义、北伐战争。曾任滇军团长、旅长、国民革命军第27师师长兼赣东警备司令等。1928年率部攻打江西苏区,战败受伤,后被调往南京任参议院参议。1951年被宾川县法院判处无期徒刑。1974年获释放,后在云南省文史馆工作。1979年5月在昆明去世。
各个击破蒋介石挫败杨希闵
1928年2月2日,国民党在南京召开二届四次中央执监委会议,组成新的国民政府委员会,推谭延闿、于右任、李烈钧、蔡元培、张静江为常委,谭为主席。军事委员会也进行改组,推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杨树庄、谭延闿、李宗仁、李济深、程潜、朱培德、白崇禧、何应钦、于右任为常委,蒋为主席。云南陆军讲武堂出身的李烈钧、朱培德继续担任国民政府要职。二届四中全会通过《集中革命势力限期完成北伐案》,并发表“北伐宣言”。但这次北伐,与1926年7月9日的誓师北伐性质完全不同。这是国共分裂后的北伐,已是国民党新军阀攻打奉系北洋军阀——旧军阀的战争,亦即新军阀取代旧军阀的战争,已不是革命战争了。这里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新军阀的形成。也即蒋介石是如何起家的。
蒋介石(公元1887年~1975年),浙江奉化人,父为盐商。幼年在家塾读四书五经,中日战争后,考入1912年成立的保定军官学校,后去日本十官学校炮科学习,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武昌起义时,回国任沪军都督陈其美部黄郛第23师的联队长。讨袁护国时,任居正在山东组织的绿林武装——中华革命军的参谋长。护法战起,一度赴粤参战,旋返上海与张静江、戴季陶混迹于证券交易所。做第52号经纪人。后又去广州,任陈炯明粤军第2军(军长许崇智)第2支队支队长(团长),后任许崇智第2军参谋长。但都因与同僚不睦,几次离军回沪。1922年6月,陈炯明叛变,孙中山逃至永丰舰,困于白鹅潭,蒋由上海赴粤随侍孙中山左右。从此受到孙中山的信任。
1924年5月3日,孙中山又任命蒋介石为黄埔军官学校校长兼粤军总司令部参谋长,负责组建党军。黄埔军校第1期招生640人。训练6个月后,即以这批青年军官作为骨干组建两个教导团,第1团团长何应钦、第2团团长王懋功,不到两年就发展壮大为两个师的党军了。蒋介石虽善于投机,但孙中山在世时,他在国民党内地位是很低的,直到当了黄埔军官学校校长,才算掌握了实权。当时在蒋面前摆着几个阻碍他篡权的力量,一是跟随孙中山多年的滇军;二是跟随孙中山最久的许崇智粤军;三是掌握工农兵群众和黄埔学生的共产党。在国共第一次合作前期,蒋介石大耍两面手法,形左实右,以左的面目出现,掩盖其右的图谋。1925年8月24日,蒋当上了广州卫戍司令。26日把黄埔学生组成国民革命第一军,蒋自任军长。至此,蒋成了广东的实力派。蒋介石自感羽翼丰满后,即于次年3月和4月,运用“贼喊捉贼”和“公事公办”的办法,先后制造了“中山舰事件”,推出了“整理党务案”,严重破坏了国共的第一次合作,并于5月份当上了国民党组织部长和军人部长以及国民军军事委员会主席。至此,蒋全面控制了党政军大权,不择手段,削藩灭“王”。
孙中山重任大元帅时,广州政府推举唐继尧为副元帅。统帅8省联军的总司令唐继尧看不上眼这个副元帅职,不就任。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病逝。唐继尧忽然于3月19日通电,声明已于3月18日在云南就任副元帅职(无异就任大元帅职)。广州政府代理大元帅胡汉民立即通电谴责唐继尧的行径,并通电讨伐唐继尧。唐继尧大为恼怒,组织建国军,向广东进发,又派人联络杨希闵想策动杨作为内应。此时,在广东声威显赫的国民政府财政军事委员会委员、驻粤滇军第2军军长范石生向国民政府自告奋勇,回滇讨唐。唐继尧、杨希闵、范石生都是阻碍蒋介石夺权的政治力量,范石生更是蒋介石的眼中钉、肉中刺。昕到范石生请愿回滇讨唐,蒋喜极若狂,心想:这正是我报冤雪耻的机会,只要范石生一走,杨希闵就好对付了。范石生和唐继尧两虎相斗,必有一伤,伤了一个,余下的一个也就容易对付了,便竭力怂恿代理大元帅胡汉民批准范石生的请愿,叫他立即出发。范石生进入云南,在开化(今文山)地区,与唐继尧军大战数月,打得两败俱伤,范石生率残余部队不满一千人,退入广西。
范石生(公元1887年-1939年),国民党陆军上将。云南河西(今通海县)人。早年加入同盟会。毕业于云南讲武堂。参加了云南“重九”起义。历任滇军团长、旅长、师长、军长。1933年辞职回云南,在昆明挂牌行医(范家是中医世家)。1939年3月17日被人刺杀于街头,成民国悬案。
唐继尧也元气大损,1927年2月6日,其手下龙云、胡若愚、张汝骥、李选延4镇守使举行“兵谏”,迫使唐继尧交出政权、军权,下了台,结束了唐对云南14年的统治,唐遂一病不起,于5月23日呕血不治而死,年仅44岁。后龙、胡、张、李4人又开展混战。最终龙云当上了“云南王”,并在北伐军取得节节胜利的背景下,宣布加入国民革命军,龙云被任为第38军军长,胡若愚被任为第39军军长。
就在范石生和唐继尧大战时,蒋介石的6000黄埔党军,已经训练成熟,在代理大元帅胡汉民部署下,进行解决驻粤滇军的行动,胡、蒋先联系谭延闾、许崇智两军和朱培德所率中央直辖滇军给予协助,又和杨希闵所率驻粤滇军第1军第2师师长廖行超订立密约,只要他不和杨希闵合作,杨希闵解决后,他就是驻粤滇军总司令。对驻粤滇军第3军军长胡思舜,胡汉民平时就以家门身份做过一些工作,以此分化滇军势力,各个击破。这一切搞定后,蒋介石才在珠江南岸布置防线,1925年6月5日,代理大元帅胡汉民下令免去在广东的建国滇军总司令杨希闵一切职务,以莫须有的罪名说杨希闵勾结唐继尧,颠覆广东政府,放纵官兵,蹂躏广东等种种罪恶,明令讨伐。
5月18日清晨,蒋介石率黄埔军在飞机大炮掩护下,抢渡过江,进攻驻粤滇军第1师,第1师猝不及防,师长赵成梁中炮阵亡,第1师全线败退。长堤一带的胡思舜、廖行超军,作壁上观,一枪不发,赵成梁一死,这时胡思舜、廖行超才大梦方醒,但为时已晚,很快被各个击破。杨希闵滇军被解决后,6月12日,蒋介石当上了广州卫戍司令。 仕途周折只身隐退
