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介绍了四川丘陵地区的蚯蚓养殖注意事项及养殖操作流程,以及在日常生产中的管理操作细节,把握养殖要点提高蚯蚓养殖的效益。
关键词:四川丘陵;蚯蚓;养殖;管理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禽兽养殖的集约化,使得禽兽粪便的堆放远离农田,很大部分没有作为有机肥利用,如这部分资源能经过无害化处理,成为优质有机肥,不仅可以减轻环境污染,而且可以有利于农业良性发展。
蚯蚓能消化农业废弃物,使之转化为蚯蚓粪并收获大量蚯蚓。蚓粪是优质的有机肥,适合作为各种农作物的肥料,有利于农业发展。
蚯蚓养殖技术是蚯蚓产业发展的支撑,抓住饲养环节中的重要技术点,可以有效提高蚯蚓养殖的效益。
一、养殖前事宜
1.1选址及建厂
蚯蚓养殖选址对蚯蚓生长有重要影响,一般蚯蚓养殖选址要满足:(1)背向太阳、通风、排水良好,以适应蚯蚓喜阴暗,昼伏夜出的习性;(2)场地应能防水浸、雨淋;(3)避开人场嘈杂、噪声、震动严重的地方;(4)无农药和其他毒物污染,并能防止鼠、蛇、蛙、蚂蚁等的危害;(5)切不可选在地势低洼之地。
1.1.2、水质要求
蚯蚓养殖对于水质和土质有一定的要求,其中养殖选择水干净、卫生、无污染的水源,最好使用地下水;土质最好使用腐殖土,红土沙土次之,以酸碱度呈中性为最佳。
1.2、养殖方式
1.2.1、池式养殖
建议采用建池养殖。在室外用砖砌成宽1.5—2米,长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的方格池,高25厘米左右,按行距0.5米左右一个挨一个地排列建造。如果地下水位較高,可不挖池底,在地上用砖直接垒池。如果地势高而干燥,可向下挖一定深池,以利用保持池内的温度和湿度。
1.2.2、大田养殖
这也是成本最低的养殖方式,在室外平整好土地,将准备好的基料堆成1-2米宽、10厘米厚的养殖沟用于投种养殖,并按照一个养殖沟一个40公分的水沟一个养殖沟一个一米的上粪车通道以此排列开。
1.3、养殖过程
1.3.1、可选原料
基料以奶牛粪为宜,四川丘陵地区奶牛粪含水率较高不易发酵,但营养丰富,碳氮比合理易于蚯蚓吸收生长。肉牛粪次之,肉牛粪含草量高虽有易于养殖床透气,但营养略显不足。
1.3.2、基料准备
基料可以为秸秆、菌渣等物质:(1)农作物秸杆,如麦秸,用铡刀切成6-9厘米长,再浇水,拌均匀,使其充分湿润然后开始在地面堆制;(2)如果是菌渣,则直接堆置,按照一层秸杆,约20厘米厚,铺一层牛粪,并充分洒水,所含水分为50%-60%之间(看牛粪含水率决定)。逐层堆积,依次类推,堆积1米高左右,堆成锥形。每堆一层就喷洒10%EM菌液一次。堆料时要堆料松散,不要压实,以利高温细菌的繁殖,上面可用塑料布覆盖,以达到保温保湿之目的。一周左右翻堆1次,把上面的堆料翻到下面,四周的堆料翻到中间,并把堆粪料松拌匀,添加水分,以改善空气条件和水分状况,达到促进微生物繁殖和堆料的腐熟的目的。
1.3.3、饲料的鉴定投试
腐熟好的饲料,黑褐色,无臭味,质地松软,不粘不滞为佳。为了慎重起见,取部分饲料投入蚯蚓床上,然后放上20-30条蚯蚓在料床上;如果蚯蚓很快进入料床内,不往外爬,表示饲料已经充分腐熟,符合蚯蚓的口味,可以使用。
二、日常管理操作
2.1 饲养管理
管理六字诀要抓住"湿、料、温、光、防、除"六个字:
A、湿:蚯蚓喜欢潮湿而不积水,不同品种要求湿度不完全相同,但一般可掌握在含水量70%左右;
B、料:饲料要分批定点投喂,以表面吃光为度,不可堆积过多;
