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通过对比中外学者纺织科学英语期刊论文标题,研究中国学者论文标题中心名词的型式及其人际功能构建特征。研究发现,中国学者趋向于使用Construction,Fragrance,Study和Effect四组中心名词的型式,其中Fragrance和Study组型式的使用与英语学者有显著差异。这些中心名词的型式旨在凸显研究过程或手段,聚焦研究对象的性能,重申论文的学术性以及宣传研究的影响或效果,从而构建起作者在纺织科学领域的学术身份。这一研究对学术英语写作教学及中国学者国际期刊论文发表都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 标题; 中心名词; 型式; 人际功能
中图分类号: H 3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9-895X(2021)03-0220-08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021.03.004
Patterns of Head Nouns in Chinese Scholars’ Paper Titles
—A Case Study on English Journals of Textile Science
GU Xinyi, ZHAO Xiaoli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Donghua University, Shanghai 201620,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patterns of head nouns in Chinese scholars’ paper titles published in English textile journal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personal function in comparison with those of foreign scholars writing.The study shows that Chinese scholars prefer four groups of head noun patterns,namely,Construction,Fragrance,Study and Effect,among which the Fragrance and Study group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e patterns in foreign scholars’ paper.Furthermore,the head noun patterns were found to highlight research process or method,spotlight properties of research objects,reiterate the academic nature and to emphasize the effect of research,facilitating identity of Chinese scholars in the circle of Textile Science.This research explores the unique features of the head nouns in paper titles written by Chinese scholars,seeking an enlightenment in teaching English academic writing as well as the publishing in English journals.
Keywords:
title; head noun; pattern; interpersonal function
學术论文的标题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全文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正如Haggan[1]所言,“标题之于作者就如广告之于商家”,其重要性毋庸置疑。“随着英语成为国际通用语言,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使用英语撰写论文并进行学术交流。”[2]对于中国学者来说,英文标题的规范程度及语言质量还直接关系到期刊是否被国际重要检索系统收录及引用,因此,中国学者的英语期刊论文标题值得深入探究。近年来,中、英文标题的对比研究,越来越关注语言特征及其话语功能。基于语料库对比英文论文标题的语法结构和话语功能发现,国外论文作者更多使用复合结构或以动名词开头的结构,更注重表达研究问题、结果、对象等论文信息以及表达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国内论文作者倾向于使用单一结构和固定的名词短语结构,且包含较多的冗余词语和模糊限制语[3]。譬如,中美研究生的论文标题句法结构存在较大差异,美国学生使用复合标题居首位,而中国学生普遍使用名词短语标题,词汇多样性也远低于美国学生[4]。然而,对标题的习语性单位(idiomatic unit)及其语言特征研究,学界尚不够重视,更鲜有涉及某一专业领域的英语学术论文标题的讨论。鉴于此,本文将从型式语法角度,针对中国纺织科学专业学者集中发布的英文期刊论文,对比同期刊英语学者,归纳中国学者在该领域的论文标题高频型式及其使用特征,以期能为中国学者的英语学术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一、研究现状
基于语料库的研究聚焦语境中的习语性单位及其搭配意义,即扩展意义单位(extended units of meaning)。Hunston & Francis[5]基于John Sinclair[6-7]的搭配理论,以及语料库驱动的COBUILD项目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型式语法(pattern grammar),探究以名词、动词、形容词为核心的习语性单位。型式语法秉持两个基本观点:一是词汇和语法不可分,即词语法(lexico-grammar);二是型式和意义相联系。根据Hunston & Francis[5]提出的词汇型式及其界定办法,词汇型式(pattern)指“与某个词有规律地相关联并对其意义产生影响的所有词汇的组合”。换言之,“如果一个词的某种组合出现的频率高,或者某种组合取决于一个词,抑或与一个词相关的某种组合具有明确的意义,我们就认定此组合为该词的词汇型式”,如中心名词effect/impact/influence与介词of高频共现,它们在意义上明确表达研究对象的影响或效果,N of(其中N为表示影响或效果的中心名词)则为effect,impact和influence的型式。词汇型式在具体语境中高频出现,对于自然准确地表达意义至关重要。正如Hornby[8]指出,语法分析固然对学习者有一定的帮助,但学习者更应该注意如何组词造句,因此更应该知道词语以什么型式高频出现。基于型式语法的认知,Francis等曾根据名词的型式、意义和功能,将其进行分类,其中“名词+介词”这一型式中的名词根据其不同的语义功能和具体搭配的介词,被分为Construction组(表示某种行为或过程的名词)、Fragrance组(表示某种品质、特点或特征的名词)及Effect组(表示某种效果或影响的名词)等数百个名词组别,本文将参考该分类标准[9]。 型式在语篇研究方面的应用受到学界的重视。一方面,研究集中于对学科差异的探讨,强调特定专业领域的语言特征[10-11];另一方面,研究聚焦语言特征的中外差异,基于语料库对比中国学者与英语学者型式的意义及其特征[12-13]。对英语学术期刊论文标题的研究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对国际期刊中论文标题的跨学科研究,二是中外学者英语标题写作的对比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涉及标题的长度、标点使用、句法结构和话语功能等。跨学科期刊论文标题研究提供了不同学科间标题的语言特征。Haggan将标题结构分为完整句子型、复合型和其他类三大类,比较研究文学、语言学以及自然科学三类学科学术语篇标题[1]。结果表明,自然科学和语言学较多使用“名词+介词词组”式标题,文学类论文更多采用复合式标题,完整句子结构在三类学科中都使用较少。Soler对生物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性论文和综述性论文进行了跨学科和跨体裁标题比较,将标题分为名词词组、完整句子、复合型和问句型四类,其中名词词组在两个学科中使用最多[14]。Wang & Bai研究也发现,在医学研究类文章标题中名词词组同样占主导地位[15]。国内学者对于英语标题的研究集中于科技期刊论文和语言学论文,如李平和曹雁[16]、曹杨和赵硕[17]的研究发现,科技期刊英文标题以“中心名词+介词短语”的形式最为典型,其中以抽象名词为中心名词的短语结构因其结构简洁、信息载荷量大而成为科技期刊英文标题的主要表达手段。
国内外对于学术语篇的研究结果揭示了标题在词汇、结构等方面的语言特征。大量研究显示,“名词+介词”词组式标题在英语学术语篇中颇为常见,但是对于中心名词及其搭配的意义和功能仍然有待于深入探索,尤其缺少中国学者学术期刊论文标题的习语单位及功能特征探究。鉴于此,本文将从型式语法入手,以英文纺织学科期刊论文标题为对象,探究中国学者的语言特征和功能特征。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聚焦中国学者纺织科学的英语期刊论文标题,围绕其中的中心名词,力图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1)中国学者期刊论文标题中的中心名词有哪些型式?型式的词频分布如何?
(2)中国学者的中心名词型式有哪些语义特征?
(3)中国学者的中心名词型式如何构建人际功能?