滇军进驻广州后,部队抢占繁华地区驻防,垄断税收,遍设赌馆、烟馆,团长以上军官大发横财,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军纪涣散,下层军官士兵行为异常横暴,强买强拿,吃饭、坐车不付钱是常事,百姓对滇军畏之如虎,恨之如蛇,无可奈何,于是广州人民由拥护滇军逐渐变为痛恨滇军。由于指挥无效,纪律废驰,将领各自为政,因众所垂涎的赌捐和所占广州的地盘而互相争权夺利,骄横恣肆,官兵漫无法纪,横行霸道,人人都想发财,四处抓拿骗吃,杨希闵有职无权,对范石生、蒋光亮两军的编制、军饷、指挥,甚至行政用人都不能过问。他直辖的第一、二师的一切编制、调拨、军费收支也由廖行超、赵成梁两师长作主,任用人员也是决定后报杨任免,履行形式而已。
1924年元旦,孙中山先生召集各军将领开会,对滇军将领沉痛地说:“我在上海,你们打进广州,派人到上海请我回广州主持,说是要实行三民主义,现在你们为所欲为,戴着我的帽子,糟踏我的家乡,吃广东的一滴水都是有罪的。”滇军将领面面相觑不敢作声。以上所述事实,是杨希闵及其所率滇军后来在粤日渐失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杨希闵对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是忠诚的。从1911年到1925年这段历史时期,他一直是在孙中山先生的间接和直接领导下进行着艰苦的革命战争。不论是在革命高潮、低潮或是在革命转折的关键时刻,他都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真诚拥护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全心全意率领滇军将士与友军一道,出生入死,英勇奋战,讨伐叛逆,捍卫革命政权,因而深得孙中山的信赖和器重。当滇军首复广州名城,挫败陈沈叛军告捷之后,孙即给杨发出特别嘉奖令称:“滇军总司令杨希闵,忠诚最著,督军有方,允为元功,宜加特褒。”同时继续对其委以重任,令其38岁时即挑起了驻粤13省联军总司令的重担。因此,杨希闵堪称是一位青年爱国将军。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不幸在北京逝世,国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面临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时局,杨希闵曾说过一些错话,办过一些错事,使革命事业受到一定的影响和损失。对此,孙中山生前就对廖仲恺等人说过:“杨希闵还年轻,他长于带兵打仗,但政治斗争经验还不够,你们要多多帮助……”客观地说,杨希闵带兵打仗是一把好手,但在政治上是十分幼稚的,加之胡汉民、蒋介石等人对杨多受孙中山的信赖器重而嫉妒已久,以十分恶劣的态度对待滇军及其将领,“欲加之罪,何患无词”。杨希闵便被免去一切职务,离开了军队,从此结束了带兵历史,开始了隐退生活。
杨希闵将军自18岁应募投入新军,从士兵到排长、上尉参谋,连长、营长、副团长、团长、旅长、师长:又升任中央直辖滇军总司令兼广州卫戍司令、建国军第1军军长,并授上将军衔,时年仅37岁。不久,再升任驻粤13省联军东征总司令,直到被免去一切职务时也才39岁。他在20年的戎马生涯中,曾为国家、民族和人民流过汗,立过功,做过一些有益的事。他到香港几年后转至广州,于1932年携再配夫人陈志德和女儿一家5口,回陈的老家浙江绍兴定居。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杨希闵举家迁回昆明,住翠湖北路玉龙堆23号。他过着一般市民的淡泊生活,平时衣着朴素,沉默寡言,很少与外界接触,晚上经常到茶馆品茶听滇戏。
杨希闵是一位爱国的滇军名将,在辛亥、护国、护法、击败陈炯明、平定沈鸿英等重大历史事件中,都有自己的贡献。1950年陈赓将军在昆明会晤杨希闵。50年代朱德来昆视察时,杨希闵作为朱在云南讲武堂时的同学,讨袁护国时的战友,受到朱老总的接见。1955年政协云南省第一届第一次会议召开。杨希闵被推为云南省政协委员、1956年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继续为统一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1967年1月17日,杨希闵因病在昆明去世,享年81岁。
编辑手记:
杨希闵在辛亥、护国、护法、讨陈炯明和拥孙中山等方面都有杰出贡献,虽为国民党中央执委之一,但在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即受蒋介石排挤,解除一切职务,移居香港。1937年返回昆明后一直隐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云南省政协委员,1956年在中共统一战线感召下。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作者查阅了大量史料。包括大量鲜为人知的细节材料,忠于历史,有其鲜明特点,具有史料价值和可读性。
杨氏祖籍江西省吉安府,直到明代杨允升出任大理广威军佥事和巡检司后,才移居赤石城(今平川街)。杨希闵的曾祖父杨箐只有1女,遂招一姓张的大理马久邑人入赘,改名杨必荫。祖父辈时,杨家已经破落,以农耕为生,在平川朵背箐置田地十余亩,平川街建有一幢三坊一照壁的瓦楼房。杨必荫长子杨清(杨希闵的父亲)中年病逝,母子二人孤苦零仃,家境清寒,度日维艰。
杨希闵8岁时,在二叔杨澄的关怀下,送到禾头村张仲清家的私塾念书。几年后学业进步较快,便考入宾川县公立小学堂就读。