C、温:蚯蚓适宜生长的温度为15℃~30℃,以25℃左右为好,高温(35℃以上)季节应采取降温措施;
D、光:蚯蚓系夜行动物,怕光,应注意遮光;
E、防:防蚯蚓逃逸,尤其在闷热天或下雨前,应在地面养殖床四周挖25厘米的排水沟,并须防蚯蚓敌害,如蛇、鼠、蚂蝗等;
F、除:蚯蚓的粪便应及时清除,一般每月清除一次,每平方米养殖床每月可清除粪土25~30千克。清除粪便后应及时添加新土料
2.2 冬季注意事项
(一)保种过冬
在严冬到来之前,将个体较大的成蚯蚓提取出来加工利用,留下一部分作种用的蚯蚓和小蚯蚓,把料床加厚到50厘米左右,也可以将几个坑的培养料合并到一个坑,上面加一层半发酵的饲料,或新料与陈料夹层堆积,调整好温度,加厚覆盖物,挖好排水沟,就可以让它自然过冬,到春天天气转暖时再拆堆养殖。室外保温过冬,利用饲料发酵的热能、地面较深厚的地温和太阳能使蚓床温度升高。坑深一般要求1米左右,宽1.5米,长5米以上,掘坑的地方与养殖蚯蚓要求的条件是一致的。坑掘好以后,先在坑底垫一层10厘米厚的干草,草上加30厘米厚的畜禽混合粪料,粪料要求捣碎松散,有条件的地方可在粪料中加一些酒槽渣,含水50%左右。粪上加10厘米厚的干草,干草上铺两条草袋或者麻袋,再投以30厘米含蚯蚓粪的培养料,料上盖一层稻草,草上加10.5厘米厚的发酵粪料,上面再盖好覆盖物,覆盖物上再盖塑料薄膜。晴天中午揭开透气,并让太阳晒暖料床。这样的蚯蚓温床温度可以保证在20℃以上。一个月以后,原加的半发酵料已被蚯蚓取食一半以上,在上层又加一层半发酵料,取食一半以后又加一层。蚯蚓密度太大时,应及时取用或分床。保温好的,一个冬季里可繁殖出两代蚯蚓来,蚓体的生长速度比夏季还略高些。
(二)低温生产
砍掉蚓床周围的一切荫蔽物,让太阳从早到晚都能晒到蚓床上;秋天遗留下来的床料不再减薄,让逐次加料来增加床的厚度,加料前老床土铲到中央一条,形成长圆锥形,两边加入未发酵的生料,并采取逐次加水让其缓慢发酵。一个星期后,覆到中央老床土上,蚯蚓开始取食新料后,打平。等新料取食一半后又如上法加一次新料。晴天10点钟后把覆盖物减到最薄程度,让太阳能晒到料床上,下午4点钟后再盖上。覆盖物要求下层是10厘米厚的松散稻草或野草,上面用草帘或草袋压紧,再盖薄膜。洒水时,选晴天中午用喷雾器直接喷到料床上,保持覆盖的稻草干燥。提取蚯蚓时,做到晴天取室外床,雨天取室内床。虽然冬天蚯蚓长得慢,却因后备蚯蚓群多,也不会影响冬季成蚯蚓的提取量。 (三)薄饲勤除
成蚓每月投料两次,除蚓粪、取蚓茧或倒翻饲育床三四次,每次给料厚度为15厘米至20厘米,始终保持饵料新鲜透气,创造蚯蚓最佳生态环境。在饲料充足的情况下,利用蚯蚓生长繁殖的优势期(性成熟前后,以蚓体出现环节为标志)实行短期(一般以1个月为宜)高密度养殖,而又增加采收次数,及时调节和降低种群密度,保持生长量和采收量的动态平衡,是夺取蚯蚓高产的关键。
(四)轮换更新
通过种蚓的不断更新和养殖床的周期轮换,不仅保证了种群的旺盛,而且也避免了在同一床位长期养殖同一蚓群而形成的种群自然衰退。种蚓宜每三四月更新一次。
2.3 养殖管理
蚯蚓养殖分种蚓、蚓茧孵化、前期幼蚓、后期幼蚓和成蚓等几个时期。不同时期的管理要求如下:
①、种蚓管理。养殖密度宜控制在每平方米2公斤至2.5公斤或每平方米1万条至1.5万条,每隔六七天清除一次蚓粪,采收的蚓茧投入孵化床保湿孵化,同时翻倒种蚓床,用侧投法补料,以改善饲育床生态条件,以利繁殖。
②、孵化床的管理。孵化基厚度以10厘米至15厘米为宜,孵化基要保持碎细和湿润,每平方米可孵蚓茧5万至6万个,孵化基每月用铁叉松动一两次,以利通气与幼蚓成活。
③、前期幼蚓管理。待孵化基大部分粪化时,要及时除粪,用下投法补料并及时扩床,以降低幼蚓密度。