本研究自建中国学者标题语料库和作为参照的英语学者标題语料库,两库语料均选自2013—2018年具有代表性的纺织科学国际期刊,影响因子从0.234到3.828不等。每种期刊随机选取10~11篇学术论文,组成包含中外学者各120个期刊论文标题的语料库。
首先,使用Treetagger3.0分别为中、外学者标题语料赋码,然后使用Antconc3.4提取标题中心名词及其搭配词,并归纳各组中心名词的型式。其次,参考Francis等[9]对名词的分类,将标题中心名词分为10个语义组:Construction,Fragrance,Study,Effect,Announcement,Approach,Substance,Interac-tion,Modification和其他。最后,对比英语学者中心名词使用,分析归纳出中国学者英语期刊论文标题中心名词型式的语义特征以及人际功能构建特征。
三、中国学者标题中心名词的型式及其词频分布
本研究对语料库赋码,然后提取中心名词,并归纳出纺织科学英语期刊论文标题中心名词以下5种型式:N prep,N and N prep,n N prep,adj N prep以及det N prep。中心名词型式分为10个语义组,见表1。
Construction组中心名词表示某个动作或过程[9],含有此类中心名词的标题旨在强调研究的具体手段或过程。中国学者使用该语义组频率最高,达45次,与英语学者(42次)相似。在结构上,该组中心名词型式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单中心名词,型式包括:N prep(中心名词无修饰语),如preparation of;n N prep(中心名词以名词或名词词组为修饰语),如structure development in;adj N prep(中心名词以形容词为修饰语),如numerical simulation of。另一类为双中心名词,型式为N and N prep,如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中国学者使用型式N prep频数最高,达15次。其中preparation of这一结构在中国学者标题中出现6次,而英语学者并未使用,存在较大差异。该组其余型式中、外学者使用频数相近。
Fragrance组中心名词表示某种品质、特征或特点[9],含有此类中心名词的标题旨在强调研究对象的某一性能或特征。中国学者使用此组中心名词21次,英语学者5次,两者差异较大。中国学者使用如下三种型式N and N prep,n N prep,adj N prep,其中adj N prep未被英语学者使用。型式N and N prep在中国学者标题中出现6次,英语学者为2次。此组中心名词型式使用的较大差异之处,在于中国学者高频使用“抽象名词+of”结构,如properties of使用11次,behavior(s)of4次,而英语学者分别为2次和0次。
Study组中心名词表示研究或调查[9],含有此类中心名词的标题旨在强调研究或调查本身。中国学者使用该组中心名词型式19次,英语学者6次,两者存在较大差异。在中国学者标题中,型式N prep使用频数最高(8次),如study of,而英语学者仅2次。与Fragrance组类似,Study组中“抽象名词+of”结构高频出现于中国学者标题中,study of/on达12次,research of/on达5次,而英语学者标题中study of,studies on,research on各出现1次,差异明显。此外,中国学者使用型式det N prep 4次,而英语学者未使用。 Effect组中心名词表示影响或效果[9],含有此类中心名词的标题旨在强调研究中某自变量对因变量产生的影响或效果。中国学者此组中心名词的使用频数为17,与英语学者频数相同。中、外学者均使用型式N prep,如effect of等。但中国学者使用结构effect of较频繁,达11次,effects of使用3次,influence of使用2次。而英语学者使用频数较为平均,effect/effects of各使用4次,influence of为5次,impact of为2次。可见,在表述影响或效果时,中国学者词汇型式高度复现。此外,该组中心名词型式Effect of N on N(其中Effect表示Effect组中心名词,N表示名词或名词词组)在中、外学者论文标题中均高频出现,中国学者使用13次,英语学者10次。
Announcement组中心名词表示研究中进行的某种抽象思维活动。中国学者使用频数为4,英语学者为10。中国学者使用型式adj N prep,如universal evaluation of,以及n N prep,如recipe prediction of;英语学者除上述型式外,还使用det N prep,如an evaluation of。Approach组中心名词表示研究的方法。中、外学者使用频率均为4,型式均为adj N prep。Substance组中心名词表示某一物质或材料。中、外学者使用频率分别为4和5,型式为n N prep和adj N prep。Interaction组中心名词表示某一化学反应,如co-immobilization of等,中、外学者均使用3次。Modification组表示对研究对象做出改变,如modification with等,中、外学者均使用2次。其他组为频数极低且不属于上述语义组的其他中心名词型式,如charge reversal system with,a new class of等。
综上所述,中国学者对于Construction,Fragrance,Study和Effect四组中心名词型式的使用频率较高。其中,中国学者Construction组的具体型式与英语学者存在较大差异。此外,中国学者对于Fragrance组和Study组中心名词型式的使用频率远高于英语学者。对于其余语义组,中、外学者使用频率较低。因此,本研究将对Construction,Effect,Fragrance和Study 4个语义组的中国学者英文期刊论文标题中心名词的型式及其人际功能构建进行深入探讨。
四、中国学者标题中心名词型式的人际功能构建
论文作者通过使用所在学术团体特定的语言表达型式,向读者客观展示研究结果,同时不可避免地呈现作者本人对所从事研究的学术立场,阐释对所持论点的态度,以期说服读者相信,论文作者是所属学术团体内的“可靠圈内人”[18-19]。学术文本的上述“作者声音”被称作学术身份(discip-linary identity)。学术文本在某个(些)学科内共享一定的语言资源,从而形成一定的语言特征,这些语言特征彰显了某个(些)学科的学术身份。中国学者基于中心名词的型式,凸显研究过程或手段,聚焦研究对象的性能,重申论文的学术性,宣传研究影响或效果,构建起作者在纺织科学领域的学术身份。
(一)凸顯研究过程或手段
Construction组中心名词及其型式旨在标题中突出研究的过程或手段。与英语学者相比,中国学者的语言使用存在两个特点。
中国学者倾向于抽象、模糊地描述研究过程。其高频使用“抽象名词+of”的结构作为标题中心名词的型式,如preparation of(……的制备),在纺织科学语境中指某一材料的制备。以下两例为含有该词的中、外学者标题对比(实例来源于自建的语料库,其中CH代表中国学者,EN代表英语学者)。
例1
Preparation of Polypropylene/glass Fiber Composite with High Performance through Interfacial Crystallization(text031703raCH-cleaned)
例2
Development of Durable Shrink-resist Coating of Wool with Sol-gel Polymer Processing(text051702raEN-cleaned)
例1中,preparation of polypropylene/glass fiber composite with high performance指高性能聚丙烯/玻璃纤维复合物的制备,但具体如何制备,制备效果如何,仅preparation一词无法交代,过于模糊,直到题尾才提到制备手段,即through interfacial crystallization(通过界面结晶)。中国学者此处既没有突出高性能聚丙烯、玻璃纤维复合物这一制备成果,也没有在题首将研究手段直接表述清楚。与之相对,例2中英语学者中心名词development(改良)具有积极评价意义,暗示该研究是对材料的性能的一种提升,从而向读者传递该研究的意义,增加文章的索引度和影响力。
例3
Synthesis and Properties of Novel Turquoise-green Pigments Based on BaAl2-xMnxO4+y(text011806raCH-cleaned)
例4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Extruded Cellulosic Fibrils for Enhanced Reinforced/ Filamentary Textiles(text041801raEN-cleaned) 中国学者倾向于使用双中心名词结构,在强调研究的手段或过程的同时,亦强调研究对象的性质,如例3所示,synthesis and properties of将中心名词synthesis与properties混搭使用。而英语学者标题中互相搭配的中心名词均属于Construction组,多用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表示某一材料的合成与表征,见例4。该标题中的synthesis(合成)表示进行化学反应以从化学前体形成更复杂的分子,characterization(表征)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对物质进行化学性质的分析、测试或鉴定,并阐明物质的化学特性。往往是先“合成”某种材料,然后对其进行分析、测试或鉴定,该结构体现了研究过程中先后顺序的逻辑关系。
