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竞争力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本文在分析了城市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的基础上,重点考察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得出了:企业竞争力是城市竞争力的内生构成要素;城市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的外生影响因素;产业竞争力是城市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的传导因素的结论,将城市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纳入到统一的理论框架中,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城市竞争力; 企业竞争力; 产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8)11-0039-04
21世纪是全球化竞争的世纪。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国家之间的竞争,而国家的竞争又表现为城市的竞争。城市是企业的场所与载体。城市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有着密切的关系,认识两者的关系,有助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考虑统筹规划,达到增强企业竞争力进而增强城市竞争力的目标。
一、城市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的概念界定
城市不同于企业,其发展目标是多元的,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等多方面的目标,因此,城市竞争力可以描述为:一个城市创造环境和区位优势,聚集和优化配置更多的稀缺资源,为所在地区和国家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的能力。①
企业竞争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表现出的一种外在的市场力量,是与竞争对手抗争,赢得市场份额,获取利润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它表现为竞争过程中其所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相较于竞争对手的性价比,从竞争结果来看,它是长期盈利能力的同名词以及企业补偿其雇员和为其所有者提供丰厚回报的能力。
二、城市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关系的以往研究
以往的研究比较多的将“城市主体”作为城市竞争力区别于国家和企业竞争力的一个依据。虽然也有学者提到过城市竞争力与国家或企业竞争力之间的联系,认为城市竞争力的增强依赖于产业及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但对城市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这层较为重要的关系,却很少有深入的剖析。
城市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难以割裂,同时它们又各具独立性。城市竞争力是优于其他城市的创造与实现价值和财富的优势与能力,其优势是涵盖企业竞争优势在内的综合性优势,其能力更是源于各种类型的实际组合资源并不断创造价值的企业竞争力。企业作为城市的细胞和经济活动的微观主体,理所当然是城市竞争力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
基于上述认识,可以认为城市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具有互动性和相关性,但二者不能混为一谈。城市竞争力是多元构成要素相互作用的“有机体”,是综合而非单一的竞争能力。一个城市的竞争力依赖多层面的主体(政府、企业、社会机构和市民)共同创造。由于现代社会中,企业是资源配置和财富创造的基本载体,是城市功能的执行主
体,城市的竞争优势源于企业竞争能力的积聚,企业竞争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城市竞争能力的强弱。
三、城市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
(一)企业竞争力是城市竞争力的内生构成要素
在影响城市竞争力变化的因素中,企业竞争力处于基础性地位。企业经营的根本目标就是创造价值,城市的财富创造和积累就是依靠其经济细胞——企业来进行的。决定城市竞争力的各种要素的作用,最终将通过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体现出来。企业竞争力是城市竞争力的内生构成要素。

1、企业的价值能力
城市竞争力直接表现为一个城市的资源集聚和创造价值的能力。作为城市微观主体的企业,其基本的功能就是对资源的吸纳和对要素的组合,从而创造价值。企业的运作效率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城市的财政实力、市民的就业和收入水平,也影响到城市其他功能的拓展和发展的水平。所以,企业竞争力理所当然是城市竞争力最为重要的基本的组成部分,城市竞争力其他方面的内容归根结底也在于服务并提升城市的企业竞争力,城市之间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企业之间的竞争。如同国家要靠城市来实现增长的绩效一样,城市也要靠企业来支撑它的绩效、展现它的功能。一些企业的崛起,不仅改变了它们所在城市的经济面貌,而且也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版图。如东风汽车与湖北十堰、长虹与四川绵阳、健力宝与广东三水、春兰与江苏泰州等,一些在中国地理版图上不知名的小城市,因为有企业的崛起和品牌的影响而在中国的经济版图上让人熟知。