④、后期幼蚓和成蚓管理。后期幼蚓生长迅速,要增加除粪补料次数,用下投法补料并及时扩床养殖;当性成熟进入繁殖期后,要发挥蚯蚓生产和产茧优势,不失时机地降低养殖密度或及时采收利用,或取代旧的种蚓。
2.4 养殖密度的控制
蚯蚓养殖的最佳密度,以每平方米2.8公斤至3.1公斤或每平方米2万条为宜,在此范围内,投种少、产量高。前期幼蚓养殖密度可稍大于每平米3万条或每平方米2.5公斤;后期幼蚓至成蚓养殖密度可逐渐降至每平方米2万条左右。进行密度控制应与轮换更新结合起来,将种蚓床、孵化床、前期幼蚓床、后期幼蚓床按1∶1∶2:4的面积比建造,结合扩床养殖,即可达到控制密度的要求。
2.5 酸碱度控制
蚯蚓一般要求饲料的酸碱度为6—7之间,但很多动物粪便和植物废弃物的酸碱度往往高于或低于6—7。动物粪便排泄物的酸碱度一放在7.5—9.5之间。因此,对蚯蚓的饲料的酸碱度要进行适当的调节,一般采用下面几种方法:
(1)冲洗法:把料堆里的水滴在试纸上。试纸的颜色变化以后,和“广泛试纸”上的标准颜色对比,以标准颜色6—7的指标为准。如酸性大时,可用20%的石灰水冲洗,碱性大时可用液水冲洗。直至达到要求为止。
(2)醋酸调节法:饲料的酸碱度超过9时,可采用醋酸作为缓冲剂来中和。醋酸的用量为饲料用料的0.01—1%,可把酸碱度调到6—7。如果醋酸用量过少,效果不大,若超过1%则会影响蚯蚓的产卵茧能力。近年来,发现尿素也可作为蚯蚓的氮源,但是尿素的添加量只限饲料重量的0.01一0.4%;采用醋酸调节酸碱度后,尿素的添加量可增至1%,还为利用氮素养分不足的词料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磷酸二氢铵的调节法:当饲料的酸碱度为7—9时,可按照饲料的重量添加0.01-0.5%的磷酸二氫铵,使饲料的酸碱度调至6—7。添加磷酸二氢铵之后,对饲料产生良好效果.尿素的添加量仍可增加到1%。但磷酸二氢铵的加量不得超过0.5%,否则会使蚯蚓的繁殖力降低。
(4)磷酸氢二铵的调节法:当饲料的酸碱度在6以下时,可添加0.01一0.5%的磷酸氢二铵,使饲料的酸碱度调至6—7。磷酸氢二铵的加量不得超过0.5%以上,否则会使饲料碱化,影响蚯蚓的正常生长繁殖。
2.6 温度控制
蚯蚓在5—30℃条件下均可生长,20一25℃为最适宜生长繁殖温度,要调节养殖床温度,为蚯蚓生长创造最适宜的栖息环境。
夏季应采取以下措施:
(1)薄料层饲喂,饲料通透性好,有利于降温,同时减少饲料的发酵腐烂。
(2)适当降低养殖密度:降低养殖密度能减少体液、蚓粪对生长环境的污染,有助于维持饲料的正常温度,保证蚯蚓正常生长繁殖。
(3)覆草洒水:床面覆湿稻草、麦秸,周围经常洒水。
(4)通风换气,注意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流通。
2.7 湿度控制
在湿度为45-70%的环境中,蚯蚓生长发育良好。但由于品种不同,对水分要求也不一样,适于室外养殖的环毛蚓,当土壤中含水量保持在30%左右时,就能正常生长繁殖;室内饲养的爱胜蚓,要求饲料含水量为80%,同一品种在不同发育阶段对水分的要求也不同。一般在卵茧孵化阶段要求湿度小些,成蚓期要求湿度大些。
夏季天热气温高,水分蒸发量大,可在每天早晚各喷水一次,以维持适宜的湿度。寒冷季节要减少喷水次数,一般7—10天喷一次温水,有利于微生物繁殖,可避免料温下降。
2.8 通气控制
每周用抓耙通气1—2次,雨天可适当增加。保持通气
作者简介:陈秀,女,1980年7月,四川渠县人,汉,渠县润丰牲畜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从事牛羊等牲畜养殖技术研究。
