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辫子车”的故事

来源 :作文通讯·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her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人对“辫子车”是有感情的。
  我小时候住在半淞园路的一条小巷子里,巷名我倒是记不大清了,记得最清楚的就是巷口的45路电车。十字路口上空的电线像蜘蛛网一样密密麻麻,其中许多都是电车车线。
  一提到电车,可能大多数上海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电车上面的两根“辫子”,所以电车也叫“辫子车”。一般情况下,这两根“辫子”是不会掉下来的,车开的时候可以看到,上面的“辫子”是压下来的,一弹一弹的,它里面装有弹簧,是有反作用力的,只要弹簧的螺丝拧得紧就没问题,而且“辫子”上面还有橡皮套子固定。但也会有意外发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坐电车的乘客几乎都遇到过车开一半“辫子”掉下来的情况,这时就需要司机和售票员合力利用滑轮原理将“辫子”牵引回上面的电线上。当然,这个步骤看起来就很不轻松,而且还很危险:电车上面的两根电线带有660伏的高压电,人碰到嘛,可是要翘辫子的。
  电车上三教九流的人都有,对司机来说,最讨厌的就是小偷和故意逃票的人,而这里面的故事讲也讲不完。
  对小偷呢,以前的售票员基本是没辦法的,只能善意地提醒“现在车上乘客较多,请保管好自己的财物”。但晚上还是有乘客一摸裤子,喊道:“我的皮夹子没了!”那么售票员就会讲:“我现在关灯十秒钟,谁拿的谁扔出来,否则我就开到公安局去了。”小偷一般是识相的,这时候就会主动把皮夹子扔出来。那么灯一亮,“哦,谁的皮夹子在我鞋子上,还给你。”那这桩事也算了结了。但如果失主发现晚了,小偷已经下车了,那就算开关灯十次皮夹子也是不会出来的。
  也有小偷皮厚的时候,这时呢,售票员就会讲:“一个一个到我面前,我来摸摸看。”人家上班族赶时间,就在后面吼:“要摸的快点摸,摸好我要去上班了!”这样一个个摸过来呢,最后到小偷的时候兜不住了,也只好把皮夹子扔出来。有时候正好扔到人家鞋子上,人家也当没看见,皮夹子寻回来了就好。
  逃票呢,以前是不多的。逃票如果被抓到,售票员就要罚他三倍的票价。现在讲来这样做是违法的,因为售票员有啥权利罚人家呢?为了防止乘客逃票,每趟车子离站的时候,售票员都会喊:“前门上来六个,后门上来五个,还有哪位乘客没买票?”到后来,车上没有售票员了,乘客都从前门上车,全由司机一人看着,但终究有看不过来的时候,偶尔会漏掉一两个。
  那会儿,电车上还没有刷卡机、投币箱,完全是人工售票。车厢里比较空的时候,售票员就一手拉着吊环保持平衡,一手拿着票夹,摇摇晃晃地走到刚上车的乘客面前,靠着旁边的椅背,问过哪站下车,接过钱,要找零的就翻翻挂在腰间的包,娴熟地撕下票夹上对应的车票,再把零钱和车票一块儿递给乘客,然后又摇摇晃晃地去找下一个没买票的乘客了。人多的时候,售票员索性不离开座位了,大喊一声“帮门口没买票的人传一下钱和车票”,接着就在座位上等着收钱。大多数电车上的售票员都是女的,这份工作做起来还算轻松,无事时嗑嗑自己带来的瓜子,实在可以说是惬意。
  和上海诸多的老建筑一样,电车承载着上海市民一份特殊的感情。
  佳作点评
  我们看有关老上海的电影或电视剧时,经常能看到这种“辫子车”在繁华的街道上行驶,它已成为老上海的一个标志。本文记叙了关于“辫子车”的二三事:“辫子”掉下来、售票员“抓”小偷、人工售票。用语活泼有趣,描写生动,画面感十足。文章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上海人对“辫子车”的感情,但是描写较为简单,可适当阐述。
  (鑫源)
其他文献
“衣锦还乡”是一句成语,《旧唐书·姜暮传》有一句:“衣锦还乡,古人所尚。”也就是说,自古人们就崇尚衣锦还乡。  最出名的,莫过于《史记》中项羽与刘邦的记载。当了官或者富贵了,不回故乡就像是穿新衣走夜路,没人看得见。当年,项羽消灭了秦帝国,占领了咸阳,却不以关中为基业,建立霸权,只想着东归回故乡,《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是这样说的:“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富贵回故乡,是让人看的,明
