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北大学 管理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進步,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受到企业重视。银行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化的道路上一直处于领先水平,信息技术给银行业带来了勃勃生机。随着银行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银行的经营管理模式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在此变化期间也遇到很多问题,因此,银行业一直在不断摸索、发展新的经营管理模式。
关键词:银行;数据集成;经营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2.2文献标识码:A
一、数据集成的概念、发展及意义
(一)数据集成的概念
网上银行、自助银行、ATM终端、电子支付、电子钱包、各种银行卡的流通等都是这些年来银行为适应信息化发展而新兴的业务。这些新的支付存取方式都是以网络的统一和数据的集成为基础的,无不依赖于银行数据集成与系统整合。
数据集成是近年来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展,交易全球化、管理信息化、服务快捷化成为了现代化银行的显著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银行集成的范围越大、集成的程度越广,其实力就越强、竞争力就越强。
(二)数据集成的发展
数据集成是提高银行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石,一方面能够对金融业务进行即时风险控制,另一方面支持新业务的大规模、低成本扩张。从最初数据集成概念在我国提出,到银行业大规模开展集成工作,再到现在一些银行数据集成工作的基本完成,大致经历了五六年时间,成效也很显著。以往银行采用分布式的管理方式,数据分散在各个不同的地区,各地区得知其他地区的数据难度较大,给用户的使用带来很大不便,也使上级领导部门无法快速准确得知下级部门的工作情况,无法很好进行监管。但在网络技术和存储技术成熟之前,数据分布式管理是当时的最佳选择。随着计算机、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存储技术的成熟,给数据集成带来可能,银行数据集成提到议事议程。数据的集成使各地区部门的数据在极短时间内传入数据中心的服务器中,使各地区得知其他地区的数据,为开拓新的业务服务带来可能性,也使上级领导部门能随时监管,合理防范风险。
(三)数据集成的意义
首先,从技术角度来看,数据集成使国有商业银行全国的应用软件达到了统一管理,从而提高了技术服务的整体水平。其次,从管理的角度来看,数据集成将带来一场信息管理决策层的革命。原来信息是分散的,数据要层层上报,这样实际所得到的数据不仅时间滞后,准确性也无法保证。现在数据集成完成以后,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信息存储容量,而且还可以得到及时、准确的基础信息。数据集成之前,很难对分支机构的不良贷款进行监控,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业务,也不知道如何处理这些业务,以及在审核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而在数据集成之后,就可以做到预先控制、集成管理。只有实现了数据的高度集成,才能够真正对任何企业、任何个人贷款的审批实行有效监控,才能够发挥银行统一法人的作用。没有数据集成,就无法实现管理的集成,风险控制、产品经营、决策支持等也无从谈起。以工商银行为例:截至2001年年底,中国工商银行出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余额双双下降的好现象。有一组数字能够充分说明数据集成为银行带来的好处:2005年上半年,工商银行共实现电子银行交易额22.9万亿元:其中网上银行交易额20.9万亿元,电子银行业务笔数17.4亿笔;新增个人网上银行客户288万户,企业网上银行客户9.2万户,个人和企业网上银行客户累计分别达到1260万户和20.9万户。 网上个人汇款交易额达到307亿元,为2004年全年的1.7倍;B2C交易笔数1037万笔,为2004年同期的2.5倍[1]。
(四)数据集成的优势
首先能够有效提高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有效改善商业银行的管理机制。集成就是将管理权集中到总行,分支机构仅负责业务,明确区分总、支行职能,将总行变为管理、信息、决策、监控的中心,分行则为利润中心,经营中心。权责分明,管理效率可以大幅提高。
其次可以节约花销,减少重复投资,降低经营成本。如果各地系统分散不统一,实施相互灾难备份的费用非常庞大,软件维护费用、人员使用费用会相应增加。
