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即将过去的2006年里,北京动物园度过了百年华诞。北京动物园就像一位慈祥的母亲抚育着那些被她视若己出的珍禽异兽们,这其中不乏国宝级的大熊猫、世上稀有的白头叶猴等,但似乎唯有朱鹮最牵动她的心,而小朱鹮们的茁壮成长也让她感到欣慰和自豪。可又有多少人知道动物园母亲在朱鹮成长的历程中付出的艰辛呢?
发现最后7只朱鹮
朱鹮素有“东方宝石”之美誉,由于其形态和白鹭相似,因而又有朱鹭之称。在《走进北京动物园》一书中,对朱鹮的美丽娇姿有过如下惟妙惟肖的描述:朱鹮身披雪白的羽衣,头后披拂着几根长长的冠羽,繁殖期间上体的白色羽衣会变为青灰色。其嘴、面部、前额和腿为朱红色。翱翔在天空时,翅膀上的粉红色羽毛在阳光的映照下如同晚霞般鲜艳夺目……
然而,如此美丽的朱鹮,它的命运却是越来越岌岌可危。据记载,朱鹮的分布在百年前还是比较广泛的,朝鲜、日本和西伯利亚地区都曾是它的家乡,中国的东北、华北、西北的广阔地域,也是它理想的繁殖栖息地。所以,过去人们能观赏到朱鹮的漂亮身段,算不上什么新鲜事儿。但是,由于环境的污染和栖息地的被破坏,朱鹮的数量不断减少,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均无人在野外看到朱鹮的踪影。一些专家分析认为,朱鹮可能已经在地球上消失。
1978年,中国有关部门组成专家考察组,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去寻找朱鹮“最后的芳踪”。终于,科学家们于1981年在陕西省洋县姚家沟发现了朱鹮种群,这也是当时世界上仅存的种群,总共只有7只。为了拯救这一濒危物种,我国林业部于1986年在北京动物园成立了“朱鹮饲养繁殖中心”。自此,动物园的科技人员拉开了人工饲养和繁殖朱鹮的基础研究的大幕,小朱鹮们也开始在这里接受悉心的照顾。
营造“东方宝石”的宜居
适宜的“居住”环境是朱鹮健康生存的重要条件。动物园的科技人员深知,鸟类在自然界中的生活习性是科学饲养鸟类的基础。所以,他们首先深入到陕西洋县的朱鹮栖息地,对朱鹮的生境、食性和繁殖习性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查,获得了大量重要的资料,为建立朱鹮饲养繁殖技术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科技人员根据朱鹮野外生境的调查情况,设计出了水泥地与湿土地相结合的环境,即舍内为水泥地,运动场为湿土地。实践证明,这种环境是适宜的。它既有利于朱鹮嘴、爪的“磨合”,也有利于防治寄生虫,还可以预防“脚垫”、关节炎的发生。我国借给日本的朱鹮“华华”,就曾患上了脚垫。“华华”回国后,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了两年,脚垫便自愈了。
民以食为天,鸟也不会例外。科技人员为了给朱鹮配餐,进行了一场“翻天覆地”的研究。他们对朱鹮的天然饲料和人工饲料的所含成分,一项一项地逐一化验分析,分别获得了两种饲料中各自所含的22种成分的详细数据,并列表进行分析比对。为了使人工饲料配比更科学,他们又对朱鹮卵壳成分进行化验研究,根据所得数据,对人工饲料配比再次调整,补充进了锰、锌、铁等一些微量元素,使之更加满足了朱鹮的营养所需。但为了不让朱鹮失去自然取食的方式,还要结合采用天然饲料。以科学方法创建的这种食谱,现已证明,它是朱鹮上佳的健康食谱。从野外捕捉回的幼鸟,就是采用这种食谱喂养,都很健康地成长起来。日本的朱鹮“绿绿”曾跨海来到北京动物园,与中国的朱鹮“窈窈”婚配,3年中都是按照这个食谱进食,结果“绿绿”的体质一年比一年健壮,日方有关人士非常满意。
要将野生鸟类变为人工饲养,这个转换过程,是存在很大风险的,稍不小心就会造成鸟的伤亡。对于朱鹮这样的濒危种类来说,其风险性更大。为了将风险降到最低,科技人员对国内外人工饲养朱鹮的失败案例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最后发现,由于朱鹮是一种“神经质”的鸟,一有风吹草动,极易惊撞笼网,从而造成长嘴折断,这是朱鹮伤亡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为解决这一问题,科技人员经反复探索研究,实施了两项创新并可行的技术方案:一是用条件反射的方法驯化朱鹮。通过训练,朱鹮可以很自然地接近人类,甚至有时还能依人们的召唤而行。但这当中必须把握好“度”,也就是说,还不能让它过于亲人,对人过亲容易造成与其它朱鹮的疏远。这种训练方法虽然难度很大,但效果十分明显,使朱鹮们在不失“本性”的情况下,“神经质”的毛病得到了明显改善。对于一般的惊扰,它们不再那么敏感了,在其周围环境有燃放鞭炮或有建筑施工时,也多次避免了有可能撞伤的危险。同时,通过这种方法,对人工“抢卵”、换卵孵化也奠定了基础。二是将一般鸟笼的方格网改造成竖长方格网。别看这一小小的改动,却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即使朱鹮的嘴偶尔撞进格子,由于格子的长与宽均是根据朱鹮嘴的长度和基本宽度设计的,所以卡不住,也就不可能被折断了。
人工繁殖拯救朱鹮家族
朱鹮的人工繁殖,是一个世界难题。之前,国外虽有多年研究,但没有成功的范例。北京动物园的科技人员要在“史无前例”的条件下闯出一条路来,其难度可想而知。科技人员凭着集体的智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予1992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繁育朱鹮成功,并总结了一套成型的繁殖方法。
以高级工程师李福来为首的专家小组首先解决的是朱鹮的雌雄配对问题,因为从外观上人们难以区分朱鹮的性别,为了避免发生同性配对的错误,使小朱鹮们建立青梅竹马式的婚姻,就需要人们从幼鸟时为它们配对,而成功的难点就要在幼鸟时区分开雌雄。专家小组采用了以染色体鉴定的方法,解决了鉴定幼鸟性别的难题,实现了朱鹮的性成熟前配对,使它们从小就开始培养建立感情。与此同时,科技人员按照朱鹮自然条件下的生活习性,建造了仿自然巢的人工巢筐,并采用了仿自然的巢材,这样对朱鹮产卵有刺激作用。果然,朱鹮的产卵期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前。
在孵化方面,他们研究探索出自然和人工孵化结合的方法,除自动翻卵外,增加人工晾卵次数等,使孵化率和雏鸟健康程度都令人满意。在这过程中,他们还模拟朱鹮自然育雏,创建了人工育雏方法。同时,还研制出雏鸟的人工饲料,并随着雏鸟的生长过程,特别是1~7日龄和25~35日龄这两个关键期,不断对饲料配比浓度及粗细进行调整,保证了朱鹮不同生长期的营养需要。至此,对朱鹮的人工饲养和繁育形成了一套极为严密的技术体系,保证了朱鹮这个比大熊猫还稀少的濒危物种“迁地保护”的成功,并得到了繁衍。
目前,北京动物园里的朱鹮已由原来的几只已发展到30多只。朱鹮的“复壮”像东方的日出,已现出缕缕曙光。
(责任编辑周一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