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进行传统文化的讲解,不是一种浅层意义上的讲解,而是一种对于学生来说自身修养的提升,让学校教育回归本真,让学生提高修养。所以说,对于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不但能够让学生了解到传统文化的知识,提升修养,又可以让语文教育回归本真,更加生动有趣,同时形式多样。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
学生在上小学的这一阶段是非常重要的,不仅要在此阶段奠定良好的文化知识基础,同时还要为自身的修养、心理素质、文化素养、审美水平等方面奠定基础。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从全方面的角度帮助学生进行语文学习,同时也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将传统文化渗透在课堂中,让学生能够接触并了解到优秀文化,丰富学生的文化视野,奠定学生的文化自信,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积极面对生活。因此,本文有三种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具体应用策略,希望能够为广大同仁带来帮助。
一、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在我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方面多种多样。古诗词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重要的教学内容,其中蘊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与社会哲理,既能够让学生意识到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精准绝妙,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讲授时,对于古诗词的讲解也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也是一个重难点。那么教师如何进行古诗词教学?首先要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使学生能够与作者在古诗词中创造的意境产生共鸣;其次要引导学生充分地感受其中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来源,我们所学习的语文,就是来源于我们的生活,所以说语文是具有生活性的。在教师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教学的基本要求是要能够激发学生对于这个学科的兴趣。古诗词的教学也是这样进行的。
例如,教师在教学李白《静夜思》这首诗时,整篇没有奇异新奇的想象,也没有精致优美的文字,只是用叙事的语气来描述思乡之情。但它有意义,耐人寻味,耐人推演,几千年来吸引读者如此广泛。全诗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自己内心的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具有生动具体形象的月夜思乡图,抒发了作者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让人读过之后能够深陷其中,此时也很容易烘托课堂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理解这首诗同时,教师们还可以扩展知识,使学生能够产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随着学生阅读课外文学作品,学生的视野会更加开阔,眼界越开阔,进行语言理解的能力也越强。所以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课内阅读是不够的,应该是把学生指向更为广阔的知识天地,同时丰富其情感世界。还可以在进行诗词教学的同时挑选学生们感兴趣的部分进行阅读讲解。再比如,在讲古诗词时,教师可以采用先进行有感情的阅读,然后再通过幻灯片或者视频,将作者独自在月下思乡的画面展现出来,让学生可以更轻松地将自己代入这情境之中,能够更深切地感受到诗人的思乡之情,不但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教学传统文化。
二、进行丰富阅读,积累传统文化
文化的学习在于积累,厚积薄发方能彰显文化的底蕴与素养,而我们积累的主要原因就是要拥有一个强大的知识库。积累的过程十分重要,因为学生在进行阅读过程中逐渐掌握了文化知识。俗话说,看多了,也就越来越像了。就目前教师在进行语文课程的讲解过程中,也就只是让学生阅读、背诵,只是限于书本中的内容,就是连教师的累积量也是不够的。所以说,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教学和学习过程中,适量的阅读积累也是必要的,对于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来讲,也是要进行背诵的。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时,可以先向学生不经意地透露自己的阅读量,如笔者曾经阅读并背诵过步根海的《鲁迅为白莽做拉尔卡序》、湖南汩罗伏小卫的《紫藤萝瀑布》……当学生在钦佩教师能力时,也会不自觉地模仿,主动地阅读大量的文章。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中亦是如此,教师以“一桶水”的量倾注给学生,学生也会在不断的积累中形成巨大的影响,从而对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与此同时,传统语言教学从一开始就是积累起来的,从《三字经》《千字文》到“曾光宪”“文龙鞭影”,学生可以先阅读再背诵,继而理解与积累。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也要不断地丰富自身的阅读量,并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以海量阅读传统文化的文章为基础,不断地积累传统文化知识,从而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三、结合生活,渗透传统文化
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有教师传递的传统文化,但是生活是文化产生的源地,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在等待学生吸收与传承。为此,教师可以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引入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传统文化。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独特性,而在如今这个快速发展的新时代有很大的影响力,对当今社会发展也有很大的冲击力。传统文化作为让伟大的中华民族能够团结一致,让民众们有一个精神的寄托和感情的纽带,其传承意义不言而喻,其教育价值潜力巨大。
例如,中国也有很多的传统节日,其产生背景各不相同,自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核心观念自然也不同。教师可以将传统节日与生活现象进行融合,在课堂中向学生介绍多彩的传统文化,既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奠定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如,教师在向学生讲解清明节的时候,可以利用诗词《清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在清明节的时候去扫墓,去踏青,怀念祖先。这些习俗都是中国独有的,包括中秋节、春节等传统节日,也会有不同的习俗习惯。在教师进行课堂讲解的时候,十分自然地与学生分享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现象,拉近传统文化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的体验感更加强烈,不仅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也提升了自己的素养。
综上所述,教师将营造课堂氛围、进行阅读积累、结合生活实际教学传统文化来对学生进行教育,把对同学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设为基本目的,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认识并了解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感受其独特的魅力,不仅能够树立学生的传统文化自信,对于学生的文化传承也有巨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吕平.语文教学中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J].文学教育(下),2021(01):166-167.
