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点交点重点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xcalibu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整合”是校本课程建设的一个关键词,指由系统的整体性及其系统核心的统摄、凝聚作用而导致的使若干相关部分或因素合成为一个新的统一整体的建构、序化过程,不是简单的拼合。整合具有开放性、生成性、适切性、协调性等特征。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整合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应然。无论是课程资源的整合,还是课程功能的整合,抑或开发主体的整合和课程管理的整合,都有一些具体的策略。
  [关键词]校本课程 整合 内涵 策略
  
  “基于整合理念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为江苏省规划办立项的2008年重点自筹课题,立项以来,我们通过文献研究,召开咨询论证会,对“整合”概念进行分析,把握其内涵和特征,并建立了十八个子课题,从形式、内容、途径等诸方面立足整合策略,构建校本课程,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基点:整合内涵、特征的把握
  
  “整合”是当前教学改革中广泛应用的一个术语。也称为综合,是把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使他们成为一种整体,以产生好的效果。
  在英语中,整合(integeration)的主要含义是综合、融合、集成、成为整体、一体化等。据查,最早将“整合”作为专门术语使用的是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他在1862年出版的《第一原理》中阐述进化哲学时创用了“整合”这一术语。以后,“整合”又逐步演变为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物理学、数学、哲学等多学科共用的专业术语。在不同学科中,整合都具有独特的含义。
  我们认为,整合是指由系统的整体性及其系统核心的统摄、凝聚作用而导致的使若干相关部分或因素合成为一个新的统一整体的建构、序化过程。通俗地说就是把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使其成为一种整体。整合是整体形成的环节和过程,整合的核心是联系的建立。“整合”不是“拼合”,而是有机地“结合”。整合是整体形成的环节和过程,整合的核心是联系的建立。有机的联系是联系的最高层次,有机联系的建立是良好的、系统的整体形成的关键。因此,整合具有适合性、联系性、整体性等特征。整合是追求最优化和整体效益的最大化,以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目标。
  在校本课程建设中,整合首先是一种理念,是课程开发实施的核心理念。同时它还有多种特质:从方法论分析,整合是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一种策略;从结构纬度考察,整合是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一种模式;从存在状态透视,整合是开发和实施的一种教学过程。具体来说,我们觉得校本课程开发构建中的整合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1.开放性。校本课程开发中进行的整合是国家、地方、校本以及教师独创的课程和学生需求的课程的交融。其本体既要体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意志,又要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取向;既要体现教师的教育取向,又要体现学生的个性需要。这些意志的整合不是一次性完成的,需要根据各方面的要求,在冲突、妥协与融合中达成一种平衡。因此,这种整合具有开放性。要根据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要求和学生的需要,不断调整原有的课程内容,补充新的内容,“苟日新,日日新”,不落伍于时代。
  2.生成性。校本课程的整合是过程性的,它存在于教师教学行为的动态之中。所设的课程门类、教材和相关资料等,仅是课程整合的蓝本和凭借。因此,教师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既要注重不断完善课程,又要进行必要的调整、创造和发展。特别是在课程实施中。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进发,这是综合实践活动型校本课程生成性的集中表现。
  3.适切性。指适合于学校的各种现实条件和发展可能性。整合理念下构建的校本课程,是从本校实际出发开发出来的,是可以顺利实施的,它既适合于学生的接受能力,有利于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发展进步,也要适合于教师专业水平以及学校现有的办学条件,从而意在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
  4.协调性。整合理念下开发的校本课程具有协调性:一是与其他课程的均衡协调。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在国家课程计划框架内、立足于弥补国家课程之缺失的基点上,谋求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协调一致和均衡发展,以获取支持。相互协调、相互平衡,成为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有机整体。二是诸多因素的整体协调。课程开发的主体既包括教师、校长,也包括学生和课程理论工作者以及家长、社区人士等等。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要秉持一种整体的观点,相互调适,形成合力。校本课程的实施突破了“学校一教室一课本”三位一体的封闭状态,融入了社区、家庭等外在因素。校本课程开发应该处理好学校、社会和家庭三者之间的整体性协调。
  