检索iWeb语料库[20]发现,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出现131次,synthesis and properties of仅出现19次,可见前者运用更为广泛,后者比较少见。中国学者对于synthesis and properties of这一混搭结构的运用看似囊括了研究过程及研究对象的性质,但实际上不仅无法体现研究过程的先后逻辑关系,还可能导致标题重点分散,不便于树立作者权威的学术身份。
(二)聚焦研究对象的性能
中国学者在标题中表述研究对象的性能时,对Fragrance组的抽象名词结构properties/behavior(s) of存在过度使用的现象,可能是源于中文对于英语写作的迁移作用。中文常用“……的性质”“……的表现”,所以中国学者往往习惯性地将其翻译成properties of,behaviors of。
中国学者标题中的抽象名词properties/behavior(s)往往与名词或形容词修饰语搭配,用以表述某种材料的性能或表现。如flammability behavior of表示某种材料的可燃性表现。但flammability即指可燃性或易燃性,并不需要behavior作为补充。英语学者更多地直接用单个名词表达某种性能,如conductivity(传导性)等,因为这类名词本身就含有“性能、表现”的语义。在人际功能表达上,properties/behavior(s)等冗余成分容易使得标题结构不紧凑,信息焦点不突出,有违文章标题所需的“信息性和经济性”要求[1]。
除了过度使用具有抽象意义的冗余成分外,中国学者的中心名词及其搭配词使用也存在不恰当的情况。
例5
Some Properties of a Thickener for Pre-paring Inkjet Printing Ink for Nylon Carpet(text 071706raCH-cleaned)
例5中,中国学者将中心名词properties与模糊修饰语some进行搭配。模糊修饰语的功能是给听话者提供解读话语的方向和框架范围。“由于实时话语的压力和对客观世界知识的局限,许多信息不可能准确地表达;而为了保险起见或出于礼貌的考虑,说话者也会故意不准确地表达信息。这些动因导致了模糊标签语在本族语话语中的大量使用。”[21]但在以“信息性和经济性”为首要要求的学术论文标题中,模糊修饰语并不适用,这种模糊的表达容易给读者造成写作者专业性不强的印象,违背作者学术身份的严谨性,此冗余成分建议删除。
同样,单复数误用也影响中国学者的学术身份构建。
例6
Crease Recovery Property of Woven Fabric with Different Testing Parameters(text 081604raCH-cleaned)
例6中,中國学者标题中心名词为property,作者原意是为了表述“……的特性”,但property仅有两个含义,一是“财产”,二是“房地产”,并没有“特性”的意思,只有当使用复数形式properties时,才表示“(物质、物体的)特性”(见《柯林斯COBUILD高级英语词典》)。英语中许多名词的单复数涉及习语单位的意义变化,但是中国学者往往简单地理解为一个与多个的关系。熟悉例6提及的学科领域的读者可能会在标题阅读中感到疑惑,从而使得该文章可信度降低。忽视中心名词单复数的语义差异不利于中国学者在该学科领域学术身份的构建,同时会在人际功能表达上处于劣势。
(三)重申研究的学术性
中国学者期刊论文标题的另一大特点是突出自身论文的研究性和专业性,但有时会适得其反。过度使用Study组中心名词正是此特点的典型实例。中国学者高频使用型式study/research+ of/on,见例7。
例7
A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Fabric “wave” Plasticity(text101301raCH-cleaned)
例8
Mechanisms Contributing to Mechanical Property Changes in Composites of Polypropylene Reinforced with Spray-dried Cellulose Nanofibrils(text021805raEN-cleaned)
例7中,中国学者使用study作为中心名词,意欲突出标题重点,即“研究”这一重点,其本意是为了突出论文的研究性和专业性,因此特意将“研究、调查”一词直译于英文标题中。而且中文标题常常会有“……研究”这样的尾缀,所以中国学者自然而然就按照翻译的一般规则将study/research of直接置于题首。但对于读者而言,论文标题的开头应当呈现关键信息。对比例8可见,英语学者直接将研究重点mechanisms作为标题中心名词,简洁准确,一目了然。中国学者将无具体涵义的抽象名词study置于题首,而该研究中更为具体的重点词mechanism却被置于结构a study on之后,徒增标题长度,对于快速向读者传递信息这一标题应有的功能却增益无多。因此,中文标题末常见的“……的研究”这一说法,在英文标题中不可简单直译。且从语义上看,尽管study/research强调了研究或调查这一抽象概念,但学术论文标题的语境已经预设该文章为研究性论文,并不需要重复表达这一概念。 正如陶坚和黄大网[3]在其研究中提到的那样,国内学者在学术标题写作中对于a study of,research on,investigation of等冗余性词块使用十分频繁,前文也提到了此类现象。过多使用的特点反映了其在学术英语写作中的普遍问题:一是母语迁移导致的冗余结构;二是英语标题意识不足导致的重点内容涣散。
此外,中国学者还倾向于将抽象名词study/research与冠词相搭配。如标题The Study of Imidazoles Gemini Surfactants as Retarders for the Dyeing of Cationic Dyes on Polyacrylonitrile Fabric中使用定冠词the,标题A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Fabric “wave” Plasticity中使用不定冠词a。在语义表达上,定冠词the表示特指,此处特指这一研究,不定冠词表示泛指,此处指对于某种材料的一项研究。但这对于学术标题而言并无差异,因为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已经在标题中有所展现,在涵义的表达上不再额外需要定冠词或不定冠词来限定该研究或调查是否特指或泛指。
(四)宣传研究影响或效果
中国学者在宣传研究的影响或效果时,倾向于使用型式Effect of N on N(“Effect”指Effect组中心名词,“N”指名詞或名词词组),该型式同样为英语学者的标题高频使用。检索发现,上述型式中的介词of后搭配的名词或名词词组往往表示实验中的自变量,介词on后搭配的名词或名词词组表示因变量,通常为某材料的某种性质或特征。
例9
Effect of Impregnation Time on Perfor-mance of Long Glass Fiber-Reinforced Polypropylene Composites(text031805raCH-cleaned)
例9中,impregnation time(浸渍时间)为自变量,performance of long glass fiber-reinforced polypropylene composites(长玻纤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性能)为因变量,该标题表示浸渍时间对长玻纤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由于纺织科学往往涉及变量实验,即控制其他变量,观察某自变量对某因变量的影响,所以该结构常常出现在纺织科学论文的标题中。使用该结构亦有利于中国学者构建纺织科学学术身份。
尽管上述型式同样为英语学者高频使用,但在具体使用时,中国学者集中使用中心名词effect,而effects,influence和impact使用率较低。此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中国学习者在外语学习中对effect of这一半固定词语序列更早耳熟能详,如《APA出版手册》推荐使用“effect(s)of +名词+on”结构。另一方面,中国学习者早期学习effect一词时,就以不可数名词表示“影响”进行记忆,因此忽略了effects作为复数时亦能表示影响或效果。“这些早期习得的序列成为语言知识贮存的重要部分”,供学习者方便调用;“但是,学习者的语言知识贮存仍很有限,故而集中使用之,导致它们高频复现”[21]。
此外,中国学习者可能对于effect(s)与influence和impact的具体区别并不清楚,因此认为effect(s)能任意替换influence和impact。事实上,这几个词的含义并不相同,各有偏向,下面举例说明。