关键词:四川丘陵;蚯蚓;养殖;管理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禽兽养殖的集约化,使得禽兽粪便的堆放远离农田,很大部分没有作为有机肥利用,如这部分资源能经过无害化处理,成为优质有机肥,不仅可以减轻环境污染,而且可以有利于农业良性发展。
蚯蚓能消化农业废弃物,使之转化为蚯蚓粪并收获大量蚯蚓。蚓粪是优质的有机肥,适合作为各种农作物的肥料,有利于农业发展。
蚯蚓养殖技术是蚯蚓产业发展的支撑,抓住饲养环节中的重要技术点,可以有效提高蚯蚓养殖的效益。
一、养殖前事宜
1.1选址及建厂
蚯蚓养殖选址对蚯蚓生长有重要影响,一般蚯蚓养殖选址要满足:(1)背向太阳、通风、排水良好,以适应蚯蚓喜阴暗,昼伏夜出的习性;(2)场地应能防水浸、雨淋;(3)避开人场嘈杂、噪声、震动严重的地方;(4)无农药和其他毒物污染,并能防止鼠、蛇、蛙、蚂蚁等的危害;(5)切不可选在地势低洼之地。
1.1.2、水质要求
蚯蚓养殖对于水质和土质有一定的要求,其中养殖选择水干净、卫生、无污染的水源,最好使用地下水;土质最好使用腐殖土,红土沙土次之,以酸碱度呈中性为最佳。
1.2、养殖方式
1.2.1、池式养殖
建议采用建池养殖。在室外用砖砌成宽1.5—2米,长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的方格池,高25厘米左右,按行距0.5米左右一个挨一个地排列建造。如果地下水位較高,可不挖池底,在地上用砖直接垒池。如果地势高而干燥,可向下挖一定深池,以利用保持池内的温度和湿度。
1.2.2、大田养殖
这也是成本最低的养殖方式,在室外平整好土地,将准备好的基料堆成1-2米宽、10厘米厚的养殖沟用于投种养殖,并按照一个养殖沟一个40公分的水沟一个养殖沟一个一米的上粪车通道以此排列开。
1.3、养殖过程
1.3.1、可选原料
基料以奶牛粪为宜,四川丘陵地区奶牛粪含水率较高不易发酵,但营养丰富,碳氮比合理易于蚯蚓吸收生长。肉牛粪次之,肉牛粪含草量高虽有易于养殖床透气,但营养略显不足。
1.3.2、基料准备
基料可以为秸秆、菌渣等物质:(1)农作物秸杆,如麦秸,用铡刀切成6-9厘米长,再浇水,拌均匀,使其充分湿润然后开始在地面堆制;(2)如果是菌渣,则直接堆置,按照一层秸杆,约20厘米厚,铺一层牛粪,并充分洒水,所含水分为50%-60%之间(看牛粪含水率决定)。逐层堆积,依次类推,堆积1米高左右,堆成锥形。每堆一层就喷洒10%EM菌液一次。堆料时要堆料松散,不要压实,以利高温细菌的繁殖,上面可用塑料布覆盖,以达到保温保湿之目的。一周左右翻堆1次,把上面的堆料翻到下面,四周的堆料翻到中间,并把堆粪料松拌匀,添加水分,以改善空气条件和水分状况,达到促进微生物繁殖和堆料的腐熟的目的。
1.3.3、饲料的鉴定投试
腐熟好的饲料,黑褐色,无臭味,质地松软,不粘不滞为佳。为了慎重起见,取部分饲料投入蚯蚓床上,然后放上20-30条蚯蚓在料床上;如果蚯蚓很快进入料床内,不往外爬,表示饲料已经充分腐熟,符合蚯蚓的口味,可以使用。
二、日常管理操作
2.1 饲养管理
管理六字诀要抓住"湿、料、温、光、防、除"六个字:
A、湿:蚯蚓喜欢潮湿而不积水,不同品种要求湿度不完全相同,但一般可掌握在含水量70%左右;
B、料:饲料要分批定点投喂,以表面吃光为度,不可堆积过多;
C、温:蚯蚓适宜生长的温度为15℃~30℃,以25℃左右为好,高温(35℃以上)季节应采取降温措施;
D、光:蚯蚓系夜行动物,怕光,应注意遮光;
