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根据蛙、鱼的不同生态习性在池塘中实行蛙鱼立体综合养殖方法,实现蛙鱼互利共存、优势互补,是一种新型水产养殖方法。蛙鱼混养要比单一养蛙或单一养鱼效果显著。利用网箱养蛙,蛙粪等排泄物排出网外,被鱼直接利用并起肥水作用,可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养殖成本、优化养殖管理,从而提高养殖效益。
[关键词]网箱 蛙 鱼 混养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2-0399-01
1.试验材料和方法
1.1 池塘条件
池塘长方形,南北走向,面积850m2,平均水深1.3m,水源较充足,进排水方便,可控制水位,水质良好。
1.2 网箱设置
为了方便管理和捕捉,蛙的养殖在网箱内进行。网箱选用30目聚乙烯网片制作箱体,网箱规格为长15m,宽6m,高1.5m,共设置两个,成单向排列在池塘的西边,用松木打桩将网箱固定。网箱设置在水下高度为50cm,水上高度为1m。
1.3 安装浮物和遮阳网
用180×90×2cm的泡沫做浮物作为蛙登陆物体,陆地面积占箱体面积的一半,平均分布在箱体水面,离水面2m高度处搭遮阳网,用于蛙挡阴。
1.4 鱼种放养
放养前的准备于4月20日干塘后用170kg生石灰进行清塘消毒,一周后进水0.7m深,施放150kg鸡粪作基肥。一周后水色呈黄绿色,透明度30cm左右,确认水质较肥,于5月10日放养鱼种。
1.5 蛙苗放养
蛙的生长速度快,从蛙苗养到商品蛙只需50-60天时间。第一批于7月15日放养,每箱放养6000只。放养规格为35只/kg;第二批于9月25日放养,每箱放养8000只,放养规格为80只/kg,蛙苗放养时规格基本一致。
1.6 投喂
1.6.1 鱼料投喂。在没有放蛙苗前投喂粗蛋白为38%的全价浮水性塘角鱼料,每天投喂两次,上午9时和下午5时各投喂—次,投饵量按鱼体重的3-5%的比例投喂,投喂时坚持“三看”和实行“慢、快、慢”和“少、多、少”的原则,掌握鱼食料有8成饱即可,蛙苗放养后基本上不用喂鱼。
1.6.2 蛙料投喂。蛙苗放养当天即开始投喂蛙料,本试验投喂蛙料是使用全价浮水性颗粒蛙类专用饲料,粗蛋白为39-42%,根据蛙规格大小分别投喂不同型号的饲料,5-15克的蛙苗投喂1号蛙料,15-30克蛙苗投2号蛙料,30-50克投3号蛙料,50-100克投4号蛙料,100-200克投5号蛙料。日投喂量按蛙体重的2-5%比例投喂,每天投喂两次,上午7时和下午5时各投喂一次。投喂前先用少量清洁水充分浸湿饲料,湿度以饲料用手压不出水分,饲料弹性良好为度。投喂时饲料要撒得均匀,要撒到水面上,以利于蛙发现摄食,所投饲料以1小时内吃完为好。
1.7 饲养管理
1.7.1 换水。蛙摄食量大,排泄物多,水质很容易变肥。及时根据水质的肥度和变化情况进行换水,一般是在蛙苗养殖前期每7天换水一次。到中后期每天一小换,7天一大换,或放常流水,保持水质清新,透明度保持在30cm左右。
1.7.2 清除残饵和死蛙。吃不完的饵料要及时捞起,放到池塘喂鱼,以免败坏水质,浪费饲料。发现有死蛙要及时捞起,以免感染疾病,引起蛙病发生。
1.7.3 日常管理。坚持每天巡塘三次,观察鱼和蛙的摄食和活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同时做好防逃工作。每隔10-15天用三黄粉或大青叶和鱼星草等清热解毒药拌料投喂,同时全池泼洒二溴海因,防止蛙病发生。
2.结果分析
2.1 蛙产量