2、企业的技术创新
城市创新的主体在于企业。城市之所以能推动社会财富的创造和人类的进步,在于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各种财富资源的创造能力,在于创新的动力。城市的创新,蕴藏在管理者、社会机构以至生活在城市中的每个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中,但最关键的还是蕴藏在财富的创造者——企业的创新动力里。城市的活力来自企业的竞争,而企业制胜的异质性资源,无不与企业的创新能力相关。企业科技创新主动性、积极性的强弱,相当程度上决定着城市科技创新的广度与深度。在城市“产学研”的战略联盟中,企业担当重要的选题、助攻和转化的角色,也是考验这一战略实效的关键。一个城市的技术创新水平并不等于城市内每个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简单相加,而是由处于主导地位的重要企业的技术水平创新能力之和所决定的。
3、企业的生产规模
企业规模对城市竞争力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企业规模之所以影响着城市的国际国内市场地位及竞争力,其根本原因在于企业规模的经济性,这种经济性主要表现在:首先,大的企业规模将导致单位产品成本的下降。其次,大的企业规模将增强企业的技术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最后,企业规模越大,越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和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同时,企业大规模的生产,提高了企业现代信息处理水平,扩大了管理者的管理幅度,使分摊到单位产品上的管理费用减少。青岛以美丽的海滨旅游城市而著称,但现在代表青岛城市发展实力的不是旅游业,而是发达的企业。在青岛活跃着海尔、海信、澳柯玛、青岛啤酒、双星等一批知名企业,强大的工业是青岛突出的优势。青岛的工业在短短十几年就构筑了以大型企业为核心的支柱工业体系。
4、企业的制度文化
按照制度经济学理论,制度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道格拉斯·诺斯曾指出:“对经济增长的历史研究就是对制度创新的研究。这种制度创新能减少交换活动的交易成本,从而实现日益复杂的交换活动。”②可见,制度对经济效率的作用机理主要表现为降低交易费用,节约成本,企业作为微观市场主体,其制度体系是整个经济效率形成和提高的重要基础。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制度安排越合理,其整体绩效就会越高,竞争力也就会更强。制度是体制、机制、管理和文化的统一。制度被列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构成。制度环境和文化背景与人力资本潜力发挥是直接相关的。日本政府在总结明治维新时期经济能得到迅速发展的经验时曾发表过一份白皮书,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日本的经济发展有三个要素,第一是精神,第二是法规,第三是资本。三种要素比重为:精神占50%,资本占10%,法规占40%。可见,制度文化要素才是最重要的。由于任何企业都不可能具备全要素优势,而一旦制度有了优势,则可能转劣势为优势。企业制度效率的高低反映了城市的整体素质,是对城市制度环境的一种检验。
总之,企业竞争力是对城市竞争力的自我检验。在资源自由流动的体制下,企业能否与城市共存,可以看作是城市竞争力的一个标志。如果没有企业竞争力的支撑,城市竞争力将难以长期维持。
(二)城市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的外生影响因素
在城市内部,企业与城市的关系是主体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因主体而存,主体因环境而变。城市竞争力是促进企业竞争力提高的根本保障。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有赖于城市竞争力全体构成要素的大力支持,没有组成城市竞争力其他部分的促进,企业竞争力也难以持续增强。城市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的外生影响因素。

1、城市的资源
城市资源是企业竞争力形成的基础。尽管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企业获取资源的途径已经大大地拓展,但城市的资源状况仍然影响着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城市的人力资源供应状况和教育培训方面的实力影响企业员工的素质和结构。如果企业难以找到充足的高素质劳动力,则无法在经营中进行有效的竞争;城市土地资源供应状况、技术资源供应状况、资金供应状况与基础设施状况等,都会影响到企业的成本和运作效率。
2、城市的环境
城市的环境是企业竞争力形成的土壤。企业竞争力与所处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密切相关。城市的科技创新环境、融资环境、人文治安环境和生态保护环境都会从不同方面影响到企业的竞争力。一个城市的技术创新环境会直接刺激或压抑企业的创新欲望,影响企业的创新过程和效果,并决定企业从技术创新中所获得的收益;一个城市的金融环境会直接影响企业的融资机会和成本;城市的人文治安环境会影响到企业的运作成本和财产安全,影响到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会催生一批具有竞争力、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企业,也可能会保护一批以生态环境的损害为发展代价的落后企业。因此,可以说,城市的环境既可能成为培育企业竞争力的土壤,也可能成为损害企业竞争力的温床。
3、城市的开放
