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养生要从整体出发,全方位,多措并举,从细小环节入手,密集健康因素,提高健康水平。养生要注重平衡,取得整体健身功效。
(一)生环平衡
人类要生存必须依赖于生存环境这个客观条件,生存与环境必须保持平衡,既要保护适宜人类生存的大环境,又要创造适宜人们生活的小环境,如果生存与环境失衡,就会发生问题并严重影响人的生存质量,损害人类健康,缩短人类寿命。因此,要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增强生存文明观念,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保护和改善生存环境,防治环境污染,建立良好的生态循环体系,减少损害人类健康的因素,提高人类生存质量。
(二)阴阳平衡
人和世上的万物一样都有阴阳属性,人体内一旦阴与阳失去平衡就会生病。阴虚是由于体内津液不足,过度劳累、体质虚弱、阴液内耗过多造成的;阳虚是由于体内阳气衰减,肾阳、气血、阳气动力、能量不足造成的。《黄帝内经》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阴虚则阳亢,阳虚则阴盛。因此,在养生过程中,要注重阴与阳的平衡协调,围绕治疗疾病调整阴阳,最大限度地减少生病的因素,维持体内稳定,有益健康。
(三)劳逸平衡
劳与逸是对应性的统一体。人的运动、活动、劳动都是人活动的一种方式,但劳要适度。如果过度劳,就会消耗体力,造成体内负荷过重,加重体内应激反应,对身体无益。
逸就是人停止一切消耗体力的活动,是静止生活的一种方式,可以让机体处于平静、休息的状态,但如果过逸,使机体长期不活动,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同样对身体无益,因此,只有劳与逸平衡,该劳则劳,该逸则逸,劳逸适度才能促使机体气机旺盛,调整新陈代谢,使体内稳定,各器官协调和谐,促进健康。
(四)饮食平衡
人的一生离不开饮食,饮食是维持人类生命,促进健康的重要物质。一个人的健康和疾病都与饮食有密切的关联。饮食平衡是指保证合理供给机体的各种营养素在数量上、质量上建立一种平衡,有助于对营养的消化吸收。长期饮食失衡,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都会降低免疫力,削弱体质。因此,要注重饮食平衡,调整饮食结构,改善饮食模式,合理搭配食物,不偏食、不挑食、不暴食,讲营养,求新鲜,力求主副、酸碱、荤素、饥饱、精粗、寒热、入出平衡,科学饮食,吃出健康。
(五)起居平衡
起居生活伴随着人的一生。有些人起居生活无规律,不良的生活方式会扰乱体内的生理功能,造成健康隐患,诱发多种疾病。起居平衡是按照生理需求,确定作息时间,会使人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该工作时就工作,该吃饭时就吃饭,该休息时就休息,该睡觉时就睡觉,有利于清除机体和大脑的疲劳,可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延缓大脑的衰老,促进机体新陈代谢正常进行,增强各系统生理功能,增强免疫力,有益健康。
(六)得失平衡
人们在社会上运用正当、合法的手段创造必要的物质财富,也包括名誉、地位,这是维持人们生存的基础,也是鼓励人们靠自己的奋斗和拼搏去改变现状的动力。得是以实为本,但不能偏离正道去过度追求名利。如果过度追求名利,必然会造成精神、心理有很大压力,不但活得很累,还会对身体造成损害。失就是面对名利,要学会控制和把握住自己,不该得的就不要得,该失去的就要放弃。只有做到得与失平衡,才能不做名利的俘虏,恬淡寡欲,这对身体有益。
(七)心理平衡