再者能够使交易方便快捷,保证跨地区交易即时、准确。
另外可以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有利于人力资源统一调配。
但是,不可以否认,数据集成也有一些弊端,数据的集中增大了银行业的风险。如果总服务器或者存储设备遭到破坏,后果将极其严重,导致致命的损害。因此在集成过程中要采取相应措施规避风险。关于风险的具体内容见3.3。
二、数据集成带来银行经营管理创新
(一)促进经营管理方式创新
1数据集成促使银行内部组织创新。首先促使科技部门进行了调整。数据集成之前,各科技部门各自为阵,每个数据中心都有自己的科技部门,相互之间联系不多,各做各的事情,重复工作,造成了资源的浪费;集成化后,银行根据需要,从整体的利益考虑,调整科技部门的重复布局,减少资源浪费。其次,由于业务数据和处理的高度集成化,银行的组织结构更具柔性,有利于实施扁平化管理模式。这种创新主要体现在改革现有“总行-省行-市行-支行-分理处”的金字塔式管理模式,取消支行一级的编制,将所节约的大量人员用于充实一线营业窗口和客户经理队伍。这种组织创新,既可大大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又可增强商业银行直接效益的创造力量。
2数据集成促使商业银行业务创新。主要表现在业务流程重组和产品创新两个方面。首先,传统的业务流程为先从上到下层层传达,再从下到上层层上报,虽然下传时有统一的规格,但是传到基层就变了样子。流程再造后,可以避免信息汇总和统计过程中存在的不及时、不一致等现象;通过业务和管理数据的集成共享,可以释放出大量人力资源,避免重复劳动;为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提供实时、准确的决策数据,使商业银行对所拥有的业务进行真正的决策分析和决策支持变成可能。其次,在产品创新方面,数据集成为商业银行提供差异性、个性化的产品。一方面,数据集成之后,商业银行可以从传统业务数据中分析出客户的潜在需求,推动产品创新;另一方面,为大部分客户提供差异化的服务,为VIP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使银行更加具有竞争力。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数据集成对这种差异性的创新支持,不仅要体现在客户产品或服务的细分上,还应该体现在不同的分支机构根据实际需要提供差异化的业务产品上。
3数据集成促使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体制的创新。数据集成后,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各业务部门、各分支行的存贷款、同业拆借、不良资产等数据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和跟踪,尤其是对分支机构行反常或异常变动的数据信息的监测和跟踪,以达到防范和化解潜在风险的目的。这种风险管理体制的创新,一是需要各家商业银行重新建立内部风险监控指标体系,二是要基于数据集成之后的数据库来开发和升级相应的风险监控系统。
4数据集成促使商业银行金融技术再创新。数据集成是金融技术创新的产物,又可以推动金融技术的再创新。虽然中国银行界早就意识到客户数据挖掘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数据集成前数据条块分割,最初的客户资料只有与银行业务紧密相关的简单信息,致使大部分业务数据和客户信息处于闲置状态。由于客户信息的价值未被开发出来,商业银行没能真正利用现代的计算机技术进行客户关系管理。数据集成后,如何使用数据挖掘技术,从目前掌握的大量数据中提供有用信息,为决策者提供有效的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将成为金融技术创新的重要课题[2]。
(二)对企业流程重组创新的体现
企业流程重组,英文全称为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以下簡称BPR),是20世纪9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的最新管理思想。
简单地讲,流程就是做事情的顺序,有输入、输出,是一个增值的过程。企业的流程,从总的方面说,就是企业完成其业务获得利润的过程。按照流程的模式管理企业就能有效地打破部门壁垒。企业的流程由于连结的方式不同,不同企业完成活动的方式的多样性以及企业的流程呈现多种多样的形式。如果按照流程的处理对象分,可以将之分为实物流程、信息流程等;如按流程跨越组织的范围来分,可将之分为个人间流程、部门间流程、组织间流程等。然而,从最基本的分类来看,还是将之划分为管理流程和经营流程,如果进一步地划分,经营流程又可以分为作业流程和支持流程,其中作业流程包括定单完成流程、产品生产流程、库存管理流程、原料采购流程等直接与企业主价值链相关的流程,而支持流程则包括研究发展流程、资金筹措流程、人事考评流程等与次价值链有关的流程。
