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的情感支点

来源 :现代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oamiw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人会好奇,是什么促使一个作家决定动笔去写一篇小说的。每个作家都有不同的答案。对我来说,我希望和小说里的主人公能够共情。我把这个称为“情感的支点”。作家通过情感的支点,将情感注入人物的身上,使它们成为人物身上的元气。有的时候,我们觉得小说里的一些人物很假,并不是作家没有对他们尽力,可他们看起来就是缺乏元气。
  我们必须承认,我们总是了解一些人比另一些人更多。每天阅读社会新闻,我们会发现里面充斥着人间悲剧。人类悲悯的天性使我们能够去同情所有受苦的人。但是我们不是神,我们的同情不能均分,我们总是同情一些人比另一些人更多。所以对于另外一些人的痛苦,我们可能会表现得比较麻木,甚至冷酷。这就是我们的狭隘。但是很多时候,狭隘比包容更有力量,因为狭隘是激烈的,包容是温柔的。狭隘可以确立信仰,而包容却令人陷入怀疑和虚无;狭隘修筑起围墙,为我们建立自我的城邦;包容却要求我们拆去围墙,前往陌生之地。在写作中,我们既需要包容,也需要狭隘。
  现在我们承认了自己的狭隘,承认了只能把感情放在一部分人的身上。为什么是这一部分人呢?或许因为境遇相似,比如漂泊异乡、事业上的挫折、情感上的背叛;也有可能在他们身上被揭示的情感,正是我们的情感暗面,自卑,虚荣,嫉妒,等等。还有一些时候,我们根本说不清楚为什么。因为情感不总是具备逻辑,而且事实上我们对自己的了解可能并不像我们以为的那么多。在我们对一个新闻人物和小说人物的理解之中,总是包含着对自己的发现。写小说的过程,也是发现自己的过程。情感的指南针指引着我们,表面上看起来,我们是在依循主人公的探险旅程前行,然而事实上,这同时也是作者认识自己的旅程。
  举个例子来说,年少时候读名著,我遇见过两个爱玛。一个是福楼拜《包法利夫人》里的爱玛,一个是简·奥斯汀《爱玛》里的爱玛。两个爱玛都离我的生活很远,要说起来,奥斯汀的爱玛离我略近一些,我们都没有涉入婚姻,对家庭生活一无所知,并且怀有憧憬。可是我却觉得更加理解福楼拜的爱玛,虽然无论从什么角度,我都不赞同她的选择。她自私虚荣,声名狼藉,一生就是一个悲剧,但是我却并不觉得她不可理喻。恰恰相反,在那种自我毁灭中所蕴藏的激情与能量,竟然是被我暗暗肯定的。我对她的同情曾经严酷地折磨着我,成为青春时代里一簇隐秘的恐惧。那时我就感觉到,当你理解、同情和接纳了那些违背了社会规范的人物时,你会感到一种道德的压迫。
  今天,这种道德压迫消失了吗?没有。恰恰相反,它似乎变得更加严重。主流价值督促我们作出安全的判断,政治正确帮我们筛选出一些完美无瑕但很无聊的主人公。他们犯最小的错误,如果可能的话,最好不要犯错,永远是被侮辱被损害的那一个,于是可以募集到最大的同情。在这样的时候,我们可能更需要“情感的支点”,它捍卫着作家的真诚。如果你接受它的指引,它就会为你屏蔽掉那些喧嚣的声音,帮你找到那些真正可以投入感情的人物,就算他是十恶不赦的罪犯也没所谓。
  此外,“情感的支点”可以帮我们解决一个重要的困难,那就是我们不必只写我们熟悉的人了。事实上,所谓的“熟悉”是很可疑的。表面看起来,朋友、恋人和家人离我们最近,但这并不代表我们真的同他们之间具有“情感的支点”。而陌生、遥远的人,却有可能因为一个“情感的支点”,和我们产生更加深厚和坚固的缔结。
  我们的生活里有很多简单粗暴的对人的分类,比如身份、社会阶层。一个人属于什么阶层,他就应该具有这个阶层的行为特征、价值追求。有人希望作者更多地关注底层,因为他们的痛苦才是真正的痛苦,但是有的评论者又会站在另一边批评这样的写作,认为不了解底层的人,写出来的底层是居高临下的,始终带有优越感。作者本人也会受到暗示,下意识地把笔下的人物归入某个类别,好像获得了一个抓手。有时候这个抓手会有帮助,让你的人物看起来更真实。比如一个保姆独自在家,忽然有访客,还是一个外国人,冲着她说英语。没错,根据她的背景,她多半不会英语,所以你写道:“她不好意思地冲着外国人笑了笑。”这可能听起来很真实,但同时它也是陈词滥调。如果她是并不重要的角色,也许你可以这样蒙混过去,但如果她是一个主要角色,你就必须把她从你对阶层、身份的固化认知里解放出来。
  当然,这并不是说,涉入一个完全不熟悉的人物的时候,那些对他身份、处境的调查研究是不必要的。它们非常重要。对于一些写作者来说,用一种写论文似的方法来收集资料,好像有违写作理念,也有失艺术的神秘性。另一些写作者则试图把创作里科学性的部分和艺术性的部分分开对待。比如麦克尤恩,他写外科医生,要去观摩人体解剖;他写大法官,要深入地研究英国的法律;他决定写人工智能——这时他已经70岁了,他了解这个领域的难度远大于年轻作家,但他依然通过收集大量资料,以及对相应领域人士的采访,成功地完成了这次书写。