心理问题是伴随人的一生,每个人都涉及到的问题。每个人都在社会、集体、家庭中扮演一定的角色,承担应负的责任,会以特殊的心理状态,对待一切事情,心理问题决定命运。心理平衡就是面对来自社会、工作、生活中各种客观因素引发的矛盾、问题、意外事件,能自主调控、应对,是人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素质的综合体现,是命运的导航塔,是形成良好性格,成就事业的动力源。要保持一种最佳的心理状态,在生活中既面对现实,又充满信心,积极进取,对健康有益。
(八)乐悲平衡
人的一生谁都离不开乐与悲,乐与悲实际上是伴随着人的一生。乐能使人体血压平稳,增强免疫功能,乐虽然不能治病,但能防病,延长寿命。如有不愉快的事情,要尽量抑制不平之气,唱首歌舒发情感,使心情轻松,增加快乐感,提高享受生活的能力。快乐不能靠专业人士帮助和指导,要靠自己不断寻找。但乐也要有个度,过度地乐,往往会乐极生悲,产生负面效应。如果人遇到悲伤事情,也不要过度悲伤,应当尽快从“悲”境中解脱出来,否则持久、过度悲伤,必然会损害身体。因此,做到乐与悲平衡,有益身体健康。
(九)饥饱平衡
人在日常生活中适当地控制饭量,适度地节食,有点饥饿感,可减少胃肠消化系统的负担,避免营养过剩,防止肥胖,防止发生代谢紊乱。但饥不能过饥,如果过饥就会使体内满足不了营养的需求,对身体无益。饱也不能过饱,如果长期过饱,就会加重胃肠消化系统负担,使胃肠处于不停顿的消化食物状态,影响机体生理功能,易导致营养过剩,影响新陈代谢,诱发疾病。只有饥与饱平衡,饮食有规律,定时、定量,既不过饥,也不过饱,才能减轻胃肠负担,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有益身体。
(十)动静平衡
动与静平衡是对应性的形式与机能的统一体。动是指通过运动进行形体锻炼,以意导气,气贯全身,通任督、带、冲诸脉,使内气通达四肢,身体各部位都得到有效的锻炼,促进机体气机旺盛,增强体质,养生在动。静是养生不可分割的形式与机能的统一,是指养心、养精神、养机能,养心在静。在静态状态下,神经紧张度放松,呼吸、心率、血压、体温相应降低,这种低代谢的积累效应有益健康。动静平衡,形神共养,动而有节,静而有度,使体内达到和谐统一,心情舒畅,对生活抱有乐观主义态度,让生活充满情趣,取得形体与机能双倍功效。
(十一)禁纵平衡
性生活是成年人日常生活中的组成部分。人如果采取禁欲的态度,长期压抑性,就会造成机体免疫功能下降,降低机体对外界的应激能力,出现紧张、焦虑、抑郁等症状,加速衰老,对身体不利。但如果纵欲无度,可使人耗损气血,精力衰退,导致机体内分泌紊乱,降低生理功能,体质下降,同样损害身体。因此,要坚持禁与纵平衡,既要保持正常的性生活,平衡体内阴阳,调和气血,延缓衰老,有助于增强生命的活力,又不要纵欲过度,伤身损寿,让有益的性生活成为促进健康的积极因素。
(十二)言思平衡
言谈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维持生存、发展的基础。适度的言谈可与人进行沟通,交流信息,学习别人的经验、长处,有利于提高自己。但如果言谈过多就会耗损元气、精神,言谈过激还会引起别人反感,甚至斗气伤神,恶化人际关系。言与思平衡,就是少言多思,凡事要多动脑子思考、多想、多读书、多写字,这样使大脑神经处于良性工作状态,不但能防止大脑细胞衰老、萎缩,还可以预防老年痴呆症,保持大脑健康,对身体有益。
(十三)综合平衡
养生要从整体出发,关注生命的各个环节,有针对性的进行综合平衡调养。综合平衡调养,就是遵循自然规律,按照养生之道,注重养生之术,突出个性化,采取持续、密集性措施,把由生活细节构成的养生措施延伸到各个方面,从饮食、锻炼、按摩、睡眠、情绪、心理、防病等方面入手,融合养生措施,提高健康对接因素,对人体进行综合调养,使机体内外协调,平衡和谐统一,强健身体,提高健康水平。
(十四)养医平衡
养生的根本目的在于预防疾病,延缓衰老,增强体质,健康长寿。要把由细节构成的养生保健措施延伸到生活、工作、行为、情绪等方面,做到合理饮食,坚持锻炼,规律生活,重视睡眠,心理平衡,增强机体各器官生理功能,提高免疫力,减少患病的几率,密集健康因素,提高健康能力,强壮身体。但养与医的平衡,就是在注重养生的基础上,一旦有病不可忌医酿成大病。无论得什么病都要及时诊治,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从精神上放松和调节,积极配合医生治疗疾病,早日康复,有益身体。
