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协同创新中心为平台,助推河南经济腾飞

来源 :河南教育·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du3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校已经走向了社会发展的中心,成为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于河南高校来说,如何更好地发挥自身在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服务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助推河南经济腾飞,是目前面临的最为紧迫的课题。
  这也是刚刚召开的河南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座谈会的主要议题。2013年6月21日,来自全省33所高校的书记、校长参加了座谈,省教育厅厅长朱清孟、省财政厅副厅长梁太祥出席会议并讲话,座谈会由省教育厅副厅长訾新建主持。座谈会上,郑州大学、河南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等13所高校在简要汇报了各自开展协同创新工作情况后,分别围绕高校如何更好地服务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省教育厅如何更好地为高校服务提出了十分中肯的建议和思考。
  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以社会需求为前提
  “说起河南的水资源,甚至包括在座的有些校长可能还不太了解。据统计,河南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440立方米,约是全国人均水资源的1/6、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16。而根据联合国公布的数字,如果某地区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不大于500立方米,则标志着这一地区已处于严重缺水状态。这说明什么?这说明河南的水资源十分匮乏。现在,国家对水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甚至比对水利工程的重视程度还要高。我们到底一年的可用水资源量最高是多少?用水效率应该是多少?怎样提高用水效率等,这都是我们比较关注的问题。”座谈会上,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校长严大考的一席话引起了大家的强烈关注。
  “毋庸置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一所高校应有的使命。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结合本校的实际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进程,根据社会需求,重点做了水资源优化配置、农业节水、水利工程这三方面的工作,以此为突破口,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严大考介绍。
  在座谈会召开后不久,第二批“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认定结果公布,“中原经济区水资源高效利用与保障工程”协同创新中心顺利通过验证。该中心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为牵头单位,重点任务是建设4个研究平台:水资源高效利用研究平台、农业节水研究平台、水环境保护研究平台、水资源保障工程研究平台。“每一个平台的建设都是以国家发展大局、社会需求、河南实际为前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作为该中心牵头人,严大考对记者说。
  日前,教育部公布“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首批入选名单,14个“协同创新中心”入选。以河南农业大学为牵头单位申报的“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榜上有名,成为河南唯一入选的协同创新中心。此次上榜的14个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其中9家牵头高校是“985”高校,2家是“211”高校。所以,对于普通地方高校而言,能获得这样的机会相当难得。
  “能够入选国家‘2011计划’,最重要的是得益于河南省在国家粮食安全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教育部对于第一批协同创新中心的发展规划编制工作非常重视,组织专家深入每一所牵头的高校进行一对一的指导。现在,协同创新中心面临的最核心的问题就是体制机制创新问题。因为在现有的体制机制情况下,我们究竟怎么能够按照教育部的要求真正地协同起来,是最为关键的。”河南农业大学校长张琼对协同创新中心如何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真正协同起来,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高校如果不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自己的重要责任,不要说发展,就连生存也会出现困难。”郑州大学党委书记郑永扣在座谈会上说。但是,他认为,目前“2011计划”的实施机制创新是最大的“瓶颈”。在这一点,他和张琼的思考颇为一致。为此,他建议,省财政厅和省教育厅应采取具体的措施来支持和推进校企合作,建立相关的产业技术研发中心。
  建设协同创新中心要付真心、动真劲、出实效
  座谈会上,各位书记、校长一致认为,如何紧紧围绕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通过协同创新中心这个平台,促使高校尽快融入区域经济发展中去,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是目前高校必须解决的问题。
  2013年3月,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组织专家对第一批13家协同创新中心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尤其是河南农业大学申请的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获得首批支持。但在调研过程中也发现,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也存在着一些不容互视的问题。”訾新建在座谈会上通报调研情况时说。