  二、交点:整合开发校本课程的必然性
  
  我们在课题研究中认识到,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把“整合”作为理念,这是由课程之间的联系、课程的特点等决定的,是一种必然。
  1.校本课程的自身特点决定的。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了在学校中实施的三级课程的结构。校本课程是学校设计开发的新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j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它的特点是淡化课程的学科性,使课程内容呈现非学科性。以学生的现有知识和经验为背景,实现各学科知识的沟通和融合,强调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可见,校本课程的自身特点决定了整合是校本课程建设的必然选择。
  2.课程之间联系的必然。从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系看,整合是一种联系的必然。中小学课程之间,包括学科课程之间有着联系,这种联系使得整合成为一种必然。譬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有相同点,可以整合。一是目标一致,二者都以“关注人的发展”为基础来设计和确定目标,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及环境意识。二是原则兼容,“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体现每一所学校的特色”和“反映每一所学校所在社区的特色”,二者在课程建设的原则上有共同点。三是开发主体相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性质也属于“校本课程开发”。开发性质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校本开发。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决定的课程,它的开发主体也是学校,即校本。再譬如学科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关系,国家课程的校本化、个性化,就是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在此基础上形成校本课程。
  3.学校课程建设能力的必然。从课程诞生的背景来看,整合是一个必然的过程。课程专家布鲁尔(Brewer)指出:“对课程最有力的规定和监督都无法消除教师对其进行理解、解释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总是真 正的课程制作者,无论他们自己是否意识到。教师往往会对中央编制的课程进行修改,以便实际运作的课程适应特定的课程。研究表明,学校中大多数课程决策是由教师个人作出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的主要缺点是太依赖教师的素质,而当前能胜任该课程的教师少之又少,上级部门近期也不可能大量培养。因此,从操作层面上看,实现整合是学校现阶段的一种主动的选择。
  4.改善学生生存状态的必然。从学生生存状态来看,整合是一种人本化的倾向。对旧课程的“繁难偏旧”和“学生的过重负担”的批判是新课程立论的基础,也是每一个有良心的教育工作者对新课程的最大期待。因此,从关注学生的个体生命角度出发,整合更能体现新课程人本化的倾向,有利于优化课程的培养目标,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重点:校本课程整合的策略
  
  1.课程资源的整合:拓、改、联、勾、生。校本课程的资源分散、零碎而无序的,或来自学科,或来自校园,抑或来自社会,因此,课程资源大部分不是显性存在的,而是隐性潜伏着的。如果要使这些资源为校本课程所用,为学生发展所需,就必须进行整合,让那些潜在的、无序的资源活化成有效的课程资源。我们在课题研究中,形成了如下的策略:一是拓展。对部分学科相关内容进行校本性开发。拓展成为校本课程。就是抽取相关学科的有关要素,以情景化、活动化的手法加以二度开发改编,实现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使学科领域的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得以拓展和加深。二是改编。就是对现有的校本课程资源(教材)进行改编,有本校原有的准课程的改造,也有借鉴性改编,就是借鉴其他现成的课程做校本性改缔:形成校本课程。三是联系。我们从校内资源的开发做起,尽量做到就地取材,特别是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校史作为校本课程资源的作用。四是勾连。我们把校本课程的实施与地域文化有机整合,形成了“发掘—整理—归纳—提炼”的资源开发基本模式。在我市,太湖文化、丝绸文化、垂虹文化、吴文化等都在学校中广泛挖掘,成为校本课程的资源。五是生成。在综合实践探究中滚动生成。以问题为源头,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欲望,从而使资源不断滚动生成,同时又在学生的综合实践中不断形成新的课程资源。
  在资源开发上,我们特别注重尊重学生,充分体现学校的意志。我们提出“基于学校”、“着眼于学生”,就是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充分挖掘学校的资源;基于学生经验和实际的课程,以学生现有知识为基础,以学生为资源开发的轴心,更着眼于学生的基础,立足于学生的兴趣,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使课程成为一门生动的生本课程。这样,国家意志、学校意志、学生意志得到有效整合。
  2.课程功能的整合:聚焦特色、发展课程、成长师生。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比,是能充分体现学校、教师、学生意志的课程,通过整合,能充分发挥其发展学校、成长师生的独特功能。