  在所有获取资料的途径中,采访可能是最有效的。见面会营造一个开放的场域,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会被召唤进来。而且在见面的情况下,对方的讲述像一种重现,能够使你更多地浸入你的故事之中。其次是影像。因为影像有很多留白,大多数时候,影像本身是中立的,没有更多的立场,这都会留给创作者充裕的想象空间。但是很多时候,我们无法通过前面两种途径获得所需要的素材,还是要诉诸文字资料。有些时候,写作者会淹没在文字资料里,因为真实的力量總是具有某种催眠作用,催眠掉了虚构的雄心。
  张爱玲早年生活经验非常苍白,依然可以写出如《倾城之恋》《金锁记》这样揭示复杂人性的作品。然而到了《秧歌》,张爱玲在序言里大声呼喊:“这个故事是真的!”因为它是真的,所以它获得了逻辑的庇护,在挑剔真实的读者那里得到了赦免。可是为什么真实事件按照原样安置在小说里,就会显得失真呢?我们必须明白,小说有其内在逻辑,就像另外一个太阳系,它有自己的运行规律,致使小说的逻辑已经偏离了真实事件的逻辑。小说的内在逻辑由什么决定呢?在我看来,就是作者的情感支点。情感支点有点像船锚,义无反顾地扎进水里,它决定了一个小说的向心力。
  福楼拜之所以写了《包法利夫人》,也是源自一篇新闻报道。新闻报道里的事实是,一个因为偷情而破产的女人,最后吞砒霜自杀了。福楼拜当然没办法去采访故事原型里的那个女人,而且也许最初的时候,他甚至觉得了解包法利先生更多一些。所以他从包法利先生的学生时代写起,看起来打算大干一场,但是很快笔锋一转,引出了真正的主人公——包法利夫人,爱玛。这部小说留给世人的最大疑问是,他为什么在开头花了这么多笔墨来写后来变得极为次要的包法利先生呢?我还是倾向于相信,最开始写这部小说的时候,福楼拜的确对包法利先生这个角色倾注了较多的感情。但是随着故事的发展,小说发生了巨大的偏移,重心渐渐落在了包法利夫人的身上。于是,他忘情地抛弃了包法利先生。
  据说写这本书的时候,福楼拜曾打电话给他的朋友,对他的朋友说:“包法利夫人就是我!”这句神秘而癫狂的创作感言,被后世阐释出各种各样的含义。对我来说,它是对于“情感支点”的一种确认。你选择把情感支点放在那些和你连接最多的人物上,在创作中,很可能就会迎来这样一个时刻:你可以像福楼拜一样发出幸福的呼喊。那一刻,是你和你的人物灵魂重叠最多的时刻。不管小说最终的结果如何,对你自己来说已经完成了最充分的表达,可以开香槟庆祝了。
  (摘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顿悟的时刻》    作者:张悦然)
其他文献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以群众诉求为导向,深化流程再造,提升解决群众诉求的时度效。让群众诉求“有地找”。建设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整合所有为民服务资源,将区直有关部门承担的纠纷调解、仲裁等职能整合到中心兼容共用。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的斗争和复兴历程中,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滥觞,诞生了一个又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精神榜样,构建起生生不息的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深挖细掘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基础、科学内涵与时代价值,对赓续红色基因、弘扬革命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7月19日,中央组织部、中央政法委、中央依法治国办、中央党校联合举办的省部级、厅局级政法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专题研讨班开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中央依法治国办主任郭声琨出席开班式并讲话。会议要求,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同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宏伟实践结合起来,切实做到“深学之、笃信之、践行之”,不断取得学习贯彻新成效。
