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支持减少论,是从心理学角度提出来的一种理论。它的主要观点是,在跨文化交际时产生的文化休克现象中,社会支持与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有着一定的联系。这不仅集中体现在留学生和长期在外生活的工作人员以及移民和政治避难者身上,在留学生身上的体现也尤为明显。
关键词:社会支持减少论;生理;心理;留学生;移民
社会支持减少论,是从心理学角度提出来的一种理论。起初它并不是针对文化休克的现象提出的,但是近年来它在文化休克的相关材料分析中或多或少有了一些成功的运用。在Adrian Furnham与Stephen Bochner合著的《Culture shock:psychological reactions to unfamiliar environments》一书中 “社会支持减少论” 被表述为“the social-support networks hypothesis”。
胡文仲认为,社会支持指的是一个人在困难时得到的亲戚、朋友、同事、熟人、邻居等在物质、道义和感情方面的帮助。
根据Brugha的看法,社会支持是指在社会关系中具体个人提供的帮助,尤其是更主观的因素,如信任,强度,交互性和价值的安全性等。
社会支持减少论的观点是,在跨文化交际时产生的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现象中,社会支持与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有着一定的联系:如果社会支持充足,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就好,反之,如果一个人缺少或丧失社会支持,就可能引发各种疾病。
由于文化休克现象集中体现在留学生和长期在外生活的工作人员以及移民和政治避难者身上,所以在分析社会支持减少论时,他们往往成为最典型的研究对象:
以移民者为例,绝大多数移民者在异文化环境中都会承受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对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都有很大影响。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张明园指出,不论是“自愿”移民还是“非自愿”移民,都是出现精神疾病和心理问题的高危人群。与家乡截然不同的陌生环境,对外来者的心理和物质排斥,主观期望和客观现实的巨大反差以及原先社会支持纽带的解体,综合起来便造成了所谓的文化休克。由此可见,原先社会支持纽带的解体是造成文化休克、引发身心疾病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这从医学的角度为社会支持减少论提供了一些依据。
当然,社会支持减少论不仅在移民者身上有所体现,在留学生身上也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对于留学生来说,社会人际关系较好、与他人联系较密切的学生相对而言面临的压力也较小。这里的社会人际关系可能包括朋友、爱人、同学以及身边联系较密切的人等等。
以留学生为例,一就读新加坡大学的中国学生,因为长期不能适应国外生活,无法“割舍”国内女友,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出现一系列问题,最终被对方学校遣送回国,终止留学。9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这类例子也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支持减少论提供了一些支持。当留学生离开了自己的国家到另一国家时,他们也离开了自己的亲友、熟人、邻居和爱人等构成的社会关系网。由于原有的社会支持体系解体,而新的社会支持体系尚未建立,因而他们所得到的社会支持与以往相比大大减少:以往身边的亲友都会给予实质性的帮助和精神上的鼓励慰藉,为他们分担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压力;而现在,在缺少物质帮助和精神慰藉的情况下,相对地,个人独自面对的压力大大增加;这就给留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造成很大负面影响。
对此,Adrian Furnham和Stephen Bochner也在合著的《Culture shock :psychological reactions to unfamiliar environments》一书中也作出如下阐述:“由于移民通常会导致人们离开家人,朋友和熟人,比如工作伙伴和邻居,因而社会支持的来源就相应减少,根据这个理论,这种情况可能会增加生理和心理上的疾病。而移民者和留学生可获得的亲友的支持程度也大不如从前。”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社会支持减少论不仅发生在出国进行跨文化交际的人身上,“本土文化休克”在一些海归的身上也同样有体现:当一个人在异国文化环境里生活时,经历的是“文化休克”,当他适应了异国文化再重返祖国时,往往表现出一系列对本国文化不适应的症状。相信很多人还记得2009年发生在浙大的那桩悲剧,海归涂博士因自己的理想与现实发展情况出现了偏差,便草率结束了年轻的宝贵生命。像这种在海归人士等人身上产生的压力和引发的身心疾病也与社会支持有一定的关系。有的海归已经完全接纳和适应国外的生活,遵从国外的价值观念,以致于回国之后与国内的现状产生冲突,同时他们与亲友因为观念不同等原因也产生距离并逐渐疏远,这时他们不仅不能从亲友那里得到安慰和支持,反而容易对亲友产生失望,恼怒,不安等情绪,无形之中更增加了自身心理和生理上的压力,从而导致疾病。
不过,虽然社会支持减少论这一理论与人们的直觉相符,在心理学,社会学和医学上都能够寻得一些依据,但是,现在在理论上还尚未完全解决为什么社会支持会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和生理健康。