  与学校的特色联姻,聚焦特色。学校所在社区的特色是学校特色形成的重要基础,也是校本课程的重要资源。我们在教材内容上充分凸现了浓郁的地方与学校特色。有效开发地域资源的有庙港实小的太湖文化、芦墟实小的分湖水研究、震泽实小的蚕丝被等,有效利用学校特色创建成果的有金家坝的书法文化研究、黎里中心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等。特色化的资源成就了学校个性化的教材,真正使课程贴近学生,彰显学校的特色。
  与其他课程联姻,发展课程。譬如综合实践活动依托校本课程。校本课程为主题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一个个小主题,或者是主题性资源,设计校本课程主题,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成果组成校本课程;或者是问题性资源,通过校本课程具体问题情景设计进行研究性学习,而问题及实践的结果可以构成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作为校本课程实施中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另外。学生综合实践活动项目形成系列化,学校有目的地进行整理编纂,就形成校本课程。
  3.开发主体的整合:师生决策、社会参与、家长协助。校本课程并非一般的兴趣课、活动课等,而是实实在在立足学校、学生、教师的课程。是学校、教师、学生自主开发利用和交流共享的课程。在实验中,我们特别注意师生在课程建设中的决策作用
  首先,把学生作为课程的核心资源。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由校长、教师、学科专家、学生、家长等组成的。学生不仅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而且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关注学生,把学生资源转化为校本课程资源的过程其本质就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弘扬学生主体精神的过程。我们做到“四转化”,一是将学生的个性特长转化为课程资源。学生音乐、体育、书法、绘画、科技等方面的个性特长是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资源,将其转化为校本课程的资源,既实现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个性特长更深入持久地发展。二是将学生的兴趣爱好转化为课程资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将学生的兴趣爱好作为校本课程资源,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使校本课程更具适应性。三是将学生的自身需要转化为课程资源。学生在学校学习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比如交往与合作的需要、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的需要、获得尊重的需要、体验到学校生活快乐的需要、体验成功的需要等等。要善于引导学生将学生的需要转化为课程资源,并在课程实施中让学生满足需要,促进获得不断发展。四是将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转化为课程资源。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是校本课程的重要资源。要关注学生生活,了解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努力将其转化为校本课程资源。我们还发挥学生在校本课程实施中的指导作用,学生互教。在小学高年级和中学,我们让学生带学生,做指导老师,探索了多种学生互教的方式。有展示示范式,老生展示自己的研究过程、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给新生以启发;有指点迷津式,新生请老生参与研究性活动,在关键、难点处给予帮助;有评价推动式,新生进行成果阶段汇报或者结题时,请一部分老生为评点“专家”,等等。
  其次,把教师凸显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人力资源。一是人人为师。充分挖掘每一位教师的潜力与能力,尊重和发挥教师的兴趣、特长,让每一位教师发挥自己潜能,参与到校本课程的指导之中,校长也不例外。考虑到学生的校本课程要运用到各学科的知识和学习方式,一些学校还成立校本课程实施中心组,配备各学科教师,为学生的活动提供知识、技能的指导和帮助。二是骨干引领。我们重视骨干教师的培养,要求学校至少配备一名骨干引领教师。教研室、进修学校每学期都组织“请进来,走出去”的研训活动,提高他们的指导能力和水平,然后由他们组织开展校本培训和引领。骨干教师对本校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目的、方式、时间、内容步骤、总结与成果展示等有具体的预设,切实把每一节课、每一个活动规范地执行起来。一些学校为骨干教师提供建立个人工作室,把研究、引领结合起来。在课程指导中,教师从神圣的讲坛上走下,从台前走向幕后,去除权威,走近学生,成为校本课程的参与者、帮助者、促进者、指导者,扮演积极的观众、高明的参谋、合作的伙伴、机敏的司仪等角色。