企业流程重组工程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做根本性的思考和彻底的重建,其目的是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取得巨大的改善,使企业能最大限度地适应以顾客、竞争、变化为特征的现代环境[3]。
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地区间的差异在进行流程重组过程中有所差异,但是一般应解决以下问题:
首先应从价值链分析入手,突出核心业务流程。核心业务流程就是对企业增值最大,贡献最多的流程。从价值链分析法来看,对于银行来说,任何一个对产品或服务没有贡献的流程都是不增值的流程。国有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再造必须从价值链分析入手,突出有利于形成核心竞争能力的核心业务流程,而把一些低附加值的、不再能体现领先优势的业务流程,如非金融业务、后勤、员工培训、科技开发等业务流程进行外包。银行的核心能力主要是银行的融资能力、产品创新能力、销售能力以及一些独树一帜的服务手段,等等。通过银行业务外包,使银行从众多并不十分在行的活动以及普通的事务性业务中解放出来,集成注意力于最核心的业务,从而避免了银行经营在精力和财力上的分散。
其次加强流程间的逻辑关系研究,简化业务流程。一般来说,执行流程时,插手的人越少越好,流程越简单越好。为此,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加强单项流程间的逻辑关系研究,简化业务流程。可以通过合并分开、重复的多道工序简化流程。例如可以采用客户评价取代受理审查、贷前调查、项目评估、风险审查等多道工序环节简化信贷业务流程。减少不必要的审查环节。推行一级审批制,将过去的支行、二级分行、一级分行、总行的层层审核,变为“一级审批”,即直接报有审批权限的机构进行审批决策,从而大大减少审批环节,减少信贷业务流程。将分产品的业务流程改为一揽子业务流程。例如,可以通过推行客户经理制,将银行传统的存款、贷款、中间业务、国际业务等业务品种统一交由客户经理负责,由客户经理向客户提供一体化营销和全面的金融服务。将串行流程改造成并行流程。通过网络以及数据库技术,将可以共享资源的活动,如新产品开发、信用评估、文件阅示等,转化为同步方式,提高流程的效率。
第三,以客户为中心,实现业务流程多样化、服务个性化。银行业务管理体系改革的目标应当是扁平化的适度分权的结构。在按照经济区域重设分支机构的基础上,引入前后台的分工概念和业务流程方式,前台直接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全方位服务;后台为全行提供后勤支援和中央化操作服务。在组织结构的设置上必须体现以客户分类为中心的原则,按照市场定位设置客户部门,如为中小客户服务的零售银行部,为高收入阶层服务的私人银行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商业银行部,为大型企业公司服务的机构银行部等;银行其他职能部门的设置要有利于对客户部门的要求做出最快的反应和处置;高级管理人员的分工方式以特定的客户群进行界定,以减少内部协调,减低决策成本;同时建立系统的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和内部监察审计部门。在设计业务流程时,应区根据客户群、场合的不同,设计不同的流程版本,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例如在贷款申请的受理上,可设计出低、中、高三个风险类别流程小组。经过初步信用审核以后,对低风险客户可交由低风险流程小组以更为简化、迅速的办法处理;对于中风险客户则按例行的标准化程序办理;对于高风险客户,则须由高风险流程小组附加特殊的处理机制来分析和研究。
最后,应用标杆瞄准技术进行业务流程改造。所谓标杆瞄准,就是以同业优秀企业的做法为标杆,创造性地加以改进,并依据优秀企业的业绩指标相应设置本企业的业绩目标,以获取企业绩效的巨大提高。国有商业银行应通过对不同西方商业银行间作业程序、业务流程与活动的比较分析,发现“隐藏在不同银行和不同部门市场表现差异背后的关键因素”,在借鉴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加以改进,实现国有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再造后的跨越式发展。要以满足客户需要和加强风险分析为出发点,把业务管理与市场营销结合起来,建立健全银行各项业务的电子网络系统,倡导和实施以网上银行、自助银行为主要内容的直接服务理念和方式,大力开拓网络市场。
三、数据集成和经营管理创新的风险防范
