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堂公开课《登岳阳楼》刚上完,我从学生的眼神中看到了收获和喜悦,我从听课教师的神情中读到了赞赏,而他们共同的赞誉是“教师太会煽情了”,我在心中偷笑并得意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吗!
诗词鉴赏离不开一个“情”字,如果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在感悟名人情怀时又能激发自己作为社会弄潮儿的斗志,这堂课就有了“质量”、有了实效。
激情是诗歌教学的关键,那么诗歌教学是否应该运用课件?应怎样运用课件?一年多来我们语文组教师反复在实践中求证的问题又摆在了我的面前。回览我的这堂公开课,我认为课件可以用,尤其是上公开课等展示课时应该用,但一定要用得合适、用得科学,才能使课堂情理生辉。我想把这个心得概括成一句话:“课件不是无情物,化作情感更育人。”
一、要善于抓住抒情契机
针对《登岳阳楼记》的教材特点,我和学生们拟定的学习任务里有一条:“涵咏诗歌,探究诗歌缘景明情的方法,感受诗歌意境。”但是如何完成这个任务?关键还在教师是否能抓住抒情契机,引领学生把无情的文字借课件化作情感载体,从而达到情感共鸣。
我觉得这堂课有三处抒情契机,教师发挥到了极致。
第一处:开课不久,在学生们疏通了字词、把握了诗的大概内容后,我干净利索地引入了正文:“我们和诗人一起登上岳阳楼,我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这一内容主要是原诗颔联所标内容。课前,曾有老师建议我在这个环节用课件展示气势磅礴的洞庭湖画面,以激发学生兴趣,可我认为诗歌教学要有“留白”,这种“留白”就是激发学生想象,让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所以我的幻灯片只是一首原诗,学生们在原诗的字里行间畅想着,品味着,表述着……原始制作的这张幻灯片看起来可有可无,但有了它整个教室就有了焦点,学生们就能以文字为载体自由感悟,一些听课的门外汉教师也找到了情感载体……
当然,学生们争先恐后的回答,可能只是浮于表面,只是思想的碎片,可是我简单的幻灯片制作将课堂还给了学生,为学生赢得了时间,也将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落到了实处。为了弥补学生想象不足及词语贫乏,也为了作进一步深入探讨,我用诗意化的语句明确道:辗转数十载,诗人站在岳阳楼上,眼前映现出洞庭湖的雄浑壮阔。洞庭湖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教师的这番话看似只是简单地汇总学生的理解,但实际上却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在教师陶醉似的描绘中,学生们看到的不是一个个文字载体,而是一幅幅气势磅礴的画面,他们的心已经开始走近杜甫……
第二处:在品析“人物形象”的环节中,我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探究性的问题:“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及对国家的情感的?那为什么要先表达自己的情感?”看到学生们面有难色,我便赶紧引导:回忆一下我们曾学过的老杜的诗句,哪些和本文诗句表达的情感类似?老杜的诗句很多,为避免学生分散思维,我抓住学生的有效信息,展示了事先制作好的幻灯片:“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张幻灯片的知识起到了温故知新的作用,紧接着老师又用幻灯片展示了相关背景,突破了一上课就进行作者简介背景介绍的传统形式,合理地引导了学生。
最后我又进行了提炼概括:“老杜不愧是诗圣,古文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杜甫是穷亦兼济天下,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怀呵!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对诗人的崇敬,再次品读他的诗歌吧!”此时,幻灯片展现出几个强劲有力的大字——“穷亦兼济天下”及饱经沧桑的杜甫画像,在这图文并茂的背景下,师生和作者溶于一体,情感共鸣再掀课堂高潮。
第三处:一堂课的收课也很关键。学生在老师的机智引导、自主学习中掌握了本堂课的鉴赏方法“绘景——摹形——溯情”,也能从内心对作者产生一种崇敬之情,那么对于今天的学生学习古人的作品到底有何意义呢?收课时我用幻灯片展示了两句名言:“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别林斯基。”“自从有了诗歌,人生就不是一件枯燥的东西。——朱光潜。”并有感而发道:同学们,热爱诗歌吧。在这个敏感的年龄,让我们用诗歌丰富我们的生活!这个结束语起到了余音绕梁之功效,让学生的学习充满了诗意及情理。
二、要合理运用抒情方式
情感渲染要恰到好处也极为不易:过了,会给人做作之感;不到,又会浮于表面不出实效。这节课的成功之处还在于我注意运用了抒情方式。如在激发学生想象时,我努力让他们通过品读去做桥梁,以便和作者同怨共愁。这个过程中我也大声朗读,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投入到情读中去,听课老师惊诧地听着我“以声示范”,看着课件展示的原诗,无论是内行还是外行都心有所感,学生们更是在我这榜样的作用下,无拘无束大胆起来。又如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我充分运用态势语言,语出敬佩之语:“这是何等的伟大,穷亦兼济天下,杜甫,真不愧是诗圣呀!”
