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不开的乡土情结

来源 :民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fengge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印象中,20多年前,中国散文界曾时兴过一段艺术散文。所谓艺术散文,我想应该是相对生活散文而提出来的。风行一段时间之后,尤其是近些年,受快餐文化的影响,散文的艺术性在消失,生活化倾向在迅猛扩展。扩展到了随时随地来来往往,又随时随地且拾且丢的地步,还不及云烟过眼。看过了读过了,也就过去了,大抵是留不下什么印象的。这是近些年中国散文大众化的结果,也是中国散文界的难言之隐。
  想起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那些散文大家,他们的散文要么贴近现实,要么追随艺术,众多的印象无疑是深刻的。他们以其精短的文字至今仍闪耀在中国现代文学史。
  抚古思今,目前中国的散文应该警惕眼前的泛滥趋势,清楚明确地界定好散文的范畴,提高散文的艺术含量与艺术品质,争取多出力作,多出传世之作。
  摆在眼前的是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北京著名作家周振华先生的最新散文集《跪拜大地》、《我爱北京》、《温暖的记忆》,包括他以前的一些散文集《原野恋歌》、《乡音乡情》、《周振华散文选》。每每读过之后,总能让人深度感觉,这一部部散文集都做到了艺术与生活的高度结合。作品来自生活,着眼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浸透于艺术之中。让人仿佛看到了一些中国现代作家散文的神韵与影子。
  中国文联名誉主席周巍峙评价周振华先生“文风正、文气浓”。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张锲说:“周振华同志的散文,不是静态的、静止的描写自然景观,而是把他自己完全融入在了这些景物之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处处洋溢着生活气息和乡土气息。读他的文字,仿佛有一股新鲜的来自山野的清风,扑面而来,让人们为之爽心悦目。”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刘兰芳说周振华的散文作品带有“泥土的芬芳,浓烈的乡情”。
  中国作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张平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周振华的文字是热的,是用奔腾的热血凝注而成”。张平在给周振华先生散文集《跪拜大地》的序言中写道:“周振华对家乡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他喜欢用文字描绘自己的家乡,勾勒自己家乡的人。在他豁达的心胸和细腻的笔调中,一个个朴实生动的故事,一曲曲清新婉转的山歌,一位位鲜活生动的人物,都飘然若现。”天津音乐家协会主席关牧村干脆称周振华先生是“大地的儿子”,她说:“周振华的作品充满了爱家乡、爱北京、爱祖国的深厚情感,所以他才创作出那么多有情、有义的生动感人的作品。”
  从事报纸副刊编辑工作,及至后来主编人民政协报《文化周刊》先后近16年,在经我手编发的周振华先生的数十篇散文中,我得出这么一个印象,那就是他的散文可归纳为“三情”,一是难以割舍的亲情,二是中华儿女固有的故乡之情,三是他表现得尤为明显的爱国热情。这样的背景下,一个编者与作者走到了一起。多年的交往使我了解到周振华先生的生活历程,由于家庭出身的原因,他经受过不少非同寻常的艰苦磨难。但愈是这样,他愈对生活充满感激,我想这也应该是“愈挫愈勇”。别说从文字中,就是在生活里,我也从没听到过他的一两句牢骚与埋怨,仅有的便是他那来自原野的真诚与感恩。由此,也不难理解张平先生为何特别要赞一下他其中的一本散文集的书名了:“振华散文百篇集,取名《跪拜大地》,从哪个角度讲,我都非常喜欢和欣赏,因为这是振华感恩家乡,感恩大地,感恩祖国的真情流露啊。”
  北京昌平农村的土地广袤而厚实,不仅仅生长绿色的树木与庄稼,而且生长着像周振华先生这样质朴的昌平人。他们情感丰富、思想深邃,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建设与赞美着自己的家乡、祖国。
  以往,提起乡土散文,要么让人想起黄土地、木篱笆,老人、女孩和狗,要么让人想起小桥流水、月下小景……仿佛这些就涵盖了乡土散文应该具备的所有主题。而周振华先生不同,他不仅把乡土当成自然风景,还当成了社会风景、历史风景。他的每一篇散文里都有景,但这景跨越着不同的时空,诉说着不同的故事,牵涉着不同时代人们不同的心路历程,那种人性深处最为纯洁的地方在他平实的文字背后隐隐散发着光辉。