经过银行信息化改革的巨大发展,银行数据集成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基本完成。然而,数据的集成同时也带来了风险的集成,如何降低数据集成带来的风险是当今我国各大银行在实施数据集成过程中面临的重大课题。这些风险包括主要自然灾害、遭受攻击与入侵风险、技术风险、系统风险等。所以要求有关人员在实施数据集成过程中对数据集成项目进行科学规划,对系统设计方案进行反复论证,确保系统设计的科学,使系统本身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按照高可靠性、高冗余性和高扩展性标准,建立生产系统的备份机制,以便在系统发生故障时,能够快速地切换到备份系统,迅速地恢复正常的运行状态。然而,系统在遭受攻击与入侵时,仅靠以上措施是无法使系统恢复正常的。银行数据中心的数据以及数据中心的备份数据存在着同时受到攻击,同时丢失的风险,这是数据集成这种模式带来的必然结果。要改变思路,把集成的数攻击[CM(23]与入侵时,仅靠以上措施是无法使系统恢复正常的。银行数据中心的数据以及数据中心的备份数据存在着同时受到攻击,同时丢失的风险,这是数据集成这种模式带来的必然结果。要改变思路,把集成的数据进行分散备份,尽量避免这种风险[4]。在规避风险的同时,对科技人员的技术有着更高的要求。
“十一五”期间,我国银行业将全面深化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加速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型。我国金融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过渡期将于2006年底结束,金融市场竞争必将更加激烈,同时,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将陆续完成股份制改造,我国银行业即将迎来新一轮改革和发展的高潮。业内权威人士指出,在这一背景下即将出台的我国银行业“十一五”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将围绕提高银行业经营效益这一核心问题,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着重加强创新能力、提高管理水平、降低运营成本、保障安全运行四个方面,使我国银行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向发达国家同行看齐[5]。
参考文献:
[1]马天蔚信息化建设整合四部曲[N]每周电脑报,2004-3-18
[2]王玉峰金融创新——数据集成的终极目标[J]华南金融电脑,2005,(9)
[3]韩军,赵雅丽打造“流程银行”再造竞争优势[N]金融时报,2005-12-7
[4]赵魁银行数据集成风险及其防范措施[J]上海金融,2003,(11)
[5]“十一五”银行业信息化期待更加激动人心的明天[EB/OL]http://210743518/kj/200603220284htm[ZK)]
(责任编辑:吕洪英)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進步,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受到企业重视。银行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化的道路上一直处于领先水平,信息技术给银行业带来了勃勃生机。随着银行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银行的经营管理模式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在此变化期间也遇到很多问题,因此,银行业一直在不断摸索、发展新的经营管理模式。
关键词:银行;数据集成;经营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2.2文献标识码:A
一、数据集成的概念、发展及意义
(一)数据集成的概念
网上银行、自助银行、ATM终端、电子支付、电子钱包、各种银行卡的流通等都是这些年来银行为适应信息化发展而新兴的业务。这些新的支付存取方式都是以网络的统一和数据的集成为基础的,无不依赖于银行数据集成与系统整合。
数据集成是近年来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展,交易全球化、管理信息化、服务快捷化成为了现代化银行的显著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银行集成的范围越大、集成的程度越广,其实力就越强、竞争力就越强。
(二)数据集成的发展
数据集成是提高银行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石,一方面能够对金融业务进行即时风险控制,另一方面支持新业务的大规模、低成本扩张。从最初数据集成概念在我国提出,到银行业大规模开展集成工作,再到现在一些银行数据集成工作的基本完成,大致经历了五六年时间,成效也很显著。以往银行采用分布式的管理方式,数据分散在各个不同的地区,各地区得知其他地区的数据难度较大,给用户的使用带来很大不便,也使上级领导部门无法快速准确得知下级部门的工作情况,无法很好进行监管。但在网络技术和存储技术成熟之前,数据分布式管理是当时的最佳选择。随着计算机、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存储技术的成熟,给数据集成带来可能,银行数据集成提到议事议程。数据的集成使各地区部门的数据在极短时间内传入数据中心的服务器中,使各地区得知其他地区的数据,为开拓新的业务服务带来可能性,也使上级领导部门能随时监管,合理防范风险。