杨希闵自幼知艰识苦,勤劳俭朴,好学向上,品学兼优。高小毕业后,辍学在家,一面辛勤农耕,一面坚持自学。这时候,杨希闵已经成长为身强体壮,有理想、有追求、有一定文化知识的青年了。
1905年,云南新军到平川街募兵。年满18岁的杨希闵,应募入伍,被分配到大理新军第76标当士兵。因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且刻苦学习操练,学业进步很快,在军中表现较好,成绩优良。入伍两年后,就被提升为哨官(相当于排长)。1909年,大理新军保送他到云南讲武堂丙班学习军事。入学不到半年,其母亲病故。杨希闵悲痛欲绝,因学习紧张不能脱身,只好含泪拜托来昆报丧的二叔杨澄,回家典卖几亩田产作为费用,为其代办母亲丧葬事宜。
云南讲武堂自建立之日起就成为同盟会革命党人掌握的据点,在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下,讲武堂已秘密成立了同盟会组织,发展了会员。杨希闵在讲武堂丙班学习期间,相继结识了朱德、朱培德、金汉鼎、范石生、杨如轩、杨池生、王均、唐淮源、杨蓁等人,大家相处很好,并义结金兰,秘密加入了同盟会。1911年杨希阂于云南讲武堂丙班毕业,被分发到云南滇军部队任连长。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在民主思想的影响下,杨希闵参加了云南“重九起义”。起义军支持新成立的民国政府,拥护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随后,杨所在的第1梯团赴蜀参加援川战役。部队驻四川期间,杨希闵经人介绍,又于1912年入江西武备学堂深造。1913年毕业后,调任江西新军第3旅上尉参谋。从此,年轻有为的杨希闵,在战乱纷飞的戎马生涯中,逐露锋芒。
护国起义讨袁出川
“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然而,袁世凯在窃取了革命的胜利果实后,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竟然复辟帝制。但袁世凯还没来得及登基,云南便揭竿而起,率先通电全国,首举反袁称帝的义旗,打响了维护民主共和的第一枪,云南举义。得到了全国各地响应,迅速掀起了反袁热潮。华夏各路爱国将领、广大民众和海外同胞热烈响应。杨希闵在江西也参加了讨袁战斗。不料九江战役失利,他只身回昆明,以开小食店维持生计。滇军知道后,便令其归队任步兵第1团连长。1914年因公到峨山县城,住郭姓客店时,与店主之养女李玉莲结识相爱,随之便入赘完婚。杨与李玉莲婚后,在昆明生长子杨子尚,在四川生次子杨子夔,于广州生女儿杨粤麟。10多年后。李玉莲病故广州。
1915年12月25日,在蔡锷、唐继尧、李烈钧等人领导下,云南军民发动了“护国起义”。宣布云南独立,并组成护国军3个军,分3路出川、黔、桂3省讨伐袁世凯。蔡锷任护国军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杨希闵在第1军蔡锷部第1梯团1支队李文汉营任连长,驻防川滇交界处的盐津县。1916年1月15日。第1梯团接到出川作战命令。营长派杨希闵第1连为先头部队向前疾进,在老鸦滩与川军交火。激战一天,便攻占了老鸦滩阵地。杨部乘胜追歼,敌逃至燕子岩,妄想凭借天险负隅顽抗。护国军第1、2两支队与敌恶战两昼夜之后,杨希闵第1连率先攻破敌人阵地,消灭两个重要火力点。掩护支队攻占了燕子岩,出川部队首战告捷。在乘胜渡江进攻安边敌军的战斗中,护国军采用迂回战术,2支队暗渡金沙江,往敌后发起攻击,1支队从正面渡江强攻。杨希闵率1连乘船夜渡金沙江,向敌人发起猛烈攻击,占领敌江防阵地,掩护后续部队顺利渡江。安边袁军向叙府(今宜寅)败退。经过一昼夜的激烈战斗,第1梯团占领安边重镇。叙府守军见势不妙,弃城逃跑。护国军便于1月22日进驻叙府。杨希闵在上述战役中,带领连队处处打头阵,勇敢善战,屡立战功,受到支队和梯团的嘉奖。
1916年2月。纳溪战役开始后,川军将领刘存厚在此起义。护国军乘胜向沪州进发,不料袁军抢先偷渡长江,夺取了月亮岩、兰田等重要据点。战局急转直下,护国军只好变攻势为守势。此间,杨希闵率队行至九川山时,与数倍于己的袁军遭遇。经过激烈战斗,占领了阵地,营长李文汉负伤撤下火线,杨希闵即升为该营营长,并奉命撤退到马鞍山防守。关键时刻。蔡锷当机立断,实施了诱敌深入的战术。一面以少数兵力且战且退阻击袁军,一面将主力部队后撤到龙头铺高地一线修筑工事,伺机歼灭敌人。敌军以为护国军已溃散,便尾随追赶,进入了护国军设下的包围圈。护国军四面出击,发起了强大的攻势,杀得袁军一败涂地。至此,纳溪战役反攻告捷,护国军军威大震,一举渡过长江,攻克泸州要地。在纳溪战役中,杨希闵身先士卒,带领全营将士奋勇追歼敌军,俘敌300余人,缴获各种枪械800余件。因军功卓著,杨希闵被提升为副团长。
袁世凯得知纳溪战役惨败,泸州失守。惊恐万状。湘、黔、川、陕等省督军在护国军纳溪大捷的影响下相继宣布独立,其它各省也纷纷通电响应。袁世凯见大势已去,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同年6月6日袁世凯在北京病逝。护国起义胜利后,滇军驻川达5年之久。在整编中,杨希闵升任第24团团长。1920年,又升任第1军第1梯团团长。护国战争结束了,但已进入四川、贵州、广西、广东的滇军并未撤军,特别是进军广东的云南护国第二军改编为驻粤滇军。 随顾倒唐顾军败北
护国讨袁告捷后,唐继尧任滇黔督军,大权在握,割据称雄。滇军第1军军长顾品珍与唐素来政见不一,矛盾日深,多数将领也对唐不满,全力支持顾率师回滇倒唐。顾品珍是忠厚的长者,此次率部回滇倒唐,并非有个人野心,主要是顺应广大护国滇军将领、官兵的要求。于是顾便率驻川滇军第1、2两军分两路出川回滇。第1梯团团长杨希闵率所辖3个营,从叙府经镇雄迅速到达宣威。唐继尧抢先派员到毕节委顾为滇东北边防督办,想以此控制顾品珍。顾将计就计,声称接受委任且缩编军队,并以赴省城述职为名,于1921年1月14日率大军向昆明挺进。唐军8个团的主要兵力远在滇南新平一线,昆明城防空虚,且驻马龙杨蓁旅倒戈投顾,愿入省城为顾军作内应。于是,顾品珍便率队一路无阻地进抵昆明城郊。唐继尧见势不妙,逃往香港。当天中午杨蓁旅入城。2月7日,顾品珍即率杨希闵等部进驻昆明。广州军政府闻之,任命顾为滇军总司令,接管云南军政大权。顾即整编滇军为7个混成旅,杨希闵就任第3旅旅长,杨如轩(宾川县平川盘谷村人1就任第4旅旅长。
