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多年前去舟山朱家尖岛游玩,大海是原生态的,不收门票,玩水、挖蛤、听涛、弄潮……住在渔民家,他们很客气,愿给多少房钱就给多少,门不上锁,还让我们自己随便煮饭烧菜吃。我们就在沙滩上挖了许多蛤子,炒着或做汤吃。除了晚上的蚊子很大也多得惊人而让人生厌(呵呵,也是原生态),真叫天然趣成。
当时“原生态”这个词汇还没出现,现在知道这个意思了,却很少有“原生态”景点了,连朱家尖也没了“原生态”,早已建起了飞机场。那次的朱家尖之旅成了一生的美好回忆。
去东极是朋友推荐的,当初不太相信它是个“原生态”岛屿。去年暑假中,我和一班摄影爱好者兼驴友踏上了这个神奇而平淡的岛屿。
东极岛不收门票
东极岛地处舟山群岛最东端,东经122.4度,北纬30.1度,距舟山沈家门约45公里。陆域面积为11.7平方公里,有28个大小岛屿,108块礁。其中,庙子湖、青浜、黄兴、东福山为四个住人岛。
从沈家门半升洞码头乘坐“东极”号轮船一路风平浪静,太阳很大,海面透视度极佳,出沈家门不久的浑黄的海水变得湛蓝,白云像垂挂在面前,触手可及。两个多小时后,一声鸣笛,轮船靠上了庙子湖码头,码头是最简陋的,仅可停泊一两艘像“东极”号那样的轮船。听船员说,“东极”号轮停靠的码头并不是固定的,而是视风向而变,夏季多西南风,船就停在岛东北的码头。
“东极”号轮船员告诉我们,现在并没有专门的游轮,东极岛并未商业化和旅游开发。我们随人群熙熙攘攘涌出码头,没有人要你买上岛的游览券,真的让我们甚感意外,现在很少有这样的游览地。
渔家都是旅馆
说东极没旅游开发也不准确,这几年,闻讯来岛上享受原生态的游人逐渐多了起来,特别是暑假期间,仅一两家旅馆是不够用的,而许多游客都希望住宿渔民家。于是,大多渔民人家把自己的房子改建成小旅馆,也可得到一笔收入。
我们住的旅馆取名“东海旅社”,从码头到那里大约百十米,但建在半山腰,需要走过几十个石头台阶才能到达。说是旅馆,其实只是把房间腾空后放上几张床和床头柜,因为岛上晚间温度不高,所以仅放上一两把电扇就行。“东海旅社”是两层楼(周围的房子大都是两层楼的,因为防台风等不能造高),楼上有4间,楼下有4间,大的放4张床,小的放两张。厅前是一个不大的院子,两边各造了一个卫生间,既当厕所又当浴室。
条件不算好,收费当然也不高,每床40~50元。主要的不方便是晚上8时后就停水。房东说,岛上的淡水是靠一个山上的蓄水池积雨水和山水供应,这么大的岛全靠这个蓄水池,当然是不够的,所以每家还都挖有一井。后来得知,那不是井,是蓄水池。海岛缺淡水,平时洗刷用的水就靠天落水,每家的屋顶都像一个积水的盆,再用管子通到蓄水池,白天用的是自来水,晚上8时后就用自家蓄水池的水。蓄水池旁总有一只很大的水缸,用水先从蓄水池里打到这只缸里。
那天我们拍日落很晚才回旅馆,去街上吃饭回来后就没水了,大家洗澡就从缸里舀着用。男人们很方便,穿短裤在外面冲洗,全身擦满肥皂,拿一桶水往头上一扣,真是淋漓尽致,就像回到小时候在农村度假时恶玩后到井边洗澡一样的爽快。
夜幕降临,在靠码头的岸边有一小溜夜排档,从店里拉来一条长长的电线,几个大功率的白炽灯挂在线上,灯下是小饭桌,桌旁是大海,嚼着海鲜,喝着啤酒,听着海浪拍打礁石的节奏,看着远处点点渔火,沐着腥咸的海风,对于我们这些陆地来的游客别有一番情趣。
我们点菜吃,那些海鲜花样并不多,仅是最常见的也是不太贵的,比如新鲜淡菜、花螺、带鱼,还有叫出名字的小螺,敲碎后做成汤,很鲜美。
淳朴的岛上人家
我们住的渔家做接待的是祖孙几个人,当时我们觉得这家旅馆离拍日出和日落的地方远了点,商量着改住他家。东家只是静静在一旁等着我们商量好,也不劝说他家怎么怎么好,硬着拉客。而且一会儿端茶,过一会儿剖了一个大西瓜送来。岛上的白日,烈日很毒,刚上岛的我们见到西瓜真是高兴极了,吃得好甜。东家只在旁边看着我们吃。