[2]姚婷媛.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小学生(下旬刊),2021(01):57.
(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洋口小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
学生在上小学的这一阶段是非常重要的,不仅要在此阶段奠定良好的文化知识基础,同时还要为自身的修养、心理素质、文化素养、审美水平等方面奠定基础。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从全方面的角度帮助学生进行语文学习,同时也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将传统文化渗透在课堂中,让学生能够接触并了解到优秀文化,丰富学生的文化视野,奠定学生的文化自信,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积极面对生活。因此,本文有三种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具体应用策略,希望能够为广大同仁带来帮助。
一、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在我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方面多种多样。古诗词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重要的教学内容,其中蘊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与社会哲理,既能够让学生意识到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精准绝妙,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讲授时,对于古诗词的讲解也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也是一个重难点。那么教师如何进行古诗词教学?首先要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使学生能够与作者在古诗词中创造的意境产生共鸣;其次要引导学生充分地感受其中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来源,我们所学习的语文,就是来源于我们的生活,所以说语文是具有生活性的。在教师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教学的基本要求是要能够激发学生对于这个学科的兴趣。古诗词的教学也是这样进行的。
例如,教师在教学李白《静夜思》这首诗时,整篇没有奇异新奇的想象,也没有精致优美的文字,只是用叙事的语气来描述思乡之情。但它有意义,耐人寻味,耐人推演,几千年来吸引读者如此广泛。全诗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自己内心的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具有生动具体形象的月夜思乡图,抒发了作者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让人读过之后能够深陷其中,此时也很容易烘托课堂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理解这首诗同时,教师们还可以扩展知识,使学生能够产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随着学生阅读课外文学作品,学生的视野会更加开阔,眼界越开阔,进行语言理解的能力也越强。所以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课内阅读是不够的,应该是把学生指向更为广阔的知识天地,同时丰富其情感世界。还可以在进行诗词教学的同时挑选学生们感兴趣的部分进行阅读讲解。再比如,在讲古诗词时,教师可以采用先进行有感情的阅读,然后再通过幻灯片或者视频,将作者独自在月下思乡的画面展现出来,让学生可以更轻松地将自己代入这情境之中,能够更深切地感受到诗人的思乡之情,不但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教学传统文化。
二、进行丰富阅读,积累传统文化
文化的学习在于积累,厚积薄发方能彰显文化的底蕴与素养,而我们积累的主要原因就是要拥有一个强大的知识库。积累的过程十分重要,因为学生在进行阅读过程中逐渐掌握了文化知识。俗话说,看多了,也就越来越像了。就目前教师在进行语文课程的讲解过程中,也就只是让学生阅读、背诵,只是限于书本中的内容,就是连教师的累积量也是不够的。所以说,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教学和学习过程中,适量的阅读积累也是必要的,对于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来讲,也是要进行背诵的。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时,可以先向学生不经意地透露自己的阅读量,如笔者曾经阅读并背诵过步根海的《鲁迅为白莽做拉尔卡序》、湖南汩罗伏小卫的《紫藤萝瀑布》……当学生在钦佩教师能力时,也会不自觉地模仿,主动地阅读大量的文章。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中亦是如此,教师以“一桶水”的量倾注给学生,学生也会在不断的积累中形成巨大的影响,从而对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与此同时,传统语言教学从一开始就是积累起来的,从《三字经》《千字文》到“曾光宪”“文龙鞭影”,学生可以先阅读再背诵,继而理解与积累。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也要不断地丰富自身的阅读量,并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以海量阅读传统文化的文章为基础,不断地积累传统文化知识,从而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三、结合生活,渗透传统文化
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有教师传递的传统文化,但是生活是文化产生的源地,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在等待学生吸收与传承。为此,教师可以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引入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传统文化。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独特性,而在如今这个快速发展的新时代有很大的影响力,对当今社会发展也有很大的冲击力。传统文化作为让伟大的中华民族能够团结一致,让民众们有一个精神的寄托和感情的纽带,其传承意义不言而喻,其教育价值潜力巨大。
例如,中国也有很多的传统节日,其产生背景各不相同,自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核心观念自然也不同。教师可以将传统节日与生活现象进行融合,在课堂中向学生介绍多彩的传统文化,既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奠定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如,教师在向学生讲解清明节的时候,可以利用诗词《清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在清明节的时候去扫墓,去踏青,怀念祖先。这些习俗都是中国独有的,包括中秋节、春节等传统节日,也会有不同的习俗习惯。在教师进行课堂讲解的时候,十分自然地与学生分享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现象,拉近传统文化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的体验感更加强烈,不仅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也提升了自己的素养。
综上所述,教师将营造课堂氛围、进行阅读积累、结合生活实际教学传统文化来对学生进行教育,把对同学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设为基本目的,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认识并了解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感受其独特的魅力,不仅能够树立学生的传统文化自信,对于学生的文化传承也有巨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吕平.语文教学中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J].文学教育(下),2021(01):166-167.
[2]姚婷媛.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小学生(下旬刊),2021(01):57.
(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洋口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