2018年,一则牵扯到地缘政治的中毒事件震惊了整个世界,借此翻开了冷战的旧账。在英格兰索尔兹伯里的小镇上,前俄罗斯克格勃特工谢尔盖·斯克里帕尔和他的女儿尤利娅中了一种神经性毒剂,它被称为『诺堆乔克』。
如何提高英语实践能力,切实改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成效是地方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普遍面临的难题。针对地方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提出大学英语课程教改的具体思路。通过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增强大学英语教学强度;实行分类分级教学,合理分配学习量,增强学习的获得感;结合成果导向理论,优化教学课程和评估体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深度挖掘教材中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强化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数感”,数感的培养离不开“量”,数与量常相伴出现。“量感”也已引起研究者的关注,有人认为量感是一种对于多少、大小的感觉,对于数量与量级的感觉[1];还有人认为“量感”是指不使用测量工具对某个量的大小进行推断,或推断用某个计量单位表示的量与哪个实际物体的大小、长短、轻重相吻合的一种感觉[2]。量感包括对事物可测量属性及大小的感知,对度量意义的理解以及真实情境下的测量估计等。
近年来,在省委坚强领导下,山西省委政法委坚决落实中央改革部署,把责任体系改革和建设作为打通改革“最后一公里”、推动新型执法司法权运行机制落地的关键抓手统筹推进,打造明责、履责、考责、追责工作闭环,把政治责任、办案责任、监管责任落实到执法司法全过程,初步形成了权责统一、监管有效、保障有力的执法司法责任体系,办案质效和执法司法公信力大幅提升。
随着环境污染问题被人重视,生物监测方法得到广泛关注,介形类因具有可反映环境污染且分布广泛等特点被应用于环境监测与评价。本研究详细总结介形类的3种常见毒性实验具体步骤及适用对象:介形类经典急性毒性实验通常用于水体环境安全监测;6 d免培养/免维护直接接触实验用于土壤、沉积物等固体介质毒性研究;14 d慢性毒性实验较多用于道路粉尘毒性安全评估。系统分析国内外利用该生物毒性实验结果,表明介形类死亡率与环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关键在于微观企业的减排行为。本文从清洁技术选择的视角构建了一个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影响企业污染排放强度的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利用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污染排放与生产的合并数据,选取水污染的典型代表工业废水、化学需氧量和大气污染的典型代表工业废气、二氧化硫四种污染物构建企业污染排放强度综合指标进行检验。研究表明:与理论预期一致,中间品贸易自由化显著降低了中国企业的污染排放强度,有助于企业减排。采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进行的机制检验结果显示,通过中间品进口的种类效应、质量效应和知识溢出
本文构建基于缴纳—领取路径的失业保险政策分析模式,运用平衡预算归宿法,测算各收入群体在失业保险制度作用下,其收入分布、基尼系数和累进性的变化情况。研究发现,基于缴纳—领取路径的失业保险政策近年来无论是在全国层面,还是在部分省市层面,都发挥着缩小收入差距的作用,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但缴费环节对高低两端收入群体调节作用表现欠佳,进而也抑制了领取环节的再分配作用。此外,通过对政策累进性研究发现,失业保险金待遇水平和领取率对再分配效应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建议扩大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调整失业保险的收支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