第一批蛙于9月10日开始收获出售到9月20日售完为止,共收得商品蛙1925kg,最大0.3kg,最小0.1kg,平均0.17kg,成活率94.4%。第二批蛙于11月10日全部收获,共收得商品蛙1850kg,最大0.2kg,最小0.1kg,平均0.13kg,成活率93%。两批共收得商品蛙3775kg,按网箱面积计算,平均每平方米网箱共产商品蛙21.5kg。
2.2 鱼产量
于12月20日捕鱼总计450kg。
2.3 经济效益
蛙总销售收入32078元,鱼总销售收入6900元,总收入为38978元。总成本为21065元,其中蛙苗2800元,鱼苗 170元,饲料16120元,租金400元,人工费1200元,药费375元,纯利润17913元,投人产出比为1:1.85。
3.问题与讨论
3.1 蛙苗没有按计划时间放养,影响到第二批蛙的养殖时间。
3.2 原计划每箱放养6000只,经第一批养殖发现放养密度较低。第二批增加到每箱8000只。结果表明网箱养蛙每平方米放养90-100只为好。
3.3 由于水源供应不足、天气变冷、水温下降等原因致使第二批商品蛙提前收获,造成放养密度比第二批大,产量低。故养殖时间宜往前移10-20天。
3.4 青蛙養殖产量较高,但没有充分发挥网箱生产潜力。第一,如蛙苗供应充足,上半年可增加一批商品蛙,实现年养殖3批商品蛙。第二,如水源充足、排灌方便,还可增加网箱数量。
3.5 网箱制作不够合理。首先是网箱底部过密,蛙粪等排泄物不易排出箱外,造成网眼堵塞,阻碍网箱内外水体交换,网箱内水质发臭。故网箱底部宜疏一些,以蛙苗走不出网箱,蛙粪易排出箱外为好;其次是网箱面积过大造成蛙摄食不均匀。虽然放养时规格较均匀,但养成后规格仍不均匀,面积以40-50m2为宜。
3.6 蛙苗进网箱后有自相残杀现象。解决方法:第一,尽量放养规格一致的蛙苗。规格差异大是造成自相残杀的直接原因。第二,早上要提早到6时半到7时投喂。如超过7时,残食现象特别严重。第三,在蛙苗体重50g前中午增加一次投喂,减少残食咬伤现象的发生,有利蛙苗生长。第四,放养后15-20天左右时分成大、中、小三种规格,避免个体大的把个体小的吃掉或咬伤,也有利于蛙的摄食和生长。
3.7 蛙鱼混养。青蛙养殖密度大,排泄物多,池水较肥。由于水面设置了网箱,挡了一部分光照,影响到光合作用,溶氧相对降低,造成缺氧死亡现象发生。故蛙鱼混养要有充足的水源,池塘排灌方便,宜放养耐低氧的杂食性鱼类。
3.8 本试验中,鱼和蛙放养时间相差太远,造成蛙苗放养前要投喂鱼料,增加了养殖成本。如放养时间一致,即可减少鱼料投喂,降低养殖成本。
4.小结
4.1 蛙类生长速度快,从蛙苗养到 0.2-0.3kg的商品蛙只需50-60天的时间,有群居习性,往往是几只或几十只共栖一处,适宜高密度饲养,群体产量高。
4.2 这种养殖模式由于网箱挡了一部分水面,溶氧量相对较低,最适宜养殖喜阴畏强光而又耐低氧,食性杂的本地鱼。
4.3 蛙鱼混养利用蛙粪等排泄物养鱼,减少蛙粪对养殖环境的污染,净化养殖环境,调节和控制水的肥度,又充分利用了饲料,解决了蛙排泄物去处和鱼饲料来源问题,达到以短养长的效果。蛙是水陆两栖动物,主要生活在潮湿的陆地或水面;鱼是水生动物,生活在水里。它们在活动空间上不但没有矛盾,而且通过混养更能充分利用养殖空间和饲料,发挥了两者的互利关系,在有限的面积里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充分挖掘生产潜力,降低了养殖成本,增加了收入,提高了经济效益。本试验以蛙为主,鱼为辅。也可以鱼为主,蛙为辅。
4.4 网箱养殖主要通过网箱内外进行水体交换达到换水的目的,解决了池塘养殖经常换水导致的劳动强度大、惊动蛙苗、消耗体能、影响生长的缺点。捕捉时收起网箱即可,操作十分方便,解决了池塘养殖捕捉困难、劳动强度大的缺点。网箱养蛙将蛙集中起来,便于投料、管理和捕捉。
