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磷农药治疗体会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ttt20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总结有机磷农药中毒抢救治疗方法,提高有机磷农药中毒抢救成功率。方法切断毒物源迅速清除毒物、阿托品拮抗剂、胆碱酯酶复活剂、对症治疗等。结果127例痊愈,6例死亡。讨论彻底清除毒物是治疗前提、防止“反跳”关键,胆碱酯酶复活剂与阿托品合理使用在抢救治疗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地位,对症支持治疗是维持心肺功能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有机磷农药中毒;胆碱酯酶复活剂;阿托品;对症支持治疗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272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512-02近代有机磷农药使用广泛,人们在生产活动过程中因呼吸道吸入、皮肤接触、误服或自服有机磷农药等方式进入机体而造成中毒。笔者就我院2002年——2012年我院收治133例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抢救治疗方法,现总结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133例均符合有机磷农药中毒标准,其中男52例,女81例,年龄23-69岁,平均年龄35岁,自杀口服115例,喷洒农药经呼吸道及皮肤吸收13例,滥用农药治疗皮肤病5例,合并冠心病6例,糖尿病2例,胃溃疡1例,口服农药量约5-300ml,接触时间20分钟-480分钟,乐果55例,敌敌畏32例,氧化乐果22例,甲胺磷11例,敌百虫13例,轻度中毒49例,中度中毒55例,重度中毒29例。
  1.2诊断标准有机磷农药中毒分级标准①轻度中毒:有头昏、头痛、恶心、呕吐、多汗、胸闷、视力模糊、无力、瞳孔缩小;②中度中毒:除上述症状外,还有肌纤维颤动、瞳孔明显缩小、轻度呼吸困难、流涎、腹痛、腹泻、步枋蹒跚,意识清楚;③重度中毒:除上述症状外,并出现昏迷、肺小肿、呼吸麻痹、脑水肿。
  1.3有机磷农药治疗方法
  1.3.1迅速清除毒物患者一但确诊有机磷农药中毒,立即清除污染衣物袋子封闭,肥皂水反复清洗皮肤、毛发和指甲。眼部污染用2%碳酸氢钠溶液或生理盐水冲洗。口服者经口人工或电动洗胃机洗胃,加温水(30-35℃)、2%碳酸氢盐(敌百虫忌用)或1:5000高锰酸钾溶液反复洗胃,每次灌入量300-400ml,直至洗清无味为止,20%甘露醇250ml口服导泻,留置小胃管2-3d多次冲洗。
  1.3.2抗胆碱药物阿托品应用我们遵循阿托品治疗“早期、足量、反复、个性化”给药原则,清除毒物前首先给予阿托品4-20mg肌肉注射,然后轻度中毒静脉推注阿托品2-4mg,15-30min/次;中度中毒5-10mg,15-30min/次;重度中毒10-20mg,10-15min/次。使病人在0.5-6小时内达到阿托品化。出现阿托品化后,维持阿托品化不<72d,乐果及氧化乐果阿托品化维持>1周。停药遵循药物体内转化原则,逐渐减量停药。发现阿托品中毒应立即停用,患者再次出现有机磷中毒症状时给予适量阿托品。做到密切观察病情,随时调整药量。
  1.3.3胆碱脂酶复活剂早期与阿托品联用。首次给予足量氯磷定轻度中度0.5-1g,需要时2小时重复一次;中度中毒1.0-2.0g,稀释后每2小时一次,共3次;重度中毒2.0-3.0g,可每小时一次,6小时后病情显著好转,可停药观察。
  1.3.4对症治疗对症支持治疗是维持心肺功能的重要保障。脑水肿、呼吸肌麻痹、呼吸中枢衰竭、中毒性心肌炎是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主要死因,酸碱平衡失调使阿托品治疗低下,给予吸氧、激素、利尿剂、纠正酸中毒、保护心肌等治疗。必要给予呼吸机辅助治疗,危重患者使用输血治疗等。2结果
  127例痊愈,轻度、中度中毒组无一例死亡,重度组4例均死于呼吸衰竭、2例死于“反跳”。阿托品中毒28例,经停药密切观察,对症处理,无一例死亡。3讨论
  有机磷农药毒中主要是通过体内抑制乙酰胆碱酯酶(cholinesterase,CHE)的活性,失去分解乙酰胆碱(acelylcholine,ACE)的能力,引起乙酰胆碱(ACE)的蓄积,使胆碱能神经受到持续冲动,导致先兴奋后衰竭的一系列毒蕈碱样、烟碱样和中枢神经系统等中毒症状,严重者可死于昏迷和呼吸衰竭而死亡[1]。
  有机磷农药主要通过胃肠道、呼吸道、皮肤、粘膜进入人体。彻底清除毒物是治疗的有机磷农药中毒的重要措施。口服农药者,一般6小时内洗胃最有效,我们在首次充分洗胃后,留置小胃管2-3d反复洗胃。因为胃是农药主要的储存场所,经洗净无味,仍会释放毒素,通过多次洗胃,从而打断毒物在体内的“血一胃一血”循环[2],减少阿托品用量,增加抢救成功率[3]。反复清洗皮肤、指跖甲、毛发减少了农药的继续吸收,减轻农药中毒症状,减少了“反跳”可能。
  我们遵循“早期、足量、反复”给药的原则。患者就诊时间、中毒途径、毒药毒性、基础疾病以及对农药和阿托品治疗反应各不同,因此即使同一中毒程度不同患者的阿托品量的大小也因“个体化”。阿托品化标准:①瞳孔较前扩大(一般在0.4cm大小)②口干、皮肤黏膜干燥、颜面潮红③肺部罗音消失④心率加快(<120次/分)⑤意识障碍减轻昏迷恢复正常,出现轻度烦躁。同时需认真鉴别“假阿托品化”与“假阿托品不足”,以及影响阿托品化的因素。有机磷农药吸收入体后6-12小时血中浓度达到高峰,如中毒者发现早、服毒至就诊时间短,短时间内较大阿托品量注射后即出现明显阿托品化现象,减药维持很容易造成反跳。部分患者有脑水肿出现瞳孔散大、心率增快、烦躁不安可能的表现造成“假阿托品化”。严重酸中毒也使阿托品不易显效[5]。