城市的开放体现在城市的市场化程度和对外交流程度上。城市的市场化程度对企业的市场意识和市场能力有直接的催化作用。在传统体制下, 城市之间的政治行政地位的高低,往往会掩盖企业实际能力,削弱企业的积极性。如果城市整体的市场化程度低下,势必影响所属企业的市场素质。在体制转型时期,拥有国有企业众多的城市尤为如此,例如东北老工业基地。反之,如果城市的市场发育完善,则政府的干预作用就会减弱,企业自身市场意识和竞争能力就会增强。江浙民营企业的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城市的对外交流程度,影响着企业的对外交流合作。城市对外交流越多,则企业的发展机会也越多,对企业的品牌宣传的促进作用越大。弗里德曼在研究世界城市体系中提出,一个城市的地位和作用,不在于人口规模的大小,而在于参加国际经济社会活动的程度以及调控和支配资本的能力。过去大连市除了濒临沿海这一区位优势外,其他优势并不明显。而现在大连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城市建设和对外交流方面已经成为国内其他中心城市的榜样。一年一度的大连国家服装节使大连成为国内会展经济的先驱,城市的足球俱乐部,也使大连的“人气指数”直线上升。
(三)产业竞争力是城市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的传导因素
产业是城市与企业之间的桥梁。企业竞争力决定产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促进城市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与城市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有着直接的关系。产业竞争力是城市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的传导因素。在现实经济中,一个城市的产业竞争力受到两类优势的影响,即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比较优势分析的是不同城市间不同产业之间的关系,而竞争优势分析的则是不同城市间同一产业的关系。根据古典经济学理论,比较优势形成的基础在于一个城市的资源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而根据迈克尔·波特的观点,竞争优势则更加强调企业的战略行为。所以,一个企业如果处于城市中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产业,其企业竞争力一般都比较强,因此,所在城市的竞争力也会随之增强。
产业竞争力体现在产业组织和产业政策两个方面。从资源配置的角度看,产业组织是解决产业内部企业间的配置问题,即把资源如何配置落实到每个企业。产业组织是企业环境中最直接的组成部分,一个城市正是通过“产业组织”把作为经济细胞的企业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的。产业政策是政府将宏观管理深入到社会再生产过程之内,用于指导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体系,其最终目的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业竞争力。城市产业政策是形成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条件。与城市产业政策相符合的企业,可得到政府的各种优惠政策的扶持,生产要素也会向该企业聚集,从而使其迅速发展壮大,其竞争力也得到提升;反之,与产业政策不相符合的企业,会受到种种限制与干预,从而逐渐走向衰退,竞争力自然被削弱。

四、建议与启示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政府应该在明确的城市定位和城市发展战略的指导下,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确立城市的先导产业、支柱产业,积极有序地推进城市的扩张,打造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城市形象的塑造和推广,最终达到使城市不断增值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同时,政府应当明确自己的职能,让企业自行作主。市场制度和市场环境“这只看不见的手”,会让企业有优胜劣汰的危机感和急迫感,逼迫企业自主创新,自生自强。一个城市的政府职责是,利用国际国内的宏观信息优势,制定导向性的政策和措施,重点在城市产业定位、知识产权制度、产权交易平台、人才流动体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上,为企业提供更合理、更科学的环境。在政府提供的政策、信息和制度环境中,具体怎么做,由企业主体自己去把握。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强大,城市竞争力才能提升。
(责任编辑:方涵)
注释:
① 姜杰、张喜民、王在勇.城市经济学[M].山东:山东出版社,2003.
② 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参考文献:
[1] 姜杰、张喜民、王在勇.城市经济学[M].山东:山东出版社,2003.
[2] 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 孙明华、王峰.企业竞争力[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4] 李永强.城市竞争力评价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M].四川: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5] 金碚.竞争力经济学[M].广东: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6] 顾光青、刘社建.城市竞争力提升中的企业因素研究[J].社会科学,2004,(07).
[7] 何添锦.企业竞争力与城市竞争力相关研究[J].企业经济,2005,(03).
[8] 张志新.关于城市竞争力及提升中国城市竞争力的思考[J].城市经济,2007,(01).