试验结果表明:蛙鱼混养模式是一种养殖密度大、养殖成本低、操作简便、劳动强度低、养殖效益好的可靠的养殖模式,更适合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网箱 蛙 鱼 混养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2-0399-01
1.试验材料和方法
1.1 池塘条件
池塘长方形,南北走向,面积850m2,平均水深1.3m,水源较充足,进排水方便,可控制水位,水质良好。
1.2 网箱设置
为了方便管理和捕捉,蛙的养殖在网箱内进行。网箱选用30目聚乙烯网片制作箱体,网箱规格为长15m,宽6m,高1.5m,共设置两个,成单向排列在池塘的西边,用松木打桩将网箱固定。网箱设置在水下高度为50cm,水上高度为1m。
1.3 安装浮物和遮阳网
用180×90×2cm的泡沫做浮物作为蛙登陆物体,陆地面积占箱体面积的一半,平均分布在箱体水面,离水面2m高度处搭遮阳网,用于蛙挡阴。
1.4 鱼种放养
放养前的准备于4月20日干塘后用170kg生石灰进行清塘消毒,一周后进水0.7m深,施放150kg鸡粪作基肥。一周后水色呈黄绿色,透明度30cm左右,确认水质较肥,于5月10日放养鱼种。
1.5 蛙苗放养
蛙的生长速度快,从蛙苗养到商品蛙只需50-60天时间。第一批于7月15日放养,每箱放养6000只。放养规格为35只/kg;第二批于9月25日放养,每箱放养8000只,放养规格为80只/kg,蛙苗放养时规格基本一致。
1.6 投喂
1.6.1 鱼料投喂。在没有放蛙苗前投喂粗蛋白为38%的全价浮水性塘角鱼料,每天投喂两次,上午9时和下午5时各投喂—次,投饵量按鱼体重的3-5%的比例投喂,投喂时坚持“三看”和实行“慢、快、慢”和“少、多、少”的原则,掌握鱼食料有8成饱即可,蛙苗放养后基本上不用喂鱼。
1.6.2 蛙料投喂。蛙苗放养当天即开始投喂蛙料,本试验投喂蛙料是使用全价浮水性颗粒蛙类专用饲料,粗蛋白为39-42%,根据蛙规格大小分别投喂不同型号的饲料,5-15克的蛙苗投喂1号蛙料,15-30克蛙苗投2号蛙料,30-50克投3号蛙料,50-100克投4号蛙料,100-200克投5号蛙料。日投喂量按蛙体重的2-5%比例投喂,每天投喂两次,上午7时和下午5时各投喂一次。投喂前先用少量清洁水充分浸湿饲料,湿度以饲料用手压不出水分,饲料弹性良好为度。投喂时饲料要撒得均匀,要撒到水面上,以利于蛙发现摄食,所投饲料以1小时内吃完为好。
1.7 饲养管理
1.7.1 换水。蛙摄食量大,排泄物多,水质很容易变肥。及时根据水质的肥度和变化情况进行换水,一般是在蛙苗养殖前期每7天换水一次。到中后期每天一小换,7天一大换,或放常流水,保持水质清新,透明度保持在30cm左右。
1.7.2 清除残饵和死蛙。吃不完的饵料要及时捞起,放到池塘喂鱼,以免败坏水质,浪费饲料。发现有死蛙要及时捞起,以免感染疾病,引起蛙病发生。
1.7.3 日常管理。坚持每天巡塘三次,观察鱼和蛙的摄食和活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同时做好防逃工作。每隔10-15天用三黄粉或大青叶和鱼星草等清热解毒药拌料投喂,同时全池泼洒二溴海因,防止蛙病发生。
2.结果分析
2.1 蛙产量
第一批蛙于9月10日开始收获出售到9月20日售完为止,共收得商品蛙1925kg,最大0.3kg,最小0.1kg,平均0.17kg,成活率94.4%。第二批蛙于11月10日全部收获,共收得商品蛙1850kg,最大0.2kg,最小0.1kg,平均0.13kg,成活率93%。两批共收得商品蛙3775kg,按网箱面积计算,平均每平方米网箱共产商品蛙21.5kg。
