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自我影像的情绪表现

来源 :摄影与摄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owerofwi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这个快速信息化的新媒体时代,翻阅图片信息比阅读文字解析要方便快速很多。情绪感受的传达在照片上没有界限,而摄影师们对自我进行影像拍摄时,没有人比他们更能体会自己,更能展现自己最想要的效果,以给观众传达自己内心深处所向往的精神世界,使观众从自我影像中感受情绪和意境。
  关键词:自我;情绪;虚构;态度
  中图分类号:J4O4 文献标识码:A
  在影像的关注上,大家的目光更多关注图像以及文字解析,摄影师创作时的情绪有时无法准确地分析体会。而一些拍摄者在创作中对被摄者的指导不能准确清晰表达自己的观念时,拍摄自己成为一种新的形式。在自我影像中肆意摆弄和构思,直到真正阐述出想要表现的情绪。
  感同身受就是自拍摄影的根本条件,对于自我意识情绪的充分表达和社会文化的反思以及对于自我的新探索,通过拍摄自己的影像和自己来一场内心深处的谈话。在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意志的同时,使观众产生些许共鸣。
  自我影像是摄影师创作展示不同独立人格的艺术手段,在拍摄自己的过程中把自身对社会、生活以及自我的感受传达出来,让更多人的感受到摄影师内心深处的情绪,在一张张的作品中每个人观看解读到的情绪都不完全相同,这也正是摄影的模糊性、联想性和延展性,比起锁住人的想象的长篇大段的文字解释更占优势。自我影像在现实与虚构中衔接,以再现、模仿、重构等方式,通过摄影媒介,穿梭时空,在真实和假设中自如游走,创造属于自己的“决定性瞬间”。
  1 自我影像的产生
  1.1 第一张自拍像的诞生
  被称为世界上第一个自拍的照片来自法国摄影师希波利特·巴耶尔(Hippolyte Bayard),在巴耶尔的愤懑和控诉中诞生了《溺水状的自拍像》[1]。对于摄影术的诞生,世界公认的发明者是法国人路易·雅克·芒特·达盖尔(Louis Jacques Mande Daguerre),但至少有两人会对此抱有异议。一位是卡罗版摄影术的发明人英国科学家威廉·亨利·福克斯·塔尔伯特(William Henry Fox Talbot),另外一位就是巴耶尔。巴耶尔发明了“直接正片工艺”的曝光方法,由于申请时间延误错失了这个摄影术发明者的荣誉,一怒之下拍摄了这张自拍像,抗议政府,控诉他所失去的荣誉,这使得他阴差阳错地成为人体摄影的先驱。这张照片是摄影师首次对自我形象拍摄的尝试,巴耶尔在照片的背面附上遗言,大致意思是,你们现在看到的是巴耶尔先生的遗体。所有见过巴耶尔先生的人都赞赏过他的照片,但又怎样呢?并没有人对他的技术做出表示,于是在失望之余投水自尽。巴耶尔的愤怒和绝望在自拍照片和文字结合中充分展示出来,在这张照片中注入融为一体的生命与灵魂,留下最后的“遗照”。对现实的失望让他把一切都消散,只留下这张自拍像,观众能从这张自拍中感受到他的失望和愤懑。照片都快装载不下这迸发的情绪,这种直接表达情绪的拍照方式开始受到追捧,摄影师们逐渐尝试把自己当做被摄者,演绎内心深处的观念和情感。
  1.2 造型、道具及场景与个人意识的结合
