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夸克聚变!

来源 :飞碟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UC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瑞士大型强子对撞机項目的科学家宣称,他们发现了一种令人激动的新粒子,或者说是粒子结合体。这种粒子的影响力远不及5年前被称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但也着实让人议论纷纷,许多人都想从陈旧实验中得出众多颇有争议的新结果。
  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的底夸克探测器(LHCb)发现了一种新粒子:双粲重子,又被称为Ξcc++。你或许还记得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有两个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则具有一个上夸克和两个下夸克,电荷为零。新发现的双粲重子含有一个上夸克和两个粲夸克,带两个单位电荷。
  来自荷兰国家核物理研究院的物理学家帕特里克·科彭伯格说:“我们需要成对的粲夸克,但同一个粒子中含有两个粲夸克非常罕见。”粲夸克是已知的六种夸克之一,另外五种分别是上夸克、下夸克、奇异夸克、顶夸克和底夸克。他说其中最重的是粲夸克、底夸克(又称美夸克)和顶夸克(又称真夸克),但是顶夸克太重,无法与其他夸克一起排列。理论上来讲,其余的夸克可以排列进含有2个至5个夸克的群组,而且如果物体温度够高,还可以融进夸克液体中。


  但“含有两个重夸克,一个粲夸克或底夸克”且带有3个或3个以上夸克的“大多数这类粒子”尚未发现。科彭伯格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还是头一次。”
  科彭伯格说,早在2002年,就出现了一个颇具争议的结果,当时配基系统进化技术(SELEX)团队在伊利诺伊州的费米国立加速器实验室宣称,他们发现了一种名为Ξcc+的粒子,即带有单电荷的双粲重子(注意是一个加号而不是两个)。这种粒子同样含有两个粲夸克,但与底夸克探测器(LHCb)发现的新粒子不同的是,它含有一个下夸克。一个加号的粒子也有一个跟质子一样的基本电荷。
  科彭伯格说,随后又有数次实验想再现配基系统进化技术(SELEX)团队的粒子,但都没能成功。新粒子的出现使人们更加怀疑配基系统进化技术发现的真伪。科彭伯格又补充道:“底夸克探测器(LHCb)发现的粒子与配基系统进化技术团队发现的粒子质量截然不同,他们提出的那个质量根本就不可能存在。”新的双粲重子的质量约为3600兆电子伏,相当于质子质量的4倍。两种粒子的组成差别只在于很轻的上、下夸克之间,不过,配基系统进化技术团队发现的粒子的
  质量还不到100兆电子伏。
  即将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的一篇由欧洲核子研究委员会(CERN)撰写的论文指出,过去试图重现配基系统进化技术粒子的实验与原初实验不同,因此,这些“结果并不能说明原始数据有问题”。
  我拜访了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物理学教授兼配基系统进化技术团队发言人詹姆斯·拉斯,我去的时候他恰好在看这篇论文。他告诉我,这两种有争议的粒子的确不同,并说配基系统进化技术团队的结论没有问题。他支持自己实验中观察到的粒子,并说底夸克探测器的结果也很重要。他补充道:“新的观察资料会推动理论向某个特定方向发展,因此底夸克探测器的结果的确也很重要。”