  第三,还发挥社区和家长的参与、协助作用。在实验中,我们做到内外结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指导教师的发掘、课程实践基地的建设等方面,充分发挥社区、家长、社会各界的作用,参与、协助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4.课程管理的整合:上下联动、协调有效。“上”主要指教育行政层面,“下”包括小学、初中的各个视导片和学校。在校本课程的实施中,我市首先从上下制度的联动上保障课程的落实。教育局相关科室各司其责,保障课程的实施。普教科,主要对课程实施的制度化、常态化提出具体要求,制定评价要求和细则,负责课程的日常管理;教研室,指定专人负责课程的研究、指导,确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加强教师的培训、课程实施过程的管理;教科室,主要负责对各级相关课题的指导,引导学校在研究中发展课程;督导室,主要根据课程实施纲要的要求,根据课程法规的有关规定,检查课程的落实情况。在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与监督下。全市中小学各校分别出台了适合学校实际的课程管理制度,并严格遵照执行,形成有序的管理网络。把校本课程落实到科室:教科室负责教师培训辅导,教务处安排课务及指导老师并实施,德育处负责联系活动场所,保证学生安全,总务处提供材料。安排到人,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这样产生协调一致的效应。有效推动了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实施。
其他文献
摘 要:《秋天的思索》主人公“老得”代表道德的正义性,“王三江”代表利益的最大化。道德责任与人心欲望的冲突、斗争,精神上的守望与行动上的撤离体现了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悖论。  关键词:《秋天的思索》;价值理性;工具理性;悖论  作者简介:孙立力(1988-),女,四川德阳人,助教,文学学士,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学与口才演讲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孩子从牙牙学语开始,就在和词语打交道。入学就读后,词语更是贯穿于整个语文学习。语文教学必须引领学生细嚼词语,并好好品味此中的奥妙。正如朱熹所言:“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要知道:语文教学的精妙往往就隐藏在这些词语的背后,让学生细细推敲,慢慢品味,携学生不断走进词语隐秘精微的深处,才能让学生真正品出语文教学之味,感受语文学习之美。  一、紧扣词语,删繁就简  每篇课
摘 要:在巴金的文章中卢梭的名字常常被提及,并且将其称为“第一个老师”。巴金在1927-1928年期间为求真理前往法国,在法国接受了民主主义的思潮影响。卢梭,左拉,伏尔泰以及法国大革命给了巴金无数的启迪。其中首屈一指的要数卢梭。这位瑞士钟表匠的儿子以其独特的思想成为了启蒙时代的领军人物之一。不过由于性格孤僻,最后是遭到朋友的背叛,他此时怀着为自己辩白的心情以自传的形式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忏悔录》。而
疫情期间,他们住在富茨克雷,墨尔本西区越南人聚居的那一带。四个房间,原本都住着中国留学生。他和在维多利亚大学读大四的男生刘义同住二楼,他的房间门对着厨房,有一个独立的卫生间。她与在墨尔本大学读教育学硕士的女生秋秋分别住在三楼的两个房间,两个人共用卫生间。现在这楼里只有他們两个人住。那两位并没有退房,他们假期回中国去过春节,没想到出现新冠病毒,澳大利亚史上第一次封国,不是公民也没有永居身份,两位暂时
考试,无疑是检测学生学习情况、了解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但我们往往过分注重了评估的作用,夸大了分数的意义,结果将这种很好的手段异化成另一番景象:  某小学,为了让学生考出真实成绩,在考试方面要求可谓严格,连平时的单元检测都如高考般地“正规”:座位采取单人单桌。课桌不够用,还要让学生伏在凳子上答题;室内盛不下,则有一半学生在阳光暴晒或寒风中答题。同学科的教师相互调换监考,监考教师虎视眈眈地在考场内不停
亲爱的同学们,学习数学真那么难吗?为何每期我们都会收到那么多读者来信向我们倾诉学习数学的烦恼呢?或许你正和他们一样,正在为数学学习不得法而苦恼. 当“题海战术”已成过往,谁来为你们的学习添砖加瓦呢?别再忧虑,“数学氧吧”将连同全国几亿中学生一起解决你的数学难题,让你在数学乐园里自由呼吸!   众所周知,高三数学的练习测试几乎每月一次,利用好这些测试机会,同学们可以发现自己很多不足的地方,查漏
仰天大道之巍巍,乐道清修欲何为?  先谓层云分九霄,祥启晴霞日始伊。  晨钟夺钧深奇远,高阳骄奢誉天明;  值曦日驾驭山低,紫气光蒙一面晴。  东方隐隐生晓色,西厢月下换日新;  位按何方令高张?恁时万象罗森尽。  清风吹花香蹑轻,闻声佩响谁来临?  毗鄰何从驾金舆?望乞六龙身甲鳞。  高标回时待何日?迓九天外蔚蓝青;  延宵天遇时接紧,莫须问津道黎明。  不闻仙法怎阐化?话与太虚好示醒;  瑶章
An app that harnesses the unused processing power of mobile phones has been used to identify anti-cancer molecules in a range of foods.  The research identified carrots, celery and oranges as having t
【摘要】童话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文体。教师要科学有效地引导小学生阅读童话故事,让他们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爱上童话,爱上阅读,进而爱上语文。  【关键词】童话阅读 大声朗读 指导朗读 对比阅读  部编本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为童话故事单元,有四篇课文:《大象的耳朵》《蜘蛛开店》《青蛙卖泥塘》《小毛虫》,均为新选人课文。  拿到课本,我们首先进行了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试用样本班
今天,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在千年古州赵县召开县级档案资源整合工作会议,石家庄市各县、区主管档案工作的负责同志光临大会,赵县政府的领导介绍了很好的经验,特别是蒋市长的重要讲话,使我们深受启发和教育。蒋市长的讲话,充分表明了石家庄市委、市政府对档案事业的高度重视,表明了石家庄市委、市政府在各个方面改革创新发展的坚强决心和行动。省局要将蒋市长的重要讲话,印发全省,供全省省、市、县三级档案部门学习。省局还要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