  单纯的拍摄自己只是记录而已,巧妙的运用道具和添加装扮再进行拍图摄,便于营造脑海中的画面。摄影师在自我拍摄时会更加注重造型与场景,在熟知自己的外貌情况下想要创造出合乎心意的效果,对于自己的装扮有着刻意为之的成分,场景的选择更加突出想要衬托的情绪。通过重构、组合等形式,戏剧性地呈现出摄影师脑中的预想画面。以自己独有的社会生活阅历,在影像中掺杂一丝精神感悟,或恐惧、或失望、或反抗、或欲望、或希望、或寄托……通过服装和首饰可以达到形象的不同转换,氛围得以多样化,营造不同的题材和视觉效果。摄影史上最早被提到的女性摄影家之一、英国的克莱门蒂娜·霍瓦登(Clementina Hawarden)在19世纪60年代开始使用镜子将自己的形象拍摄下来,这也是最早记录女人与镜子之间神秘关系的影像,借助镜子表现女性对镜中自我形象的欣赏和陶醉,这也是对现实世界的折射,同时折射摄影者隐秘的心理活动空间[2]。
  1.3 寻找潜藏的自我
  自我影像是一种对自身的窥探和剖析,不仅是外在形象的映射,更是精神层面的渲染,在当下社会中寻找共鸣。摄影师在拍摄者与被摄者之间转换,以第一视角和第三视角共同观赏,在呈现出的自我中剖析自我,探寻新的自我。在本有的建构认知中,反思一些局限,寻找更抽象且具有观念意识的新认知。自我影像与生活及社会息息相关,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摄影师的发展,摄影师常在影像中流露出社会的状态和问题,对一些现象以自我呈现表露情感,以人们对作品的关注为契机传达情绪,对摄影的社会功能性和文化发展性进一步延伸[3]。
  2 情绪的表现
  2.1 照片作为语言表达情绪
  数字媒体时代的到来,通讯和交流成为生活必需品,当文字不能充分诠释意境所感、不能满足表达的欲望、灿烂的词藻不能准确形容情绪,尝试对自己拍摄进行影像处理来渲染情绪,这种形式受到很多人的追捧。纽约90后摄影师本·扎克(Ben Zank)就是其中之一,不善于文字的表达,他的自拍作品就是他内心的故事,流露出最真实的情绪[4]。和扎克一样使用超现实手法的摄影师们正在用特有的符号续接着感性与情感,不再把自拍单调得看做美或者酷,也不像名片证件照一样呆滞没有感情,而是无声地演绎着摄影师的内心独白。
  2.2 表达态度,传播观念
  有着对待事物的情绪就有着对待事物的态度和看法,从态度中可以发掘出观念和认知。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在《无题电影剧照》系列中,除了环境氛围衬托情绪,更加重要的是人物的形象包裝,无论是模仿或者是重新构建新的人物形象,这样的自我包装也是对摄影者本身形象的升华,带动着情绪的高涨波动[5]。画面效果上可以通过表演的形式,从一个新的视角强调事物的价值。每一张照片中呈现的人物,都会以精致的妆容造型搭配特定的环境,想象自己就是电影画面里的人物,用一种全新的思考和表演串联着她和观众。在拍摄时用的道具更是增加她演绎的人物情绪和氛围,在这样的“面具”之下,暗含着对70年代的女权主义的隐喻,当时是父权制社会,男女不平等,观众透过这些众多的女性角色的扮演和拍摄记录,用同一个身体承载着多种内心,扮演着多种处境,感受到舍曼对女性意识的伸张和维护,带动着大家思考这一社会现状,从女性主义出发,以自身的表演的形象来比喻社会,分析问题[6]。舍曼更加关注构建人物的形象处理,不同塑造的形象搭配不同的主题和意境,舍曼把自己的愤怒和不平映射在扮演的形象中,强行修正那个父权制社会规定的女性界限,她的态度和思想在照片中被观众所认同和感知。   摄影师对于自我观念的转播不光表现在演绎上,还可以透过陪衬物件和背景体现。那么一张照片上任何一个部件都不会多余,都在为整张照片的情绪奠定一个基调,每一个部件的出现都为这个情绪的发展做铺垫。《摄影批判导论》第三章“大众与个人摄影”提到了摄影师兼作家斯宾塞(Jc Spence),在对自己的影像拍摄中以最真实的状态呈现自己,加上简单的童年物件和背景,隐藏在照片中对病痛创伤的情感不言自露,对自己的创伤性时刻进行拍摄,是她对人们复杂的身份认同建构提出的新见解,带动观众正视生活中的挫折与病痛,以新的视角观赏世界[7]。