  问题一:重视协同创新中心的立项和培育,忽视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和运行。有些协同创新中心的进展仍然在汇报材料中,实际动作力度不大,效果不明显;有些协同创新中心仍在沿袭传统的科技合作模式,分散的设备资源仍然没有相对集中,支持的政策性措施仍然在老框框打转等。这些问题无不体现出高校对协同创新中心立项申报态度积极,而对中心建设和运行重视不够。“各高校要付真心、动真劲、出实效,多把功夫下在培育和建设上,多把力量用在行动上,把设计的思路转变到发展的实际行动中去。”訾新建强调。
  问题二:注重“三位一体”的形式宣传,忽视了“三位一体”的具体运作。这主要表现在目标的确定、任务的分解、措施的完善上,过多地强调了科研创新、项目带动和科技成果支持,弱化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学科的驱动作用和人才培养的成果展现。各高校要把“三位一体”的要求设计在整个改革方案中,分解到各个目标任务上,贯穿于机制改革进程中,体现在协同创新的各个方面、各个阶段。
  问题三:注重中心的具体运作,忽视中心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大多数高校特别注重各项指标的数量体现,忽视了理念和机制创新这一核心任务的完成;特别注重经费驱动的支持,忽视了政策多元驱动的促进。“协同创新计划的核心不仅仅是争一个项目、搭一个平台、出一些成果,真正让我们感到应该下功夫的地方是体制机制的改革。如果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达不到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取得了一些成果,也不能说完成了任务。”訾新建说。   问题四:注重校内与校外的协同,忽视了校内协同的基础;注重单一部门的责任加压,忽视协同部门的责任分工和联动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的基础是校内协同,如果高校内部的资源还不能有效整合、校内的共享机制还未建立,又怎么会搞好校际协同?所以,在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之初,高校就要把顶层设计做好,从机制建立上下功夫,首先把校内协同做好,把校内各种创新要素汇集起来,集全校之力,做好协同创新中心的培育和建设工作。
  协同创新要紧紧围绕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一主线
  协同创新作为一项新生事物,必然不同于过去的大项目,也不同于过去个别领域的改革,而是一个系统推进的工程。座谈会指出,各高校在推进协同创新战略中,要把机制体制创新作为重中之重;要围绕“河南急需、国家一流”的目标,以中心建设为载体,形成改革的特区、相对独立的实体;要把“2011计划”做成一个开放性计划,要对所有高校开放,对所有学科、专业开放,要尽快形成“国家、省、校”三级协同创新体系;要自下而上进行探索,自下而上推动改革,鼓励先行先试;要做成一个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相结合的计划,对资源优先支持、研究生指标优先保证、人才优先引进和培养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形成有利于中心发展的政策特区。
  “‘2011计划’是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不是扶贫性计划,是要靠实力和贡献来体现的,也就是说,谁有实力,谁能解决问题,谁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就支持谁来建设协同创新中心。”訾新建说。他指出,我省在今后的协同创新中心考评时主要有两个标准:一是对地方产业的实际和直接贡献率,二是经过一段时间运行(4年)后社会对它的反映和评价,而不是看申报了多少项目、转化了多少成果、获得了多少奖项。
  从本质上看,协同创新中心培育组建就是各项制度建立、完善和实施的过程。制度建设是开展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工作的前提,也是机制体制改革实施的根本保障。其中,协同组织管理制度是基础,人事聘用、考评、分配和人才培养制度是核心,科研组织、资源配置制度是支撑,国际合作和创新文化建设是方向。
  座谈会上,大家一致认为,高校领导一定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能把协同创新看作是联合攻关或项目合作。联合攻关和协同创新虽然都是汇聚相关领域的多名专家、学者,集聚多所高校、企业、研究院等力量联合起来,共同完成。但这种组织形式的缺点是没有长期性、持续性,无法形成一支稳定的科研团队。协同创新则是通过一种创新的体制机制,把最优秀的人才、团队或机构聚集起来,在某个领域或者研究方向上形成一支稳定的、长期的研究团队、基地或者平台,在这样的平台上,实现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协同发展。
  归根结底,高校协同创新要紧紧围绕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一主线,协调好教学、科研等各种资源,服务于创新型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是高校最重要的任务,衡量和评价高校科技创新工作,不仅要注重科技成果转化的比重,更要重视科技成果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作用,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资源和优势,这才是高校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努力的方向。在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和建设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的参与,通过协同创新中心这个平台,不断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和团队合作精神,提升他们的协同创新能力。
  在本次座谈会上,各高校达成一个重要共识:学校的自身发展要与服务地方经济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牢牢把握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新特点、新趋势,完善服务机制,创新服务形式,努力将高校建成我省的人才培养基地、科技创新基地和社会服务辐射基地。只有这样,高校才能在服务河南经济建设中不断发展壮大自己,为促进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责编:赵 东
其他文献