1921年10月8日,在广州召开的非常国会通过了孙中山提出的“北伐议案”。孙即在南宁电令顾为滇军北伐军司令,出黔入湘北上。顾将滇军整编为北伐军4路军及先遣军。35岁的杨希闵就任第1路军司令。正当滇军准备出师北上之际。唐继尧从香港潜往广西,秘密纠集其旧部,率兵回滇夺权。顾召集杨希闵等众将领开紧急会议,决定停止出黔北伐,留滇拒唐。杨希闵第3混成旅派驻泸西、邱北一线。1922年2月以后,唐军从广西柳州出发向云南边境进犯。顾部3旅两个团在泸西叛变,赶走旅长杨希闵等人。随后,叛军被1旅战败,将其部归还3旅。杨希闵回旅部后,清除叛逆,整编部队,遂从泸西向广西阻击唐军。但是,此时唐军已经全部入滇,顾军各旅先后撤往曲靖,杨希闵旅也迅速从泸西赶往曲靖。
1922年4月,唐继尧复辟(1921年2月9日,顾品珍举兵驱逐唐继尧,4月20日,任云南省代省长、滇军总司令,后孙中山任命为云南北伐军总司令)。唐继尧收编的土匪武装吴学显部窜到宜良,偷袭了顾品珍司令部。云南北伐军总司令顾品珍战死,唐继尧得知战况后,欣喜若狂,便火速沿滇越铁路进军宜良,于1922年3月20日回到昆明,重掌云南军政大权。
审势北伐转战黔桂
金汉鼎、朱德等滇军将领受唐继尧通缉撤离昆明,从滇北退入四川。在滇南的部队,由副司令张开儒率领其所部退往曲靖、宣威一带,然后,在贵州盘县集中。后转入广西为杨希闵、范石生、蒋光亮、杨如轩、杨池生等5个旅,人数近两万,这5个旅均为原在四川征战多年,训练有素,具有很强战斗力的部队。1922年3月,副司令张开儒召开了各旅团长会议,决定仍按顾品珍生前的主张,执行孙中山的电令,出滇入黔赴湘参加北伐。4月3日,杨希闵第3旅和杨如轩第4旅先行,其他旅随后开拔。第3旅在行军途中。多次遇到小股土匪武装袭击,均被打退。
在此危难之际,张开儒、杨希闵、杨如轩等将领一面致电孙中山,表示滇军决意北伐,望速派员赴黔接济,一面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兵分两路行进。杨希闵为右翼指挥,率1、3、4旅经普安到达坡贡时,黔省发生政变,袁祖铭赶走黔军总司令卢焘而自任其职。杨便派人与袁联系,借道贵阳人湘西北上。袁拒绝其要求,并告之广州北伐师已改道赣南,孙中山去了桂林。得此消息后,滇军进抵独山时,便改变行军路线出黔入桂,议定各部在柳州会师。当杨希闵率右路军3个旅到达柳州时,张开儒以孙中山名义委任杨希闵等诸将师长之职。这时,又获悉林俊廷自任广西自治军司令,拒绝外省军队进入广西。为减少滇军在桂境行进的困难,杨希闵等人商议决定,推举在黔桂均有声望影响的原黔军总司令卢焘为滇黔联军总司令。但是,张开儒不愿受卢的节制而弃职。卢任职后,暴露其借助滇军势力而窃取广西政权之阴谋,遭到滇军诸将的抛弃,7月,原顾品珍所部的5个旅(旅长分别是杨希闵、范石生、蒋光亮、杨如轩、杨池生)在张开儒带领下响应孙中山号召向广东进军讨伐陈炯明。7月20日,张开儒率滇军进入广西桂平,滇军内部进行改组。公推年岁居长、性格沉稳、处事冷静的第3旅旅长杨希闵为滇军总司令。
8月初,败退南宁的桂军林俊廷率部回师到来宾,企图夺回柳州。杨希闵即率队抢先占领了该城郊制高点,发起猛烈攻击,激战3天,林部伤亡3000多人后即弃城溃退,滇军又占领了来宾城。9月初,滇军仍分两路分别从柳州、来宾出发。左右两路滇军在范石生、杨希闵的率领下,顺柳江两岸疾进。沿路受到广西自治军的牵制和袭击,经过大小战斗数十次,桂军终被击退。随之,两军在桂平会师,进驻漾江,暂时休整。
白马会盟 拥孙讨陈
1922年夏,粤军陈炯明于6月16日在广州叛变,攻打总统府。孙中山被迫离开广州去上海。孙中山驻港特派员邹鲁派专人来,传达孙中山要求滇军迅速东下广州,与友军联合,共同讨伐陈炯明的旨意。滇军众将领在柳州军事会议上分析认为:陈之叛变虽成功,但遭到广州民众的反对和西南各省的声讨,革命只是暂时受挫。杨希闵指出:孙中山要我们东下广州讨陈,是对滇军的最大信任,也是我军出黔入桂之本意。但凶情况不明,待派人到港与邹商谈后再作行动。另外,陈炯明也派人来拉拢我们为其效劳,我们何不借此机会来个“将计就计”,一面进军向广州靠近,一面派人了解社情军情。并择时与陈炯明会面,这样可起到麻痹陈的作用。于是,大家同意杨希闵的意见,拟定了行动方案。1922年11月上旬,杨希闵派总指挥部副官叶夏声即日赴香港会晤邹鲁,派范石生、蒋光亮前往广州探查敌情,并在该处会见了陈炯明。二人向陈表明:滇军多数官兵长期征战疲劳。病者较多,思乡心切,意在从桂回滇。但因时值严冬,战士衣薄,给养欠缺,望其资助军饷副食服装,以便解决返滇途中之难。陈炯明得此表态,正合分化革命力量之意,便欣然应允,慨然赠送广东毫洋银币10万元,军服一万两千套,海产干菜十数船,还给滇军军官赠送了进口的白兰地酒,派船由陈军刘震寰、陈章甫师长将上述物资送到漾江,号称“慰问滇军”。11月21日滇军将领范石生、蒋光亮、杨池生、杨如轩和桂军第1师师长刘震寰等人先后聚集漾江,杨希闵主持召开“漾江会议”,共商讨陈计划。29日,叶夏声也回到漾江,传达赴港与邹鲁会谈的结果:要求滇军与粤桂两军协同讨陈,南孙科从澳门拨给接济款15万元,药品、服装等仍可照数拨给。叶夏声即向邹鲁表示:“如此回告,必可举义”。 杨希闵继续响应孙中山号召,向广东进发,大败桂军林俊廷后占领柳州。此时,朱培德也率所部滇军、赣军出师广西,9日占领广西全州。11月1日朱培德部开到浔州,与张开儒、杨希闵所部滇军汇合。12月6日在广西大湟江白马庙,杨希闵和范石生、张开儒、朱培德、刘震寰、沈鸿英等召开军事会议,并推杨希闵为滇桂联军总司令,会商讨陈计划。这次会商被称为“白马会盟”。决定滇桂两军均于12月10日开始发动讨陈之战。在此之后,杨希闵令叶夏声速将其情况函告邹鲁。为避免途中有失,叶夏声即写了两份说法不同内容一致的函件。派两人分途送往香港。邹鲁接函甚为高兴,经请示后给来人带回了孙中山委杨希闵任滇军总司令的指令。