  肟类复活剂脂溶性低,不易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系统;首次给予较大剂量,部分药物可渗透进入中枢神经而产生一定作用。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主编.内科学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54-960.
  [2]刘革新.10例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抢救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9):3512.
  [3]梁玉华.有机磷农药中毒时洗胃与阿托品用量的关系[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7,1(10):39.
  [4]伍志.阿托品治療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2):150-151.
  [5]刘革新.阿托品在有机磷农药中毒中的应用及影响因素[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0):107-108.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观察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早期进行限制性液体复苏的临床效果。方法对84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不同复苏方法抢救,分别为常规液体复苏方法(42例,对照组)和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比较两种方法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输液量为1657±453ml,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24小时内两组死亡率差异不明显,P>0.05,然而15天后观察组死亡率33.3%(14/42)明显低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这里偏僻落后,学生流失较多。经调查统计分析,学生辍学的原因主要是学生本人厌学,家长不关心孩子的学习,教师功利心强,对成绩差、纪律差的学生放任。为了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研究对腹部开放性外伤患者给予临床治疗的最佳方法,以提高对腹部开放性外伤患者的救治效果,降低死亡率。方法选择2009年9月——2012年11月我院收治的腹部开放性外伤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临床常规的救治,实验组患者在救治过程中使用损伤控制方法,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短,患者休克纠正快,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率低,与对照组患者比较
【摘要】目的探讨以社区为平台开展老年高血压自我管理的效果。方法选择6个社區65岁以上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高血压自我管理健康教育综合干预,在干预前后进行高血压自我管理行为调查,监测血压、血糖、血脂情况,对效果进行临床评价。结果干预后患者的血压下降有统计学意义,以收缩压下降更为明显。干预后患者生活模式发生了较大改变,饮食模式改变多于运动模式的改变。干预前后患者体重和腰围方面无明显变化,血糖和
【摘要】目的第一掌骨基底粉碎骨折,用一般方法治疗困难的情况。方法超腕关节外固定架固定。结果关节面平整,骨折愈合,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外固定架是治疗第一掌骨基底粉碎性骨折的良好方法。  【关键词】第一掌骨基底粉碎性骨折;外固定架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249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495-01第一掌骨基底骨折常见的治
【摘要】目的通过对生活习惯病患者的健康管理干预,调查分析其影响因素,以起到预防和治疗的作用。方法以邯郸市主城区干休所患有“三高症”的离退休干部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随机选取患有“三高症”的离退休干部400名,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0名患者,对两组人群分别进行不同程度的综合性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措施。结果实验组对预防“三高症”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提高,受试对象主动监测“三高”的频率以
散文《槐乡的孩子》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给读者展示了一幅动感十足的画面。课文结尾处的省略号又为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孩子“明天”的快乐似乎在读者的期待中
期刊
【摘要】目的对肛肠手术后发生结直肠瘘患者采用切除手术的效果进行分析和研究。方法将此次我院收治的32例结直肠瘘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6例;对照组:对患者采用传统的手术切除治疗;试验组:对患者进行全结直肠系膜的切除治疗。结果两组患者在术的出血量和局部复发等情况上进行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钝性的方法对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