  拉斯看过底夸克探测器的论文之后说:“底夸克探测器的结论颇为可信。”他认为很轻的下夸克造成了如此大的质量差异,不太可能与夸克性质的差异有关。“两个实验分析似乎都没有错,如果两者都存在,那么应该就有相关理论阐释为何同样是双粲重子的系统,却表现得如此不同。”
  这些问题研究起来都是困难重重。科学家正在极力探寻难以捕捉的粒子,它们的速度不到1皮秒, 或者说是兆分之一秒。但是由于它们的移动速度接近光速,在衰变成底夸克探测器实验中检测到的粒子之前,仍然运动了数毫米。特定粒子能启动一个触发器,以保存实验相关数据,进行后续分析。再现粒子留下的特定轨迹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搞清楚他们是否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粒子。
  这种粒子作为一个信号出现在其他物理和其他粒子飞过探测器产生的背景噪声上。因此,科学家认识到,12西格玛的意义重大,能说明他们观察到的绝不可能是碰巧看起来像新粒子的任意噪音。
  无论过去的结果怎样,与我交谈的底夸克探测器团队的科学家均指出,这种新发现的粒子使他们从总体上更好地了解粒子物理学,并能进一步细化他们的相关理论,探讨夸克聚合时的反应。
  锡拉丘兹大学物理学家谢尔登·斯通这样说:“我们深知自然界中存在比先前所知更复杂的结构。”除了在实验中,这种新粒子不可能真正存在于地球上,但可能存在于宇宙大爆炸后,当时宇宙物质变得高度密集,温度极高。了解夸克自行排列的方式可能会进一步洞察原始时代的物理学。
  斯通说:“反驳某种理论能让人兴奋不已,大批理论家都对新粒子虎视眈眈。”
  另一个研究小组发现,在一对夸克之间可能存在一个产生这种粒子的聚变反应,而另一些则释放能量。对于如何寻找这样的反应,他们有一些想法,但夸克炸弹很快问世则没有可能。底夸克和粲夸克的短暂寿命阻碍了这种反应的实际应用。
  双粲重子由一个上夸克和两个粲夸克组成。将这些粲夸克结合在一起需要耗费相当大的能量,之后将剩余的能量释放。释放量相当于太阳内部发生核聚变反应所产生的能量。这个量在个体反应中相对较小,甚至比发送一个字节的数据的能量总数还要小,但若假设它发生在亚原子粒子中,那这个量算很大了。
  学者写道:“假设合成粒子真的存在,那么基于较重的底夸克的聚变反应可以释放出比双粲重子多10倍的能量。”然而,想要实现这种反应十分困难。我们所知道的底夸克只停留不到1秒,在欧洲核子研究委员会LHCb实验的2-22毫米之间游弋,随后就失去能量,变成像在大气层中碎裂的流星一样的粒子。
  除了这种科幻小说般不切实际的“夸克聚变”之外,还有一些令人振奋的消息。华盛顿大学物理学家杰拉尔德·米勒在《自然新闻与观点》一书中写道:“高度结合能量意味着或许还有包含粲夸克或底夸克,而非上、下夸克的异原子。”谁知道呢?这就是物理。宇宙间的一切都奇奇怪怪,地球也不例外。
其他文献
是谁造成了13世纪中叶的大萧条?灾难笼罩欧洲  据欧洲的史料记载,1257年冬,整个欧洲萎靡不振,白天变得出奇地短,而且无比寒冷。雾霾笼罩整个陆地,阳光只能勉强透过严密的笼罩物照到地面。陆地平均温度迅速下降了2℃。整个地球的风向也发生了变化。欧洲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极端的气候。夏秋季节冷雨连绵不断,粮食作物的根都烂在田里,而冬季变得无比寒冷。  这种显著的、可怕的气候变化,给各种生物带来了灾难,植物
期刊
地球上最大的火山不久前才被发现。它藏在太平洋西北部的深海底部,距离日本东部1600千米。1.4万年前,它就坐在这里了。科学家早就知道达姆火山的存在,但是直到2013年秋,人们才知道这座火山到底有多大。其面积完全可与火星上太阳系最大的火山——奥林匹斯山——相媲  美。奥林匹斯山高26.4千米,山顶形成了巨大的凹陷,环形区内直径约600千米,熔岩就从这里喷出来。奥林匹斯山是一座早就停息的死火山,在它的
期刊
