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新课标着力强调学生语文的创造性的表述能力以及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本文首先分析了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其次就什么是创造性思维作了个界定,然后重点分析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途径。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设疑、质疑、解疑,进行启发式教学,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一方法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根据教材处理的需要,善于创设疑问,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的学习過程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达到开拓思维、发展智能的目的。这一方法可以贯穿到语文教学全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
1. 通过设疑,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欧·亨利的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说,篇幅适中,情节曲折,故事性强,适宜学生自主阅读。在学生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故事情节的情况下,精心设计问题,相机诱导以突破本文教学的重难点。首先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除了原文的情节安排方式,你还会在不改变故事基本情节的基础上,从另外的角度讲述故事吗?“复述故事情节”这个环节,在小说教学中属于比较陈旧的教学方法,如果走老路,学生在已经读完小说的基础上再次讲述,兴趣不会太浓,至多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如果让他们按自己的方法复述,明显增强了积极性。学生略作思考,很快就分别有了自己的版本。有的学生按时间顺序作了改编,有的学生从老贝尔曼的角度叙述,而有的学生更有新意,从常春藤叶的角度用第一人称把故事改编成较有新意的寓言故事……几位同学讲述完之后,很快就有同学提出自己的看法。有的认为按时间改编的故事平淡无奇,不能吸引人、打动人;有的认为寓言故事不太严肃,人物形象不太鲜明;有的认为还是原文曲折动人、扣人心弦、出人意料,尤其是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有的指出原文的情节安排使得人物形象更鲜明,更能给人震撼。大家议论纷纷,从人物形象、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等角度,认为原文的结构安排上更具特色。
2.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离不开情感登山者情满于山,观海者情溢于海,才会有华章出现。面对美好的景物、动人的场面,一个无动于衷、表情木然的人,不可能写出名篇佳作。这就要求我们在写作上鼓励学生的情感投入。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倘若没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至深情感,又怎会有“座中泣下谁最多?江中司马青衫湿”的悲叹;就但丁而言,《神曲》的伟大也决不是因为他敢于以科学做材料,而是在于他能在此以外还有那千古不朽的惊心动魄的心灵的激动。看来情感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同时思维上的创新离不开情感上的投入,创新写作的美文更是离不开情感火花的绽放。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通过写作关,大概需要在思想认识方面下工夫”。又说“有了真切的经验、思想,必将引起真切的情感;成功则喜悦,失败则痛惜,不特限于一己,对于他人也会兴起深厚的同情。这喜悦之情的享受与痛惜之后的奋发,都足以使生活愈加充实。人是生来就怀着情感的核的,如能好好培养,自会抽芽舒叶,开出茂美的花,结得丰实的果。生活永远涵濡于情感之中,就觉这生活永远是充实的”。輥輯訛所以要想创新写作必须培养学生的充沛的情感并使之投入到写作中来。
3. 注重培养思维创造性“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使自己能够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里的课文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也只是一家之言。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在教《祥林嫂》结束后,我布置了一道作业:顺着以下虚拟的线索和情境展开想象,假如祥林没有死……假如祥林嫂逃到很远的地方,婆婆家的人找不到她……假如贺老六没有死于伤寒,阿毛没有被狼吃掉……有的学生想象:祥林没死,勤劳的祥林嫂和丈夫经过努力,辛辛苦苦攒足了钱,为小叔子娶了媳妇。有的学生想象:祥林嫂逃到很远的地方,婆婆家的人找不到了,祥林嫂又找了一户有钱有势的人家,过上了幸福生活,有的学生想象:贺老六没有死于伤寒,阿毛没有被狼吃掉。贺老六有的是力气,加之勤劳本分,整天在外干活挣钱,祥林嫂在家操持家务,一家三口过着平静而又幸福的生活。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最后通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如果祥林、贺老六、阿毛不死,祥林嫂命运也许不会如此悲惨,但如果封建制度、封建礼教还存在,控制妇女的政权、族权、神权、父权还存在,控制妇女的三从四德、三纲五常还存在,祥林嫂依然摆脱不了被吃的命运,最终依然会以悲剧而告终!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针对不同情况,巧妙地设疑问难,不断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其思维,挖掘其潜能,开发其智力,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7.