(一)生环平衡
人类要生存必须依赖于生存环境这个客观条件,生存与环境必须保持平衡,既要保护适宜人类生存的大环境,又要创造适宜人们生活的小环境,如果生存与环境失衡,就会发生问题并严重影响人的生存质量,损害人类健康,缩短人类寿命。因此,要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增强生存文明观念,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保护和改善生存环境,防治环境污染,建立良好的生态循环体系,减少损害人类健康的因素,提高人类生存质量。
(二)阴阳平衡
人和世上的万物一样都有阴阳属性,人体内一旦阴与阳失去平衡就会生病。阴虚是由于体内津液不足,过度劳累、体质虚弱、阴液内耗过多造成的;阳虚是由于体内阳气衰减,肾阳、气血、阳气动力、能量不足造成的。《黄帝内经》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阴虚则阳亢,阳虚则阴盛。因此,在养生过程中,要注重阴与阳的平衡协调,围绕治疗疾病调整阴阳,最大限度地减少生病的因素,维持体内稳定,有益健康。
(三)劳逸平衡
劳与逸是对应性的统一体。人的运动、活动、劳动都是人活动的一种方式,但劳要适度。如果过度劳,就会消耗体力,造成体内负荷过重,加重体内应激反应,对身体无益。
逸就是人停止一切消耗体力的活动,是静止生活的一种方式,可以让机体处于平静、休息的状态,但如果过逸,使机体长期不活动,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同样对身体无益,因此,只有劳与逸平衡,该劳则劳,该逸则逸,劳逸适度才能促使机体气机旺盛,调整新陈代谢,使体内稳定,各器官协调和谐,促进健康。
(四)饮食平衡
人的一生离不开饮食,饮食是维持人类生命,促进健康的重要物质。一个人的健康和疾病都与饮食有密切的关联。饮食平衡是指保证合理供给机体的各种营养素在数量上、质量上建立一种平衡,有助于对营养的消化吸收。长期饮食失衡,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都会降低免疫力,削弱体质。因此,要注重饮食平衡,调整饮食结构,改善饮食模式,合理搭配食物,不偏食、不挑食、不暴食,讲营养,求新鲜,力求主副、酸碱、荤素、饥饱、精粗、寒热、入出平衡,科学饮食,吃出健康。
(五)起居平衡
起居生活伴随着人的一生。有些人起居生活无规律,不良的生活方式会扰乱体内的生理功能,造成健康隐患,诱发多种疾病。起居平衡是按照生理需求,确定作息时间,会使人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该工作时就工作,该吃饭时就吃饭,该休息时就休息,该睡觉时就睡觉,有利于清除机体和大脑的疲劳,可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延缓大脑的衰老,促进机体新陈代谢正常进行,增强各系统生理功能,增强免疫力,有益健康。
(六)得失平衡
人们在社会上运用正当、合法的手段创造必要的物质财富,也包括名誉、地位,这是维持人们生存的基础,也是鼓励人们靠自己的奋斗和拼搏去改变现状的动力。得是以实为本,但不能偏离正道去过度追求名利。如果过度追求名利,必然会造成精神、心理有很大压力,不但活得很累,还会对身体造成损害。失就是面对名利,要学会控制和把握住自己,不该得的就不要得,该失去的就要放弃。只有做到得与失平衡,才能不做名利的俘虏,恬淡寡欲,这对身体有益。
(七)心理平衡
心理问题是伴随人的一生,每个人都涉及到的问题。每个人都在社会、集体、家庭中扮演一定的角色,承担应负的责任,会以特殊的心理状态,对待一切事情,心理问题决定命运。心理平衡就是面对来自社会、工作、生活中各种客观因素引发的矛盾、问题、意外事件,能自主调控、应对,是人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素质的综合体现,是命运的导航塔,是形成良好性格,成就事业的动力源。要保持一种最佳的心理状态,在生活中既面对现实,又充满信心,积极进取,对健康有益。