我们决定在这里先住一夜,反正路不远,住哪都一样。我们拍照回来,东家又为我们剖了一个大西瓜,让我们吃得好开心。
第二天凌晨4时起床去拍日出,天还没亮,岛上没有路灯,我们凭借星光找路。可是白天看好的路竟一下找不到,走来走去尽走回头路。这时渔家的狗吠了起来,一个大嫂走了出来,我们问她去东面陈伯财塑像那个山头怎么走。她带着睡梦,一脸惺忪,但很热情地为我们作了详细指点,一直看着我们的背影才回屋。
拍日出回来,我们雇的渔船早就很守时地等候在码头,我们坐上直开青浜。原来打算晚上再坐这船去东福,后因为情况有变不去了,便跟老大说了声,老大没说二话就同意,很爽快地只收了我们开出的船费,一点讨价还价的意思都没有。起先我们还怕他不同意呢。他还说以后来岛上再坐他的船。听东家说,岛上的渔民都是这样的。
只要你从小巷随便走进任何一户人家,他们的木门一年四季都不关,总是对着大海和港口的方向,无论多狭窄,门前大都有一个小阳台似的空地,种着几盆野花,放着木头椅子,任从山上引下的泉水从房檐下流过。云雾海水清洗、灿烂阳光蒸腾,这里的地面和房子永远那样明丽干净。
东极归来不看海
“东极”号轮上有幅广告联:“黄山归来不看山,东极归来不看海。”书上说:“北极南极太遥远,不如来东极逛一圈。”到了岛上,游了四周的海域,真有这样的感觉。
东极岛几乎包揽了真正意义上的阳光、碧海、岛礁、海味。因为远离大陆工业区,这里的水质清澈纯洁。据说这里海面一年四季变化很有规律,静时就如冬之西湖,温柔可人;怒时好比秋之钱塘,惊涛裂岸。我们没看到发怒的大海,看到的尽是温柔的大海,静静的海面点缀着星星帆影,满眼是极品风景油画。
东极的海不会让任何一个人失望。这里的蓝天碧水与沿海的浑黄邋遢形成鲜明反差,也与海南、大连的海不相同。东极少沙滩多礁石,黑色的礁石和洁白的浪花在蓝天碧海之间连绵不断,激起的浪花堆成白雪一片,忍不住想把它掬在手心。不管你站在任何一处,抬头望去,色彩是那么的鲜明绚烂,天空是浅蓝的、大海是湛蓝的、礁石是黑黝的、浪花是雪白的,那种色相是何等的般配,那种色差是何等的和谐。和着涛声,敞开胸怀,任海风抚摩,你唯有一种感受:爽!
东极有“云雾岛”美称,春、夏季节,岛顶上云雾缭绕。我们凌晨去拍日出,在陈伯财塑像的庙子湖放火山山顶,极目望去,厚厚的云层散发出绚烂的色彩,太阳渐渐跃出山头,金色的光柱从云层后向上射出在空中散开,恰如盛开的大莲花,不同的是这莲花会射出蔚为奇观的万丈金光。所有的岛屿所有的海洋都因为这金光变得色彩斑斓,更因为阳光的照耀而充满勃勃生机。
当金光开始变化,向上的光柱变成四射光芒,透过云层打在海水和礁石上。海浪发出粼粼波光,渔船穿行在阳光的森林中,充满着满舱而归的自信。
到了夜晚,我站在渔家楼上的凉台向大海观望,海面泛着波光粼粼,渔船驶过,船尾拖着长长的光带,煞是好看。而抬头望天,无数星星缀满苍穹,小一点的像是对你眨着眼睛,大一点的就像挂在你的面前,但你伸手想抓,却又抓不到。这种趣味在大城市中是永远享受不到的。
海上布达拉宫
都说,到了东极不看“海上布达拉宫”,等于白来东极。“海上布达拉宫”是指青浜岛上的民居。那是渔民采用岛上漫山遍野的石头,沿着山体,层层叠叠,乘势而上,造就了一排排高低错落的石头房子。他们在山坡上砌了高高的地基,把石头打得方方的,一般都像我们平时所见的空心砖那么大小。为防海风把屋瓦吹走,他们甚至在屋顶也压上排排的石头。而这古朴典雅又简单实用石房子,也因此成了东极一道独特的风景。远远望去,山坡上的石屋高高低低,层层叠叠,错落有致,上下辉映,好似一座布达拉宫的海市蜃楼,“海上布达拉宫”因此而得名。
其实整个东极都是这样造房子的,从船舷上远远望去,用石头建造的房子依着山势层层叠叠铺满,上与蓝天白云相接,下被蓝色大海托拥,中间是骨白色的房子,构成了独特的风景。只是在青浜岛,这样的房子建造得更密集更有气势,层层叠嶂。