(三)数据集成的意义
首先,从技术角度来看,数据集成使国有商业银行全国的应用软件达到了统一管理,从而提高了技术服务的整体水平。其次,从管理的角度来看,数据集成将带来一场信息管理决策层的革命。原来信息是分散的,数据要层层上报,这样实际所得到的数据不仅时间滞后,准确性也无法保证。现在数据集成完成以后,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信息存储容量,而且还可以得到及时、准确的基础信息。数据集成之前,很难对分支机构的不良贷款进行监控,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业务,也不知道如何处理这些业务,以及在审核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而在数据集成之后,就可以做到预先控制、集成管理。只有实现了数据的高度集成,才能够真正对任何企业、任何个人贷款的审批实行有效监控,才能够发挥银行统一法人的作用。没有数据集成,就无法实现管理的集成,风险控制、产品经营、决策支持等也无从谈起。以工商银行为例:截至2001年年底,中国工商银行出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余额双双下降的好现象。有一组数字能够充分说明数据集成为银行带来的好处:2005年上半年,工商银行共实现电子银行交易额22.9万亿元:其中网上银行交易额20.9万亿元,电子银行业务笔数17.4亿笔;新增个人网上银行客户288万户,企业网上银行客户9.2万户,个人和企业网上银行客户累计分别达到1260万户和20.9万户。 网上个人汇款交易额达到307亿元,为2004年全年的1.7倍;B2C交易笔数1037万笔,为2004年同期的2.5倍[1]。
(四)数据集成的优势
首先能够有效提高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有效改善商业银行的管理机制。集成就是将管理权集中到总行,分支机构仅负责业务,明确区分总、支行职能,将总行变为管理、信息、决策、监控的中心,分行则为利润中心,经营中心。权责分明,管理效率可以大幅提高。
其次可以节约花销,减少重复投资,降低经营成本。如果各地系统分散不统一,实施相互灾难备份的费用非常庞大,软件维护费用、人员使用费用会相应增加。
再者能够使交易方便快捷,保证跨地区交易即时、准确。
另外可以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有利于人力资源统一调配。
但是,不可以否认,数据集成也有一些弊端,数据的集中增大了银行业的风险。如果总服务器或者存储设备遭到破坏,后果将极其严重,导致致命的损害。因此在集成过程中要采取相应措施规避风险。关于风险的具体内容见3.3。
二、数据集成带来银行经营管理创新
(一)促进经营管理方式创新
1数据集成促使银行内部组织创新。首先促使科技部门进行了调整。数据集成之前,各科技部门各自为阵,每个数据中心都有自己的科技部门,相互之间联系不多,各做各的事情,重复工作,造成了资源的浪费;集成化后,银行根据需要,从整体的利益考虑,调整科技部门的重复布局,减少资源浪费。其次,由于业务数据和处理的高度集成化,银行的组织结构更具柔性,有利于实施扁平化管理模式。这种创新主要体现在改革现有“总行-省行-市行-支行-分理处”的金字塔式管理模式,取消支行一级的编制,将所节约的大量人员用于充实一线营业窗口和客户经理队伍。这种组织创新,既可大大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又可增强商业银行直接效益的创造力量。
2数据集成促使商业银行业务创新。主要表现在业务流程重组和产品创新两个方面。首先,传统的业务流程为先从上到下层层传达,再从下到上层层上报,虽然下传时有统一的规格,但是传到基层就变了样子。流程再造后,可以避免信息汇总和统计过程中存在的不及时、不一致等现象;通过业务和管理数据的集成共享,可以释放出大量人力资源,避免重复劳动;为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提供实时、准确的决策数据,使商业银行对所拥有的业务进行真正的决策分析和决策支持变成可能。其次,在产品创新方面,数据集成为商业银行提供差异性、个性化的产品。一方面,数据集成之后,商业银行可以从传统业务数据中分析出客户的潜在需求,推动产品创新;另一方面,为大部分客户提供差异化的服务,为VIP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使银行更加具有竞争力。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数据集成对这种差异性的创新支持,不仅要体现在客户产品或服务的细分上,还应该体现在不同的分支机构根据实际需要提供差异化的业务产品上。
