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一千年前有诺贝尔奖,哪些中国人会得奖呢?

来源 :畅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eman9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假设一下——假如一千年前就有了诺贝尔奖,会有哪些中国人有机会问鼎诺贝尔呢?
  之所以将假设的时间点放在一千年前,是因为一千年前的中国适逢宋代,那是中国文化的顶峰,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便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宋代也是中国科学发展的鼎盛期,写《中国科学技术史》的李约瑟说道:“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那个时代如果有诺贝尔奖,中国人获奖必如探囊取物。
  物理学奖
  曾当过大宋社科院院士(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的北宋科学家苏颂,最有资格问鼎11世纪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位在工程学与天文学上有着深刻造诣的大学者,历时数年,终于在1092年成功组装出一个集观测天象、计算时间、报告时刻诸功能于一体的自动化天文机械——水运仪象台,率先使用了擒纵装置,由水力驱动,一昼夜浑象自转一圈;每到一定时刻,就有木人自行出来敲钟击鼓、报告时刻、指示时辰,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苏颂又将水运仪象台的总体与各部件绘图加以说明,著成《新仪象法要》一书,因此,今人根据苏颂的记载还可以复制出水运仪象台。
  颁奖词:人类对于自动化技术的渴望无疑是推动历史的最大动力之一,苏颂作出的贡献使得人们运用精密的仪器完成自动化划分时间刻度成为可能。他还将时间的流动与天体的运行紧密联系在一起,启示了人们对宇宙奥秘的探索。
  化学奖
  比苏颂年轻11岁的沈括,担任过北宋社科院院士、天文学院院长(钦天监)及宋政府的交外官,是一位全才式的科学天才,在天文、历法、地质、光学、医学、数学等领域都有过人的研究。
  他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实验,发现磁针在指南的时候,“常微偏东,不全南也。”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对地磁偏角的记录。他又发现,日月星体为球形,月球并不发光,其光亮来自太阳光的反射。
  他还发现,硫酸钙晶体解理之后的“最小单元”,都具有相同的晶形,为六角形,规整如同龟甲。如果不是对大自然的奥秘有着赤子一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恐怕沈括不会有那么新奇的发现。
  颁奖词;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首次提出了晶体具有解理性的特点,700年后,法国科学家阿羽依才有相同的发现。一个化学奖不足以说明沈括的全部成就,我们授予沈括此奖,是为了表彰他对于世界万物都保持着好奇心的赤子精神,那是人类社会的科学技术每一点滴进步的永恒源泉。
  生物学或医学奖
  如果要给13世纪的宋人颁发一个生物学或医学奖,那么这个人非南宋的宋慈莫属。这位著名的法医、大法官,于1235年开创了法医鉴定学,因此宋慈被尊为世界法医学鼻祖。他完成于法官任上的《洗冤集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专著,记述了人体解剖、检验尸体、勘察现场、鉴定死伤原因、自杀或谋杀的各种现象,并区别了溺死、自缢与假自缢、自刑与杀伤、火死与假火死的鉴别,这些技术至今还在应用。
  颁奖词:在世界其他地方还匍匐在神判的阴影下时,宋王朝的法官宋慈已开发出一套完善的刑事检验方法,运用精湛的法医技术,准确分析出死者致死的原因,并能重建刑事案发生的现场。这一技术应用于刑事审判,让无数人洗雪了不白之冤。
  文学奖
  宋代的文学星空璀璨,李清照是其中比较耀眼的一颗。这位才情与豪气均不让须眉的女词人,前半生过着优裕、幸福的小日子:写诗、读书、点茶、打麻将、与丈夫赵明诚到大相国寺淘宝。后半生因为金兵南下,国破家亡,生活开始颠沛流离,境遇孤苦。赵明诚死于战乱后,李清照与新任丈夫成婚不久,又因为感情不和而离婚。家国的变故,人生的转折,使得李清照词风大变,作品多了一种人生苍凉的况味。
  颁奖词:宋代有资质获得文学奖的作家绝不止一个,从苏轼到辛弃疾,从柳永到姜白石,我们可以列出一个长长的名单。之所以将诺奖的桂冠授予李清照,是考虑到她是一位女性。
  李女士的文学成就,挑战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训,也让我们体会到一种只有女性笔触才有的难以排遣的忧伤。相信一千年之后,她的作品仍然打动人心。
  和平奖
  签订“澶渊之盟”的大宋皇帝赵恒与辽国太后萧绰,可以当之无愧地获得11世纪初叶的诺贝尔和平奖。根据盟书,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地位平等;宋朝每年给予辽国一定的经济缓助;约定两国互不增加边防设施:又约定司法上的合作,订立罪犯引渡协定;双方在边境开设榷场,开展贸易。
  “澶渊之盟”的订立,给宋辽两国带来了一百年的和平。期间尽管发生过一些冲突与纠纷,但都基本上都能够通过和谈解决,不致诱发战争。
  颁奖词:“澶渊之盟”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国际关系:和平相处,平等交往,双边贸易。并以缔约的形式确立双方的权利、义务。19世纪西方国家主导建立起来的近代国际关系,其文明含量也没有超出“澶渊之盟”的框架。经济学奖
  1020年代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应该授予发行世界第一张纸币的益州交子务。交子,原为四川商民自发发行的银行券,后因主持交子铺的富民“资产浸耗,不能即偿”,交子无法即时兑换成现钱,引发争议,宋政府便关闭了民营的交子铺,并设立官营的益州交子务发行“官交子”,最初的发行限额为1256340贯,准备金为36万贯,并赋予官交子法偿地位——显然,这时候的交子,已经从银行券演变成以国家信用支持的法币了——这也是世界史上最早的纸币。