一  到了村口,小妹下车去买纸钱,我在车上陪爹。爹躺在后座上。由于身长座短,他的脚弯着,侧身向外,一只手臂压在腰下,另一只横在腰上,两个手板分别从身上和身下伸出来,悬在座位外。爹双目闭合,脸色如常,似在熟睡。已经是下午五点,从爹在医院独自坐着离开人世,到现在躺着回老家,时间过去了五小时。这期间,忙着送爹进急救室抢救,徒劳一场后,又忙着将他送回家,焚香烧纸,仓促的祭奠之后,又忙着送他回老家,始终没跟
“人间有味是清欢”。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的一句颇富人生哲理的诗句,原本是对远离喧嚣和争斗,忘却名利,走进山林,安然享受农家粗茶淡饭的一种心迹的诗意表达,后来则被诠释为对平静的素淡的简朴的生活之安与之爱的神往心驰,对各种境遇的直面、接纳、改造和顺应,演绎为一种时时处处的心理调适、畅通与知足,表现一种朴实无华里的惬意,展现一种清旷闲雅的审美趣味,体现一种至清至高的精神境界,彰顯生命里一种别样的人生体味。它
“安静得如同陵墓”,这是一个名作家的一部小说里的一句话。我对这部小说的记忆并不深刻,但对陵墓里的那种安静感,却较有体会。当然,这体会来自我时常去父母的墓地。  对活人来说,除了约定俗成的节日,一般情况下没有谁会喜欢往墓地里跑。活人有许多的事要做,每个人都忙得焦头烂额,何况墓地是死人的所在,即使有我们的亲人在,也不必要老往那里跑。  相比他们——那些忙碌的人们,我则很有时间,很闲适。我的时间除了读书
首先,我祝贺基石《柳青,一座不朽的精神灯塔》这篇文章获得 2019年度中国散文年会“精锐奖”!文章中涉及到的王维玲先生,是我熟悉的老朋友,他刚去世,马未都怀念王维玲的文章,四五天前我还转给了蒋建伟同志,因为他是《创业史》的责编。我的《文艺报》同事阎纲,是最早写《创业史》评论的。我到《文艺报》的时候,是 1978年 8月份,那时候,柳青先生已经于 6月 13日去世了。中国青年出版社看家的四部书,叫“
它发生在你的世界——素材A北京志愿者地铁里征集“绿色”  签名,呼吁绿色出行  2016年1月16日,北京地铁10号线纪家庙站的站台一角,一条写着“我承诺,爱北京,绿色出行”的横幅摆放在桌子上,二三十位年轻志愿者在上面郑重签下自己的名字,呼吁更多人绿色出行,支持北京冬奥会。按计划,他们希望征集到1万名市民的签名,并在今年7月31日,将其送给冬奥会组委会。据悉,目前在北京这样的地铁志愿者已经有159
正式比赛的那一天,是一个明媚透亮的清晨,泰安一中的紫藤萝开得正盛,远远望去,在阳光下倾泻出一串串浅浅的紫。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今天这一刻的抵达,这里,既是终点,也是起点。  从培训到比赛,不过短短十几天,八个人与四位指导老师在会议室剖析辩题的时光,如今也变成了最珍贵的回忆。比赛前,每个人几乎都准备了一大摞相关材料,只要跟辩题沾边,不管有的没的,先记下来再说。正反方的一辩陈词也是改了又改,平均每天要改
题目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6年5月3日,四川達州一位八旬老人在女儿陪同下乘坐动车到省城看病,因节后人多没有买到全程坐票,便借坐邻座。到达南充站时,老人被座位的主人——一名女大学生“请”了起来。老人的女儿恳请让老人挤挤一起坐,但女大学生坚持按票入座。对此,老人的女儿很是不满,但女大学生认为,坐自己的座位有错吗?  对这件事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
人活一世,不能总“无我”,亦不能总“有我”。我以为,“有我”为人,“无我”为出,人过则沉溺,出过则无味。恰到好处的人生,应是“有我”与“无我”恰到好处的平衡。  “有我”与“无我”本是一场博弈。“有我”则重视,则表现,则多虑,大处多策划多展示多帮助,小处则多算计多表演多谋人;“无我”则平静,则闲适,则超然,大处多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小处则多怨天尤人破罐破摔。  常人进多“有我”,退多“无我”。风和日
北京高考语文卷中的微写作对学生来说是一道新鲜的试题。  作为作文,微写作本质上仍然是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在考查语言表达能力的前提下考查学生的思想情怀。从其150字的篇幅限制和鲜明的语境设定上看,微写作较之大作文,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要求更高。微写作的分值虽然不高,2015年北京卷微写作一题为10分,却也可从中看出学生的能力。  以原题为例,2015年北京高考语文卷中微写作一题共有三道小题,要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