[2]倪文锦.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33-145.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设疑、质疑、解疑,进行启发式教学,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一方法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根据教材处理的需要,善于创设疑问,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的学习過程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达到开拓思维、发展智能的目的。这一方法可以贯穿到语文教学全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
1. 通过设疑,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欧·亨利的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说,篇幅适中,情节曲折,故事性强,适宜学生自主阅读。在学生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故事情节的情况下,精心设计问题,相机诱导以突破本文教学的重难点。首先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除了原文的情节安排方式,你还会在不改变故事基本情节的基础上,从另外的角度讲述故事吗?“复述故事情节”这个环节,在小说教学中属于比较陈旧的教学方法,如果走老路,学生在已经读完小说的基础上再次讲述,兴趣不会太浓,至多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如果让他们按自己的方法复述,明显增强了积极性。学生略作思考,很快就分别有了自己的版本。有的学生按时间顺序作了改编,有的学生从老贝尔曼的角度叙述,而有的学生更有新意,从常春藤叶的角度用第一人称把故事改编成较有新意的寓言故事……几位同学讲述完之后,很快就有同学提出自己的看法。有的认为按时间改编的故事平淡无奇,不能吸引人、打动人;有的认为寓言故事不太严肃,人物形象不太鲜明;有的认为还是原文曲折动人、扣人心弦、出人意料,尤其是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有的指出原文的情节安排使得人物形象更鲜明,更能给人震撼。大家议论纷纷,从人物形象、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等角度,认为原文的结构安排上更具特色。
2.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离不开情感登山者情满于山,观海者情溢于海,才会有华章出现。面对美好的景物、动人的场面,一个无动于衷、表情木然的人,不可能写出名篇佳作。这就要求我们在写作上鼓励学生的情感投入。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倘若没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至深情感,又怎会有“座中泣下谁最多?江中司马青衫湿”的悲叹;就但丁而言,《神曲》的伟大也决不是因为他敢于以科学做材料,而是在于他能在此以外还有那千古不朽的惊心动魄的心灵的激动。看来情感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同时思维上的创新离不开情感上的投入,创新写作的美文更是离不开情感火花的绽放。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通过写作关,大概需要在思想认识方面下工夫”。又说“有了真切的经验、思想,必将引起真切的情感;成功则喜悦,失败则痛惜,不特限于一己,对于他人也会兴起深厚的同情。这喜悦之情的享受与痛惜之后的奋发,都足以使生活愈加充实。人是生来就怀着情感的核的,如能好好培养,自会抽芽舒叶,开出茂美的花,结得丰实的果。生活永远涵濡于情感之中,就觉这生活永远是充实的”。輥輯訛所以要想创新写作必须培养学生的充沛的情感并使之投入到写作中来。
3. 注重培养思维创造性“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使自己能够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里的课文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也只是一家之言。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在教《祥林嫂》结束后,我布置了一道作业:顺着以下虚拟的线索和情境展开想象,假如祥林没有死……假如祥林嫂逃到很远的地方,婆婆家的人找不到她……假如贺老六没有死于伤寒,阿毛没有被狼吃掉……有的学生想象:祥林没死,勤劳的祥林嫂和丈夫经过努力,辛辛苦苦攒足了钱,为小叔子娶了媳妇。有的学生想象:祥林嫂逃到很远的地方,婆婆家的人找不到了,祥林嫂又找了一户有钱有势的人家,过上了幸福生活,有的学生想象:贺老六没有死于伤寒,阿毛没有被狼吃掉。贺老六有的是力气,加之勤劳本分,整天在外干活挣钱,祥林嫂在家操持家务,一家三口过着平静而又幸福的生活。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最后通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如果祥林、贺老六、阿毛不死,祥林嫂命运也许不会如此悲惨,但如果封建制度、封建礼教还存在,控制妇女的政权、族权、神权、父权还存在,控制妇女的三从四德、三纲五常还存在,祥林嫂依然摆脱不了被吃的命运,最终依然会以悲剧而告终!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针对不同情况,巧妙地设疑问难,不断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其思维,挖掘其潜能,开发其智力,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7.
[2]倪文锦.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3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