[9] 过聚荣.简析企业竞争力对城市竞争力的作用机理[J].管理世界,2003,(09).
关键词:城市竞争力; 企业竞争力; 产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8)11-0039-04
21世纪是全球化竞争的世纪。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国家之间的竞争,而国家的竞争又表现为城市的竞争。城市是企业的场所与载体。城市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有着密切的关系,认识两者的关系,有助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考虑统筹规划,达到增强企业竞争力进而增强城市竞争力的目标。
一、城市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的概念界定
城市不同于企业,其发展目标是多元的,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等多方面的目标,因此,城市竞争力可以描述为:一个城市创造环境和区位优势,聚集和优化配置更多的稀缺资源,为所在地区和国家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的能力。①
企业竞争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表现出的一种外在的市场力量,是与竞争对手抗争,赢得市场份额,获取利润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它表现为竞争过程中其所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相较于竞争对手的性价比,从竞争结果来看,它是长期盈利能力的同名词以及企业补偿其雇员和为其所有者提供丰厚回报的能力。
二、城市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关系的以往研究
以往的研究比较多的将“城市主体”作为城市竞争力区别于国家和企业竞争力的一个依据。虽然也有学者提到过城市竞争力与国家或企业竞争力之间的联系,认为城市竞争力的增强依赖于产业及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但对城市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这层较为重要的关系,却很少有深入的剖析。
城市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难以割裂,同时它们又各具独立性。城市竞争力是优于其他城市的创造与实现价值和财富的优势与能力,其优势是涵盖企业竞争优势在内的综合性优势,其能力更是源于各种类型的实际组合资源并不断创造价值的企业竞争力。企业作为城市的细胞和经济活动的微观主体,理所当然是城市竞争力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
基于上述认识,可以认为城市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具有互动性和相关性,但二者不能混为一谈。城市竞争力是多元构成要素相互作用的“有机体”,是综合而非单一的竞争能力。一个城市的竞争力依赖多层面的主体(政府、企业、社会机构和市民)共同创造。由于现代社会中,企业是资源配置和财富创造的基本载体,是城市功能的执行主
体,城市的竞争优势源于企业竞争能力的积聚,企业竞争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城市竞争能力的强弱。
三、城市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
(一)企业竞争力是城市竞争力的内生构成要素
在影响城市竞争力变化的因素中,企业竞争力处于基础性地位。企业经营的根本目标就是创造价值,城市的财富创造和积累就是依靠其经济细胞——企业来进行的。决定城市竞争力的各种要素的作用,最终将通过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体现出来。企业竞争力是城市竞争力的内生构成要素。

1、企业的价值能力
城市竞争力直接表现为一个城市的资源集聚和创造价值的能力。作为城市微观主体的企业,其基本的功能就是对资源的吸纳和对要素的组合,从而创造价值。企业的运作效率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城市的财政实力、市民的就业和收入水平,也影响到城市其他功能的拓展和发展的水平。所以,企业竞争力理所当然是城市竞争力最为重要的基本的组成部分,城市竞争力其他方面的内容归根结底也在于服务并提升城市的企业竞争力,城市之间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企业之间的竞争。如同国家要靠城市来实现增长的绩效一样,城市也要靠企业来支撑它的绩效、展现它的功能。一些企业的崛起,不仅改变了它们所在城市的经济面貌,而且也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版图。如东风汽车与湖北十堰、长虹与四川绵阳、健力宝与广东三水、春兰与江苏泰州等,一些在中国地理版图上不知名的小城市,因为有企业的崛起和品牌的影响而在中国的经济版图上让人熟知。
2、企业的技术创新
城市创新的主体在于企业。城市之所以能推动社会财富的创造和人类的进步,在于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各种财富资源的创造能力,在于创新的动力。城市的创新,蕴藏在管理者、社会机构以至生活在城市中的每个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中,但最关键的还是蕴藏在财富的创造者——企业的创新动力里。城市的活力来自企业的竞争,而企业制胜的异质性资源,无不与企业的创新能力相关。企业科技创新主动性、积极性的强弱,相当程度上决定着城市科技创新的广度与深度。在城市“产学研”的战略联盟中,企业担当重要的选题、助攻和转化的角色,也是考验这一战略实效的关键。一个城市的技术创新水平并不等于城市内每个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简单相加,而是由处于主导地位的重要企业的技术水平创新能力之和所决定的。