1922年12月10日,滇军在潆江举行讨陈誓师大会,杨希闵在会上发表了就职演说。他号召滇军全体官兵,发扬“护国起义”精神奋勇出师讨陈,复粤救国,迎接孙大总统回穗主持军政并率师北伐。次日滇军5个旅和桂军陈天太、刘玉山两部分左右两路军分头向梧州挺进。杨希闵率第3旅和其他3个旅沿柳江右岸疾进,另一路军从其左岸向藤县逼近。当两路军都靠近藤县时,桂军刘震寰部按漾江会议计划撤出梧州并再次退人赤水,从而迫使陈炯明所辖粤军陈章甫部仓惶退却。这一举动引起了其他粤军的惊恐而纷纷撤退。12月中旬,杨希闵指挥进攻梧州时,滇桂两军只有1700余人,而粤军兵力达数万之众,当时尽管敌我力量悬殊,但死心踏地跟随陈炯明叛变的却是少数。绝大多数粤军同情和支持孙中山。因此,当联军发起进攻时。粤将梁鸿楷首先在梧州城郊起义。城内守军熊略部第3第4两师和第1师部分官兵不战而撤,剩下的第2师和林部激战两天后。也放弃梧州撤退封川。滇军即占领梧州。孙中山欣闻其战况后,即电令滇桂两军和粤军起义部队组成两路大军乘胜讨陈。任命杨希闵为滇桂联军总司令,刘震寰为粤桂联军总司令。
1922年12月31日,滇桂联军沿西江左岸进攻封川时,粤军熊略部第2师被击溃,第1师又在阵前宣布起义,陈章甫第3师不战而走。至此,联军攻势更加猛烈,陈氏叛军士气低落,不堪一击,节节败退。次年1月2日,杨希闵部进占封川,7日拿下都骑,8日攻克肇庆,13日守三水城叛军陆芝清部起义,城内守军残部向广州撤退。这时杨部又攻占了小河,左右两路联军即在此会师,1月15日进驻三水城。
驻广州叛军,惊闻前线节节失利,起义投降者众,濒于土崩瓦解,滇桂联军势不可挡。广州城防守将谭启秀和驻观音山要地炮队于1月12日宣布起义。陈炯明见大势已去,次日便惊惶逃往惠州。滇桂联军杨希闵等部于17日占领广州,受到广大民众和各路起义军的热烈欢迎。滇军从1922年12月10日由潆江会师东下,到1923年1月16日胜利攻占广州,历时38天,可谓兵贵神速。势如破竹。这主要是孙中山先生之崇高威望和杨希闵的用兵得法,善于团结友军,分化瓦解敌人。此举顺应民心,得到拥护。第一次平定陈炯明叛变告捷之后,杨希闵与滇军将领共同会商后,由杨希闵派专人迎孙中山回粤主持大计,同时将滇军扩编为3个军:第一军军长杨希闵自兼,第二军军长范生石,第三军军长蒋光亮。滇军不断发展壮大,兵力较原来增加了一倍多。
北战东援三败沈鸿英
第一次平定陈炯明叛变的战斗中,桂军沈鸿英部始终未积极出战。广州大捷后,他却抢先入城占领要地,攻击赶走粤军起义部队,强占观音山炮兵阵地。滇桂联军进驻广州后,他散布谎言,制造混乱,大搞分裂,挑拨联军与起义粤军之间的关系,企图把滇桂军赶出广州。同时,制造刺杀新任省长胡汉民和特派员邹鲁的“江防事件”,从而暴露了他是政学会暗中指派的鹰犬之面目。事件发生后,杨希闵识破其反动本质,一面派员慰问省长和特派员,一面加强了广州城防保卫,严密监视沈军动态,部署应对突发事件的战备工作。
1923年2月初,杨希闵派副官长叶夏声到上海向孙中山面陈一切,欢迎孙中山回粤主持大计。2月15日,孙中山由上海转香港于21日到达广州。杨亲率滇军3、4、8旅官兵沿途森严警戒,徒步前往迎接孙先生及随员进驻滇军总部。3月1日孙中山在滇军协助下第三次在滇军总部建立广州政权——大元帅府。连发6道嘉奖令,表彰滇、桂、粤军及海军讨陈功勋。特别赞扬滇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劳苦功高。称赞杨希闵忠诚最著、督军有方、允为元功等等。4月10日在悼念讨陈烈士大会上,孙中山亲书“讨贼失孤忠,魂兮不朽;为谁易幸福,生者勿忘”的挽联以诗忠烈。
孙中山回广州主持军政以后,为保证统一指挥,首先是整编部队,重新布防。以防沈陈军异动,确保广州城防安全。他把滇军从原来的4个旅扩编为4个师。在孙中山组织平息陈炯明部叛乱的过程中,出身于云南讲武堂的滇军将领李烈钧、张开儒、杨希闵、朱培德、范石生、邓泰中等立下汗马功劳。成为孙中山政权最核心的人物。随即孙中山以大元帅名义任命杨希闵为滇桂讨贼联军总司令、中央直辖滇军总司令;任命杨希闵、范石生、蒋光亮、朱培德为中央直辖1、2、3、4军军长(上将)。任命张开儒为大元帅府大本营参军长(上将);任命李烈钧为大本营总参谋长(上将);任命朱培德为大本营代理军政部长兼拱卫军司令;任命叶荃为军政次长(上将);任命范石生以上将军长的身份兼任大元帅府警备司令;任命方声涛为广州警备司令;任命邓泰中为大元帅府陆军部次长(上将),其他有功将领均委以重任。同时,命令沈鸿英部退出广州,移驻肇庆及西江北岸。广州城防,由滇军1、2、3师接管守卫。至此,广州治安迅速恢复,迁港商家陆续返回,市场繁荣,民心安定。
但是,沈鸿英却抗拒执行孙中山命令,孙对其耐心团结争取而没有收效,约其见面不来,亲往会晤推病不见。引起了孙之气愤和警觉,便亲对杨希闵授意:沈乃土匪出身,至今本性未改,终会叛变,你务要严加防范。沈鸿英与北洋政府早有秘密勾结,吴佩孚答应给其长短枪1000支,子弹50万发,要他在广州待机行动。于是以移防作掩护,精心策划,于4月12日在新街宣布,接受北洋政府委托的督理广东军务之职,公开叛变。4月16日即兵分两路进犯广州,直逼滇军所属防地。战斗打响后。滇军分两路迎击。杨希闵率总部几十名卫队亲自上阵指挥。第1、2师由小北门以东阻击来犯叛军,第3师9、10两团出北大门迎战。在两路滇军的英勇反击下,企图攻占滇军总部的叛军被击退,夺回永胜寺阵地,攻下东西两座炮台。4月18日,滇军两路夹击,经过两天恶战,收复白云山阵地。同日,在杨希闵直接指挥下,义收复瘦狗岭、龙眼洞阵地。之后,又连续攻克太和圩、三元里、西村一带据点。20日,沈鸿英两路叛军狼狈向新街溃退、在三水方面,滇军也取得节节胜利。第1混成旅3、4两团将叛军围歼于黄圹,俘敌1300多人,缴获步枪1300多支。叛将邓跃坤溺水而亡。4月19日攻克芦包,25日再克清远。滇军经过10天奋战,击退三路叛军,保卫了革命中心广州。 广州城郊大捷后,孙中山命杨希闵率滇、桂、粤3省联军,乘胜追歼退驻新街的沈军残部。4月23日联军攻占新田后,因天黑又下大雨。被迫露营警戒。24日叛军以火车头作掩护,架机枪持手枪沿铁路两侧射击行进。联军措手不及向军田后撤。杨希闵闻讯亲往视察。见粤军涌来,即下令阻止收容士兵,速到江村设防阻击。但不见滇军和桂军踪影。4月28日退守江村新街时,才收到两军绕道后撤的报告。29日杨即令两军重新收复军田并进攻银盏坳敌军。可是,当天便接到孙中山发来关于“北江只宜防守”的电谕。杨希闵看后便复电称:“目前北江不利防守,处于我不破敌,敌必破我之势,一旦北江有失,广州难保。务必主动歼敌,始能保卫广州。”孙大元帅即复电,同意其请示。
