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教学原则是化学教学规律的反映,也是设计教学策略的重要依据。教学原则包含的内容很广,层次也不同。常见的教学原则对任何学科的教学均有指导意义,将一般原则与化学学科特征、化学教学经验融合后提炼而成的教学原则,则是具有明显学科性和教学指向性的指导性策略,如实验引导与启迪思维相结合、归纳共性与分析特性相结合、形式练习与情境思维相结合、年龄特征与化学语言相适应等等。
1.实验引导与启迪思维相结合,要求教师组织、运用好各种实验,充分发挥实验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中的独特作用。这里讲的“实验引导”,指的是在学生做实验、观察演示实验和实验挂图以及听教师讲述实验史料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具体、生动的事实,活跃学生的思维。“启迪思维”往往与“实验引导”同步进行,教师必须及时提醒学生重点观察什么,怎样观察等等,将学生的注重力引向深入。同时,抓住实验中出现的典型现象适时穿插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例如,“当少量金属钠投入盛有水的烧杯中,为什么不下沉,反而浮在水面上激烈反应并熔成小球?”等等。引导学生从观察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宏观现象入手,进行科学思维,有助于把握物质的本质属性和变化规律。
2.归纳共性与分析特性相结合,要求教师在归纳共性的同时,注重揭示特性和反例,使学生把握系统、完备的知识、面对繁杂的化学事实,归纳是非常有效的教学策略。例如,元素周期律正是在归纳氢、氧、碳、氯、硫、钠等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基础上形成的。通过研究典型、归纳共性,可以使许多复杂、离散的化学知识变得简单、有序。但是,隐藏在共性背后的特性既是教学的难点,也是学生常见的知识障碍,因而切不可忽视。例如,硫酸除酸的通性外,必须研究浓硫酸的氧化性、脱水性和吸水性三大特性。处理好共性与特性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3.形式练习与情境思维相结合,要求教师重视解题模式的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在基础阶段,“定套路、讲例题、做习题”的形式化练习必不可少,有助于学生形成扎实的解题基本功。例如,化学计算种类繁多,但“列已知、设未知、找关系、解方程”这一基本格式有广泛的适用性,经常性的规范化练习,能完整而清楚地反映学生解题的操作程序。但是,平时教学如一味追求“技巧”或某些“万能公式”,不免使学生的思维因定势而“钝化”。偏重形式练习,会使学生的思维发展难以适应变化中的化学问题。“情境思维”是针对形式练习的不足而提出来的,所谓“情境”实质上是问题的背景信息。当问题情境涉及的知识或方法在中学化学教材中没有明确的“落点”,有的甚至是最新的化学发现或实验现象的原始记载,隐含的化学规律往往需要学生通过“现场自学”的方式去提炼,无法从平时的形式化练习所积累的经验中找到解题的“支撑点”。因此,教师必须创设灵活、开放的化学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学会情境思维,即较少地依靠熟悉的解题模式而通过阅读、组合、类比、联想等方式加工信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智能优势。
4.年龄特征与化学语言相适应,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计划地运用化学语言体现化学思想。化学语言系统的形成,是化学有别于其它学科的又一特征,它既是交流化学信息的载体,又是化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简单到复杂、由表及里的方式逐步引入化学语言以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结构,是十分必要的。在初中阶段,多用生动、具体、浅显的自然语言和比喻、列举等形式说明化学概念;先学会用文字表述化学反应,再逐渐过渡到符号组合。到高年级,化学概念、原理和反应的叙述趋于简约、概括,教学的要求也随之提高,采用化学语言概括化学过程,描述物质结构将逐步成为一种主要方式。
1.实验引导与启迪思维相结合,要求教师组织、运用好各种实验,充分发挥实验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中的独特作用。这里讲的“实验引导”,指的是在学生做实验、观察演示实验和实验挂图以及听教师讲述实验史料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具体、生动的事实,活跃学生的思维。“启迪思维”往往与“实验引导”同步进行,教师必须及时提醒学生重点观察什么,怎样观察等等,将学生的注重力引向深入。同时,抓住实验中出现的典型现象适时穿插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例如,“当少量金属钠投入盛有水的烧杯中,为什么不下沉,反而浮在水面上激烈反应并熔成小球?”等等。引导学生从观察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宏观现象入手,进行科学思维,有助于把握物质的本质属性和变化规律。
2.归纳共性与分析特性相结合,要求教师在归纳共性的同时,注重揭示特性和反例,使学生把握系统、完备的知识、面对繁杂的化学事实,归纳是非常有效的教学策略。例如,元素周期律正是在归纳氢、氧、碳、氯、硫、钠等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基础上形成的。通过研究典型、归纳共性,可以使许多复杂、离散的化学知识变得简单、有序。但是,隐藏在共性背后的特性既是教学的难点,也是学生常见的知识障碍,因而切不可忽视。例如,硫酸除酸的通性外,必须研究浓硫酸的氧化性、脱水性和吸水性三大特性。处理好共性与特性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3.形式练习与情境思维相结合,要求教师重视解题模式的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在基础阶段,“定套路、讲例题、做习题”的形式化练习必不可少,有助于学生形成扎实的解题基本功。例如,化学计算种类繁多,但“列已知、设未知、找关系、解方程”这一基本格式有广泛的适用性,经常性的规范化练习,能完整而清楚地反映学生解题的操作程序。但是,平时教学如一味追求“技巧”或某些“万能公式”,不免使学生的思维因定势而“钝化”。偏重形式练习,会使学生的思维发展难以适应变化中的化学问题。“情境思维”是针对形式练习的不足而提出来的,所谓“情境”实质上是问题的背景信息。当问题情境涉及的知识或方法在中学化学教材中没有明确的“落点”,有的甚至是最新的化学发现或实验现象的原始记载,隐含的化学规律往往需要学生通过“现场自学”的方式去提炼,无法从平时的形式化练习所积累的经验中找到解题的“支撑点”。因此,教师必须创设灵活、开放的化学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学会情境思维,即较少地依靠熟悉的解题模式而通过阅读、组合、类比、联想等方式加工信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智能优势。
4.年龄特征与化学语言相适应,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计划地运用化学语言体现化学思想。化学语言系统的形成,是化学有别于其它学科的又一特征,它既是交流化学信息的载体,又是化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简单到复杂、由表及里的方式逐步引入化学语言以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结构,是十分必要的。在初中阶段,多用生动、具体、浅显的自然语言和比喻、列举等形式说明化学概念;先学会用文字表述化学反应,再逐渐过渡到符号组合。到高年级,化学概念、原理和反应的叙述趋于简约、概括,教学的要求也随之提高,采用化学语言概括化学过程,描述物质结构将逐步成为一种主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