(八)乐悲平衡
人的一生谁都离不开乐与悲,乐与悲实际上是伴随着人的一生。乐能使人体血压平稳,增强免疫功能,乐虽然不能治病,但能防病,延长寿命。如有不愉快的事情,要尽量抑制不平之气,唱首歌舒发情感,使心情轻松,增加快乐感,提高享受生活的能力。快乐不能靠专业人士帮助和指导,要靠自己不断寻找。但乐也要有个度,过度地乐,往往会乐极生悲,产生负面效应。如果人遇到悲伤事情,也不要过度悲伤,应当尽快从“悲”境中解脱出来,否则持久、过度悲伤,必然会损害身体。因此,做到乐与悲平衡,有益身体健康。
(九)饥饱平衡
人在日常生活中适当地控制饭量,适度地节食,有点饥饿感,可减少胃肠消化系统的负担,避免营养过剩,防止肥胖,防止发生代谢紊乱。但饥不能过饥,如果过饥就会使体内满足不了营养的需求,对身体无益。饱也不能过饱,如果长期过饱,就会加重胃肠消化系统负担,使胃肠处于不停顿的消化食物状态,影响机体生理功能,易导致营养过剩,影响新陈代谢,诱发疾病。只有饥与饱平衡,饮食有规律,定时、定量,既不过饥,也不过饱,才能减轻胃肠负担,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有益身体。
(十)动静平衡
动与静平衡是对应性的形式与机能的统一体。动是指通过运动进行形体锻炼,以意导气,气贯全身,通任督、带、冲诸脉,使内气通达四肢,身体各部位都得到有效的锻炼,促进机体气机旺盛,增强体质,养生在动。静是养生不可分割的形式与机能的统一,是指养心、养精神、养机能,养心在静。在静态状态下,神经紧张度放松,呼吸、心率、血压、体温相应降低,这种低代谢的积累效应有益健康。动静平衡,形神共养,动而有节,静而有度,使体内达到和谐统一,心情舒畅,对生活抱有乐观主义态度,让生活充满情趣,取得形体与机能双倍功效。
(十一)禁纵平衡
性生活是成年人日常生活中的组成部分。人如果采取禁欲的态度,长期压抑性,就会造成机体免疫功能下降,降低机体对外界的应激能力,出现紧张、焦虑、抑郁等症状,加速衰老,对身体不利。但如果纵欲无度,可使人耗损气血,精力衰退,导致机体内分泌紊乱,降低生理功能,体质下降,同样损害身体。因此,要坚持禁与纵平衡,既要保持正常的性生活,平衡体内阴阳,调和气血,延缓衰老,有助于增强生命的活力,又不要纵欲过度,伤身损寿,让有益的性生活成为促进健康的积极因素。
(十二)言思平衡
言谈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维持生存、发展的基础。适度的言谈可与人进行沟通,交流信息,学习别人的经验、长处,有利于提高自己。但如果言谈过多就会耗损元气、精神,言谈过激还会引起别人反感,甚至斗气伤神,恶化人际关系。言与思平衡,就是少言多思,凡事要多动脑子思考、多想、多读书、多写字,这样使大脑神经处于良性工作状态,不但能防止大脑细胞衰老、萎缩,还可以预防老年痴呆症,保持大脑健康,对身体有益。
(十三)综合平衡
养生要从整体出发,关注生命的各个环节,有针对性的进行综合平衡调养。综合平衡调养,就是遵循自然规律,按照养生之道,注重养生之术,突出个性化,采取持续、密集性措施,把由生活细节构成的养生措施延伸到各个方面,从饮食、锻炼、按摩、睡眠、情绪、心理、防病等方面入手,融合养生措施,提高健康对接因素,对人体进行综合调养,使机体内外协调,平衡和谐统一,强健身体,提高健康水平。
(十四)养医平衡
养生的根本目的在于预防疾病,延缓衰老,增强体质,健康长寿。要把由细节构成的养生保健措施延伸到生活、工作、行为、情绪等方面,做到合理饮食,坚持锻炼,规律生活,重视睡眠,心理平衡,增强机体各器官生理功能,提高免疫力,减少患病的几率,密集健康因素,提高健康能力,强壮身体。但养与医的平衡,就是在注重养生的基础上,一旦有病不可忌医酿成大病。无论得什么病都要及时诊治,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从精神上放松和调节,积极配合医生治疗疾病,早日康复,有益身体。