例10
Influence of Multiaxial Loading on the Failure of Kevlar KM2 Single Fiber(text041804 raEN-cleaned)
例10标题中英语学者使用influence作为中心名词,表示多轴受力对Kevlar KM2单根纤维破坏的影响。influence一词在表示影响时,指对行为、性格、观点等产生间接的或潜移默化的影响,此处暗示多轴受力带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并非直接显现的。
例11
Impact of Firefighter Gear on Lower Body Range of Motion(text081502raEN-cleaned)
出自英语学者的例11标题中的中心名词impact表达的是对某种情况、某个过程或某个人产生的有强烈冲击力的影响,标题含义为消防装备对下肢运动范围的影响,表示该影响较大,暗示具有研究价值和意义,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在宣传研究影响或效果时,若中国学者一味使用effect一词,可能会使标题的表达过于笼统,难以表达出该变量对某材料或物质的影响大小,也很难直接让读者从标题上意识到这一影响到底是正面还是负面的。与英语学者标题相比,信息量就削弱了,不利于“可靠圈内人”[18-19]的身份构建。
五、结束语
本文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通过与同期刊英语学者学术论文标题对比,从型式语法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国学者纺织科学英语期刊论文标题中的中心名词的型式特征及人际功能特征,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就词频而言,中国学者使用的中心名词型式按使用频率由高到低为以下5种:N prep,N and N prep,adj N prep,n N prep以及det N prep。该词频分布与英语学者相似,其中对于双中心名词型式N and N prep,中国学者的使用频率远高于英语学者,存在显著差异。
在语义层面,中国学者标题中心名词型式集中于以下四个语义组:Construction组,Fragrance组,Study组和Effect组。中国学者对于Construction组标题型式的使用频率最高。其中,中国学者双中心名词型式Nand N prep存在Fragrance组与Construction组中心名词混搭现象,该现象极少出现于英语学者语料库。此外,中国学者对于Fragrance组和Study组标题型式的使用频率均远高于英语学者。对于含抽象名词的语块,中国学者使用过多。对于Effect组中心名词型式,中国学者高频使用单一结构effect of。Effect功能上,中国学者标题中心名词型式旨在构建其学科领域的学术身份,为确立“学术圈内人”这一目的服务。其中对于Effect of+N(自变量)+ on+ N(因变量)的使用,体现了工学学科研究中科学实验的操作特点,该型式符合《APA出版手册》中的推荐结构“effect(s)of +名词+on”,可帮助学术论文作者构建“学术身份”。但是,中国学者有时会将具体的研究重点置于抽象概念之后,无法凸显标题重点,建议适当删减。此外,中国学者双中心名词的混合搭配,不符合该学科国际学术圈惯例,易对国际读者造成阅读不适,需注意搭配规范。再者,中国学者对于模糊词使用较多,易使信息焦点难以突出,建议将模糊词具体化。中心名词单复数的差异也需要引起注意。个别中国学者误用property表示“特性”,可能导致作者在国际学术圈中权威身份构建的失败。 综上所述,对比英语学者,中国学者标题中心名词的型式有着明显的语义特征和人际功能特征。本研究可以为学术英语写作教学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也能为中国学者国际期刊论文发表带来一些启示。虽然本研究以纺织科学英语期刊论文为例,但是研究结果对其他学科也有普遍指导意义。我们认为,学术英语写作教学中,应注意不同语义功能下的型式与词汇搭配,对于标题中可能出现的冗余结构应注意避免,以提升学术写作的精准性和规范性。
参考文献:
[1] HAGGAN M.Research paper titles in literature,linguistics and science:dimensions of attraction[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4,36(2):293-317.
[2] 刘鸿颖,刘芹.基于语料库的学术摘要写作自主学习模式构建研究[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2(4):301-308.
[3] 陶坚,黄大网.基于语料库的学术期刊论文英文标题对比研究:学科及文化的双重维度[J].当代外语研究,2010(9):34-39,62.
[4] 姜亚军.我国英语专业硕士学位论文标题的词汇句法特征研究[J].外语教学,2013,34(6):19-24.
[5] HUNSTON S,FRANCIS G.Pattern Grammar:A Corpus-Driven Approach to the Lexical Grammar of English[M].Amsterdam:John Benjamins,2000.
[6] SINCLAIR J.Corpus Concordance Colloca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7] SINCLAIR J.Trust the Text[M].London:Routledge,2004.
[8] HORNBY A S.A Guide to Patterns and Usage in English[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4.
[9] FRANCIS G,HUNSTON S,MANNING E.Collins COBUILD Grammar Patterns 2:Nouns and Adjectives[M].London:Harper Collins,1998.
[10] CHARLES M.Phraseological patterns in reporting clauses used in citation:a corpus-based study of theses in two disciplines[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06,25(3):310-331.
[11] JIANG F,HYLAND K.Nouns and academic interactions:a neglected feature of metadiscourse[J].Applied Linguistics,2016(4):1-25.
[12] 赵晓临.基于语料库的词汇型式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0(4):27-31.
[13] 姜峰.中美学生论说文的立场名词表达——基于语料库的对比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5(5):8-14.
[14] SOLER V.Writing titles in science:an exploratory study[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07,26(1):90-102.
[15] WANG Y,BAI Y Q.A corpus-based syntactic study of medical research article titles[J].System,2007,35(3):388-399.
[16] 李平,曹雁.科技期刊论文英文标题抽象名词短语结构分析与应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2):322-324.
[17] 曹杨,赵硕.科技论文标题的结构和语言特征——以Science和Nature为例[J].外语教学,2014,35(2):35-39.
[18] IVANIC R.Writing and Identity:The Discoursal Construction of Identity in Academic Writing[M].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8.
[19] JIANG F,HYLAND K.Metadiscursive nouns:interaction and cohesion in abstract moves[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17,46:1-14.
[20] The iWeb corpus[DB/OL].[2021-02-17].https://www.english-corpora.org/iweb/.
