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火灾的扑救方法

来源 :科技与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m123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高层建筑建设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发达城市尤为显著,中、小型城市高层建筑也不断涌现,大有你追我赶之势。建筑高度的不断增加给高层建筑的火灾预防和扑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六个方面谈谈高层建筑火灾的扑救。
  关键词 高层建筑火灾;扑救;方法
  中图分类号 TU9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62-0138-0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建筑设计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建筑物快速向高层化、深层化、大型化和综合性方向发展。据统计,仅北京、上海、广东三个发达地区的高层建筑均早已突破6000余幢,其他中小城市的高层建筑也犹如雨后春笋,争相而起,高层建筑火灾也逐年增多。
  1985年4月哈尔滨天鹅饭店火灾,造成10人死亡,7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25万元,是我国发生的第一起有记录的高层建筑火灾。2007年8月15日,地上101层,地下3层,建筑主体高度492米的我国第一高楼上海国际环球金融中心发生火灾,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2008年1月2日,新疆乌鲁木齐市德汇国际广场发生大火,整幢大楼毁于一旦;2008年10月9日,哈尔滨市经纬360大厦在装璜中又发生了冲天大火;2009年2月9日,北京中央电视台新址配楼着火,燃烧非常凶猛,大火持续3小时才得到控制并造成一名指挥员壮烈牺牲。2010年11月15日,上海静安区一高层公寓楼发生特别重大火灾,遇难人数58人,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2011年2月3日,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皇朝万鑫国际大厦发生火灾,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辽宁总队共派出近200辆各类消防车进行扑救,扑救规模之大前所未有。
  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高层建筑火灾数量不断增加和当前消防防控能力之间的矛盾日趋明显,高层建筑火灾已成为当今火灾扑救的一大难题,整体形势十分严峻。面对目前我国高发的高层建筑火灾,只有进一步研究火灾预防对策,探讨高层火灾扑救的策略,充分履行自身职责,才能给人民群众一个安全的消防
  环境。
  1 高层建筑火灾特点及危害
  1.1 蔓延途径多,速度快,容易形成立体火灾,火势猛烈
  高层建筑存在多种因素导致蔓延迅速。一是竖向管井,共享空间、玻璃幕墙缝隙等部位,易产生强烈的“烟囱”效应,造成烟、火蔓延快;二是烟火易沿着吊顶、门窗、走道向水平方向扩散;三是火势易沿外墙窗口向上层蔓延;四是外部风力作用也会加剧火势蔓延,热辐射和热对流的作用,会引起邻近建筑物
  燃烧。
  1.2 疏散困难,极易造成人员伤亡
  在高层建筑火灾中,烟的浓度大,烟气流动扩散快,能见度低,造成安全疏散设施无法投入使用。根据有关资料表明:人员在浓烟中停1 min—2 min就可能昏倒,4 min—5 min即有死亡危险。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烟气会很快充满建筑物内,极易造成人员伤亡。另外,在高层建筑火灾中,能产生800℃以上的高温,而且热量不易散出。在高温高热条件下,人体裸露部分极易灼伤,吸入高热烟气,会引起呼吸道灼伤、肿胀,以致引起呼吸道阻塞而窒息;同时,高热可阻碍人们疏散和消防人员进入火区。再者,由于高层建筑人员密集,发生火灾时往往会出现人员惊慌,情绪不稳定、拥挤,造成误伤,甚至出现人员跳楼事故,人员伤亡大。
  1.3 灭火战斗展开难度大
  一是高层建筑层数多,高达几十米,甚至数百米。举高消防车受其有效工作高度限制,不能有效使用,消防人员攀登、携带灭火工具,铺设水带难度很大,影响战斗展开的速度。
  二是玻璃幕墙碎裂下落,影响战斗行动,破坏水带等器材,甚至造成人员伤亡。如:火场温度在1000℃以上,建筑的玻璃幕墙极易破碎或脱落造成大面积坠落“玻璃雨”。
  三是灭火扑救难度大。高层建筑发生火灾后从室外扑救相当困难,主要靠室内消防设施扑救,高层建筑内的消防设施容易被烟火破坏或因停电而无法使用;发生火灾后,热辐射强,烟雾浓,火势向上蔓延的速度快和途径多,消防人员难以堵截火势蔓延,而且行动困难;当形成大面积火灾时,消防用水量显然不足,消防车直接向高层建筑供水的高度受到限制,影响扑救。
  2 高层建筑火灾扑救方法
  高层建筑火灾扑救依然应当坚持“救人第一,科学施救”的指导思想,按照“第一时间调集足够警力和有效装备,第一时间到场展开,第一时间实施救人,第一时间进行排烟降毒,第一时间控制灾情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和危害”的要求,坚持“先控制、后消灭,集中兵力、准确迅速,攻防并举、固移结合”的作战原则组织实施灭火救援行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力量调度