3、企业的生产规模
企业规模对城市竞争力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企业规模之所以影响着城市的国际国内市场地位及竞争力,其根本原因在于企业规模的经济性,这种经济性主要表现在:首先,大的企业规模将导致单位产品成本的下降。其次,大的企业规模将增强企业的技术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最后,企业规模越大,越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和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同时,企业大规模的生产,提高了企业现代信息处理水平,扩大了管理者的管理幅度,使分摊到单位产品上的管理费用减少。青岛以美丽的海滨旅游城市而著称,但现在代表青岛城市发展实力的不是旅游业,而是发达的企业。在青岛活跃着海尔、海信、澳柯玛、青岛啤酒、双星等一批知名企业,强大的工业是青岛突出的优势。青岛的工业在短短十几年就构筑了以大型企业为核心的支柱工业体系。
4、企业的制度文化
按照制度经济学理论,制度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道格拉斯·诺斯曾指出:“对经济增长的历史研究就是对制度创新的研究。这种制度创新能减少交换活动的交易成本,从而实现日益复杂的交换活动。”②可见,制度对经济效率的作用机理主要表现为降低交易费用,节约成本,企业作为微观市场主体,其制度体系是整个经济效率形成和提高的重要基础。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制度安排越合理,其整体绩效就会越高,竞争力也就会更强。制度是体制、机制、管理和文化的统一。制度被列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构成。制度环境和文化背景与人力资本潜力发挥是直接相关的。日本政府在总结明治维新时期经济能得到迅速发展的经验时曾发表过一份白皮书,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日本的经济发展有三个要素,第一是精神,第二是法规,第三是资本。三种要素比重为:精神占50%,资本占10%,法规占40%。可见,制度文化要素才是最重要的。由于任何企业都不可能具备全要素优势,而一旦制度有了优势,则可能转劣势为优势。企业制度效率的高低反映了城市的整体素质,是对城市制度环境的一种检验。
总之,企业竞争力是对城市竞争力的自我检验。在资源自由流动的体制下,企业能否与城市共存,可以看作是城市竞争力的一个标志。如果没有企业竞争力的支撑,城市竞争力将难以长期维持。
(二)城市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的外生影响因素
在城市内部,企业与城市的关系是主体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因主体而存,主体因环境而变。城市竞争力是促进企业竞争力提高的根本保障。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有赖于城市竞争力全体构成要素的大力支持,没有组成城市竞争力其他部分的促进,企业竞争力也难以持续增强。城市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的外生影响因素。

1、城市的资源
城市资源是企业竞争力形成的基础。尽管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企业获取资源的途径已经大大地拓展,但城市的资源状况仍然影响着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城市的人力资源供应状况和教育培训方面的实力影响企业员工的素质和结构。如果企业难以找到充足的高素质劳动力,则无法在经营中进行有效的竞争;城市土地资源供应状况、技术资源供应状况、资金供应状况与基础设施状况等,都会影响到企业的成本和运作效率。
2、城市的环境
城市的环境是企业竞争力形成的土壤。企业竞争力与所处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密切相关。城市的科技创新环境、融资环境、人文治安环境和生态保护环境都会从不同方面影响到企业的竞争力。一个城市的技术创新环境会直接刺激或压抑企业的创新欲望,影响企业的创新过程和效果,并决定企业从技术创新中所获得的收益;一个城市的金融环境会直接影响企业的融资机会和成本;城市的人文治安环境会影响到企业的运作成本和财产安全,影响到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会催生一批具有竞争力、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企业,也可能会保护一批以生态环境的损害为发展代价的落后企业。因此,可以说,城市的环境既可能成为培育企业竞争力的土壤,也可能成为损害企业竞争力的温床。
3、城市的开放