[21] 衛乃兴.中国学生英语口语的短语学特征研究——COLSEC语料库的词块证据分析[J].现代外语,2007,30(3):280-291.
(编辑: 朱渭波)
收稿日期: 2021-02-27
基金项目: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18D111403)
作者简介: 顾欣怡(1997-),女,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语料库语言学。
E-mail:[email protected]
关键词: 标题; 中心名词; 型式; 人际功能
中图分类号: H 3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9-895X(2021)03-0220-08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021.03.004
Patterns of Head Nouns in Chinese Scholars’ Paper Titles
—A Case Study on English Journals of Textile Science
GU Xinyi, ZHAO Xiaoli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Donghua University, Shanghai 201620,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patterns of head nouns in Chinese scholars’ paper titles published in English textile journal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personal function in comparison with those of foreign scholars writing.The study shows that Chinese scholars prefer four groups of head noun patterns,namely,Construction,Fragrance,Study and Effect,among which the Fragrance and Study group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e patterns in foreign scholars’ paper.Furthermore,the head noun patterns were found to highlight research process or method,spotlight properties of research objects,reiterate the academic nature and to emphasize the effect of research,facilitating identity of Chinese scholars in the circle of Textile Science.This research explores the unique features of the head nouns in paper titles written by Chinese scholars,seeking an enlightenment in teaching English academic writing as well as the publishing in English journals.
Keywords:
title; head noun; pattern; interpersonal function
學术论文的标题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全文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正如Haggan[1]所言,“标题之于作者就如广告之于商家”,其重要性毋庸置疑。“随着英语成为国际通用语言,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使用英语撰写论文并进行学术交流。”[2]对于中国学者来说,英文标题的规范程度及语言质量还直接关系到期刊是否被国际重要检索系统收录及引用,因此,中国学者的英语期刊论文标题值得深入探究。近年来,中、英文标题的对比研究,越来越关注语言特征及其话语功能。基于语料库对比英文论文标题的语法结构和话语功能发现,国外论文作者更多使用复合结构或以动名词开头的结构,更注重表达研究问题、结果、对象等论文信息以及表达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国内论文作者倾向于使用单一结构和固定的名词短语结构,且包含较多的冗余词语和模糊限制语[3]。譬如,中美研究生的论文标题句法结构存在较大差异,美国学生使用复合标题居首位,而中国学生普遍使用名词短语标题,词汇多样性也远低于美国学生[4]。然而,对标题的习语性单位(idiomatic unit)及其语言特征研究,学界尚不够重视,更鲜有涉及某一专业领域的英语学术论文标题的讨论。鉴于此,本文将从型式语法角度,针对中国纺织科学专业学者集中发布的英文期刊论文,对比同期刊英语学者,归纳中国学者在该领域的论文标题高频型式及其使用特征,以期能为中国学者的英语学术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一、研究现状
基于语料库的研究聚焦语境中的习语性单位及其搭配意义,即扩展意义单位(extended units of meaning)。Hunston & Francis[5]基于John Sinclair[6-7]的搭配理论,以及语料库驱动的COBUILD项目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型式语法(pattern grammar),探究以名词、动词、形容词为核心的习语性单位。型式语法秉持两个基本观点:一是词汇和语法不可分,即词语法(lexico-grammar);二是型式和意义相联系。根据Hunston & Francis[5]提出的词汇型式及其界定办法,词汇型式(pattern)指“与某个词有规律地相关联并对其意义产生影响的所有词汇的组合”。换言之,“如果一个词的某种组合出现的频率高,或者某种组合取决于一个词,抑或与一个词相关的某种组合具有明确的意义,我们就认定此组合为该词的词汇型式”,如中心名词effect/impact/influence与介词of高频共现,它们在意义上明确表达研究对象的影响或效果,N of(其中N为表示影响或效果的中心名词)则为effect,impact和influence的型式。词汇型式在具体语境中高频出现,对于自然准确地表达意义至关重要。正如Hornby[8]指出,语法分析固然对学习者有一定的帮助,但学习者更应该注意如何组词造句,因此更应该知道词语以什么型式高频出现。基于型式语法的认知,Francis等曾根据名词的型式、意义和功能,将其进行分类,其中“名词+介词”这一型式中的名词根据其不同的语义功能和具体搭配的介词,被分为Construction组(表示某种行为或过程的名词)、Fragrance组(表示某种品质、特点或特征的名词)及Effect组(表示某种效果或影响的名词)等数百个名词组别,本文将参考该分类标准[9]。 型式在语篇研究方面的应用受到学界的重视。一方面,研究集中于对学科差异的探讨,强调特定专业领域的语言特征[10-11];另一方面,研究聚焦语言特征的中外差异,基于语料库对比中国学者与英语学者型式的意义及其特征[12-13]。对英语学术期刊论文标题的研究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对国际期刊中论文标题的跨学科研究,二是中外学者英语标题写作的对比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涉及标题的长度、标点使用、句法结构和话语功能等。跨学科期刊论文标题研究提供了不同学科间标题的语言特征。Haggan将标题结构分为完整句子型、复合型和其他类三大类,比较研究文学、语言学以及自然科学三类学科学术语篇标题[1]。结果表明,自然科学和语言学较多使用“名词+介词词组”式标题,文学类论文更多采用复合式标题,完整句子结构在三类学科中都使用较少。Soler对生物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性论文和综述性论文进行了跨学科和跨体裁标题比较,将标题分为名词词组、完整句子、复合型和问句型四类,其中名词词组在两个学科中使用最多[14]。Wang & Bai研究也发现,在医学研究类文章标题中名词词组同样占主导地位[15]。国内学者对于英语标题的研究集中于科技期刊论文和语言学论文,如李平和曹雁[16]、曹杨和赵硕[17]的研究发现,科技期刊英文标题以“中心名词+介词短语”的形式最为典型,其中以抽象名词为中心名词的短语结构因其结构简洁、信息载荷量大而成为科技期刊英文标题的主要表达手段。
国内外对于学术语篇的研究结果揭示了标题在词汇、结构等方面的语言特征。大量研究显示,“名词+介词”词组式标题在英语学术语篇中颇为常见,但是对于中心名词及其搭配的意义和功能仍然有待于深入探索,尤其缺少中国学者学术期刊论文标题的习语单位及功能特征探究。鉴于此,本文将从型式语法入手,以英文纺织学科期刊论文标题为对象,探究中国学者的语言特征和功能特征。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聚焦中国学者纺织科学的英语期刊论文标题,围绕其中的中心名词,力图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1)中国学者期刊论文标题中的中心名词有哪些型式?型式的词频分布如何?
(2)中国学者的中心名词型式有哪些语义特征?
(3)中国学者的中心名词型式如何构建人际功能?