E、防:防蚯蚓逃逸,尤其在闷热天或下雨前,应在地面养殖床四周挖25厘米的排水沟,并须防蚯蚓敌害,如蛇、鼠、蚂蝗等;
F、除:蚯蚓的粪便应及时清除,一般每月清除一次,每平方米养殖床每月可清除粪土25~30千克。清除粪便后应及时添加新土料
2.2 冬季注意事项
(一)保种过冬
在严冬到来之前,将个体较大的成蚯蚓提取出来加工利用,留下一部分作种用的蚯蚓和小蚯蚓,把料床加厚到50厘米左右,也可以将几个坑的培养料合并到一个坑,上面加一层半发酵的饲料,或新料与陈料夹层堆积,调整好温度,加厚覆盖物,挖好排水沟,就可以让它自然过冬,到春天天气转暖时再拆堆养殖。室外保温过冬,利用饲料发酵的热能、地面较深厚的地温和太阳能使蚓床温度升高。坑深一般要求1米左右,宽1.5米,长5米以上,掘坑的地方与养殖蚯蚓要求的条件是一致的。坑掘好以后,先在坑底垫一层10厘米厚的干草,草上加30厘米厚的畜禽混合粪料,粪料要求捣碎松散,有条件的地方可在粪料中加一些酒槽渣,含水50%左右。粪上加10厘米厚的干草,干草上铺两条草袋或者麻袋,再投以30厘米含蚯蚓粪的培养料,料上盖一层稻草,草上加10.5厘米厚的发酵粪料,上面再盖好覆盖物,覆盖物上再盖塑料薄膜。晴天中午揭开透气,并让太阳晒暖料床。这样的蚯蚓温床温度可以保证在20℃以上。一个月以后,原加的半发酵料已被蚯蚓取食一半以上,在上层又加一层半发酵料,取食一半以后又加一层。蚯蚓密度太大时,应及时取用或分床。保温好的,一个冬季里可繁殖出两代蚯蚓来,蚓体的生长速度比夏季还略高些。
(二)低温生产
砍掉蚓床周围的一切荫蔽物,让太阳从早到晚都能晒到蚓床上;秋天遗留下来的床料不再减薄,让逐次加料来增加床的厚度,加料前老床土铲到中央一条,形成长圆锥形,两边加入未发酵的生料,并采取逐次加水让其缓慢发酵。一个星期后,覆到中央老床土上,蚯蚓开始取食新料后,打平。等新料取食一半后又如上法加一次新料。晴天10点钟后把覆盖物减到最薄程度,让太阳能晒到料床上,下午4点钟后再盖上。覆盖物要求下层是10厘米厚的松散稻草或野草,上面用草帘或草袋压紧,再盖薄膜。洒水时,选晴天中午用喷雾器直接喷到料床上,保持覆盖的稻草干燥。提取蚯蚓时,做到晴天取室外床,雨天取室内床。虽然冬天蚯蚓长得慢,却因后备蚯蚓群多,也不会影响冬季成蚯蚓的提取量。 (三)薄饲勤除
成蚓每月投料两次,除蚓粪、取蚓茧或倒翻饲育床三四次,每次给料厚度为15厘米至20厘米,始终保持饵料新鲜透气,创造蚯蚓最佳生态环境。在饲料充足的情况下,利用蚯蚓生长繁殖的优势期(性成熟前后,以蚓体出现环节为标志)实行短期(一般以1个月为宜)高密度养殖,而又增加采收次数,及时调节和降低种群密度,保持生长量和采收量的动态平衡,是夺取蚯蚓高产的关键。
(四)轮换更新
通过种蚓的不断更新和养殖床的周期轮换,不仅保证了种群的旺盛,而且也避免了在同一床位长期养殖同一蚓群而形成的种群自然衰退。种蚓宜每三四月更新一次。
2.3 养殖管理
蚯蚓养殖分种蚓、蚓茧孵化、前期幼蚓、后期幼蚓和成蚓等几个时期。不同时期的管理要求如下:
①、种蚓管理。养殖密度宜控制在每平方米2公斤至2.5公斤或每平方米1万条至1.5万条,每隔六七天清除一次蚓粪,采收的蚓茧投入孵化床保湿孵化,同时翻倒种蚓床,用侧投法补料,以改善饲育床生态条件,以利繁殖。
②、孵化床的管理。孵化基厚度以10厘米至15厘米为宜,孵化基要保持碎细和湿润,每平方米可孵蚓茧5万至6万个,孵化基每月用铁叉松动一两次,以利通气与幼蚓成活。
③、前期幼蚓管理。待孵化基大部分粪化时,要及时除粪,用下投法补料并及时扩床,以降低幼蚓密度。
④、后期幼蚓和成蚓管理。后期幼蚓生长迅速,要增加除粪补料次数,用下投法补料并及时扩床养殖;当性成熟进入繁殖期后,要发挥蚯蚓生产和产茧优势,不失时机地降低养殖密度或及时采收利用,或取代旧的种蚓。