4月30日联军向军田发起总攻,在杨希闵的指挥下,军田战斗十分激烈。在虎岭一线,连续打退叛军十几次反扑,大量杀伤敌人而迫使其后撤。正当联军在军田北面筑工事时,忽见敌方一辆十余节火车,以一个营兵力掩护,满载军械物资,从同乐开韶关往军田北侧而过。师长蒋光亮命大炮击中火车。沈鸿英急忙调队增援均遭联军两而央击使其退路受挫。在此紧要时刻,混成旅团长甘芳率队奋勇冲杀,向敌人展开肉搏,将沈军卫队杀退军田。入夜,甘即率1营兵力袭击沈军司令部告捷,使军田要地又得复克,缴获子弹300多万发沈连夜逃往银盏坳。
这时孙中山来电称:“陈炯明兵分3路进犯广州,调刘震寰速回万龙防守。北江之战,由杨总司令率滇军追缴歼灭。”于是,乘沈鸿英、邓如琢两残部逃窜立足未稳之际,杨即命胡思舜部和4师第8旅轻装急行追剿。5月5日邓如琢被击溃。5月6日两部合击英德车站时,忽闻火车汽笛长鸣3声,一些战士误认为机车头又来冲阵。甘芳团长即带1个连的兵力攻入车站,只见沈军官兵丢枪扒车逃命。随之,又攻克英德车站,缴获山炮8门,步枪800多支。在打扫战场时,才得知其汽笛3鸣乃乘车退却之信号。当天,沈鸿英、方本仁、邓如琢率其残部退往韶关、南雄、始兴一带。5月17日杨希闵率队入沙头车站后,沈、方、邓叛军撤离韶关,向江西贺县八步逃窜。至此,滇桂联军从4月16日至5月8日止,历时25天,打败叛军沈鸿英。
然而,沈鸿英部并不甘心失败,在贺县休整20余天,得到北洋军赣南镇守使方本仁之援助,于6月4日兵分3路向韶关、南雄、始兴等地再次进犯。滇军亦分3路进行阻击。杨希闵命1师打正面,2师打右翼,混成旅与4师、8旅打左翼。在韶关交火中,该城防滇军守将张武叛变,使滇军背后受击,战局突变,韶关等地失守。滇军退至连江口设立司令部。杨希闵将战况电告孙中山,孙即电令第3师速回北江增援。6月24日沈氏也得到豫军两个旅的增援,准备进攻连江口滇军总部。6月25日滇军第3师赶到此地,次日抢先发起全面反攻。27日混成旅击溃叛将谢文炳部收复英德。并乘胜追击河头往湘境逃窜的谢文炳残部。1、2、3师即分三路进攻,经8、9天战斗,两师赶到东江平湖。刚到平湖半月左右,沈鸿英与陈炯明配合,第三次又从江西进犯韶关,先后攻占南雄、始兴,向韶关逼近。北江战事吃紧,孙又命杨部回师北江拒敌。杨希闵率所辖各部日夜兼程赶到韶关,与2、3两军分3路反击来犯之敌,激战半月,于8月17日,将沈氏叛军全部击溃,即三败叛军沈鸿英。收复南雄、始兴等地,固守韶关重镇。
与此同时,东江战事失利,粤军总司令许崇智被陈炯明围困于博罗城内,弹尽粮绝。孙中山得此告急,便电令滇军火速赶赴东江解围。杨希闵接令即率队于8月25日抵达博罗城外,命1、2两师分头攻击右翼叛军。8月29日收复淡水后迅速向博罗推进。在滇军猛烈的攻击下,包围博罗城的叛军溃退响水。从而解除了许崇智总司令被困之危,并且收复平山要地。陈炯明率其残部败退海丰。
杨希闵率队多次北战东援,三败叛军沈鸿英。再次击败陈炯明攻占广州。初期,在他的指挥下,滇军英勇善战,军纪严明,深得广东人民的爱戴与支持,杨希闵率领的滇军被称为“常胜之师”。
统领联军 广州城“三杨开泰”
滇军长期留在广东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政权,成为孙中山广州政权的主要支柱。从1916年到1925年,滇军驻广东达10年之久,驻广东滇军为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安定与发展,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孙中山先生对滇军官兵倚畀甚殷,期望很大,对杨希闵更优礼有加。如在大本营开重要会议时,杨希闵的席位最接近中山先生和苏联顾问鲍罗廷以及廖仲恺先生等。1924年1月,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人和第三国际的参与和帮助下,改组国民党,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杨希闵以特定代表资格出席大会,滇军将领李烈钧、杨希闵等被选举为仅由24人组成的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成为国民党中央领导。共产党人李大钊入选中执委员。毛泽东人选候补中执委员。在这次会议上,蒋介石还连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都不是。大会一致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人帮助孙中山提出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进一步明确了奋斗目标和斗争方向。
1925年2月,广州政府集中力量,发动彻底消灭陈炯明叛军的第一次东征,杨希闵再度担任东征联军总司令,统辖广州政府下的许崇智粤军、谭延闽湘军、刘震寰桂军、樊钟秀豫军、杨部滇军以及中央直属建国军朱培德部等,兵力超过10万人。当时杨希闵成为广东最显赫的人物,统辖各省驻粤军有13个总司令之多。在驻粤联军总司令部的上空,总司令杨希闵的“杨”字帅旗猎猎作响。杨希闵和他的左膀右臂,第一军第一师师长杨池生、第二师师长杨如轩系云南讲武堂同学,在川作战同过患难。杨希闵和杨如轩又是宾川小同乡,三杨私交深厚。这“三只羊”在广东显赫多年。因此,被广东人民戏称为“三羊(杨)开泰”。