本研究自建中国学者标题语料库和作为参照的英语学者标題语料库,两库语料均选自2013—2018年具有代表性的纺织科学国际期刊,影响因子从0.234到3.828不等。每种期刊随机选取10~11篇学术论文,组成包含中外学者各120个期刊论文标题的语料库。
首先,使用Treetagger3.0分别为中、外学者标题语料赋码,然后使用Antconc3.4提取标题中心名词及其搭配词,并归纳各组中心名词的型式。其次,参考Francis等[9]对名词的分类,将标题中心名词分为10个语义组:Construction,Fragrance,Study,Effect,Announcement,Approach,Substance,Interac-tion,Modification和其他。最后,对比英语学者中心名词使用,分析归纳出中国学者英语期刊论文标题中心名词型式的语义特征以及人际功能构建特征。
三、中国学者标题中心名词的型式及其词频分布
本研究对语料库赋码,然后提取中心名词,并归纳出纺织科学英语期刊论文标题中心名词以下5种型式:N prep,N and N prep,n N prep,adj N prep以及det N prep。中心名词型式分为10个语义组,见表1。
Construction组中心名词表示某个动作或过程[9],含有此类中心名词的标题旨在强调研究的具体手段或过程。中国学者使用该语义组频率最高,达45次,与英语学者(42次)相似。在结构上,该组中心名词型式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单中心名词,型式包括:N prep(中心名词无修饰语),如preparation of;n N prep(中心名词以名词或名词词组为修饰语),如structure development in;adj N prep(中心名词以形容词为修饰语),如numerical simulation of。另一类为双中心名词,型式为N and N prep,如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中国学者使用型式N prep频数最高,达15次。其中preparation of这一结构在中国学者标题中出现6次,而英语学者并未使用,存在较大差异。该组其余型式中、外学者使用频数相近。
Fragrance组中心名词表示某种品质、特征或特点[9],含有此类中心名词的标题旨在强调研究对象的某一性能或特征。中国学者使用此组中心名词21次,英语学者5次,两者差异较大。中国学者使用如下三种型式N and N prep,n N prep,adj N prep,其中adj N prep未被英语学者使用。型式N and N prep在中国学者标题中出现6次,英语学者为2次。此组中心名词型式使用的较大差异之处,在于中国学者高频使用“抽象名词+of”结构,如properties of使用11次,behavior(s)of4次,而英语学者分别为2次和0次。
Study组中心名词表示研究或调查[9],含有此类中心名词的标题旨在强调研究或调查本身。中国学者使用该组中心名词型式19次,英语学者6次,两者存在较大差异。在中国学者标题中,型式N prep使用频数最高(8次),如study of,而英语学者仅2次。与Fragrance组类似,Study组中“抽象名词+of”结构高频出现于中国学者标题中,study of/on达12次,research of/on达5次,而英语学者标题中study of,studies on,research on各出现1次,差异明显。此外,中国学者使用型式det N prep 4次,而英语学者未使用。 Effect组中心名词表示影响或效果[9],含有此类中心名词的标题旨在强调研究中某自变量对因变量产生的影响或效果。中国学者此组中心名词的使用频数为17,与英语学者频数相同。中、外学者均使用型式N prep,如effect of等。但中国学者使用结构effect of较频繁,达11次,effects of使用3次,influence of使用2次。而英语学者使用频数较为平均,effect/effects of各使用4次,influence of为5次,impact of为2次。可见,在表述影响或效果时,中国学者词汇型式高度复现。此外,该组中心名词型式Effect of N on N(其中Effect表示Effect组中心名词,N表示名词或名词词组)在中、外学者论文标题中均高频出现,中国学者使用13次,英语学者10次。
Announcement组中心名词表示研究中进行的某种抽象思维活动。中国学者使用频数为4,英语学者为10。中国学者使用型式adj N prep,如universal evaluation of,以及n N prep,如recipe prediction of;英语学者除上述型式外,还使用det N prep,如an evaluation of。Approach组中心名词表示研究的方法。中、外学者使用频率均为4,型式均为adj N prep。Substance组中心名词表示某一物质或材料。中、外学者使用频率分别为4和5,型式为n N prep和adj N prep。Interaction组中心名词表示某一化学反应,如co-immobilization of等,中、外学者均使用3次。Modification组表示对研究对象做出改变,如modification with等,中、外学者均使用2次。其他组为频数极低且不属于上述语义组的其他中心名词型式,如charge reversal system with,a new class of等。
综上所述,中国学者对于Construction,Fragrance,Study和Effect四组中心名词型式的使用频率较高。其中,中国学者Construction组的具体型式与英语学者存在较大差异。此外,中国学者对于Fragrance组和Study组中心名词型式的使用频率远高于英语学者。对于其余语义组,中、外学者使用频率较低。因此,本研究将对Construction,Effect,Fragrance和Study 4个语义组的中国学者英文期刊论文标题中心名词的型式及其人际功能构建进行深入探讨。
四、中国学者标题中心名词型式的人际功能构建
论文作者通过使用所在学术团体特定的语言表达型式,向读者客观展示研究结果,同时不可避免地呈现作者本人对所从事研究的学术立场,阐释对所持论点的态度,以期说服读者相信,论文作者是所属学术团体内的“可靠圈内人”[18-19]。学术文本的上述“作者声音”被称作学术身份(discip-linary identity)。学术文本在某个(些)学科内共享一定的语言资源,从而形成一定的语言特征,这些语言特征彰显了某个(些)学科的学术身份。中国学者基于中心名词的型式,凸显研究过程或手段,聚焦研究对象的性能,重申论文的学术性,宣传研究影响或效果,构建起作者在纺织科学领域的学术身份。
(一)凸顯研究过程或手段
Construction组中心名词及其型式旨在标题中突出研究的过程或手段。与英语学者相比,中国学者的语言使用存在两个特点。
中国学者倾向于抽象、模糊地描述研究过程。其高频使用“抽象名词+of”的结构作为标题中心名词的型式,如preparation of(……的制备),在纺织科学语境中指某一材料的制备。以下两例为含有该词的中、外学者标题对比(实例来源于自建的语料库,其中CH代表中国学者,EN代表英语学者)。
例1
Preparation of Polypropylene/glass Fiber Composite with High Performance through Interfacial Crystallization(text031703raCH-cleaned)
例2
Development of Durable Shrink-resist Coating of Wool with Sol-gel Polymer Processing(text051702raEN-cleaned)
例1中,preparation of polypropylene/glass fiber composite with high performance指高性能聚丙烯/玻璃纤维复合物的制备,但具体如何制备,制备效果如何,仅preparation一词无法交代,过于模糊,直到题尾才提到制备手段,即through interfacial crystallization(通过界面结晶)。中国学者此处既没有突出高性能聚丙烯、玻璃纤维复合物这一制备成果,也没有在题首将研究手段直接表述清楚。与之相对,例2中英语学者中心名词development(改良)具有积极评价意义,暗示该研究是对材料的性能的一种提升,从而向读者传递该研究的意义,增加文章的索引度和影响力。
例3
Synthesis and Properties of Novel Turquoise-green Pigments Based on BaAl2-xMnxO4+y(text011806raCH-cleaned)
例4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Extruded Cellulosic Fibrils for Enhanced Reinforced/ Filamentary Textiles(text041801raEN-cleaned) 中国学者倾向于使用双中心名词结构,在强调研究的手段或过程的同时,亦强调研究对象的性质,如例3所示,synthesis and properties of将中心名词synthesis与properties混搭使用。而英语学者标题中互相搭配的中心名词均属于Construction组,多用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表示某一材料的合成与表征,见例4。该标题中的synthesis(合成)表示进行化学反应以从化学前体形成更复杂的分子,characterization(表征)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对物质进行化学性质的分析、测试或鉴定,并阐明物质的化学特性。往往是先“合成”某种材料,然后对其进行分析、测试或鉴定,该结构体现了研究过程中先后顺序的逻辑关系。