城市的开放体现在城市的市场化程度和对外交流程度上。城市的市场化程度对企业的市场意识和市场能力有直接的催化作用。在传统体制下, 城市之间的政治行政地位的高低,往往会掩盖企业实际能力,削弱企业的积极性。如果城市整体的市场化程度低下,势必影响所属企业的市场素质。在体制转型时期,拥有国有企业众多的城市尤为如此,例如东北老工业基地。反之,如果城市的市场发育完善,则政府的干预作用就会减弱,企业自身市场意识和竞争能力就会增强。江浙民营企业的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城市的对外交流程度,影响着企业的对外交流合作。城市对外交流越多,则企业的发展机会也越多,对企业的品牌宣传的促进作用越大。弗里德曼在研究世界城市体系中提出,一个城市的地位和作用,不在于人口规模的大小,而在于参加国际经济社会活动的程度以及调控和支配资本的能力。过去大连市除了濒临沿海这一区位优势外,其他优势并不明显。而现在大连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城市建设和对外交流方面已经成为国内其他中心城市的榜样。一年一度的大连国家服装节使大连成为国内会展经济的先驱,城市的足球俱乐部,也使大连的“人气指数”直线上升。
(三)产业竞争力是城市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的传导因素
产业是城市与企业之间的桥梁。企业竞争力决定产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促进城市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与城市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有着直接的关系。产业竞争力是城市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的传导因素。在现实经济中,一个城市的产业竞争力受到两类优势的影响,即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比较优势分析的是不同城市间不同产业之间的关系,而竞争优势分析的则是不同城市间同一产业的关系。根据古典经济学理论,比较优势形成的基础在于一个城市的资源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而根据迈克尔·波特的观点,竞争优势则更加强调企业的战略行为。所以,一个企业如果处于城市中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产业,其企业竞争力一般都比较强,因此,所在城市的竞争力也会随之增强。
产业竞争力体现在产业组织和产业政策两个方面。从资源配置的角度看,产业组织是解决产业内部企业间的配置问题,即把资源如何配置落实到每个企业。产业组织是企业环境中最直接的组成部分,一个城市正是通过“产业组织”把作为经济细胞的企业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的。产业政策是政府将宏观管理深入到社会再生产过程之内,用于指导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体系,其最终目的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业竞争力。城市产业政策是形成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条件。与城市产业政策相符合的企业,可得到政府的各种优惠政策的扶持,生产要素也会向该企业聚集,从而使其迅速发展壮大,其竞争力也得到提升;反之,与产业政策不相符合的企业,会受到种种限制与干预,从而逐渐走向衰退,竞争力自然被削弱。

四、建议与启示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政府应该在明确的城市定位和城市发展战略的指导下,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确立城市的先导产业、支柱产业,积极有序地推进城市的扩张,打造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城市形象的塑造和推广,最终达到使城市不断增值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同时,政府应当明确自己的职能,让企业自行作主。市场制度和市场环境“这只看不见的手”,会让企业有优胜劣汰的危机感和急迫感,逼迫企业自主创新,自生自强。一个城市的政府职责是,利用国际国内的宏观信息优势,制定导向性的政策和措施,重点在城市产业定位、知识产权制度、产权交易平台、人才流动体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上,为企业提供更合理、更科学的环境。在政府提供的政策、信息和制度环境中,具体怎么做,由企业主体自己去把握。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强大,城市竞争力才能提升。
(责任编辑:方涵)
注释:
① 姜杰、张喜民、王在勇.城市经济学[M].山东:山东出版社,2003.
② 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参考文献:
[1] 姜杰、张喜民、王在勇.城市经济学[M].山东:山东出版社,2003.
[2] 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 孙明华、王峰.企业竞争力[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4] 李永强.城市竞争力评价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M].四川: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5] 金碚.竞争力经济学[M].广东: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6] 顾光青、刘社建.城市竞争力提升中的企业因素研究[J].社会科学,2004,(07).
[7] 何添锦.企业竞争力与城市竞争力相关研究[J].企业经济,2005,(03).
[8] 张志新.关于城市竞争力及提升中国城市竞争力的思考[J].城市经济,2007,(01).
[9] 过聚荣.简析企业竞争力对城市竞争力的作用机理[J].管理世界,2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