  2.3 虚构中体验不同人生
  摄影师通过自我影像拍摄,从细节中透漏出自己的痕迹,又在模仿人物角色转换中赋予新的含义。在裝扮演绎不同的人物设定中,可以体会不同的人物角色场景,有着不同的行为及思想,在角色中跳跃转换,体验不同的人生,品味不同的人物感受,在自己创造的人物角色中各自有着不同的社会生活阅历,情绪化的表现及方式各不相同,在这种虚构的精神世界里,真实与幻想的界限已经变得模糊。日本90后摄影师宫崎泉美(IZUMI MIYAZAKI)她的搞怪有趣具有实验趣味的自拍在网络媒体上流传,在她的摄影世界里,主人公是自己[8]。就像她在汤博乐(Tumblr)上的主页名字“未设定”,对自己不添加任何设定和界限。宫崎泉美投入在她的自拍创作中,让自己不被轻易的归类于某种族群,她曾说过“我并不介意孤独,但或许我眼中的孤独甚至格格不入,其实也是一群人的共性”。这种超现实的表现手法冲击着我们的视觉,把摄影变成一种时髦而且充满未来感的表达自我的方式,她是自己的魔术师,为自己演绎不同的精彩时刻。尽管许多艺术网站将她的作品描述成超现实风格,但宫崎泉美尚未确认大家口中的风格是否是她追求的,就像她不愿意被设定被命名,不羁与自由在她的作品中凸显不俗。宫崎泉美的每一个作品都是想到了就做,没有给他们赋予一个特定的风格,也没有强加个人的意志在作品上,呈现的轻松、迷离、奇妙的意境,让观众跟着情绪探索这个未知的奇妙世界。
  3 结语
  每一位摄影师的作品都不是为了拍摄而拍摄,都会饱含情感地表达内心,在自己充当被摄者的角色中更加会考虑到观众的视角和想法,用最恰当的方法把情感传达给大家,无论是表现模仿还是虚构,自我影像形式上的画面都是为了衬托摄影者的态度和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摄影者的思想和文化意识,摄影的社会功能性更高效地带动着思想的传播,艺术领域的感官系统也在更加完善,摄影师们有更大的责任感带动鉴赏者们价值观和情绪化的发展。并且,摄影艺术的传播与发展离不开摄影者和鉴赏者,两者之间的共鸣有利于情绪和态度的互通和交流,使摄影艺术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帅.当代艺术中的自我虚构影像[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09(02):32-33.
  [2]曹昆萍.现代女性自拍像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
  [3]孔令捷.浅析自我意识在女性自拍摄影艺术中的体现与价值[D].上海师范大学,2019.
  [4]Ben Zank,冯富裕.另一个我 Ben Zank关于摄影的狂想[J].数码摄影,2016(10):30-39.
  [5]李婳,沈祥胜.以辛迪舍曼为例浅析女性摄影中的哥特情结[J].电影评介,2010(07):84-85.
  [6]姜丹.辛迪·舍曼与西方女性艺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09):235.
  [7]Liz Wells.摄影批判导论 第4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
  [8]春熙.宫崎泉美奇怪又可爱的自拍照[N].中国摄影报,2020(003).