杨池生(公元1891年-1962年),国民党陆军中将。云南昆明人。云南讲武堂毕业。参加辛亥革命、护国起义、北伐战争。历任滇军团长。旅长、国民革命军师长等。1928年率部攻打江西苏区,任前敌总指挥。后被调往南京任军事委员会参事。1962年在昆明去世。 杨如轩(公元1888年-1979年),国民党陆军中将。云南宾川人。云南讲武堂毕业。参加辛亥革命、护国起义、北伐战争。曾任滇军团长、旅长、国民革命军第27师师长兼赣东警备司令等。1928年率部攻打江西苏区,战败受伤,后被调往南京任参议院参议。1951年被宾川县法院判处无期徒刑。1974年获释放,后在云南省文史馆工作。1979年5月在昆明去世。
各个击破蒋介石挫败杨希闵
1928年2月2日,国民党在南京召开二届四次中央执监委会议,组成新的国民政府委员会,推谭延闿、于右任、李烈钧、蔡元培、张静江为常委,谭为主席。军事委员会也进行改组,推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杨树庄、谭延闿、李宗仁、李济深、程潜、朱培德、白崇禧、何应钦、于右任为常委,蒋为主席。云南陆军讲武堂出身的李烈钧、朱培德继续担任国民政府要职。二届四中全会通过《集中革命势力限期完成北伐案》,并发表“北伐宣言”。但这次北伐,与1926年7月9日的誓师北伐性质完全不同。这是国共分裂后的北伐,已是国民党新军阀攻打奉系北洋军阀——旧军阀的战争,亦即新军阀取代旧军阀的战争,已不是革命战争了。这里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新军阀的形成。也即蒋介石是如何起家的。
蒋介石(公元1887年~1975年),浙江奉化人,父为盐商。幼年在家塾读四书五经,中日战争后,考入1912年成立的保定军官学校,后去日本十官学校炮科学习,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武昌起义时,回国任沪军都督陈其美部黄郛第23师的联队长。讨袁护国时,任居正在山东组织的绿林武装——中华革命军的参谋长。护法战起,一度赴粤参战,旋返上海与张静江、戴季陶混迹于证券交易所。做第52号经纪人。后又去广州,任陈炯明粤军第2军(军长许崇智)第2支队支队长(团长),后任许崇智第2军参谋长。但都因与同僚不睦,几次离军回沪。1922年6月,陈炯明叛变,孙中山逃至永丰舰,困于白鹅潭,蒋由上海赴粤随侍孙中山左右。从此受到孙中山的信任。
1924年5月3日,孙中山又任命蒋介石为黄埔军官学校校长兼粤军总司令部参谋长,负责组建党军。黄埔军校第1期招生640人。训练6个月后,即以这批青年军官作为骨干组建两个教导团,第1团团长何应钦、第2团团长王懋功,不到两年就发展壮大为两个师的党军了。蒋介石虽善于投机,但孙中山在世时,他在国民党内地位是很低的,直到当了黄埔军官学校校长,才算掌握了实权。当时在蒋面前摆着几个阻碍他篡权的力量,一是跟随孙中山多年的滇军;二是跟随孙中山最久的许崇智粤军;三是掌握工农兵群众和黄埔学生的共产党。在国共第一次合作前期,蒋介石大耍两面手法,形左实右,以左的面目出现,掩盖其右的图谋。1925年8月24日,蒋当上了广州卫戍司令。26日把黄埔学生组成国民革命第一军,蒋自任军长。至此,蒋成了广东的实力派。蒋介石自感羽翼丰满后,即于次年3月和4月,运用“贼喊捉贼”和“公事公办”的办法,先后制造了“中山舰事件”,推出了“整理党务案”,严重破坏了国共的第一次合作,并于5月份当上了国民党组织部长和军人部长以及国民军军事委员会主席。至此,蒋全面控制了党政军大权,不择手段,削藩灭“王”。
孙中山重任大元帅时,广州政府推举唐继尧为副元帅。统帅8省联军的总司令唐继尧看不上眼这个副元帅职,不就任。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病逝。唐继尧忽然于3月19日通电,声明已于3月18日在云南就任副元帅职(无异就任大元帅职)。广州政府代理大元帅胡汉民立即通电谴责唐继尧的行径,并通电讨伐唐继尧。唐继尧大为恼怒,组织建国军,向广东进发,又派人联络杨希闵想策动杨作为内应。此时,在广东声威显赫的国民政府财政军事委员会委员、驻粤滇军第2军军长范石生向国民政府自告奋勇,回滇讨唐。唐继尧、杨希闵、范石生都是阻碍蒋介石夺权的政治力量,范石生更是蒋介石的眼中钉、肉中刺。昕到范石生请愿回滇讨唐,蒋喜极若狂,心想:这正是我报冤雪耻的机会,只要范石生一走,杨希闵就好对付了。范石生和唐继尧两虎相斗,必有一伤,伤了一个,余下的一个也就容易对付了,便竭力怂恿代理大元帅胡汉民批准范石生的请愿,叫他立即出发。范石生进入云南,在开化(今文山)地区,与唐继尧军大战数月,打得两败俱伤,范石生率残余部队不满一千人,退入广西。
范石生(公元1887年-1939年),国民党陆军上将。云南河西(今通海县)人。早年加入同盟会。毕业于云南讲武堂。参加了云南“重九”起义。历任滇军团长、旅长、师长、军长。1933年辞职回云南,在昆明挂牌行医(范家是中医世家)。1939年3月17日被人刺杀于街头,成民国悬案。
唐继尧也元气大损,1927年2月6日,其手下龙云、胡若愚、张汝骥、李选延4镇守使举行“兵谏”,迫使唐继尧交出政权、军权,下了台,结束了唐对云南14年的统治,唐遂一病不起,于5月23日呕血不治而死,年仅44岁。后龙、胡、张、李4人又开展混战。最终龙云当上了“云南王”,并在北伐军取得节节胜利的背景下,宣布加入国民革命军,龙云被任为第38军军长,胡若愚被任为第39军军长。
就在范石生和唐继尧大战时,蒋介石的6000黄埔党军,已经训练成熟,在代理大元帅胡汉民部署下,进行解决驻粤滇军的行动,胡、蒋先联系谭延闾、许崇智两军和朱培德所率中央直辖滇军给予协助,又和杨希闵所率驻粤滇军第1军第2师师长廖行超订立密约,只要他不和杨希闵合作,杨希闵解决后,他就是驻粤滇军总司令。对驻粤滇军第3军军长胡思舜,胡汉民平时就以家门身份做过一些工作,以此分化滇军势力,各个击破。这一切搞定后,蒋介石才在珠江南岸布置防线,1925年6月5日,代理大元帅胡汉民下令免去在广东的建国滇军总司令杨希闵一切职务,以莫须有的罪名说杨希闵勾结唐继尧,颠覆广东政府,放纵官兵,蹂躏广东等种种罪恶,明令讨伐。