  颁奖词:交子务的设立,不仅使宋王朝成为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经济学者对通货膨胀的控制、准备金的比例、货币调控的技术都有了深刻的认识。
  而这个时候,欧洲人对于纸币的运行机制还觉得不可思议,以致游历中国的马可波罗将纸币形容为“大汗专有方士之点金术”。(资料来源:《南都周刊》)
其他文献
在古代“到此一游”会推促文化的积淀,是因为媒体方式的缺乏。今天,人们拥有更多的形式和手段完成有限之生命与外物之长久永恒的对话;有更多的手段留住“来此、在此、见此、证此”的瞬间  在《西游记》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孙悟空在佛祖手指写下“到此一游”。如今,有网友发现,“到此一游”前几年被刻到了埃及的神庙上,如今又刻在故宫的大缸上。为何在景点刻字留名如此盛行?“中国式旅游”的根源在哪?  信手一题,是古人
期刊
10月5日,中国人还在黄金周休假、朋友圈里开摄影展的时候,瑞典的诺奖委员会却没有休假。在他们最新的获奖名单中,赫然有来自中国的85岁的屠呦呦的名字。屠呦呦也因此成为中国本土获得科学领域诺贝尔奖的第一人。  屠呦呦获奖的消息,一时引爆网络和舆论。这是因为,在她的身上,有太多吸引人眼球、又极易引发争议甚至是论战的标签。  比如,她长期研究“中药”,且又从传统典籍中发现了青蒿素的线索,而中西医之争现在在
期刊
1997年,已经在中国西安教书10年的杨军,顺利完成了西北大学在职研究生的学业,并获得赴英国深造的机会。那时她做梦都不敢想,中国教师和中式教育会在英国主流媒体出现,并引发全民激烈的讨论。  她更没想到,十几年后自己亲身经历中西方两种教育模式的碰撞。今年8月,英国广播公司(BBO拍摄的三集关于“中式教育”的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在BBc二台播放后,立即在中英两国引爆了民众对于两种教育方式对
期刊
对于获奖,85岁的屠呦呦告诉记者,“与获奖相比,我一直感到欣慰的是在传统中医药启发下发现的青蒿素已拯救了全球数以百万计疟疾病人的生命。”她表示,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  10月5日18时,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中药药剂学系系主任王满元握着手机的那只手有些发颤,他在连续拨打导师屠呦呦的电话。但是,电话始终占线。  作为屠呦呦的关门弟子,也是屠先生一生带过的唯一一位博士生,王满元想在第一
期刊
英国财政大臣奥斯本近日在访华时表示,希望中国在高铁建设项目上施以援手。此前他还说过,希望中国的技术能够帮助英国规划和建设新一代核电厂。对此,我有些困惑。  30年前的1985年,我率队到贫穷的中国实施政府援助项目。我们从北京辗转上海、广州和农村地区。北京满大街都是骑自行车的人,他们穿着蓝色中山装,会说英语的寥寥无几。中国的高校急需技术和科学知识。我们与中方商定一个中等规模的奖学金项目,选派中国大学
期刊
国庆黄金周期间,一则“中国老人在京都碰瓷索赔10万日元”的传闻引发热议。10月5日,某卫视驻日记者发布“独家”报道称网络传闻属实,引得网友指责该老人“丢脸丢到国外”。然而,这起风波在6日出现反转——涉事老人家属及导游证实当事人确实被撞伤,京都方面则承认之前的通告失实,并向当事人致歉。  回顾这起乌龙事件始末,相关媒体在“抢新闻”中的不专业表现值得反思。其实刚开始有很多人对传闻真实性将信将疑,但媒体
期刊
中国影迷正为国产电影而疯狂。对美国片商来说,这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今年,美国进口影片将在中国现代电影史上创下最低市场份额,很可能低于35%。这与2012年上半年的63%不可同日而语。  影评家们常说,中国电影市场往往以牺牲进口影片的利益推广国产影片。与中国国产影片相比,大多数好莱坞影片获得的是“二类”档期、更短的放映期,以及更少的营销和宣传机遇。显然,这些因素已产生重要影响。  然而,倘若中国影
期刊
国庆长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美团和大众点评终于合并。美团CEO王兴在内部邮件中说:“从相杀到相爱转变只需一个长假,从爱情到媚姻事业必须长期经营。”  王兴和他的美团看似沉醉在合并的喜庆之中。但5:5换股合并,究竟是荣耀和屈辱,与大众点评的这杯交杯酒究竟是苦还是甜,也许只有当事人自己清楚了。尤为甚者,这或许只是美团和大众点评悲剧的开始。  对于这起潜在的合并大案,业界一般抱着“不嫌事儿多”的心态,有新
期刊
他的名字是与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场战役一农村包产到户联系在一起的,他所主持起草的“75号文件”和五个“一号文件”,为饱受争议的包产到户提供了法律保障,使中国农村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10月9日原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和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杜润生在北京医院病逝,享年102岁。杜润生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改革政策制定的核心人物之一,被誉为“中国农村改革之父”。  作为经济学家、资深农村问题专家,
期刊
自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以来,中国一直是联合国各项事业的坚定支持者和积极参与者,在维护国际和平、促进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等各个领域以及联合国各个机构的运作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9月28日至10月5日,成立70周年的联合国迎来系列峰会,各国元首、政府首脑和其他高级代表齐聚一堂,阐述各自对世界问题的看法。9月26日至28日,正在美国访问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峰会。  “我热烈地欢迎习主席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