(作者简介:凌 霄,武汉大学09级对外汉语专业;杨莞春,武汉大学09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关键词:社会支持减少论;生理;心理;留学生;移民
社会支持减少论,是从心理学角度提出来的一种理论。起初它并不是针对文化休克的现象提出的,但是近年来它在文化休克的相关材料分析中或多或少有了一些成功的运用。在Adrian Furnham与Stephen Bochner合著的《Culture shock:psychological reactions to unfamiliar environments》一书中 “社会支持减少论” 被表述为“the social-support networks hypothesis”。
胡文仲认为,社会支持指的是一个人在困难时得到的亲戚、朋友、同事、熟人、邻居等在物质、道义和感情方面的帮助。
根据Brugha的看法,社会支持是指在社会关系中具体个人提供的帮助,尤其是更主观的因素,如信任,强度,交互性和价值的安全性等。
社会支持减少论的观点是,在跨文化交际时产生的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现象中,社会支持与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有着一定的联系:如果社会支持充足,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就好,反之,如果一个人缺少或丧失社会支持,就可能引发各种疾病。
由于文化休克现象集中体现在留学生和长期在外生活的工作人员以及移民和政治避难者身上,所以在分析社会支持减少论时,他们往往成为最典型的研究对象:
以移民者为例,绝大多数移民者在异文化环境中都会承受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对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都有很大影响。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张明园指出,不论是“自愿”移民还是“非自愿”移民,都是出现精神疾病和心理问题的高危人群。与家乡截然不同的陌生环境,对外来者的心理和物质排斥,主观期望和客观现实的巨大反差以及原先社会支持纽带的解体,综合起来便造成了所谓的文化休克。由此可见,原先社会支持纽带的解体是造成文化休克、引发身心疾病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这从医学的角度为社会支持减少论提供了一些依据。
当然,社会支持减少论不仅在移民者身上有所体现,在留学生身上也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对于留学生来说,社会人际关系较好、与他人联系较密切的学生相对而言面临的压力也较小。这里的社会人际关系可能包括朋友、爱人、同学以及身边联系较密切的人等等。
以留学生为例,一就读新加坡大学的中国学生,因为长期不能适应国外生活,无法“割舍”国内女友,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出现一系列问题,最终被对方学校遣送回国,终止留学。9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这类例子也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支持减少论提供了一些支持。当留学生离开了自己的国家到另一国家时,他们也离开了自己的亲友、熟人、邻居和爱人等构成的社会关系网。由于原有的社会支持体系解体,而新的社会支持体系尚未建立,因而他们所得到的社会支持与以往相比大大减少:以往身边的亲友都会给予实质性的帮助和精神上的鼓励慰藉,为他们分担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压力;而现在,在缺少物质帮助和精神慰藉的情况下,相对地,个人独自面对的压力大大增加;这就给留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造成很大负面影响。
对此,Adrian Furnham和Stephen Bochner也在合著的《Culture shock :psychological reactions to unfamiliar environments》一书中也作出如下阐述:“由于移民通常会导致人们离开家人,朋友和熟人,比如工作伙伴和邻居,因而社会支持的来源就相应减少,根据这个理论,这种情况可能会增加生理和心理上的疾病。而移民者和留学生可获得的亲友的支持程度也大不如从前。”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社会支持减少论不仅发生在出国进行跨文化交际的人身上,“本土文化休克”在一些海归的身上也同样有体现:当一个人在异国文化环境里生活时,经历的是“文化休克”,当他适应了异国文化再重返祖国时,往往表现出一系列对本国文化不适应的症状。相信很多人还记得2009年发生在浙大的那桩悲剧,海归涂博士因自己的理想与现实发展情况出现了偏差,便草率结束了年轻的宝贵生命。像这种在海归人士等人身上产生的压力和引发的身心疾病也与社会支持有一定的关系。有的海归已经完全接纳和适应国外的生活,遵从国外的价值观念,以致于回国之后与国内的现状产生冲突,同时他们与亲友因为观念不同等原因也产生距离并逐渐疏远,这时他们不仅不能从亲友那里得到安慰和支持,反而容易对亲友产生失望,恼怒,不安等情绪,无形之中更增加了自身心理和生理上的压力,从而导致疾病。
不过,虽然社会支持减少论这一理论与人们的直觉相符,在心理学,社会学和医学上都能够寻得一些依据,但是,现在在理论上还尚未完全解决为什么社会支持会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和生理健康。
(作者简介:凌 霄,武汉大学09级对外汉语专业;杨莞春,武汉大学09级汉语言文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