总之,运用多媒体上了很多节诗词鉴赏课,这节课让我有了一些成就感。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师生共同借助课件走入文本,让我真正感到了“课件不是无情物,化作情感更育人”。
诗词鉴赏离不开一个“情”字,如果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在感悟名人情怀时又能激发自己作为社会弄潮儿的斗志,这堂课就有了“质量”、有了实效。
激情是诗歌教学的关键,那么诗歌教学是否应该运用课件?应怎样运用课件?一年多来我们语文组教师反复在实践中求证的问题又摆在了我的面前。回览我的这堂公开课,我认为课件可以用,尤其是上公开课等展示课时应该用,但一定要用得合适、用得科学,才能使课堂情理生辉。我想把这个心得概括成一句话:“课件不是无情物,化作情感更育人。”
一、要善于抓住抒情契机
针对《登岳阳楼记》的教材特点,我和学生们拟定的学习任务里有一条:“涵咏诗歌,探究诗歌缘景明情的方法,感受诗歌意境。”但是如何完成这个任务?关键还在教师是否能抓住抒情契机,引领学生把无情的文字借课件化作情感载体,从而达到情感共鸣。
我觉得这堂课有三处抒情契机,教师发挥到了极致。
第一处:开课不久,在学生们疏通了字词、把握了诗的大概内容后,我干净利索地引入了正文:“我们和诗人一起登上岳阳楼,我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这一内容主要是原诗颔联所标内容。课前,曾有老师建议我在这个环节用课件展示气势磅礴的洞庭湖画面,以激发学生兴趣,可我认为诗歌教学要有“留白”,这种“留白”就是激发学生想象,让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所以我的幻灯片只是一首原诗,学生们在原诗的字里行间畅想着,品味着,表述着……原始制作的这张幻灯片看起来可有可无,但有了它整个教室就有了焦点,学生们就能以文字为载体自由感悟,一些听课的门外汉教师也找到了情感载体……
当然,学生们争先恐后的回答,可能只是浮于表面,只是思想的碎片,可是我简单的幻灯片制作将课堂还给了学生,为学生赢得了时间,也将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落到了实处。为了弥补学生想象不足及词语贫乏,也为了作进一步深入探讨,我用诗意化的语句明确道:辗转数十载,诗人站在岳阳楼上,眼前映现出洞庭湖的雄浑壮阔。洞庭湖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教师的这番话看似只是简单地汇总学生的理解,但实际上却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在教师陶醉似的描绘中,学生们看到的不是一个个文字载体,而是一幅幅气势磅礴的画面,他们的心已经开始走近杜甫……
第二处:在品析“人物形象”的环节中,我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探究性的问题:“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及对国家的情感的?那为什么要先表达自己的情感?”看到学生们面有难色,我便赶紧引导:回忆一下我们曾学过的老杜的诗句,哪些和本文诗句表达的情感类似?老杜的诗句很多,为避免学生分散思维,我抓住学生的有效信息,展示了事先制作好的幻灯片:“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张幻灯片的知识起到了温故知新的作用,紧接着老师又用幻灯片展示了相关背景,突破了一上课就进行作者简介背景介绍的传统形式,合理地引导了学生。
最后我又进行了提炼概括:“老杜不愧是诗圣,古文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杜甫是穷亦兼济天下,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怀呵!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对诗人的崇敬,再次品读他的诗歌吧!”此时,幻灯片展现出几个强劲有力的大字——“穷亦兼济天下”及饱经沧桑的杜甫画像,在这图文并茂的背景下,师生和作者溶于一体,情感共鸣再掀课堂高潮。
第三处:一堂课的收课也很关键。学生在老师的机智引导、自主学习中掌握了本堂课的鉴赏方法“绘景——摹形——溯情”,也能从内心对作者产生一种崇敬之情,那么对于今天的学生学习古人的作品到底有何意义呢?收课时我用幻灯片展示了两句名言:“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别林斯基。”“自从有了诗歌,人生就不是一件枯燥的东西。——朱光潜。”并有感而发道:同学们,热爱诗歌吧。在这个敏感的年龄,让我们用诗歌丰富我们的生活!这个结束语起到了余音绕梁之功效,让学生的学习充满了诗意及情理。
二、要合理运用抒情方式
情感渲染要恰到好处也极为不易:过了,会给人做作之感;不到,又会浮于表面不出实效。这节课的成功之处还在于我注意运用了抒情方式。如在激发学生想象时,我努力让他们通过品读去做桥梁,以便和作者同怨共愁。这个过程中我也大声朗读,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投入到情读中去,听课老师惊诧地听着我“以声示范”,看着课件展示的原诗,无论是内行还是外行都心有所感,学生们更是在我这榜样的作用下,无拘无束大胆起来。又如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我充分运用态势语言,语出敬佩之语:“这是何等的伟大,穷亦兼济天下,杜甫,真不愧是诗圣呀!”
总之,运用多媒体上了很多节诗词鉴赏课,这节课让我有了一些成就感。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师生共同借助课件走入文本,让我真正感到了“课件不是无情物,化作情感更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