3数据集成促使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体制的创新。数据集成后,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各业务部门、各分支行的存贷款、同业拆借、不良资产等数据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和跟踪,尤其是对分支机构行反常或异常变动的数据信息的监测和跟踪,以达到防范和化解潜在风险的目的。这种风险管理体制的创新,一是需要各家商业银行重新建立内部风险监控指标体系,二是要基于数据集成之后的数据库来开发和升级相应的风险监控系统。
4数据集成促使商业银行金融技术再创新。数据集成是金融技术创新的产物,又可以推动金融技术的再创新。虽然中国银行界早就意识到客户数据挖掘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数据集成前数据条块分割,最初的客户资料只有与银行业务紧密相关的简单信息,致使大部分业务数据和客户信息处于闲置状态。由于客户信息的价值未被开发出来,商业银行没能真正利用现代的计算机技术进行客户关系管理。数据集成后,如何使用数据挖掘技术,从目前掌握的大量数据中提供有用信息,为决策者提供有效的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将成为金融技术创新的重要课题[2]。
(二)对企业流程重组创新的体现
企业流程重组,英文全称为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以下簡称BPR),是20世纪9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的最新管理思想。
简单地讲,流程就是做事情的顺序,有输入、输出,是一个增值的过程。企业的流程,从总的方面说,就是企业完成其业务获得利润的过程。按照流程的模式管理企业就能有效地打破部门壁垒。企业的流程由于连结的方式不同,不同企业完成活动的方式的多样性以及企业的流程呈现多种多样的形式。如果按照流程的处理对象分,可以将之分为实物流程、信息流程等;如按流程跨越组织的范围来分,可将之分为个人间流程、部门间流程、组织间流程等。然而,从最基本的分类来看,还是将之划分为管理流程和经营流程,如果进一步地划分,经营流程又可以分为作业流程和支持流程,其中作业流程包括定单完成流程、产品生产流程、库存管理流程、原料采购流程等直接与企业主价值链相关的流程,而支持流程则包括研究发展流程、资金筹措流程、人事考评流程等与次价值链有关的流程。
企业流程重组工程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做根本性的思考和彻底的重建,其目的是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取得巨大的改善,使企业能最大限度地适应以顾客、竞争、变化为特征的现代环境[3]。
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地区间的差异在进行流程重组过程中有所差异,但是一般应解决以下问题:
首先应从价值链分析入手,突出核心业务流程。核心业务流程就是对企业增值最大,贡献最多的流程。从价值链分析法来看,对于银行来说,任何一个对产品或服务没有贡献的流程都是不增值的流程。国有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再造必须从价值链分析入手,突出有利于形成核心竞争能力的核心业务流程,而把一些低附加值的、不再能体现领先优势的业务流程,如非金融业务、后勤、员工培训、科技开发等业务流程进行外包。银行的核心能力主要是银行的融资能力、产品创新能力、销售能力以及一些独树一帜的服务手段,等等。通过银行业务外包,使银行从众多并不十分在行的活动以及普通的事务性业务中解放出来,集成注意力于最核心的业务,从而避免了银行经营在精力和财力上的分散。
其次加强流程间的逻辑关系研究,简化业务流程。一般来说,执行流程时,插手的人越少越好,流程越简单越好。为此,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加强单项流程间的逻辑关系研究,简化业务流程。可以通过合并分开、重复的多道工序简化流程。例如可以采用客户评价取代受理审查、贷前调查、项目评估、风险审查等多道工序环节简化信贷业务流程。减少不必要的审查环节。推行一级审批制,将过去的支行、二级分行、一级分行、总行的层层审核,变为“一级审批”,即直接报有审批权限的机构进行审批决策,从而大大减少审批环节,减少信贷业务流程。将分产品的业务流程改为一揽子业务流程。例如,可以通过推行客户经理制,将银行传统的存款、贷款、中间业务、国际业务等业务品种统一交由客户经理负责,由客户经理向客户提供一体化营销和全面的金融服务。将串行流程改造成并行流程。通过网络以及数据库技术,将可以共享资源的活动,如新产品开发、信用评估、文件阅示等,转化为同步方式,提高流程的效率。