摘 要:《中国历史文选》是一门比较难讲的课程,无论是基础知识的讲授还是选文的通读,教师较少能与学生互动,故而学生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甚理想。经过几年的摸索,我们提出“以问题为中心,行启发式教育”的教学方案,既让学生参与讨论以提高他们的兴趣,又培养他们较为突出的问题意识和“独立之精神”,进而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研究历史打下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中国历史文选;问
期刊
豫东周口市是孕育“达人”的热土。几年前,该市西华籍大学生洪战辉因带着妹妹上大学而一举成名。当下,毗邻西华县的商水籍大学生王灵光,因自愿回到农村,艰苦创业,并创办“河南德行丰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荣获第十七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是河南省唯一的在校大学生。  一个“不安分”的大学生  2007年的河南农业大学,还是一所一本降20分录取的学校,一般的城市学生,是迫不得已才报考的,梦想
期刊
摘 要:将答辩制引入大学生发展党员工作正在成为高校推动党建工作创新的实践热点,对于开展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引导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自主地学习党的理论知识、自发地端正入党动机、提高发展党员的质量以及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答辩制;大学生;学习型党组织  高校在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过程中,如何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建工作,需要在继承高校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成功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创
期刊
摘 要:大学生作为现代社会的公民必须具备较强的法律意识。但是,目前来看,大学生对现行法律法规的了解比较欠缺,还未形成较强的法律权威意识和法律思维方式。因此,提升大学生的法律修养,探索其法律意识的培养机制,仍然是一项迫切的任务。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养成要发挥高校主渠道的引导作用,优化社会法制环境,并发挥家庭和大学生个体的互动作用。  关键词:法律意识;法律思维方式;权利和义务  法律意识是公民对法律的认
期刊
后勤工作既是高校办学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对教学、科研等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近年,信阳师院坚持后勤社会化改革方向,以提供优质服务为目标,以学生生活服务为重点,积极推动管理机制创新,致力于构建以平安后勤、民生后勤、质量后勤、文明后勤为主要内容的服务体系,为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维护校园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创新管理机制,平安后勤成特色  安全责任重于泰山。高校后勤部门的安全生产直接关系
期刊
摘 要:《现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传统课程,如今又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传统的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已经不能满足这个新兴专业的需求。针对新建本科院校晋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代汉语》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三方面进行初步的改革和探索,改变该专业学生学习汉语以及学习如何教汉语的现状。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改革  汉
期刊
忆往昔,岁月峥嵘;看今朝,彤裳缀华。各项活动按照预定安排顺利完成后,济源职业技术学院20周年校庆在5月底圆满结束。虽然没有传统庆祝仪式的喧天锣鼓,也没有高朋满座的推杯换盏,但一系列创新型的学术、文化、技能交流活动的开展,职业教育集团的组建,以及一批校校、校企合作项目的签订,让万余名师生和校友无不被这个别样的校庆触动内心最深处的情愫——对投身教育的感触,对孜孜求学的感动,对就业旅途的感慨,对母校的感
期刊
“真的没想到,我们也能拿到国家专利。”河南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2009级学生袁清清说。袁清清和同学一起发明的带磁泳显示板的卷尺,于2011年11月提出专利申请,2012年9月5日得到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批准。  其实,袁清清只是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获得国家专利的学生之一。据统计,截至目前,该学院已经有114名学生获得国家专利,20名学生获得软件著作权,并有150余名学生在国际竞赛、国家级竞赛
期刊
核心价值引导要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要切实解决价值取向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旗帜鲜明、观点明确。没有明确的价值取向,似是而非,核心价值引导就是空话,无从谈起。在思想观念多元、多样、多变的今天,明确究竟坚持什么、反对什么、褒扬什么、贬斥什么,确立时代的价值坐标,激发前行的道德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价值观的转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突破一元价值观。第二阶段:20
期刊
国家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从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高度,相继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要求,作出了部署。在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历史进程中,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面向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务。要帮助高职生提前进入由学习者向劳动者转变的预热期,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