  他写《我为亲人打毛衣》一文,让人回忆起“20多年前的全社会‘打毛衣工程’”。那时“不论是小姑娘、小媳妇,还是大嫂、大妈,甚至有不少大老爷们儿,都手不离毛活儿,一天到晚有一点空闲,都不放过”。而这一切的时代背景就是“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生活水准一天天好起来,裹了几辈子的大棉袄、厚棉裤逐步被绒衣绒裤、毛衣毛裤所取代,人们的服装观念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穿毛织品成了当时的最新时尚”。人人都想亲手为自己的亲人打毛衣,那密密织就的毛线里,不仅有爱情、亲情,还有友情、同事情。在作者心中,如今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各式毛衣都永远永远代替不了那个年代的毛衣,因为那里面渗透着浓浓的亲情。
  周振华先生对乡土书写的选材是难能可贵的,他像一个工匠,将过去、现在、未来的明珠细细串起,他回忆和描述自己真实的家园,不虚妄,不矫饰,故土上的每一件物事、每一个人,都散发着温情观照的人文气息。
  如在《我深爱家乡的土地》一文中,他这样写道:“我深爱家乡这块土地,现在看来,并不很大,方圆几里或十几里,小得不必乘坐现代交通工具。那时出出进进,走过一个长长的地头儿,再骑个把钟头的毛驴就可解决问题。”但这里“记录着我童年的梦想与足迹,在山上,在田野,在墙头,在河里,追逐玩耍,打闹嬉戏。那时,哪儿有那么多令你开心的玩具,最痴迷的游戏,就是撒欢扬土,跪着和泥”。就是在这样一片土地上,“几度沧桑,她饱经枪林弹雨”,“就在她躯体最虚弱的时候,鬼子挥着洋刀,踏着铁蹄……先辈与泥土在相濡以沫中,种下情、种下爱、种下地久天长,终于发现,金灿灿灌满农家日子的,就是风霜老者用那片厚厚的唇,吻湿的那片回荡乡谣的土地”。这样的描写,不仅让不少人回忆起曾经在乡下的童年真实的生活,同时歔欷于京西大地曾经饱经的磨难,感动于她今日的平稳与繁荣。
  看似平淡无奇的乡村生活,勾起了周振华先生纯美的梦幻,点燃了他火一般的激情,故乡每一个小小的变化,旧日里每一个不惹眼的物事,都能够让他彻夜难眠。他总是用自己手中的笔如实地记下这一切,用心去热爱这一切。
  他写京郊的秋天,“市民赶在双休日,云集而至,前来感受果品‘采摘’的乐道”,他们需要“切切实实要用手去触摸和体味那份感觉,到田间地头与农民分享那份丰收的喜悦;轻轻地拧,妥妥地摘,零距离与果农交流与果品交流”。那“浓郁的秋韵,映红了苍穹,映红了山峦,映红了田野,映红了果农的脸颊,映红了农家的日子”。这些文字让人觉得踏实、真切,让人觉着由衷的喜悦。
  周振华先生大多数时间在政府机关工作,但从他的文字中可见,他并未沾染上那种远离乡土的“官”气,他总是生活在一种真实的意境里。一方面,他总是尽职尽责于本职工作。另一方面,身旁与记忆里的乡村图景、家乡的父老乡亲时时在他的脑海里浮沉与升华,演绎成他的文学梦幻,也催化着他的使命意识。
  更为可贵的是,在这个浮华的时代,周振华先生却把自己乡土之情上升为对祖国的热爱,他“携春天”祝福自己的祖国,在他的眼里,“北京,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都不具备它这样广泛而又独特的属性,都不像它这样从内涵到外延的纷繁而细腻”。因为“说它古老,其实它很年轻;说它年轻,它分明是座古老的城市,古老和现代的成分是那么泾渭分明,又是那么和谐统一。在时空这个隧道,它聚集和包容着繁星一样的纷繁的文化要素,谁也数不清”。他用最朴实无华的文字,谱写着一曲曲崭新的颂歌,送给北京,送给自己的祖国。比如,《文艺报》总编辑、著名评论家张陵曾在《北京日报》撰文指出:“周振华用散文艺术塑造新北京形象,是一种新的文学价值取向,他这种积极的态势、这种热情、这种责任心,是他的散文区别于其他散文的最大特征。”
  有人说,乡恋是散文作家创作中一支永远迷人的歌谣。而亲人、故土与祖国是周振华心中永远化不开的情结,交织成他创作的灵感之网,奏响了他笔下清新淳美的乐章。
其他文献
摘要 乱搞政绩工程、借公权力迎合领导等行为反映了近年来部分官员的机会主义心态。对328名官员进行的调查显示,民众需要、经济形势和政策导向中的不确定性因素,是导致官场机会主义倾向的重要原因。在机会主义心态的影响下,官员最可能忽视的往往是民意和长远规划。对公众进行的调查显示,人们认为机会主义的危害主要是扭曲中央政策、损害政府公信力。机会主义盛行与公众监督渠道不畅、责任和惩罚机制不健全以及民众过于“宽容
【摘要】目前,社会转型期的价值多元化、教育领域的负面现象等都对大学生诚信意识产生了不利影响。高校应从教师教书育人秉持诚信出发,引导学生自我管理,积极进行诚信实践。  【关键词】大学生 诚信对策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近些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政治领域的腐败现象,人际交往领域的互不信任,诚信频频出现“危机”,“拜金”意识在滋长,利益取代了美德,在校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也在逐渐弱化,
宽大的玻璃窗外,是清晨的空气,清新、清凉、清润。  橘黄色的街灯还亮着,悬铃木浓密的树冠,投下一簇簇暗影。  每天,这个时候,我都要在这窗前,站一小会儿。  东方天际渐渐变白,空荡着车厢的公交车开始驶过仍然寂静着的街道;车厢里的灯亮着;树影、路灯、通透的车辆,营造出仿佛宫崎骏动画中的影像。  路灯渐次熄灭,红绿相间的“放心早餐”车出现在婆娑摇曳的绿荫下,已有三三两两的行人走过街头。  再过一会儿,