第三,以客户为中心,实现业务流程多样化、服务个性化。银行业务管理体系改革的目标应当是扁平化的适度分权的结构。在按照经济区域重设分支机构的基础上,引入前后台的分工概念和业务流程方式,前台直接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全方位服务;后台为全行提供后勤支援和中央化操作服务。在组织结构的设置上必须体现以客户分类为中心的原则,按照市场定位设置客户部门,如为中小客户服务的零售银行部,为高收入阶层服务的私人银行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商业银行部,为大型企业公司服务的机构银行部等;银行其他职能部门的设置要有利于对客户部门的要求做出最快的反应和处置;高级管理人员的分工方式以特定的客户群进行界定,以减少内部协调,减低决策成本;同时建立系统的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和内部监察审计部门。在设计业务流程时,应区根据客户群、场合的不同,设计不同的流程版本,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例如在贷款申请的受理上,可设计出低、中、高三个风险类别流程小组。经过初步信用审核以后,对低风险客户可交由低风险流程小组以更为简化、迅速的办法处理;对于中风险客户则按例行的标准化程序办理;对于高风险客户,则须由高风险流程小组附加特殊的处理机制来分析和研究。
最后,应用标杆瞄准技术进行业务流程改造。所谓标杆瞄准,就是以同业优秀企业的做法为标杆,创造性地加以改进,并依据优秀企业的业绩指标相应设置本企业的业绩目标,以获取企业绩效的巨大提高。国有商业银行应通过对不同西方商业银行间作业程序、业务流程与活动的比较分析,发现“隐藏在不同银行和不同部门市场表现差异背后的关键因素”,在借鉴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加以改进,实现国有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再造后的跨越式发展。要以满足客户需要和加强风险分析为出发点,把业务管理与市场营销结合起来,建立健全银行各项业务的电子网络系统,倡导和实施以网上银行、自助银行为主要内容的直接服务理念和方式,大力开拓网络市场。
三、数据集成和经营管理创新的风险防范
经过银行信息化改革的巨大发展,银行数据集成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基本完成。然而,数据的集成同时也带来了风险的集成,如何降低数据集成带来的风险是当今我国各大银行在实施数据集成过程中面临的重大课题。这些风险包括主要自然灾害、遭受攻击与入侵风险、技术风险、系统风险等。所以要求有关人员在实施数据集成过程中对数据集成项目进行科学规划,对系统设计方案进行反复论证,确保系统设计的科学,使系统本身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按照高可靠性、高冗余性和高扩展性标准,建立生产系统的备份机制,以便在系统发生故障时,能够快速地切换到备份系统,迅速地恢复正常的运行状态。然而,系统在遭受攻击与入侵时,仅靠以上措施是无法使系统恢复正常的。银行数据中心的数据以及数据中心的备份数据存在着同时受到攻击,同时丢失的风险,这是数据集成这种模式带来的必然结果。要改变思路,把集成的数攻击[CM(23]与入侵时,仅靠以上措施是无法使系统恢复正常的。银行数据中心的数据以及数据中心的备份数据存在着同时受到攻击,同时丢失的风险,这是数据集成这种模式带来的必然结果。要改变思路,把集成的数据进行分散备份,尽量避免这种风险[4]。在规避风险的同时,对科技人员的技术有着更高的要求。
“十一五”期间,我国银行业将全面深化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加速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型。我国金融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过渡期将于2006年底结束,金融市场竞争必将更加激烈,同时,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将陆续完成股份制改造,我国银行业即将迎来新一轮改革和发展的高潮。业内权威人士指出,在这一背景下即将出台的我国银行业“十一五”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将围绕提高银行业经营效益这一核心问题,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着重加强创新能力、提高管理水平、降低运营成本、保障安全运行四个方面,使我国银行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向发达国家同行看齐[5]。
参考文献:
[1]马天蔚信息化建设整合四部曲[N]每周电脑报,2004-3-18
[2]王玉峰金融创新——数据集成的终极目标[J]华南金融电脑,2005,(9)
[3]韩军,赵雅丽打造“流程银行”再造竞争优势[N]金融时报,2005-12-7
[4]赵魁银行数据集成风险及其防范措施[J]上海金融,2003,(11)
[5]“十一五”银行业信息化期待更加激动人心的明天[EB/OL]http://210743518/kj/200603220284htm[ZK)]
(责任编辑:吕洪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