2.4 养殖密度的控制
蚯蚓养殖的最佳密度,以每平方米2.8公斤至3.1公斤或每平方米2万条为宜,在此范围内,投种少、产量高。前期幼蚓养殖密度可稍大于每平米3万条或每平方米2.5公斤;后期幼蚓至成蚓养殖密度可逐渐降至每平方米2万条左右。进行密度控制应与轮换更新结合起来,将种蚓床、孵化床、前期幼蚓床、后期幼蚓床按1∶1∶2:4的面积比建造,结合扩床养殖,即可达到控制密度的要求。
2.5 酸碱度控制
蚯蚓一般要求饲料的酸碱度为6—7之间,但很多动物粪便和植物废弃物的酸碱度往往高于或低于6—7。动物粪便排泄物的酸碱度一放在7.5—9.5之间。因此,对蚯蚓的饲料的酸碱度要进行适当的调节,一般采用下面几种方法:
(1)冲洗法:把料堆里的水滴在试纸上。试纸的颜色变化以后,和“广泛试纸”上的标准颜色对比,以标准颜色6—7的指标为准。如酸性大时,可用20%的石灰水冲洗,碱性大时可用液水冲洗。直至达到要求为止。
(2)醋酸调节法:饲料的酸碱度超过9时,可采用醋酸作为缓冲剂来中和。醋酸的用量为饲料用料的0.01—1%,可把酸碱度调到6—7。如果醋酸用量过少,效果不大,若超过1%则会影响蚯蚓的产卵茧能力。近年来,发现尿素也可作为蚯蚓的氮源,但是尿素的添加量只限饲料重量的0.01一0.4%;采用醋酸调节酸碱度后,尿素的添加量可增至1%,还为利用氮素养分不足的词料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磷酸二氢铵的调节法:当饲料的酸碱度为7—9时,可按照饲料的重量添加0.01-0.5%的磷酸二氫铵,使饲料的酸碱度调至6—7。添加磷酸二氢铵之后,对饲料产生良好效果.尿素的添加量仍可增加到1%。但磷酸二氢铵的加量不得超过0.5%,否则会使蚯蚓的繁殖力降低。
(4)磷酸氢二铵的调节法:当饲料的酸碱度在6以下时,可添加0.01一0.5%的磷酸氢二铵,使饲料的酸碱度调至6—7。磷酸氢二铵的加量不得超过0.5%以上,否则会使饲料碱化,影响蚯蚓的正常生长繁殖。
2.6 温度控制
蚯蚓在5—30℃条件下均可生长,20一25℃为最适宜生长繁殖温度,要调节养殖床温度,为蚯蚓生长创造最适宜的栖息环境。
夏季应采取以下措施:
(1)薄料层饲喂,饲料通透性好,有利于降温,同时减少饲料的发酵腐烂。
(2)适当降低养殖密度:降低养殖密度能减少体液、蚓粪对生长环境的污染,有助于维持饲料的正常温度,保证蚯蚓正常生长繁殖。
(3)覆草洒水:床面覆湿稻草、麦秸,周围经常洒水。
(4)通风换气,注意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流通。
2.7 湿度控制
在湿度为45-70%的环境中,蚯蚓生长发育良好。但由于品种不同,对水分要求也不一样,适于室外养殖的环毛蚓,当土壤中含水量保持在30%左右时,就能正常生长繁殖;室内饲养的爱胜蚓,要求饲料含水量为80%,同一品种在不同发育阶段对水分的要求也不同。一般在卵茧孵化阶段要求湿度小些,成蚓期要求湿度大些。
夏季天热气温高,水分蒸发量大,可在每天早晚各喷水一次,以维持适宜的湿度。寒冷季节要减少喷水次数,一般7—10天喷一次温水,有利于微生物繁殖,可避免料温下降。
2.8 通气控制
每周用抓耙通气1—2次,雨天可适当增加。保持通气
作者简介:陈秀,女,1980年7月,四川渠县人,汉,渠县润丰牲畜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从事牛羊等牲畜养殖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