从一名普通的堆缸工人成长为陶瓷设计艺术大师;从紫砂研究到景观艺术陶瓷创作,蒋国兴无疑是陶瓷艺术领域的佼佼者。  2011年10月,作为行业内卓有建树的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蒋国兴被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授予“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称号, 2012年被批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3年,蒋国兴又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这一串串闪耀的荣誉背后,是蒋国兴20多年专注于陶瓷艺术付出的艰辛劳动。  
摘 要:陈子善先生集现当代文学研究者、文学史料学家、藏书家、版本学家于一身,其著述蕴含大量文学史新信息、新发现。这些著述所呈现的,不仅是传统形态的文学史料,而且还包括编辑、出版、发行、书简等以往不受重视的一些文化信息,在文学史“大叙事”之外,提供了众多生动细节,为今人触摸历史提供了独特的路径,并形成了文学史材料发掘考据和意义阐释与版本知识考古学相结合、文学史细节再现或现场还原、由书与文出发及人及情
【关键词】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能源体系 清洁可再生能源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1.14.004  由温室气体排放引发的全球气候变化已经给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的现实挑战,减排温室气体已经成为世界共识。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上代表中国政府向世界宣布:“中国将提高国
暮春时节,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我们来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校区,采访了该校近代力学系教授虞吉林。他作为第三完成人的“非线性应力波传播理论进展及应用”项目,在今年1月18日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荣获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更令人惊奇的是,这次大会上获得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郑哲敏院士就是虞吉林的导师,虞吉林是郑哲敏的第一个博士生。我们感叹,师生同时获奖,真是名师出高徒。  
摘 要:在晚清的剧烈变革中,“龙”和“狮”被从具体的社会历史语境中抽离出来,成为新兴民族国家的隐喻,借用它们的特质,来想象民族国家共同体。在晚清众多的国族论述中,“龙”和“狮”经历了漫长曲折的演变过程,形成了复杂多重的意涵。在来自西方的他者想象和本土的自我建构之间,在革命和君主专制力量的斗争之中,“龙”和“狮”的意义不断流变,不断重构,它们之间也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关系,在意涵上多处对应:一方面,它们
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是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是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势在必行。从长远来看,只有通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布局调整,才能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教育均衡发展。近年来,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农村地域广阔,实际情况各不相同,在实行统一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时也产生了诸多问题。  2011年,随着校车事故的频发,从传统媒体到网络,一场对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反思开始蔓延,
【摘要】党把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以及全过程相融合,形成“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并且只有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才能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和历史使命,更是破解经济发展矛盾困境、助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和政治建设、变革文化价值观和促进社会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