  从高层建筑特点对火灾扑救影响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高层建筑火灾要求有大量的兵力来实施救人和控火。因此,加强第一时间第一出动力量的调集,十分必要。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高层建筑火灾力量调配编成。二要把举高车等特种消防车作为第一出动力量调集。三要有打硬仗、打恶仗、打持久战的预先准备,及时增调后方供水车辆、抢险救援车及后勤保障车等增援力量。四要有跨市联合灭火能力。实施跨市调集、联合作战,弥补当地消防力量的不足,为成功扑灭火灾奠定基础。
  2.2 火情侦察
  火情侦察坚持三个原则——“迅速、准确、持续”
  1)迅速。到场后,指挥员的第一要务是火情侦察,首先通过询问知情人、消防控制室和环绕起火建筑转圈进行侦察,了解被困人员情况,掌握固定消防设施是否可以正常工作,确定水枪阵地位置及救人进攻路线。
  2)准确。查明火点位置,起火楼层、燃烧范围、有无易燃、易爆及贵重物品、主要蔓延途径。对群众提供的人员被困位置、数量,要组织小组逐一进行内部侦察,坚决摸清被困人员位置。
  3)持续。在整个灭火过程中,都要持续地组织火情侦察,利用无线电台不间断听取不同方位作战官兵情况反馈,火情侦察要贯穿于灭火救人行动全过程。   2.3 疏散和抢救人员
  救人必须坚持“科学施救”的原则
  1)利用应急广播系统,稳定被困人员的情绪,组织引导被困人员有秩序地疏散,防止惊慌,拥挤和跳楼、等待救援或实施
  自救。
  2)搭建救生平台。疏散救人的方式方法不拘于形式,可以采取楼梯、举高车、挂钩梯联用、救生气垫、床单和水带、结绳、楼顶转移、破拆疏散、消防队员背出等装备和方法搭建救生疏散平台。
  3)灭火为了救人。不扑灭火势就不能抢救被困人员,甚至会增大人员伤亡的情况下,首先组织力量灭火,打开疏散通道,排除威胁人员生命安全的险情,保护和疏散被困人员。
  2.4 排烟
  火场排烟能够大大降低火场内烟气浓度,同时大量热量随烟气被排出,使消防员内攻灭火以及火情侦查等变得稍显容易。火场排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排烟位置的选择。排烟口应当设置在空间的上部,比如开启屋顶门窗排烟或破拆外窗玻璃排烟。排烟与送风可以结合使用,在上风方向设立送风口,在下风方向的上部设立排烟口,所达到的效果最佳。
  2)在排烟口附近应设置防护,防止排烟口成为火势蔓延的途径,一般设置水枪降温防御,保证排烟口附近的安全。
  2.5 火灾的控制扑救
  火灾的控制扑救必须坚持先控制后消灭的灭火战斗原则。
  1)对灾情的发展要有科学预判,将初战主要力量部署在控制蔓延的主要方面。不能急于将火灾消灭,而忽视了控制力量的部署,使火灾突破防线,造成灾情的扩大。
  2)必须坚持内攻为主、外攻为辅的战术措施。高层建筑火灾必须坚持内攻,内部进攻不仅有利于观察火势发展蔓延情况,侦察人员被困情况,也便于控火和疏散救人。要充分利用建筑内部消防设施,包括室内消火栓系统、自动灭火系统、消防电梯、疏散楼梯等进行内攻。
  2.6 火场供水保障
  火场供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用消防车通过水泵结合器向高层建筑管道系统供水。
  2)消防车通过垂直铺设水带或沿楼梯蜿蜒铺设水带供水
  灭火。
  3)通过底层室内消火栓向室内管道系统供水。
  4)消防车接室外消火栓吸水供水。
  5)消防车接力供水。
  6)消防车运水供水。
  参考文献
  [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M].(GB 50016-2006).
  [2]城镇燃气设计规范[M].(GB 50028-2000).
  [3]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M].(GB 50160-2008).
  [4]危险品防火[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其他文献
摘?要 本文针对目前中国规范《空间网格结构技术规程》中提到的网壳的稳定性计算的三种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和研究。并且通过对一个实际工程中的单层网壳进行研究,分析和探讨了影响单层网壳稳定性的若干参数,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设计经验供参考。  关键词 单层网壳;整体稳定;非线性屈曲;几何非线性;材料非线性  中图分类号 TU3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
摘?要 介绍60 km/h限速较高条件下既有行车线上增、改建桥涵施工方案的选定、关键技术和组织实施。  关键词 既有行车线;线路加固;增改建;桥涵;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 U4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71-0122-02  随着铁路运输业的大发展,许多既有线的运输能力受到了很大制约,进行较大范围的既有线改造或增建二线,提高既有
近日,由庆阳市委组织部牵头,庆阳市科协负责组织实施的万名技能型人才培训班拉开了帷幕。来自正宁县10个乡(镇)的46名青壮年农民在正宁县科协的带领下,在西峰职业中专参加了为期7天的庆阳市能源化工产业万名技能型人才培训班学习,并圆满完成了培训任务。  这次培训实施,计划从2012年开始,到2014年结束,利用3年时间,采取市级重点培训与县(区)普及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累计培训符合能源化工产业从业要求的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