2.2 鱼产量
于12月20日捕鱼总计450kg。
2.3 经济效益
蛙总销售收入32078元,鱼总销售收入6900元,总收入为38978元。总成本为21065元,其中蛙苗2800元,鱼苗 170元,饲料16120元,租金400元,人工费1200元,药费375元,纯利润17913元,投人产出比为1:1.85。
3.问题与讨论
3.1 蛙苗没有按计划时间放养,影响到第二批蛙的养殖时间。
3.2 原计划每箱放养6000只,经第一批养殖发现放养密度较低。第二批增加到每箱8000只。结果表明网箱养蛙每平方米放养90-100只为好。
3.3 由于水源供应不足、天气变冷、水温下降等原因致使第二批商品蛙提前收获,造成放养密度比第二批大,产量低。故养殖时间宜往前移10-20天。
3.4 青蛙養殖产量较高,但没有充分发挥网箱生产潜力。第一,如蛙苗供应充足,上半年可增加一批商品蛙,实现年养殖3批商品蛙。第二,如水源充足、排灌方便,还可增加网箱数量。
3.5 网箱制作不够合理。首先是网箱底部过密,蛙粪等排泄物不易排出箱外,造成网眼堵塞,阻碍网箱内外水体交换,网箱内水质发臭。故网箱底部宜疏一些,以蛙苗走不出网箱,蛙粪易排出箱外为好;其次是网箱面积过大造成蛙摄食不均匀。虽然放养时规格较均匀,但养成后规格仍不均匀,面积以40-50m2为宜。
3.6 蛙苗进网箱后有自相残杀现象。解决方法:第一,尽量放养规格一致的蛙苗。规格差异大是造成自相残杀的直接原因。第二,早上要提早到6时半到7时投喂。如超过7时,残食现象特别严重。第三,在蛙苗体重50g前中午增加一次投喂,减少残食咬伤现象的发生,有利蛙苗生长。第四,放养后15-20天左右时分成大、中、小三种规格,避免个体大的把个体小的吃掉或咬伤,也有利于蛙的摄食和生长。
3.7 蛙鱼混养。青蛙养殖密度大,排泄物多,池水较肥。由于水面设置了网箱,挡了一部分光照,影响到光合作用,溶氧相对降低,造成缺氧死亡现象发生。故蛙鱼混养要有充足的水源,池塘排灌方便,宜放养耐低氧的杂食性鱼类。
3.8 本试验中,鱼和蛙放养时间相差太远,造成蛙苗放养前要投喂鱼料,增加了养殖成本。如放养时间一致,即可减少鱼料投喂,降低养殖成本。
4.小结
4.1 蛙类生长速度快,从蛙苗养到 0.2-0.3kg的商品蛙只需50-60天的时间,有群居习性,往往是几只或几十只共栖一处,适宜高密度饲养,群体产量高。
4.2 这种养殖模式由于网箱挡了一部分水面,溶氧量相对较低,最适宜养殖喜阴畏强光而又耐低氧,食性杂的本地鱼。
4.3 蛙鱼混养利用蛙粪等排泄物养鱼,减少蛙粪对养殖环境的污染,净化养殖环境,调节和控制水的肥度,又充分利用了饲料,解决了蛙排泄物去处和鱼饲料来源问题,达到以短养长的效果。蛙是水陆两栖动物,主要生活在潮湿的陆地或水面;鱼是水生动物,生活在水里。它们在活动空间上不但没有矛盾,而且通过混养更能充分利用养殖空间和饲料,发挥了两者的互利关系,在有限的面积里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充分挖掘生产潜力,降低了养殖成本,增加了收入,提高了经济效益。本试验以蛙为主,鱼为辅。也可以鱼为主,蛙为辅。
4.4 网箱养殖主要通过网箱内外进行水体交换达到换水的目的,解决了池塘养殖经常换水导致的劳动强度大、惊动蛙苗、消耗体能、影响生长的缺点。捕捉时收起网箱即可,操作十分方便,解决了池塘养殖捕捉困难、劳动强度大的缺点。网箱养蛙将蛙集中起来,便于投料、管理和捕捉。
试验结果表明:蛙鱼混养模式是一种养殖密度大、养殖成本低、操作简便、劳动强度低、养殖效益好的可靠的养殖模式,更适合在生产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