检索iWeb语料库[20]发现,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出现131次,synthesis and properties of仅出现19次,可见前者运用更为广泛,后者比较少见。中国学者对于synthesis and properties of这一混搭结构的运用看似囊括了研究过程及研究对象的性质,但实际上不仅无法体现研究过程的先后逻辑关系,还可能导致标题重点分散,不便于树立作者权威的学术身份。
(二)聚焦研究对象的性能
中国学者在标题中表述研究对象的性能时,对Fragrance组的抽象名词结构properties/behavior(s) of存在过度使用的现象,可能是源于中文对于英语写作的迁移作用。中文常用“……的性质”“……的表现”,所以中国学者往往习惯性地将其翻译成properties of,behaviors of。
中国学者标题中的抽象名词properties/behavior(s)往往与名词或形容词修饰语搭配,用以表述某种材料的性能或表现。如flammability behavior of表示某种材料的可燃性表现。但flammability即指可燃性或易燃性,并不需要behavior作为补充。英语学者更多地直接用单个名词表达某种性能,如conductivity(传导性)等,因为这类名词本身就含有“性能、表现”的语义。在人际功能表达上,properties/behavior(s)等冗余成分容易使得标题结构不紧凑,信息焦点不突出,有违文章标题所需的“信息性和经济性”要求[1]。
除了过度使用具有抽象意义的冗余成分外,中国学者的中心名词及其搭配词使用也存在不恰当的情况。
例5
Some Properties of a Thickener for Pre-paring Inkjet Printing Ink for Nylon Carpet(text 071706raCH-cleaned)
例5中,中国学者将中心名词properties与模糊修饰语some进行搭配。模糊修饰语的功能是给听话者提供解读话语的方向和框架范围。“由于实时话语的压力和对客观世界知识的局限,许多信息不可能准确地表达;而为了保险起见或出于礼貌的考虑,说话者也会故意不准确地表达信息。这些动因导致了模糊标签语在本族语话语中的大量使用。”[21]但在以“信息性和经济性”为首要要求的学术论文标题中,模糊修饰语并不适用,这种模糊的表达容易给读者造成写作者专业性不强的印象,违背作者学术身份的严谨性,此冗余成分建议删除。
同样,单复数误用也影响中国学者的学术身份构建。
例6
Crease Recovery Property of Woven Fabric with Different Testing Parameters(text 081604raCH-cleaned)
例6中,中國学者标题中心名词为property,作者原意是为了表述“……的特性”,但property仅有两个含义,一是“财产”,二是“房地产”,并没有“特性”的意思,只有当使用复数形式properties时,才表示“(物质、物体的)特性”(见《柯林斯COBUILD高级英语词典》)。英语中许多名词的单复数涉及习语单位的意义变化,但是中国学者往往简单地理解为一个与多个的关系。熟悉例6提及的学科领域的读者可能会在标题阅读中感到疑惑,从而使得该文章可信度降低。忽视中心名词单复数的语义差异不利于中国学者在该学科领域学术身份的构建,同时会在人际功能表达上处于劣势。
(三)重申研究的学术性
中国学者期刊论文标题的另一大特点是突出自身论文的研究性和专业性,但有时会适得其反。过度使用Study组中心名词正是此特点的典型实例。中国学者高频使用型式study/research+ of/on,见例7。
例7
A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Fabric “wave” Plasticity(text101301raCH-cleaned)
例8
Mechanisms Contributing to Mechanical Property Changes in Composites of Polypropylene Reinforced with Spray-dried Cellulose Nanofibrils(text021805raEN-cleaned)
例7中,中国学者使用study作为中心名词,意欲突出标题重点,即“研究”这一重点,其本意是为了突出论文的研究性和专业性,因此特意将“研究、调查”一词直译于英文标题中。而且中文标题常常会有“……研究”这样的尾缀,所以中国学者自然而然就按照翻译的一般规则将study/research of直接置于题首。但对于读者而言,论文标题的开头应当呈现关键信息。对比例8可见,英语学者直接将研究重点mechanisms作为标题中心名词,简洁准确,一目了然。中国学者将无具体涵义的抽象名词study置于题首,而该研究中更为具体的重点词mechanism却被置于结构a study on之后,徒增标题长度,对于快速向读者传递信息这一标题应有的功能却增益无多。因此,中文标题末常见的“……的研究”这一说法,在英文标题中不可简单直译。且从语义上看,尽管study/research强调了研究或调查这一抽象概念,但学术论文标题的语境已经预设该文章为研究性论文,并不需要重复表达这一概念。 正如陶坚和黄大网[3]在其研究中提到的那样,国内学者在学术标题写作中对于a study of,research on,investigation of等冗余性词块使用十分频繁,前文也提到了此类现象。过多使用的特点反映了其在学术英语写作中的普遍问题:一是母语迁移导致的冗余结构;二是英语标题意识不足导致的重点内容涣散。
此外,中国学者还倾向于将抽象名词study/research与冠词相搭配。如标题The Study of Imidazoles Gemini Surfactants as Retarders for the Dyeing of Cationic Dyes on Polyacrylonitrile Fabric中使用定冠词the,标题A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Fabric “wave” Plasticity中使用不定冠词a。在语义表达上,定冠词the表示特指,此处特指这一研究,不定冠词表示泛指,此处指对于某种材料的一项研究。但这对于学术标题而言并无差异,因为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已经在标题中有所展现,在涵义的表达上不再额外需要定冠词或不定冠词来限定该研究或调查是否特指或泛指。
(四)宣传研究影响或效果
中国学者在宣传研究的影响或效果时,倾向于使用型式Effect of N on N(“Effect”指Effect组中心名词,“N”指名詞或名词词组),该型式同样为英语学者的标题高频使用。检索发现,上述型式中的介词of后搭配的名词或名词词组往往表示实验中的自变量,介词on后搭配的名词或名词词组表示因变量,通常为某材料的某种性质或特征。
例9
Effect of Impregnation Time on Perfor-mance of Long Glass Fiber-Reinforced Polypropylene Composites(text031805raCH-cleaned)
例9中,impregnation time(浸渍时间)为自变量,performance of long glass fiber-reinforced polypropylene composites(长玻纤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性能)为因变量,该标题表示浸渍时间对长玻纤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由于纺织科学往往涉及变量实验,即控制其他变量,观察某自变量对某因变量的影响,所以该结构常常出现在纺织科学论文的标题中。使用该结构亦有利于中国学者构建纺织科学学术身份。
尽管上述型式同样为英语学者高频使用,但在具体使用时,中国学者集中使用中心名词effect,而effects,influence和impact使用率较低。此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中国学习者在外语学习中对effect of这一半固定词语序列更早耳熟能详,如《APA出版手册》推荐使用“effect(s)of +名词+on”结构。另一方面,中国学习者早期学习effect一词时,就以不可数名词表示“影响”进行记忆,因此忽略了effects作为复数时亦能表示影响或效果。“这些早期习得的序列成为语言知识贮存的重要部分”,供学习者方便调用;“但是,学习者的语言知识贮存仍很有限,故而集中使用之,导致它们高频复现”[21]。
此外,中国学习者可能对于effect(s)与influence和impact的具体区别并不清楚,因此认为effect(s)能任意替换influence和impact。事实上,这几个词的含义并不相同,各有偏向,下面举例说明。
例10
Influence of Multiaxial Loading on the Failure of Kevlar KM2 Single Fiber(text041804 raEN-cleaned)