这么多的房子靠一块一块大石头垒砌而成,其工程量是巨大的,座座房子镌刻着渔民的坚韧与勤劳。
上岸走入房子,房子与房子之间没有严格的界线,看上去并未规划建造,但很是和谐。为了节省空间,房子和街道尽量因地制宜,错落有致,房间里可以长出石头,楼道可以在你头上连成一体,抬头只见丝缕的天空,也是岛上的一道风景线。
其实,这样的建造不仅造就了美丽的景致,渔民想的是大家相依相靠可以抵挡台风的侵袭。
美丽传说更添东极美
东极之美不仅是它有碧海奇石,更有美丽的传说。世传秦时徐福率3000童男童女下东海为秦始皇求长生不老之药,驻足地便是东极的东福山。
庙子湖高举火炬的“陈财伯”塑像,是纪念一个叫陈财伯的渔民。传说200多年前的一个夜晚,海雾漫漫,有艘渔船触礁沉没,船上唯有陈财伯一人漂泊到庙子湖幸存下来,为了不使其他渔民重蹈覆辙,每逢雾天,陈财伯就在山上堆叠点火,为过往船只导航。陈财伯死后,人们为颂扬他的善良给他建了庙,塑了泥像供奉,并将他点火守航的这座山取名为"放火山"。
从我们住的码头附近到“陈财伯”那个山头有水泥路,大约20多分钟的路程。来到“陈财伯”脚下,仰头望去,“陈财伯”足有七八层楼高,全用水泥和钢筋做成。“陈财伯”左脚迈前,右手高擎火把,面向海面,一年四季为渔民指引航路。“陈财伯”旁边是一座庙,是祭拜陈财伯的,传说庙里的香火是用陈财伯点燃的火种引来的。在周围的一个山坡上还可以找到了一座古墓。古墓面朝大海,传说墓里长眠着就是这个善良无私勇敢的前辈。
传说总是因为善良而美丽。
青浜附近海域发生的“里斯本丸”事件更让我们感受到东极渔民的善良。
1942年10月2日,日舰“里斯本丸”号船载着1800多名被日军所俘的英军将士,从香港始发前往日本,在途经东极青浜岛附近海域时,被美国潜艇“鲈鱼”号发射的鱼雷击中沉没。该船中弹后,日军封闭船舱弃船而走,在淹死俘虏不成后,持枪扫射逃出船舱落水的俘虏。而东极渔民驾着小渔船,冒死救上了384名英军将士。日军得知东极渔民救援消息后,立即上岛搜捕并抓走了大部分英俘,仅有伊文斯等3人被当地渔民藏匿得以逃生。3人后被护送到大陆,辗转抵达重庆,再返英国。
我们到青浜,这个事件的遗迹已很难寻觅,但那痕迹已刻在我们心中,因为善良的东西特别容易记于心里。
我想起几年前媒体传北京人头盖骨已有着落,原来说的就在“里斯本丸”沉船里。1998年国家对沉船进行了深水探摸,确定“里斯本丸”沉船位置水深约为27米,船长约116米、宽约18米,一度组织打捞,但因难度太大而放弃。后日本政府提出联合打捞,我方没有同意。船老大告诉我们,前不久根据这个事件创作的电影——《东极营救》,刚刚拍完,不少渔民当了群众演员。
这里的渔民保持着60多年前的生活方式,每天出海、捕鱼,与风浪搏斗。他们很少提起60多年前那件事,要不是在这里刚刚拍了《东极营救》,我们或许怎么也不会听到送我们到青浜的船老大嘴里的这段往事。我想,这里的渔民对谁都一样,都会伸出热情的手,不管自己有多困难,他们都会真诚帮助别人的。
静静躺在海底的“里斯本丸”或许永远躺在海底,但它见证了东极渔民的善举。东极渔民60年来默默守护着这个令人悲欣交集的故事,他们的善良如同大海一样本色。
东极之美在短短几天里是享受不尽的。遗憾的是我们仅仅呆了两天。东福山巧夺天工的奇山峻岩和新世纪第一道曙光照射点;位于东福山东面约9海里的外甩礁的国界碑;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保佑渔民平安归港的西福山卧佛;戏弄潮水的象鼻峰;静谧的百步白石塘;淳朴的渔民画……都没来得及一一欣赏。
也许,这些遗憾是故意留给我们的。东极是美丽的,东极是淳朴的,东极更是好客的,它等着我们再去。挥挥手:东极,我们一定会再来看你的,但愿那时你还是那样的“原生态”。(编辑:鲁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