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灶性胃癌30例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来源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xuchao1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多灶性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003年1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30例多灶性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机选取同一时期收治的100例单灶性胃癌患者作为对照,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

结果

30例多灶性胃癌中3个或3个以上病灶者6例(20.0%)。多灶性胃癌组患者诊断年龄较单灶性胃癌组轻[(56.8±16.4)岁比(63.3±10.8)岁,P<0.05]。多灶性胃癌组肿瘤病理分期以Ⅰ期为主(73.3%,22/30),而单灶性胃癌组则以Ⅲ期为主(64.0%,64/100)。多灶性胃癌组与单灶性胃癌比较,肿瘤相对较小,且神经侵犯和脉管浸润的比例亦明显较低(均P<0.01)。多灶性胃癌术后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单灶性胃癌组(76.0%比48.8%,P<0.05),与单灶性胃癌组相似,多灶性胃癌患者的预后与肿瘤大小、神经侵犯、脉管浸润、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关(均P< 0.05);两组患者不同临床病理因素情况下的5年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多灶性胃癌患者肿瘤分期较早,总体预后优于单灶性胃癌。

其他文献
胃癌根治手巴结的清扫,但胃的淋巴引流并不像结直肠的区域淋巴引流那样容易让人理解,尤其对于初次接触胃癌根治手术的年轻医生。基于发育解剖学提出的结肠癌完整结肠系膜切除和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已经得到结直肠外科医师的接受和广泛应用,胃的全系膜切除的概念近年来也被若干学者提出,至今,全系膜切除在胃癌根治手术中应用的合理性和可行性逐渐引起关注。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基于一些特定的观点,重新理解胚胎发育和胃的系
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的规范化培训已经在我国开始起步,胃肠外科的专科培训也必须规范化。笔者认为,胃肠外科专科培训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规范:重视基础理论,强调人文精神和病历书写,提高教学查房的质量,加强临床技能和临床研究能力的培养。只有建立规范化培训模式和评估体系,我国的胃肠外科才能有可持续的发展。
目的通过检测胃癌原发灶及距离原发灶不同距离组织hMLH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探讨hMLH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在胃癌阶段性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06年8月在中国医科大学肿瘤研究所保存的行胃癌根治术治疗的40例胃癌患者的组织标本,分别在标本距胃癌原发灶边缘5 cm、3 cm、1 cm及胃癌原发灶各取材2份,1份用于组织病理学检查,另1份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法检测hMLH1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 SC)对胃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及其初步调控机制。方法利用Transwell小室构建人胃癌KATO-Ⅲ细胞和BMSC的非接触共培养模型。CCK-8法检测胃癌细胞增殖能力及对氟尿嘧啶(5-FU)和顺铂的敏感性。Transwell法检测胃癌细胞侵袭能力。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鉴定干细胞标记、凋亡相关因子及上皮-间质转化因子的表达。结果KATO-Ⅲ细胞增殖能力在共培养组中显
新辅助放化疗前后,对于局部进展期直肠癌进行全面和准确地评价,关系到治疗决策的选择,其中影像诊断是关键环节。解剖及功能MRI,已经被应用于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效果的临床预判和评价。新辅助放化疗前,肿瘤下缘距肛缘小于或等于5 cm和直肠腔外血管侵犯,是预判新辅助放化疗效果的独立性因素。新辅助放化疗后,MRI肿瘤退缩程度分级(mrTRG)是区分肿瘤治疗有效或无效的有价值的影像指标。FDG PET
目的探讨ABCB1多态性与进展期胃癌患者紫杉醇治疗敏感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08年12月至2013年4月间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连续收治的412例采用紫杉醇联合卡培他滨(紫杉醇组,268例)或顺铂联合卡培他滨(顺铂组,144例)一线化疗的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患者化疗前的外周血。采用PCR扩增联合Sanger测序方法检测ABCB1 G2677T/A多态性,根据RECIST1.1标准判断患者临床
期刊
期刊
D2手术作为胃癌根治的标准术式已被广泛接受,这一手术强调胃周一定范围内的淋巴结清扫和脂肪结缔组织的切除。但这些脂肪结缔组织切除的边界尚未给予界定。我们研究发现,有一层膜包绕着胃及其周围血管、淋巴和脂肪结缔组织,并将其悬挂于后腹壁。由于这种结构符合系膜的定义,我们称其为胃系膜。在胃系膜内不仅有淋巴结转移存在,还可能有"第五转移"。因此我们倡导,在行传统D2手术的同时,尽可能在膜解剖的基础上完整地切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