例10标题中英语学者使用influence作为中心名词,表示多轴受力对Kevlar KM2单根纤维破坏的影响。influence一词在表示影响时,指对行为、性格、观点等产生间接的或潜移默化的影响,此处暗示多轴受力带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并非直接显现的。
例11
Impact of Firefighter Gear on Lower Body Range of Motion(text081502raEN-cleaned)
出自英语学者的例11标题中的中心名词impact表达的是对某种情况、某个过程或某个人产生的有强烈冲击力的影响,标题含义为消防装备对下肢运动范围的影响,表示该影响较大,暗示具有研究价值和意义,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在宣传研究影响或效果时,若中国学者一味使用effect一词,可能会使标题的表达过于笼统,难以表达出该变量对某材料或物质的影响大小,也很难直接让读者从标题上意识到这一影响到底是正面还是负面的。与英语学者标题相比,信息量就削弱了,不利于“可靠圈内人”[18-19]的身份构建。
五、结束语
本文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通过与同期刊英语学者学术论文标题对比,从型式语法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国学者纺织科学英语期刊论文标题中的中心名词的型式特征及人际功能特征,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就词频而言,中国学者使用的中心名词型式按使用频率由高到低为以下5种:N prep,N and N prep,adj N prep,n N prep以及det N prep。该词频分布与英语学者相似,其中对于双中心名词型式N and N prep,中国学者的使用频率远高于英语学者,存在显著差异。
在语义层面,中国学者标题中心名词型式集中于以下四个语义组:Construction组,Fragrance组,Study组和Effect组。中国学者对于Construction组标题型式的使用频率最高。其中,中国学者双中心名词型式Nand N prep存在Fragrance组与Construction组中心名词混搭现象,该现象极少出现于英语学者语料库。此外,中国学者对于Fragrance组和Study组标题型式的使用频率均远高于英语学者。对于含抽象名词的语块,中国学者使用过多。对于Effect组中心名词型式,中国学者高频使用单一结构effect of。Effect功能上,中国学者标题中心名词型式旨在构建其学科领域的学术身份,为确立“学术圈内人”这一目的服务。其中对于Effect of+N(自变量)+ on+ N(因变量)的使用,体现了工学学科研究中科学实验的操作特点,该型式符合《APA出版手册》中的推荐结构“effect(s)of +名词+on”,可帮助学术论文作者构建“学术身份”。但是,中国学者有时会将具体的研究重点置于抽象概念之后,无法凸显标题重点,建议适当删减。此外,中国学者双中心名词的混合搭配,不符合该学科国际学术圈惯例,易对国际读者造成阅读不适,需注意搭配规范。再者,中国学者对于模糊词使用较多,易使信息焦点难以突出,建议将模糊词具体化。中心名词单复数的差异也需要引起注意。个别中国学者误用property表示“特性”,可能导致作者在国际学术圈中权威身份构建的失败。 综上所述,对比英语学者,中国学者标题中心名词的型式有着明显的语义特征和人际功能特征。本研究可以为学术英语写作教学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也能为中国学者国际期刊论文发表带来一些启示。虽然本研究以纺织科学英语期刊论文为例,但是研究结果对其他学科也有普遍指导意义。我们认为,学术英语写作教学中,应注意不同语义功能下的型式与词汇搭配,对于标题中可能出现的冗余结构应注意避免,以提升学术写作的精准性和规范性。
参考文献:
[1] HAGGAN M.Research paper titles in literature,linguistics and science:dimensions of attraction[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4,36(2):293-317.
[2] 刘鸿颖,刘芹.基于语料库的学术摘要写作自主学习模式构建研究[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2(4):301-308.
[3] 陶坚,黄大网.基于语料库的学术期刊论文英文标题对比研究:学科及文化的双重维度[J].当代外语研究,2010(9):34-39,62.
[4] 姜亚军.我国英语专业硕士学位论文标题的词汇句法特征研究[J].外语教学,2013,34(6):19-24.
[5] HUNSTON S,FRANCIS G.Pattern Grammar:A Corpus-Driven Approach to the Lexical Grammar of English[M].Amsterdam:John Benjamins,2000.
[6] SINCLAIR J.Corpus Concordance Colloca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7] SINCLAIR J.Trust the Text[M].London:Routledge,2004.
[8] HORNBY A S.A Guide to Patterns and Usage in English[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4.
[9] FRANCIS G,HUNSTON S,MANNING E.Collins COBUILD Grammar Patterns 2:Nouns and Adjectives[M].London:Harper Collins,1998.
[10] CHARLES M.Phraseological patterns in reporting clauses used in citation:a corpus-based study of theses in two disciplines[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06,25(3):310-331.
[11] JIANG F,HYLAND K.Nouns and academic interactions:a neglected feature of metadiscourse[J].Applied Linguistics,2016(4):1-25.
[12] 赵晓临.基于语料库的词汇型式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0(4):27-31.
[13] 姜峰.中美学生论说文的立场名词表达——基于语料库的对比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5(5):8-14.
[14] SOLER V.Writing titles in science:an exploratory study[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07,26(1):90-102.
[15] WANG Y,BAI Y Q.A corpus-based syntactic study of medical research article titles[J].System,2007,35(3):388-399.
[16] 李平,曹雁.科技期刊论文英文标题抽象名词短语结构分析与应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2):322-324.
[17] 曹杨,赵硕.科技论文标题的结构和语言特征——以Science和Nature为例[J].外语教学,2014,35(2):35-39.
[18] IVANIC R.Writing and Identity:The Discoursal Construction of Identity in Academic Writing[M].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8.
[19] JIANG F,HYLAND K.Metadiscursive nouns:interaction and cohesion in abstract moves[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17,46:1-14.
[20] The iWeb corpus[DB/OL].[2021-02-17].https://www.english-corpora.org/iweb/.
[21] 衛乃兴.中国学生英语口语的短语学特征研究——COLSEC语料库的词块证据分析[J].现代外语,2007,30(3):280-291.
(编辑: 朱渭波)
收稿日期: 2021-02-27
基金项目: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18D111403)
作者简介: 顾欣怡(1997-),女,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语料库语言学。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