5月18日清晨,蒋介石率黄埔军在飞机大炮掩护下,抢渡过江,进攻驻粤滇军第1师,第1师猝不及防,师长赵成梁中炮阵亡,第1师全线败退。长堤一带的胡思舜、廖行超军,作壁上观,一枪不发,赵成梁一死,这时胡思舜、廖行超才大梦方醒,但为时已晚,很快被各个击破。杨希闵滇军被解决后,6月12日,蒋介石当上了广州卫戍司令。 仕途周折只身隐退
滇军进驻广州后,部队抢占繁华地区驻防,垄断税收,遍设赌馆、烟馆,团长以上军官大发横财,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军纪涣散,下层军官士兵行为异常横暴,强买强拿,吃饭、坐车不付钱是常事,百姓对滇军畏之如虎,恨之如蛇,无可奈何,于是广州人民由拥护滇军逐渐变为痛恨滇军。由于指挥无效,纪律废驰,将领各自为政,因众所垂涎的赌捐和所占广州的地盘而互相争权夺利,骄横恣肆,官兵漫无法纪,横行霸道,人人都想发财,四处抓拿骗吃,杨希闵有职无权,对范石生、蒋光亮两军的编制、军饷、指挥,甚至行政用人都不能过问。他直辖的第一、二师的一切编制、调拨、军费收支也由廖行超、赵成梁两师长作主,任用人员也是决定后报杨任免,履行形式而已。
1924年元旦,孙中山先生召集各军将领开会,对滇军将领沉痛地说:“我在上海,你们打进广州,派人到上海请我回广州主持,说是要实行三民主义,现在你们为所欲为,戴着我的帽子,糟踏我的家乡,吃广东的一滴水都是有罪的。”滇军将领面面相觑不敢作声。以上所述事实,是杨希闵及其所率滇军后来在粤日渐失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杨希闵对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是忠诚的。从1911年到1925年这段历史时期,他一直是在孙中山先生的间接和直接领导下进行着艰苦的革命战争。不论是在革命高潮、低潮或是在革命转折的关键时刻,他都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真诚拥护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全心全意率领滇军将士与友军一道,出生入死,英勇奋战,讨伐叛逆,捍卫革命政权,因而深得孙中山的信赖和器重。当滇军首复广州名城,挫败陈沈叛军告捷之后,孙即给杨发出特别嘉奖令称:“滇军总司令杨希闵,忠诚最著,督军有方,允为元功,宜加特褒。”同时继续对其委以重任,令其38岁时即挑起了驻粤13省联军总司令的重担。因此,杨希闵堪称是一位青年爱国将军。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不幸在北京逝世,国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面临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时局,杨希闵曾说过一些错话,办过一些错事,使革命事业受到一定的影响和损失。对此,孙中山生前就对廖仲恺等人说过:“杨希闵还年轻,他长于带兵打仗,但政治斗争经验还不够,你们要多多帮助……”客观地说,杨希闵带兵打仗是一把好手,但在政治上是十分幼稚的,加之胡汉民、蒋介石等人对杨多受孙中山的信赖器重而嫉妒已久,以十分恶劣的态度对待滇军及其将领,“欲加之罪,何患无词”。杨希闵便被免去一切职务,离开了军队,从此结束了带兵历史,开始了隐退生活。
杨希闵将军自18岁应募投入新军,从士兵到排长、上尉参谋,连长、营长、副团长、团长、旅长、师长:又升任中央直辖滇军总司令兼广州卫戍司令、建国军第1军军长,并授上将军衔,时年仅37岁。不久,再升任驻粤13省联军东征总司令,直到被免去一切职务时也才39岁。他在20年的戎马生涯中,曾为国家、民族和人民流过汗,立过功,做过一些有益的事。他到香港几年后转至广州,于1932年携再配夫人陈志德和女儿一家5口,回陈的老家浙江绍兴定居。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杨希闵举家迁回昆明,住翠湖北路玉龙堆23号。他过着一般市民的淡泊生活,平时衣着朴素,沉默寡言,很少与外界接触,晚上经常到茶馆品茶听滇戏。
杨希闵是一位爱国的滇军名将,在辛亥、护国、护法、击败陈炯明、平定沈鸿英等重大历史事件中,都有自己的贡献。1950年陈赓将军在昆明会晤杨希闵。50年代朱德来昆视察时,杨希闵作为朱在云南讲武堂时的同学,讨袁护国时的战友,受到朱老总的接见。1955年政协云南省第一届第一次会议召开。杨希闵被推为云南省政协委员、1956年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继续为统一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1967年1月17日,杨希闵因病在昆明去世,享年81岁。
编辑手记:
杨希闵在辛亥、护国、护法、讨陈炯明和拥孙中山等方面都有杰出贡献,虽为国民党中央执委之一,但在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即受蒋介石排挤,解除一切职务,移居香港。1937年返回昆明后一直隐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云南省政协委员,1956年在中共统一战线感召下。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作者查阅了大量史料。包括大量鲜为人知的细节材料,忠于历史,有其鲜明特点,具有史料价值和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