海底火山世界呈现很多种形式,但很少得到研究。而地球上一些最大的火山恰恰藏身于海洋,但是一直到现在,我们对它们还是不甚了解。2013年年底,我们才知道处在南极边缘的火山的一些特点,虽然按照地质物理常识,它们不该在那里。  南极的玛丽·伯德地地域冰天雪地,一望无际,寒风刺骨——这就是南极洲通常的景观。但是,这个冰的世界并不总是寒冷的,甚至在其表面还经常冒出火焰。冰与火这种离奇组合在南极并不罕见。环绕南
期刊
大规模的火山喷发之后,地球的平均温度会降低。但也可能是大规模的气候变化减缓或加剧了火山的活动。  原则上,任何一次大规模的火山喷发都会影响到我们星球的气候。最能说明问题的一个例子就是1991年6月菲律宾的皮纳杜波火山喷发。当时,100万吨火山硫黄冲入大气层,导致大气中弥漫了大量的固态悬浮微粒(飘浮在空气中直径在0.001~10μm之间的微小颗粒)。它们吸收和折射阳光,导致地球气候出现了剧烈的变化。
期刊
1977年,美国的夫妻档导演查尔斯·埃姆斯和雷·埃姆斯拍摄了一部时长仅9分钟的科普短片,中文片名译为《十的次方》,展现的是从宏观的已知宇宙到微观的基本粒子的一系列典型图像。影片始于高度约1米的俯拍画面:一位白人男子刚与家人进完午餐,安然地躺在草坪上休憩。之后,影片开始以每10秒放大10倍的速度,不断提升观众视角。公园,芝加哥城,五大湖区,美国国土,以及整个地球相继进入视野。这感觉,仿佛再现了法国诗
期刊
译/石姝慧  我是一名专门研究行星的天体生物学者,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行星演化的主要过渡阶段以及各个行星与生命形式之间不断发展的关系。目前,科学界普遍认同的观点是:人类已经进入地球史的一个新纪元。在这一新纪元,人类的基本活动已成为推动全球变化的力量之一。这一推动力,像形成各个大陆并推进物种进化的自然力量一样强大。这一新纪元常被称为“人类世”,也叫作“人类时代”。对这一新纪元进行反思能够促使人类从深邃
期刊
2030年,地球的大功率无线电将会将信息传输到距地球约12.4光年的一颗外行星,那里具备了人类生存的条件。如果当地有外星人接收无线电,那么这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一场音乐盛典,因为发送的二进制数据流中涵盖了地球一流电子音乐家的音乐片段。一半是艺术,一半是科学,但人类对外星人几乎一无所知。我们是否该真正开始关注自身呢?  2017年10月,西班牙举行了为期三天的声呐电子音乐节。在此期间,各主办方将欧洲非
期刊
译/晨飞  现代生物学的统一主题大体上建立在查尔斯·达尔文的进化论上,即自然选择的过程。自然会选择最健康、适应力最强的生物体,让它们繁殖、生存。这个过程也被称为适应,很可能有助于个体生存的性状被当作自适性状。随着生物体变化,新变体茁壮成长,物种出现、进化。19世纪50年代,达尔文描述了自然选择的这种机制,当时人们还不了解潜在的分子机制。但是,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勾画出一个现代
期刊
这张影像由40张数字照片叠加而成,并经过特殊数字处理,以突显2017年8月日全食时暗淡的日冕结构。影像中可清楚看到交织在日冕里的炽热气体、磁场错综复杂的层状和焦散流线结构,还可见到从太阳临边伸展出去的粉红环状日珥。  2 满相地球  2017年8月21日,当运行到月球近面上方时,“月球探勘”号转身眺望明亮满相的地球,并用它的窄视角相机拍下了这幅美丽地球的清晰影像。  3 “好奇”号的自拍  这张自
期刊
1996年在中国首次发现的中华龙鸟,是首个被发现的带羽毛的恐龙(古代鸟类及其直系亲属除外)。《现代生物学》最近刊出的一项研究认为,中华龙鸟的羽毛是一种伪装。  动物伪装形式多样,包括反阴影(身体的腹部是浅色,背部是深色)、独特的带条纹的尾巴以及所谓的“黑眼圈(”如现代动物浣熊和臭鼬的黑眼圈)。  上述研究论文的合作者雅各布·温瑟尔说:“恐龙是一种神奇的动物,它的生态位和生活方式与现在的哺乳动物和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