其他文献
摘 要:新时代的世界科技发展迅速,依托网络的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新媒体影像工具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对全球的社会和经济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本文探讨了新时代新背景下新摄影工具的发展变化,分析了网络生活中新摄影工具的分类及应用,着重评述了手机摄影的发展过程,以及手机摄影产生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新摄影工具;手机摄影;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TB85 文献标识码:A  1 新摄影工具的分类  
期刊
摘 要:潮汕手钩花又称“通花”,是一种使用独特的钩针和纱线进行编织的传统潮汕工艺。潮汕手钩花通过各式各样的纱线、灵活多变的针法编织出许多极具潮汕地方特色和实用价值的服装配饰、家居产品、工艺品,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是潮汕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这一民间传统技艺从技术与艺术的双重维度展开研究。从历史发展的视角审视传统手工技艺与现代化生产的辩证关系,
期刊
摘 要:视频板卡是动态视频信号采集及非线性编辑系统中重要的硬件设备,其视频指标性能直接影响播出的画面质量及信号传输的效果。为此对标定性能的视频板卡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测试就非常重要。  关键词:视频采集;信号输出;眼圖;波形监视器;MG4600E  中图分类号:TN943 文献标识码:A  高质量的原始素材是获得高质量最终视频产品的基础。对模拟视频信号进行采集、量化和编码一般都由专门的
期刊
摘 要:当今社会,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也为旧媒体探索如何在数字时代生存并对自身模式进行革命性变化找到了出路。近年来,不难看出新媒体一统天下,传统媒介、传统文化传播形式无一不被数字化、网络化。可以肯定的是,依靠传统媒介来传播某一艺术价值观或者理想观念,已经不被当下这个快速发展的大时代所青睐,传统文化媒介也必须吸纳新技术才能赢得更大的影响力。而在此大环境的冲击下,
期刊
这组作品拍攝的时间是中午至傍晚,拍摄地点的顺序是从神武门至午门(与游客的游览顺序正好相反)。  建议:上午先不要进入故宫内部,从景山万春亭开始,再从外部拍摄神武门和东北角楼,一般拍摄到角楼就到中午时分了,太阳在头顶位置,可以利用水面的反光进行创意构图。(图1 图2 角楼)  午后要直奔珍宝馆,下午大概3点至3点30分之间,那时光线强度和太阳角度最好,结合建筑物光影元素丰富,非常有利于大家发挥创意构
期刊
摘 要:人物关系展示是叙事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在影视作品中,创作者有多种方式来展示人物关系,除了通过镜头关系、人物造型等方法外,布光方式也是揭示人物关系、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手段。影片《卧虎藏龙》是李安根据王度庐同名小说改编的武侠动作电影,相关的论文和影评已然很多,但从影视照明角度分析的还很少。本文拟从“交叉布光法”入手,分析该影片中双人静态布光方式与人物的关系,从而阐明交叉布光法是如何帮助影片揭示人
期刊
摘 要:当代无人机的出现,标志着一个新的航拍时代到来。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和GPS卫星定位系统的发展,无人机航拍与移动网络图像传输技术日臻成熟。在摄影的诸多领域中,无人机航拍都得到广泛应用。在表现体量巨大的建筑工程、广阔的地貌环境、建筑的平面布局方面,无人机航拍具有其灵活的高度、广阔的视野,有着地面拍摄不可比拟的优势。当然,无人机航拍也有其自身的不足和问题:大场景画面,细节缺失;上帝之眼,过度
期刊
雍和宮组图  成卫东 摄
期刊
摘 要:现代主义末期,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艺术领域也一样,一个排外的、对立的、崇拜纯粹性的、反对相异性和异质混杂的现代主义文化,逐渐让位给一个具有开放精神的、求同存异的文化。美国摄影师南·戈尔丁的摄影集《性依赖的叙事曲》打破了摄影者作为观看者的传统,开创了一种大胆地将私人生活纳入镜头的“私摄影”的新型摄影题材。本文主要探讨南·戈尔丁的私摄影对现代摄影界的影响。  关键词:南·戈尔丁;亚平常;
期刊
摘 要:新媒体时代到来,新闻信息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传播平台呈多样化,这些变化对传统媒体产生很大冲击,电视新闻节目的影响力和权威性都相应受到影响。同时,新媒体时代也为电视新闻节目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电视新闻节目需要积极进行创新,主动顺应新媒体发展趋势。剪辑要结合电视新闻节目不断创新。剪辑方法的创新会相应提升节目质量,更加契合观众需求,从而提升电视新闻节目收视率。  关键词:新媒体;创新新闻类;电视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