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致力于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课程体系,因此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学习方式的转变也是深化素质教育改革,推动教育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是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为了实现素质教育改革的理念,也必需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也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鼓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在实践过程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一、什么是学习方式
大多数学者认为,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从这一定义中可以看出,学习方式主要是一种行为和认知取向,反映了学生倾向于以什么样的行为和认知方式去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而是高于策略的方法层面,影响并指导学生对具体策略和方法做出选择的有关学习行为的基本特征。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学习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学校教育采用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独立完成任务,是一种被动的、接受的、封闭的学习方式。另一种是在对传统学习方式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习方式,它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积极构建和合作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发现的、合作的学习方式。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合理性,因为从人性的角度来说,人既有客体性,也有主体性,是客体性和主体性的统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这两种学习方式也往往同时出现,相互融合,关键是以那种学习方式为主,那种为辅。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合作性。新课程要求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从传统的以被动的、接受的、封闭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的、发现的、合作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与探究,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创造性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传统的学习方式
我们说,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但传统教学的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教,学生记。教学模式基本上是灌输——接受。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上是听讲——背诵——练习——再现老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在这种观念下,学生没有主体性可言,学生的学习是被动地接受。这种学习方式,是建立在把学生看着是依赖的、被动的学习者的基础上的,但这样就压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主学习的愿望。为了适应新世纪课程改革的需要,必须转变学习方式。
三、新课程要求确立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自主学习关注的是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是由学生自主而不是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的重要含义就是主动学习。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主要品质。既“我要学”。这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就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学生明确了学习不是为老师学,也不是为父母学,是自己的事。他就能逐步把学习和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联系起来。其次,自主学习还是一种元认知监控的学习。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它突出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上,即在学习活动前,学生就能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作好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时,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学习行为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审视、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继续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因此自主学习是与他人支配学习截然不同的,他能使学生我自己负责,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这也是新课程要求把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的成因。
四、加强教学研究,实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习方式是教学过程的基本变量,教与学是密切相关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共生共存。因此我们围绕课堂教学深入研究。上期我们各教研组围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深入研究,各教研组从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选择三方面看是否有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如上期我校六年级语文教研组教研活动就是根据教材最后一组新增加的文言文《学弈》深入研究,通过研究,老师认识到课堂要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做法,要以学生为主体,要以促进学生自能学习、自主发展为宗旨,以大语文观为指导,以探究发现为手段,变以“教师讲为主”为“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总之,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语文的实践中掌握学习的方法。
一、什么是学习方式
大多数学者认为,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从这一定义中可以看出,学习方式主要是一种行为和认知取向,反映了学生倾向于以什么样的行为和认知方式去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而是高于策略的方法层面,影响并指导学生对具体策略和方法做出选择的有关学习行为的基本特征。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学习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学校教育采用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独立完成任务,是一种被动的、接受的、封闭的学习方式。另一种是在对传统学习方式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习方式,它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积极构建和合作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发现的、合作的学习方式。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合理性,因为从人性的角度来说,人既有客体性,也有主体性,是客体性和主体性的统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这两种学习方式也往往同时出现,相互融合,关键是以那种学习方式为主,那种为辅。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合作性。新课程要求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从传统的以被动的、接受的、封闭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的、发现的、合作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与探究,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创造性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传统的学习方式
我们说,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但传统教学的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教,学生记。教学模式基本上是灌输——接受。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上是听讲——背诵——练习——再现老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在这种观念下,学生没有主体性可言,学生的学习是被动地接受。这种学习方式,是建立在把学生看着是依赖的、被动的学习者的基础上的,但这样就压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主学习的愿望。为了适应新世纪课程改革的需要,必须转变学习方式。
三、新课程要求确立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自主学习关注的是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是由学生自主而不是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的重要含义就是主动学习。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主要品质。既“我要学”。这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就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学生明确了学习不是为老师学,也不是为父母学,是自己的事。他就能逐步把学习和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联系起来。其次,自主学习还是一种元认知监控的学习。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它突出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上,即在学习活动前,学生就能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作好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时,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学习行为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审视、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继续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因此自主学习是与他人支配学习截然不同的,他能使学生我自己负责,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这也是新课程要求把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的成因。
四、加强教学研究,实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习方式是教学过程的基本变量,教与学是密切相关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共生共存。因此我们围绕课堂教学深入研究。上期我们各教研组围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深入研究,各教研组从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选择三方面看是否有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如上期我校六年级语文教研组教研活动就是根据教材最后一组新增加的文言文《学弈》深入研究,通过研究,老师认识到课堂要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做法,要以学生为主体,要以促进学生自能学习、自主发展为宗旨,以大语文观为指导,以探究发现为手段,变以“教师讲为主”为“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总之,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语文的实践中掌握学习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